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诊断性刮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1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39-02
Clinical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urettage for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Zhang Fumei Bai Haiyan Ma Na Jia Li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lation and curettage (D&C) in women who are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Methods :Analyse the section for outpatients women pre-menopausal. Results: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 is the number one reason of diagnostic curettage for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which are 71.42% and 80.55%. In those premenopausal, 63.33% is functional changes, 20.67% benign, 10.66% hyperlasia, 2.90% cancer. For postmenopausal, 34.48% functional changes, 24.14% benign and 13.79% cancer. Lack of intima for postmenopausal takes 17.2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menopausal(P
【Key words】diagnostic curettage;menopause;vaginal bleeding
诊断性刮宫术简称诊刮术,是诊断宫腔疾病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1],诊刮术对绝经后妇女的应用已有很多报道[2]。但是,在妇产科接受诊治的患者中,仍有大量绝经前妇女因阴道不规则出血需行诊断性刮宫术以协助诊治。我院妇产科门诊对246例绝经前、后的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诊断性刮宫术的方法为246例绝经前、后妇女进行检查。患者年龄20-72岁,绝经前患者210例,绝经后患者36例,回顾分析其全部病例资料和病理结果。
1.2 方法:246 例患者诊刮前常规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诊刮过程中,肉眼观察刮出物高度怀疑为癌组织时,停止刮宫,以防出血及癌扩散。若肉眼观察未见明显癌组织时,应全面刮宫,特别注意两侧宫角部,以防漏刮[3]。诊刮后刮出组织均送病理检查。
246例患者中,绝经前单纯性诊刮术156例(74.28%),同时有其他手术者54例(25.71%);绝经后单纯性诊刮术27例(75%),同时有其他手术者9例(25%)。诊刮的时间上,不孕患者在月经来潮6小时内诊刮,不规则流血或大量出血者可随时诊刮[3]。
1.3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B超检查、诊刮及病理检查等来确诊。本文将诊刮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类如下:正常子宫内膜成分及周期性变化为功能性子宫内膜;炎症、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粘膜下肌瘤为良性病变;子宫内膜增生病变包括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妊娠。此外,还有个别描述“极少数破碎内膜、腺上皮及凝血块”视为取材不足。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常见原因:绝经前诊刮术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居多,共150例(71.42%),节育器下移38例(18.09%),不孕症22例(10.47%)。非出血因素包括不育症检查及TCT异常或宫颈锥切术时行诊刮术;绝经后诊刮主要原因也是不规则出血21例(58.33%), 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者8例(22.22%),绝经后诊刮加取环7例(19.44%)
2.2 诊刮术后病理结果:
2.2.1 在全部的诊刮病理结果中,功能性子宫内膜占50.81%。功能性改变在绝经前、后诊刮病理结果中均占首位,绝经前的比率高于绝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行诊刮术的病理结果:绝经前病例中功能性改变居首位(63.33%);其次良性病变(20.67%)、增生性病变(10.66%)、恶性肿瘤(2.90%)。绝经后病例中功能性改变(34.48%)、良性病变(24.14%)、恶性肿瘤(13.79%),见表2。
表1 绝经前、后诊刮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比较[n(%)]
表2 绝经前、后诊刮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n(%)]
3 讨论
诊刮术的价值诊刮术是一项简单安全、应用价值很高的操作,既能明确诊断,又能迅速止血,尤其对无随访条件、药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积极诊刮是必要的。对于绝经前的妇女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如质地柔软的息肉或带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瘤也可以通过诊刮的方式一并摘除[4],但易复发,误诊率高。
本文中诊刮患者绝大多数是绝经前,其中71.42%是不规则阴道出血,其中 63.33%的病例理结果为功能性改变,,治疗时调整月经周期即可。绝经前诊刮子宫内膜取材不足占1.90%,各种原因的诊刮基本可以得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所以绝经前诊刮术患者功能性改变比较多,器质性病变比较少,特别是恶性肿瘤少。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的趋势,多见于老年妇女,根据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实,绝经后出血、肥胖、高血压、未孕、糖尿病等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3]。我们认为,绝经前患者有不孕史、月经不规则出血排除内膜病变及高危因素的人群行诊断性刮宫更有意义。
