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候鸟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香港南生围:都市中的宁静水乡
每到秋末初冬,南生围成为许多候鸟栖息越冬的家园 陈晓伟 摄
南生围是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横洲东面,被东面的锦田河及西面的山贝河所包围,是香港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湿地景观之一。南生围的“围”就是基围的意思,南生围原本很多基围、鱼塘及农地,城市化下大量鱼塘及农地被荒废,成为湿地。现在,每到秋末初冬,许多候鸟都会飞到这里栖息越冬。同时,也是香港市民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的钟爱之地,香港许多电影、电视剧、音乐短片等也都在此取景。
TIPS:
不可错过:在锦田河与山贝河的交汇处,水中央有个小岛,水退时,小岛泥滩旁有很多候鸟在停留,其中有黑面琵鹭,白鹭更会多得密密麻麻;而当雀鸟受惊吓,随时会有过百只候鸟同时飞起的场面壮观。
交通:深圳过关出境后可搭港铁东铁线到上水站乘坐76K到逢吉乡站,下车后,步行到南生围或乘的士直达。
南沙湿地:二期观鸟更清晰
南沙湿地的滩涂成为候鸟觅食的乐园 景区供图
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南沙湿地公园,是广州一个难得的观鸟胜地。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人工湿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候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在游览核心区,需乘船进入,这就避免了大规模的惊扰鸟类,刚刚开放的二期湿地采用“外环内岛”方式,岛上有观鸟屋,游客待在屋内能进一步降低对鸟类的惊扰,而通过望远镜则可以清晰地观看候鸟的栖息动态和周围的生态壮美景观。
TIPS:
不能错过:湿地中有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
交通:广州市区可乘地铁四号线至蕉门地铁站转南沙23路(节假日旅游专线)到达南沙湿地游览区;自驾车经南沙港快速至十六涌钢铁基地出口下到达南沙湿地
深圳红树林:国际候鸟驿站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畔,面积只有368公顷,是我国唯一位于市区,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与深圳滨海生态公园连成一体。但别小瞧,这里可是国家级的鸟类保护区,是东半球候鸟迁徙的栖息地和中途歇脚点,已被“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列为国际重要保护组成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组成单位之一。
据统计,红树林保护区最多时曾有180种鸟类,其中的20多种属于国际、国内重点保护的珍稀品种。而且,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深圳红树林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就连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丹麦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都曾特地到此观鸟。
TIPS:
不能错过:红树林每年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大小白鹭等 189种、上10万只候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
交通:由广深高速公路上广深麒麟立交,转南海大道,上滨海南油立交桥,转桂庙路,直行滨海大道到红树林。
香港米埔:候鸟中转站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位于香港元朗区北面,全名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它是深圳河、山贝河及天水围渠(流浮山河)的出海口,占地1500公顷,与深圳红树林一水相隔。米埔的泥滩是候鸟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每年冬天约6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飞到这里,有的为了过冬,有的经过休整后继续向南飞,回暖后又经此地转飞。那一片重要的滩涂其实是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期间被轮流放干的基围虾塘,露出水面的泥泞及大量鱼类,成为各种以捕食鱼类为生的鸟类(包括苍鹭、白鹭和黑脸琵鹭)的觅食和栖息地点。而这种独特的养虾方式亦有利于米埔的生态价值,对米埔的湿地资源有可持续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米埔的天然生产力。
TIPS:
不可错过:米埔候鸟品种包括勺咀鹬、小青脚鹬、半蹼鹬、灰尾鹬、黑嘴鸥及黑脸琵鹭。其中米埔录得黑脸琵鹭的数目更占全球总数的25%。这些候鸟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出现,有达30,000只禽鸟同一时间栖身于米埔的泥滩,以作长途迁徙旅程的中途歇息之处。另外,每年3月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在米埔举办的米埔观鸟赛,是一个国际性的观鸟赛事。参赛者为世界各地的观鸟高手,是世界知名的顶级观鸟赛事之一。
特别提示: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米埔则开放给持有通行证的公众参观,收费每位70港元。而参观者须于三个月内预约参观日期,名额相当有限,尤其是在候鸟出没的高峰季节。除了可选择报名参加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的公众自然导赏活动,由导赏员带领参观米埔自然保护区外,更可以向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申请到米埔自然保护区内自由参观,费用每位港币100元(成人与儿童同价)。
交通:深圳过关出境后,可搭地铁至香港东铁上水站,转乘的士前往自然基金会停车场。
海丰湿地:中国水鸟之乡
海丰湿地,位于汕尾市海丰县沿海地带,由同属黄江河流域的公平区、大湖区和东关联安围区组成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590.5公顷,2008年湿地被联合国正式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特殊的区位情况,使得它同时拥有滨海湿地和库塘湿地特征。这两类湿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使得保护区鸟类具有多样性。另外,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不同,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没有红线的保护区。在保护区里,还驻扎着不少村落,村民在这里耕作养殖,在候鸟时期,未收获的养殖塘为候鸟提供了很好的觅食环境。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高育仁教授生前这样形容说,“一进入海丰境内,就能见到白鹭横越公路飞翔,牛背鹭跟着水牛在田里活动,到处是鸟语花香。”
TIPS:
不可错过:公平分区属河流及人工湿地,有黑鹳、鸢、鹊鹞、灰背隼等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大湖分区属近海及海岸湿地,有鸬鹚科、鹭科、鸥类等重点保护鸟类物种;东关联安围分区属沿海滩涂湿地,有黑脸琵鹭、白琵鹭、卷羽鹈鹕等濒危保护鸟类物种。
交通:广州自驾经广惠高速转沈海高速至汕尾出口下,走X125县道接海汕公路转S241省道到海丰湿地,约290公里。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鸟鸣欢
尖峰岭热带雨林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最高峰1412米。其中保护区约78平方公里,绝对属于海南岛上的冷门景点,甚少常规旅行团到达。尖峰岭地区目前尚保存着中国整片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其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位居全国前列。由于当地注意环境保护,热带鸟类品种多,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观鸟者到海南观鸟的首选地点。
TIPS:
当新世界中国地产在2009年推出的全新力作“新中驿”矗立于新世界商圈之时,不仅尽享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融贯中西的居住魅力,更以其亚太首席行政公寓的产品特色,受到了高端置业者的厚爱。
引领北京顶级生活的核心场
作为新世界中国地产的实力之作,新中驿以其优越的地理属性、京城二环核心区稀缺的新盘之姿、完美的项目品质,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如今,新中驿所在的崇文门商圈已经成为京城炙手可热的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区域内的两广路则被一些业内人士称做“第三长安街”。诸如各大城市核心区一样,崇文门商圈集中了一个城市必需的所有资源,这个核心区也逐渐成为北京新宠,它代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不难看出,崇文门商圈将“马太效应”发挥到极致,也使得新中驿这座亚太行政公寓,凭借着首屈一指的时尚生活氛围,赢得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据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新中驿云集京城诸多高尚场所,周边环绕天安门、故宫、天坛等极具古都风貌的人文景观,坐拥重大交通枢纽,5分钟直达天安门,40分钟接驳首都机场,地铁5号线和2号线以及规划中的7号线在此交会,拥有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同时,新中驿周边的医疗、教育配套完善成熟,以绝对中心之优势占位北京,成为亚太商务人士在京城择址的不二之选。
在新中驿,您可以欣赏京剧的唱念做打、品尝老北京小吃的可口味道、领悟皇城根下的历史文脉,也可以接轨国际领略最IN服饰潮流、举办时尚PARTY、体会中西文化的融合碰撞。新中驿赋予人们的不仅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还实现了高端置业者的一个人生转变,即拥有轴心生活,实现畅意人生。