本文中取环加诊刮占18.29%,绝经前38例,绝经后7例,均因节育器异常所致阴道不规则出血,伴腰困、下腹坠胀,常规行诊刮加取环术,不仅利于诊断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避免二次宫腔操作,病理结果无一例恶性病变。
诊刮在判断增生和癌变上,既敏感,又经济实用,在基层医院仍是评价子宫不规则出血的首选措施,但盲目诊刮取子宫内膜做病理学检查的假阳性率高,尤其对良性病变如质地柔软的息肉或带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瘤的漏诊率高达17%-38%[6],不适合作为确诊依据。
在诊刮的病理结果中,因取材不足未作出明确诊断普遍存在[5],可能的原因有:单纯的盲目性,病灶微小造成漏刮、医生技术及病理取材等。绝经后妇女因子宫内膜萎缩、变薄、宫腔变小等客观因素造成漏刮的可能性大。本文中绝经前诊刮子宫内膜取材不足1.90%,绝经后诊刮子宫内膜取材不足17.24%,明显高于绝经前,因此,我们应该对诊刮术的操作仔细全面,又要对取材不足的患者要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4,396-398
[2] 孔繁斗,褚离元.诊断性刮宫(分段诊刮)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7(3):
[3]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8,240.325-328.428-429
[4] 马常兰,Lena Yussuf.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附6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9.25(11);868
刮宫术后闭经是指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或足月分娩后、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切除等手术创伤造成的宫腔、宫颈粘连而致的月经量过少或闭经,故又称为“创伤性宫腔粘连”或“损伤性闭经”。或称Asherman综合征[1]。任何造成子宫内膜受损而使肌层组织裸露的创伤均可能造成子宫腔粘连,特别是妊娠时进行宫腔内手术操作,尤其是目前的无痛人工流产术。Asherman综合征是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1]。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两年时间本院妇女内分泌科所诊治的29例患者,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组29例病人均来于门诊。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两年时间本院妇女生殖内分泌专科。29例患者均在就诊前有刮宫的病史。其中有人工流产史25例(其中无痛人工流产22例)、中孕引产术后清宫1例、诊断性刮宫术2例、自然流产后刮宫(清宫)1例。年龄17~48岁。
1.2 就诊时间距离手术的时间 患者于术后40~90天不等的时间内由于月经不来潮而就诊。其中26例于刮宫术后2个月内就诊,3例于刮宫术后3个月后才来院就诊。
2 结果
2.1 症状及体征 29例闭经患者中,有周期性下腹疼痛21例,坠胀17例,宫颈剧痛25例,宫体增大21例,附件包块5例。其中19例患者于手术后3~8周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伴下坠胀,11例及时来院就诊,8例没有及时就诊,持续一周左右症状渐渐消失,约1个月左右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2.2 辅助检查 29例就诊时除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外,分别都进行了子宫附件B超检查、尿或血HCG检查后排除再次妊娠和其他疾病等。
2.3 治疗情况 首次就诊B超没有明确提示宫腔积液者,子宫内膜在0.7cm以上者11例,分别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20mg,每日1次,共5天,停药1周无撤药性出血3例,进行扩张宫颈治疗5例。3例无撤药性出血患者再给予雌、孕激素序贯3个周期,月经均已恢复。5例B超提示宫腔有积液者,给予扩张宫颈后均有约5~10ml粘稠暗红色血液流出,其中1例第2次月经来潮时再次扩宫并安放宫内节育器后治愈。其余13例患者经过妇科检查、B超检查、碘油造影、药物治疗2个月,6例月经恢复,4例安放宫内节育器后,目前月经规律。7例无效后行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宫腔部分或广泛粘连,5例安放宫内节育器,均用人工周期疗法,6例月经逐渐恢复。有1例患者(年龄仅25岁),经上述所有治疗无效,已经治疗了13个月,月经仍没有恢复,现仍用药。29例患者中经治疗后再次怀孕6例,且妊娠经过良好。
3 讨论
3.1 损伤性闭经的原因 刮宫术后的闭经为损伤性闭经,大多由于宫腔粘连或宫颈闭锁所致,主要原因与手术操作不规范、反复过度搔刮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手术操作者不熟练或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手术者为了规避刮宫不全的风险,吸宫时负压过高,过度搔刮宫壁,吸刮时间过长,吸头或刮匙反复进出宫口及带负压进出宫口,损伤到宫颈管黏膜及子宫内膜的功能层,甚至基底层,使子宫的肌层组织裸露,造成创伤性粘连;其次是感染,如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可增加粘连的机会或加重粘连的程度。
3.2 诊断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对于有吸宫、刮宫手术史、术后闭经并伴有周期性腹痛、坠胀等主诉,应首先考虑损伤性闭经的可能。妇科检查子宫正常或增大,常有压痛、宫颈剧痛,附件区可有压痛或包块。实验室检查血HCG均为阴性,基础体温双向型,黄体酮注射可无撤药性出血,雌、孕激素序贯治疗亦可无撤药性出血,碘油造影多失败或严重充盈缺损,宫腔镜检查可确立诊断[2]。对于周期性腹痛的患者,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用探针探查宫腔,但要注意沿着宫腔轴进行,以免发生子宫穿孔。
3.3 治疗 对于经药物、扩张宫颈等治疗方法无效或超声检查明确提示宫腔呈蜂窝状结构者,多采用宫腔镜直视下分离粘连,随后放置宫腔内支撑(金属宫内节育器)加用一定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序贯,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并得到治愈。因为刮宫术后的宫颈、宫腔粘连多由近期妊娠子宫机械损伤形成的瘢痕所致,过去常采用药物、期待疗法或再次刮宫或探针扩宫棒分离宫腔粘连等,亦有开腹直视下分离粘连者,但是治疗效果大多不理想。九十年代由于微创手术宫腔镜的广泛应用,宫腔粘连在直视下有针对性地分离或切除宫腔粘连,使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改善与提高妊娠及分娩结果,因而宫腔镜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宫颈宫腔粘连的标准方法[3]。本观察29例患者中,有7例是通过常规治疗无效后进行宫腔镜明确诊断并治疗。