亚太行政公寓 引爆2009京城楼市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之外,新中驿还凭借自身完美的建筑品质,赢得了顶级人群的关注。
据悉,新中驿行政公寓仅216席,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裙楼为44000平方米之北京新世界商场二期,更有逾2500平方米之大型空中园林景致。新中驿由香港名师设计,外型及内部设计、空间规划、建筑选材和建造质量均是优中之选,尽显豪华。
同时,考虑到商务人士生活习惯,新中驿特别配备了卫星电视、网络接口、高档厨卫设施等高科技设施,让居住者享受快捷的现代生活;而其全天候酒店式服务,私人管家打理生活起居,完全解除了居住者的后顾之忧。此外,新中驿行政公寓室内外均建设成熟,购买该项目的高端置业者可拎包即享完善生活。
在新世界中国地产的倾力打造下,2009年4月18日新中驿正式华彩面世,在给高端置业者带来城市核心的时尚生活和至臻完美的建筑品质的同时,还以精装修交房的产品设计理念,引发了一场“蝴蝶风暴”。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新中驿自4月18日开盘销售以来,成交额稳步上升,售出房源接近60%,成交额突破2.2亿元。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新中驿楼盘作为崇文门区域的地标性建筑,在楼盘整体规划与设计上旨在全方位地提升居住品质,将居住者的品位与档次推向极致。在交通方面,位于崇文门核心区域的新中驿将交通与商务的便捷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这也是吸引购房者关注该楼盘的重要原因。
新品一居 品味纯正京韵京味
随着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进军的步伐加快,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群体――“候鸟族群”,他们每天穿梭于世界各地,掌握着最新、最潮、最IN的顶级资讯,领略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是世界的宠儿,也是繁华的过客。
对于“候鸟族群”而言,他们所追寻的是介于家与酒店之间的第三空间,即在放下旅途的劳累之际释放足够真实的自我,感受到北京原汁原味的品位生活,而新中驿无疑是“候鸟族群”的最佳选择。
在获得良好销售业绩的背景下,近期新中驿更为“候鸟族群”全新提供了面积在99~107平方米之间的一居私属空间,其作为带有独特个性的产品,以稀缺性营造出主人的品位尊贵。让“候鸟族群”在这个私享空间内可以随性而为,在尽揽天安门、天坛、金融街、CBD、新世界商圈的繁华之际,更能收藏北京的品质生活,引领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化乐居氛围。
知力:动物迁徙有哪些独特的行为?
张孚允:迁徙是动物跨越不同地域觅食或繁殖的行为。一般来说将在固定季节的长距离移动叫做迁徙,而把像高山动物在冬天向山下短距离移动,到低地寻食或栖息叫做移动或迁移。迁徙主要分为繁殖迁徙和寻食迁徙及越冬迁徙,候鸟、大马哈鱼为了繁衍后代和躲避寒冷可能移动上万公里;大西洋太平洋中鲱鱼跟着洋流游动寻找食物。还有一种稍有特殊的漫游型迁徙,这种方式的移动方向不固定,也具有季节性,例如青藏高原著名的胡鹫,每当冬天尸体较少时,胡鹫就要到处漫游寻食。
鸟类、兽类、昆虫中都有需要迁徙的物种。我国最典型的兽类迁徙物种是藏羚羊,藏羚羊寻食地和繁殖地不同,因此每年必须迁徙。而在一千多种鸟类中,其中过半都有迁徙行为。昆虫中不少种群也有迁徙的习惯,美国帝王蝶从美洲迁徙到墨西哥,可蝴蝶这么短寿的昆虫如何能够迁徙如此远的距离呢?秘密在于参与迁徙的帝王蝶不止一代,一次完整的迁徙过程中也许是由两三代蝴蝶共同完成的。
迁徙的灰鹤
杨若莉:鸟类的迁徙因其壮观、常见而最为人所知。鸟类迁徙路程可能非常长,北极燕鸥在北极繁殖,到南极过冬,往返两万五千千米。我国环志工作也统计出,我国有多种鸟类迁徙距离达两万千米以上。典型者如,从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不吃不喝不着陆地飞行六千千米到上海崇明岛休息,再沿着中国海岸飞到俄罗斯远东苔原地带繁殖,总距离两万多千米。
水禽迁徙图(待修图)
候鸟迁徙的习性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冬天里鸟类随着冰川的扩张向南觅食,夏天再回到北方。虽然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冰川大范围退缩,但是鸟类的迁徙习性已经形成了。鸟类到北方高纬度地区繁殖,一方面因为这里日照时间长,寻食的机会也就更多,利于抚育幼崽;另一方面则是苔原地区鸟类的天敌更少。苔原地带在夏天的气温也能高于10摄氏度,适合一些小鸟成长,所以它们夏天返回北方繁殖,等到了冬天冰天雪地时才向南迁徙。候鸟每年迁徙的具体时间不定,与气候、鸟类大小、成幼情况都有关。同一群鸟中雌雄成幼不同个体的迁徙时间都会不同,往南飞的第一波是幼鸟和雌鸟,雄鸟较晚出发;回来时正相反,雄鸟先飞到北方的繁殖地,一来要做窝,二来要先占领领地,之后等待雌鸟到来。
仙八色鸫标本(装饰图,可用可不用,用于任意位置)
张孚允:不过近百年来人类因素也直接影响候鸟迁徙,冬季气温升高致使不冻的水域比以前更加靠北,也就致使鸟类不用再飞到更远的南方。我们观察到有些大天鹅从巴音布鲁克飞到青海湖就不走了,但是大部分还是飞到更南的地区。欧洲最近新闻报道,有些候鸟迁徙的北缘向北移动了200多公里,不再往南方飞,这都是气温变化对候鸟的影响。
知力:请问张教授和杨教授是如何开始进行候鸟研究工作的?