总之,刮宫术后宫颈宫腔粘连与手术操作者的操作有密切的关系。操作者应该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规程,扩宫时避免用暴力,按顺序扩宫。动作轻柔,即便患者是在无痛状态下。吸管进出宫口不带负压,不要反复过度搔刮宫腔,特别不应该搔刮宫颈粘膜。术前诊断有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者应先给予治疗,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防止刮宫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33.
【关键词】子宫疤痕妊娠;甲氨蝶呤
【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71-02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孕卵着床于子宫剖宫产疤痕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SP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疤痕妊娠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由于胚囊种植于疤痕部位,随着妊娠的进展, 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 严重者可穿透子宫造成子宫破裂,行子宫切除术。如果误诊为早孕而行人工流产时则易发生术中大出血[1]。本文收集10例CSP病例以探讨本病的保守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0例CSP患者。全部患者由B超得出诊断,诊断标准:(1)宫颈管或宫腔内无妊娠囊;(2)妊娠囊生长在子宫峡部前壁;(3)妊娠囊与膀胱之间肌壁菲薄。
1.2 治疗方法:7例患者予B超监测下甲氨蝶呤(MTX)50mg妊娠囊内注射; 2例予甲氨蝶呤150mg静脉冲击化疗1次,9例患者同时予米非司酮50mg Bid Po,配合我院中药宫外孕1号,再行B超监测下刮宫术。1例给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MTX)150mg化疗1次,再行B超监测下刮宫术。
1.3 结果:10例患者平均孕囊大小2.4cm (1.3-3.7cm),血β-HCG平均值2762 mIu/ml (147-7456mIu/ml),刮宫术中平均出血量310 ml(80-540 ml)。其中1 例因阴道大流血急诊入院, 血β-HCG 7456u /L。超声检查宫颈口上方异常回声,3.7×3.2×2.9cm3, 周边血流丰富, 病人状态差, 立即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术中行甲氨蝶呤150mg杀胚治疗,7天后行B超监测下刮宫术。刮宫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恢复顺利,刮宫术后3周内血HCG恢复正常。10 例均治愈出院, 随访月经复潮与一般妊娠无异。
3 讨论
因CSP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误诊率非常高,容易发生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认为CSP的诊断要点是重视病史,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等),早期诊断。超声检查尤其是阴道彩超可早期发现CSP,准确率高,且检查简单、经济、无创伤性,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2]。但有时B超也难于诊断,宫腔镜检可达到临床确诊的目的,但有报道称,对β-HCG较高者说明绒毛活性较强,宫腔镜检查需慎重[3]。
由于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疤痕部位的微小裂隙。再次妊娠时,受精卵穿过剖宫产疤痕处的微小裂隙并在此处着床。由于底蜕膜发育不良或缺损,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此处的子宫肌层,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疤痕。如果绒毛种植在子宫体部的肌层,人流术时子宫收缩可以有效止血。如果绒毛种植在子宫下段,由于下段缺少肌纤维,且有手术疤痕,则不能有效止血,从而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4]。
CSP的治疗已由单纯的全子宫切除术过渡到多种方法联合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能早期诊断,可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药物治疗。首选MTX治疗,MTX可以抑制滋养细胞增生,使绒毛变性坏死,降低周围血流,致包块缩小,从而有利于妊娠物的清除。本文中10例患者经先期甲氨蝶呤治疗后,使绒毛变性坏死,再行B超监测下行刮宫术,避免了大出血及单纯长期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而且创伤小,疗程短,病人恢复快。Seow[5]报道了12例CSP患者,其中7例用甲氨蝶呤直接注入胚胎获得保守治疗的成功。通过甲氨蝶呤联合B超监测下刮宫术的方法,大多数患者的子宫和生育能力被保留。对于年龄较大,瘢痕包块较大,子宫有其他合并症的也可选择子宫全切手术。所以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永红,刘爱敏,钱虹等. 剖宫产后子宫痴痕处饪振34 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31(4):62-65
[2] Jiao LZ, Zhao J, Wan XR et al. Caesarean Scar Pregnanc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hin Med Sci J [J]. 2008, 23(1):10-15