杨若莉:1981年中国林业部与日本对口机构签署了一项关于候鸟保护的协议,我们受到林业部的委托开始从事候鸟研究。进行候鸟研究需要进行鸟类环志,也就是在鸟腿上安装金属环,记录下标识鸟类的信息,之后通过回收鸟环来确定候鸟的迁徙路线、迁徙时间等数据。我们建立了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但当时我国的鸟类研究空如白纸,甚至连哪些鸟类属于候鸟都没有记录。中国鸟类种类有一千多种,我们只有从日本山阶鸟类迁徙研究所的一本著作着手,查询从1928年到1981年之间所有的国内资料和国外文献来确定中国的候鸟种类,最终的结果是我国候鸟种类达500多种。
绑着环志的候鸟
张孚允:给鸟类准备鸟环时也遇到了问题,鸟环大小、书写的文字样式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到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测量每种鸟类腿部的粗细,这才确定了400多种鸟的生理特征。我们将腿环分为大小不同的几个规格,按每个规格制作不同的环志,最大的环志为15*80毫米,最小的环志只有4*6毫米,环志重量不超过鸟重的3%,不影响鸟的生活。环志样品1 环志样品2
在媒体的宣传下,人们在发现鸟腿上的鸟环后会将环志寄回到环志中心。在环志时我们已经记录了放飞环鸟的种类、体重体长、经纬度、时间等数据,然后对比环志发现的地点和时间,分析出鸟的飞行路线及时间。如果对方也是鸟类研究机构,我们会把回收信息再寄回给寄出方,向他们提供一份完整的环志记录,这种交流反馈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但环志的回收率依然只有千分之三,所以只有靠大量的环志来获得足够的数据。
知力:环志工作有哪些具体成果?
张孚允:我们跟踪调查斑头雁,发现它们从青海湖起飞,经过喜马拉雅山脉抵达印度那加兰邦。英国鸟类学家曾记录到有探险家在半夜听到鸟类在喜马拉雅山上鸣叫,但是他缺乏有效的证据。而我们在1983年收到的来自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环志反馈,证实了斑头雁从喜马拉雅山脉飞过,这成为了世界上首次证实候鸟可以跨过喜马拉雅山的证据。除了斑头雁,我们后来还记录到天鹅、灰鹤、黑颈鹤等候鸟也是通过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完成漫长的迁徙的。
蓑羽鹤飞越喜马拉雅
知力:现在研究候鸟是否还需要做环志?
杨若莉:鸟环能够最直接地描绘出鸟类迁徙路线,现在地球环境变化加剧,候鸟可能会改变一些迁徙的习惯,因此环志工作仍然是必要的。现在环志鸟可以通过卫星追踪,电子鸟环发出的信号被卫星接收,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反馈一个时间、地点信息,将所有点连接起来就可以知道这只鸟详细的飞行时间、飞行路线、停歇时间等。电子鸟环虽然昂贵,但是大大提高了候鸟研究的效率,同时也细化了鸟迁徙的过程,规避了环志回收的最大困难。
环志工作十分辛苦,很多鸟都在夜间迁徙,所以工作人员可能需要从傍晚5点开始至下半夜这段时间设网捕鸟。捉住的鸟要立即测量数据、装环、放飞,以防飞鸟死亡或脱离队伍。即使人类安装了大量环志标志,但传统环志的反馈信息仍然是不定的,也许一千只金属鸟环中不会有一个反馈,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目前我国的鸟类环志工作依然落后于国外环志研究。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去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知力:最近袭来的禽流感又让候鸟传播病毒成为社会焦点,候鸟真的会带来禽流感吗?
张孚允:动物中有两千多中不同的疾病。动物和人一样,当环境好体质好的时候,发病率不高。当生存环境恶劣时,疾病就在体质不好的动物身上率先发作。携带疾病的候鸟可能自身并不发病,但是它们将病毒传播到迁徙沿途,传染给其他禽类。人类被传染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家禽与带病野禽接触,包括家禽的食物被野禽污染或家禽野禽的直接接触。人类在食用带病家禽,宰杀家禽或是触碰家禽血液的过程中就染上了禽流感。所以我们要注意在禽流感高发的季节不要去与野禽接触,也不能让家禽与其接触,更加要远离其排泄物、羽毛和尸体,尤其是不能食用。
家禽野禽需要物理隔离
其实大部分候鸟都是健康的,但老弱体残或是死的野禽经常是病毒携带者,如果读者在野外碰到死禽病禽,千万不要好奇去触摸和玩耍,更不可捡回家食用,应当联系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来处理。以前的SARS也是类似的兽类携带疾病,当环境良好动物健康时疾病少发,即使发病的动物也在地域上有一定程度的隔离,带病动物或尸体很少将疾病传染出去。而当上百只果子狸被关在小笼子里,体质一再降低,疾病自然就会发作并互相传染导致SARS爆发。从这个角度来说,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疾病不仅是天灾,也是人祸,解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人类应当和自然和谐共处,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动物的健康状态,控制疾病少发作,少传播。
杨若莉:对禽流感的防备首先是避免人畜接触和畜畜接触。现在大型养禽场都已经做好了野禽家禽隔离,放养的禽类也不与野禽共享食物和水体,切断家禽的感染源,同时也就是切断了人感染禽流感的途经。其次则是人类自身要积极防御、接种疫苗、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关键词:鸟类资源; 涨渡湖; 自然保护区; 武汉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04-06
1 引言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南部,毗邻长江,面积18500 hm2,是武汉下游一个重要的蓄洪平原湖区。涨渡湖是典型的永久性淡水湖泊,其湿地类型属内陆淡水湖和淡水沼泽类湿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功能生境,孕育并保持了该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多种保护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栖息地。2004年1~4月,武汉大学胡鸿兴调查记录涨渡湖水鸟30种,2006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涨渡湖鸟类调查报告,记录鸟类95种,隶属15目27科63属[1~2],这两次调查均以冬季调查为主,没有进行夏季鸟类调查,缺乏对涨渡湖鸟类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因此,2015年12月~2016年8月,笔者对该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有效保护涨渡湖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2 自然条件
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北抵汪集镇,南邻长江,东至举水河,西界举水,海拔16.2~18 m,地理位置为东经114°38′46″~114°46′24″,北纬30°36′12″~30°40′43″。涨渡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降水量1242.3 mm,年平均降雪日7 d,年均无霜期为250 d,春季雨量占全年的14%~52%,夏季占26%~60%,秋季占6%~35%,冬季占2%~25%;月最高降水量为533.3 mm(1999年6月),最低为0 mm(1999年12月).保护区主要是举水、倒水和长江来水。举水年平均径流量为60.5 m3/s,年平均来水量19.1亿m3;倒水年均流量为25 m3/s,年平均来水量7.9亿m3;长江年均流量为2300 m3/s,年平均来水量7428亿m3。渡湖湿地属于我国湿地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草丛沼泽和浅水植物湿地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浅水植物湿地亚区”,植被划分沼泽型组和浅水植物湿地组2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57个群系。
3 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采用样带法调查,设置样带长3 km,单侧宽25 m。每天5:30~7:30和17:00~19:00,利用双筒望远镜进行调查,记录样带范围内的鸟类种类、数量及生境、发现时间、地点、海拔及经纬度。
走访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当地近年来执法收缴和收容救护的鸟类记录资料以及周边农户在野外捡到的鸟类羽毛。
4 结果与分析
4.1 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采取实地调查和座谈访问调查的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60种[3~7],隶属于15目45科99属,占湖北省鸟类总种数的35.1%,见表1。其中,雀形目种类最多,有67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41.9%;其次为a形目,有28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17.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1种,其中Ⅰ级1种,即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Ⅱ级10种(表1),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134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39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6.9%、83.8%和24.4%。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鸟类8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5.0%。其中列入附录Ⅰ的鸟类1种,为东方白鹳;列入附录Ⅱ的鸟类有7种,分别为鹗、黑冠鹃隼、普通\、红脚隼、红隼、斑头鸺m和画眉。