[3] 高颖.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9 例临床分析[J].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8, 5(1):49-51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瘢痕妊娠 临床治疗效果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1],是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旧瘢痕处,随着妊娠的发展,绒毛与子宫肌层出现粘连并植入,容易造成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2]。近几年,随着临床上剖宫产的增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现象,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4]。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89例,年龄23~37岁,平均(28.4±3.5)岁;所有患者均已停经,停经时间8~54天,平均(28.6±2.4)天;1次剖宫产史69例,2次剖宫产史20例;发病距末次剖宫产时间8个月~7年,平均(5.3±1.2)年;伴有少量阴道出血49例,腹痛30例,伴有失血性休克10例。
临床诊断:①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停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多数患者流血量较少,部分患者流血量似月经量,极少数患者出现大量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隐痛、失血性休克、子宫增大等症状[5]。②临床诊断:89例患者均经妇科检查、阴道超声以及血HCC等多项检查,并对其剖宫产术史进行询问。在对患者的B超检查中,显示妊娠囊处于子宫下段的瘢痕处,且子宫前臂下段的肌层出现连续性中断或变薄,少数患者超声表现为不均质回声包块存在于子宫前壁下段,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对患者的血HCC测定中,显示所有患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值;经多项检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6,7]。
治疗方法:①药物保守治疗:本组24例患者,对其行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多项常规检查,确认其无药物禁忌后,给予其米非司酮口服,剂量50mg/次,1日2次,连续服用5d;给予其甲氨蝶呤肌肉注射,剂量为20mg/次,1次/日,连续注射7天;MTX常为20mg/次,1次/日,连续注射5天或MTX单次肌注50mg/m。同时对12例患者进行止血及抗感染治疗。7天后进行血HCC及超声复查,对于血HCC值未明显下降且超声显示瘢痕处包块未缩小的患者,对其重复药物保守治疗,若重复治疗仍无效,即行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②胎囊注射甲氨蝶呤+刮宫术治疗:本组35例患者经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峡部瘢痕处可见孕囊以及孕囊样回声,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穿刺直至孕囊,将囊液抽出,并向囊内注射45mg甲氨蝶呤,用药4天、8天及12天后,对患者进行血HCC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若患者血HCC值
结 果
本组24例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治疗成功18例,成功率75%,治疗后2~3个月,患者的血HCC值恢复正常,超声检测瘢痕处包块消失,3~7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术后对患者进行4个月的随访,未出现再次妊娠或异位妊娠者;6例性药物保守治疗14天后无效,均行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术后顺利恢复,对其进行随访,未发生并发症。
本组35例行胎囊注射甲氨蝶呤+刮宫术治疗患者中,治疗成功31例,成功率88.57%;出血量50~120ml,平均为(90±10.5)ml;4例在行刮宫术时出现大出血,行子宫次全切术。
本组3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刮宫术治疗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100%,手术后,所有患者阴道出血情况较手术前均明显减少,手术后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程度轻微,休息后缓解。30例患者均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天行刮宫术,术中出血量10~40ml,平均(24.5±3.4)ml;手术时间20~45分钟,平均(32.5±3.6)分钟;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刮宫术,无大出血及子宫穿孔等并发症,于术后6~9天出院。术后对其进行4个月的随访,30例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
讨 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同时也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异位妊娠,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一经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以防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本研究中,通过对8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措施,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保守治疗的成功率75%,胎囊注射甲氨蝶呤+刮宫术治疗的成功率88.57%,子宫动脉栓塞术+刮宫术治疗的成功率100%。苏爱萍的研究中,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术治疗的成功率95.83%[8],甲氨蝶呤+刮宫术治疗的成功率7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子宫动脉栓塞术+刮宫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安全有效、疗效显著;胎囊注射甲氨蝶呤+刮宫术以及药物保守治疗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方红,宋影.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5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38-439.