列入《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73种,列入《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鸟类20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45.63%、12.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8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3%。其中濒危种2种,为东方白鹳和棉凫;被列为近危种6种,为小天鹅、罗纹鸭、小鸦鹃、喜鹊、画眉和麻雀。
4.2 区系组成
东洋种43种、古北种71种、广布种46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物种数的26.9%、44.4%和28.8%,古北种占优势,南北物种过渡混杂。
4.3 居留型
留鸟46种,占保护区鸟类物种总数的28.75%;夏候鸟35种,占21.88%;冬候鸟59种,占36.87%,旅鸟20种,占12.5%。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鸟的居留型与保护区所处自然地理位置和生境类型相一致。
4.4 生活型与生态分布
涉禽44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7.5%,其中鹳形目15种,鹤形目8种,a形目21种。主要在涨渡湖周边沼泽等浅水区域中活动。
游禽28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7.5%。目3种、鹈形目1种、雁形目17种和a形目7种,主要分布于水体中,周边的沼泽等水域附近也有分布。
陆禽4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5%。包括鸡形目1种,鸽形目3种。主要分布于林地、居民区、农田等生境活动。
攀禽11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6.9%。包括鹃形目3种,佛法僧目4种,戴胜目1种,形目3种。保护区内分布广泛,在各种类型的针、阔叶林中,低矮的灌木林中都有它们的踪影,部分种类也偶尔到林缘、居民区及水域附近活动。
猛禽6种,占该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3.8%。在各生态类群的鸟类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鸣禽。包括^形目1种,隼形目5种。保护区猛禽种类不多,多是傍水型猛禽,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鸣禽67种,均为雀形目鸟类,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41.9%,是保护区内广泛分布鸟类,是优势类群。
4.5 分析讨论
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湖北省属于华中区,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南北相混杂的特征[9],东洋界成分应占优势。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特征应与湖北省相一致,但保护区内东洋种43种,仅占26.9%,古北种71种,占44.4%,古北种占明显优势。从居留型分析,繁殖鸟(包括留鸟和夏候鸟)81种,占保护区鸟类物种总数的50.6%。在繁殖鸟中,东洋种41种,占50.6%,古北种9种,仅占11.1%,东洋种占绝对优势,也与湖北省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这也是我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鸟类动物区划的特征。
保护区内迁徙鸟类(包括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有114种,占71.25%。迁徙鸟类中以冬候鸟居多。说明区域内候鸟迁徙过程中过境频繁,也反映了北方鸟类向南渗透极为活跃,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参考文献:
[1]胡鸿兴,康洪莉,贡国栋 等.湖北湿地冬季水鸟多样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7):422~428.
[2]陈 勇.新洲涨渡湖新发现33种鸟[N].湖北日报,2006-05-17(6).
[3]胡鸿兴,万 晖.湖北鸟兽多样性及保护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4~105.
[4]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6~196.
[5]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368.
——题记
初秋的活泼笑着跑远了。在飒飒的风中,深秋——这位睿智的站着,吟着深远的诗,取代了初秋的位置。
从小,我就独爱秋季,喜欢一个人在风中,看着树叶毫无遗憾地从眷恋已久的那棵树上猝然飘落,带有些许说不出的伤感,然而更多的是从落寞中隐隐透出的生命的流韵。
深秋的感觉——
是朦胧的。寒雨萧萧,冷风瑟瑟,顿觉出一股自心而发的寒意。捧着热茶凝望这个世界,仿佛看到了一缕朦胧的特殊气息轻轻流过。那气息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秋的脚步正默默离去,留下了柔情似水的痕迹,将这个世界笼罩在一片微醺的意境里。
深秋的感觉——
是轻盈的。花,憔悴了,美留在时空里;草,枯黄了,美留在回忆里;叶,纷飞了,美留在永恒里。叶本身是无力的,它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条不可逆的路线,于是选择了将大地作为它们红横的归宿,那是多么飘逸的一瞬!它们曾将世界装扮成绿的海洋,而结局,又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情画意,不染一是尘俗,将萧瑟的秋变得轻盈起来,生动起来。
深秋的感觉——
是生动的。无论是宽阔的海,还是温柔的湖,看似平静地水面下,却萌动着不屈的生命,无雨而起的涟漪,来自于最平凡的灵魂。而天空是湛蓝的,一行行候鸟已鸣叫着飞往温暖的国度。它们的翅膀,在天空留下累累伤痕,但天空却依旧蔚蓝着,衬托着这些不朽的生命。正如一首小诗:“飞翔一亿年,属于自己的生命,只得几天,飞过了便就不朽,融进了蔚蓝。”
深秋的感觉,真好!
感悟深秋,感到的并非是作家笔下的肃杀与落寞,而是另一种不同于春的生命启示:
没有深秋的落叶,何来早春的绿芽?
没有花的憔悴,何来又一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