2 江杏花.浅谈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44-145.
3 赵俊,薛林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32例的超声诊断与治疗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246-247.
4 渠玉雪.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5):140-140,146.
5 陈红.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8):122-122,127.
6 董白桦,张秀霞,李淑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及预防[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3,5(4):12-14.
【关键词】 宫腔镜 子宫内膜癌 诊断性刮宫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1]。近些年,子宫内膜癌在世界范围内正呈上升趋势。诊断性刮宫是最常用于排除子宫内膜癌变的检查方法,但60%的诊刮刮取的部位不到宫腔的一半,它对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达35%。但是,宫腔镜检查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率,尤其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宫腔镜可视性下的活检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可靠方法。目前牛津妇产科手册已将宫腔镜可视性检查指导下的活检作为现代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2]。
1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的特点
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主要是因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特点不同。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局部病灶的形态和表面血管异常,临床中常分为以下几种。
1.1 弥漫型病变
主要特点为宫腔病变范围广,表现为宫腔内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样改变,其内有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
1.2 菜花样新生物
肿物可生长在宫腔的任何部位,但以宫腔前后壁及宫底部最为多见,肿物呈菜花样或细小状,往往合并出血和坏死,致使肿物表面呈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形态异常的血管,血管的形态多种多样,多数呈稀奇古怪状,可见血管成团或螺旋状围绕腺体周围。
1.3 局灶肉状物
内膜癌患者宫腔内病变可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此时肿物表面血管分布明显增多,可有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临床工作中,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的图象并非如此清晰,常常合并多种形态,甚至有时表现为子宫内膜炎的特征。因此,宫腔镜下诊断子宫内膜癌一定要慎重,以免漏诊。
2 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优势
目前,子宫内膜癌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诊断性刮宫、宫腔镜。
2.1 b型超声检查简便、无创伤,是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生检查对分辨子宫肌壁、内膜组织、子宫体内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诊断中高分辨超声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厚度预测内膜病变,为临床提供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子宫内膜增生病变以及早期的内膜癌变,超声不能提供特异性鉴别诊断。研究表明单纯超声检查不能发现小于2mm的宫内占位性病变[3]。
2.2 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传统方法。由于是盲视手术,完全凭术者的经验实施。术者不仅对宫腔的形态、子宫内膜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难以了解,不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取材,而且对微小病变尤其是位于宫底或宫角部位的极易漏诊。所以诊断性刮宫常不能明确诊断。
2.3 对于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应采取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癌极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阴道排液及流血,从诊断的角度讲宫腔镜由于能直视宫腔,所以宫腔诊断子宫内膜癌更早期、直接、准确、全面。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对宫腔内病变的范围及形态作直视下的定位活检,而且能对宫颈管是否受侵进行深部活检,为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及其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争议
宫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充分肯定。但是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是学者们最为关心和争议的问题,有许多报道称宫腔镜检查时灌流和膨宫使用的介质可引起子宫内膜癌细胞播散至腹腔。从理论上讲一定条件下宫腔内的病变可以经输卵管播散至腹腔,引起病变的种植、扩散。由于进行宫腔镜检查时需要膨宫,故有促使癌细胞经输卵管播散至腹腔的可能。临床研究发现宫腔镜检查引起肿瘤细胞扩散的原因可能于膨宫时的压力与液体的流量和检查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大量研究证实膨宫压力<70mmhg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扩散。回顾分析近些年有关宫腔镜术的报道,宫腔镜是否引起癌细胞的种植和转移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但宫腔镜检查引起的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在对可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在不影响视野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膨宫压力,减少液体流量,缩短检查时间,把可能性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随着宫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以直观、准确成为诊断妇科出血性疾病和宫腔内病变的首选方法[4]。它既克服了诊断性刮宫的盲视性,又弥补了超声对内膜病变诊断的局限性。因此它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2
[2]夏恩兰.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4):199201
[3]冯力民,夏恩兰.宫腔镜诊断宫腔内病变的几个焦点问题是[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