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娱乐新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范文第1篇

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刻,建国以来我们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经验,更没有娱乐报道的经历。没有本行业的职业意识,没有自律的自觉,除了简单模仿外,一切都在摸索中。报道明星,何种情形下的事实可以报道,何种事实不宜报道,何种事实适于粗线条报道而不宜细致入微,如何把握评论的分寸,区分适度幽默和侮辱的界限,照片和图画如何既具有新闻价值,又要防止低俗或侵权,如何区分“满足公众正当合理信息要求”和“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掌握好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用“心”去做娱乐新闻。

规范的心

娱乐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似乎与其他新闻有些不同。那么,娱乐新闻是否例外于新闻职业规范?遍翻新闻理论著作,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并没有单独定义的内容,娱乐记者只是因为报道对象与娱乐界有关得此称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其他新闻记者没有两样。报道编辑娱乐新闻,同样受到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约束。所以,编辑不能因为自己是娱乐版的编辑,便可以在业务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要用“心”去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只是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适当地活泼些,适当地有些幽默,但是不能发展到侮辱人格和侵犯隐私。

客观的心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包括事实与价值判断分开,全面、准确与公正,所谓公正,是指编辑要谨慎评估新闻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实,做平衡、完整的版面规划,不偏袒任何一方。10多年前,孙旭培教授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提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有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就要求编辑全方位的报道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公正分配版面份额,客观陈述事态的发展。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观点,保持中立的观察者的角度编辑新闻事实和对立双方的观点,甚至应当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版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新闻失去公正,媒体就会失去人心!

比如去年5月闹出的在新京报社发生的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不利于窦唯的新闻事件出现,比如4月5日该报曾有文章《丁武奉劝窦唯去看心理医生》,其中几个小标题分别是:昔日爱巢人去楼空,窦唯偶尔回来栖身;窦唯自我封闭,很少跟摇滚圈接触;高原生活困窘,窦唯只给500元生活费;丁武夫妇奉劝窦唯,希望他去看心理医生。4月7日该报发表评论《窦唯骂出心声,我们只听见娱乐》,4月26日,《新京报》发表文章《对窦唯,你不能想当然》,5月10日该报再发文章《窦唯否认骂李亚鹏虚伪》。这些报道和文章,对窦唯与两任妻子、王菲的现任丈夫李亚鹏、摇滚歌手丁武之间的感情、利益纠葛进行了细致煽情的描写,甚至说了那么多的尖刻和侮辱人格的话。这样的新闻,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失去了一颗“客观的心”,我们都没有采用,只是在发生了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后,作为新闻链接出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窦唯烧汽车的新闻,也并不单单报道窦唯如何言行粗鲁,如何打砸报社,如何点燃汽车,而是从窦唯的角度、网友的反映、媒体的反映等多角度编辑反映这一则新闻事实,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窦唯的行为。

人文的心

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人文理念,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由于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的对象,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明星的行为无论多么隐私,在涉及公民的知情权时应该退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没有隐私权,“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都可以肆意报道。如果失去隐私,那人和玻璃缸里的金鱼又有什么区别?将心比心,有些新闻编辑有时应该把自己放在明星的角度去想一想,不能为了轰动而失去人文关怀,明星也是人。比如去年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读者都有好奇心,有对信息的需求,但它可能是高尚的,也可能是低俗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窥私心理”,编辑不应该予以满足。

“人文的心”还应该表现在娱评的写作上,娱乐新闻配发评论,是最近几年一些市民报纸的亮点,但是娱乐评论不能有个人的义气和偏见,不能为了迎合某些具有怪癖的人的兴趣而失去人文关怀。评论可以有诙谐,有讽刺,但是要与人为善。

娱乐新闻范文第2篇

喜剧明星与政协委员符号的组合,产生了很强的喜剧效果,网民们欢乐地用记忆中的周氏搞笑片恶搞着“政协委员周星驰”。

人们并非歧视看低喜剧明星,更不是觉得政治是严肃的,搞笑的周星驰的参政议政就将政治娱乐化了——政治本就是众人之事,并非一定就得板着面孔;而且每个人都有参政议政权,演艺明星作为一个群体和阶层也应该有表达自身诉求的途径;当然,也不是嘲讽喜剧演员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既有的政协委员遴选机制,还没有成功地制造过一个真正的“明星政协委员”,一场娱乐八卦之后,政协委员还是政协委员,明星还是明星。“明星政协委员”只是媒体炒作的一种作料,没有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真正留下过议政成果和政治佳话。

媒体已经炒作过无数明星政协委员了,从巩俐到张艺谋,从黄宏到刘翔,一个个奥运冠军,一个个相声演员、著名主持人、著名歌唱家,哪一个真正在议政厅中留下身影了?哪一个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提案建议了?哪一个曾以优美的议政姿态赢得过舆论的关注了?人们对明星政协委员的记忆,都是大会堂的合影,会外的花絮,与议政无关的笑料,或是各种请假和缺席记录,各种让人鄙视的不履职不称职。一个个名人明星都是政协的匆匆过客,他们在消费着政协这个招牌,忠实地履行着“打酱油”的角色。他们以后可以在自己的履历上留下“某届政协委员”的符号给自己镀个金,而他们没有给政协留下什么,没有给民众留下有价值的议政遗产。

明星中杰出者不在少数,有参政议政能力者多如牛毛,想要参政者难以进入,无意者却被“逼”参政。明星一次次被娱乐化的两会报道恶搞,可以一笑而过,继续当他们的明星;可政协被恶搞了,受损的却是难以修复的公信力。

搞笑的周星驰并不一定缺乏参政议政能力,但我们有没有问过他,他愿不愿意投身公共事务,有没有参政意愿?愿不愿意将时间精力花在参政议政上?

明星可以当政协委员,政协委员也可以成为明星,关键是我们的制度能不能使两个角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两种角色在参政议政上融为一体。

娱乐新闻范文第3篇

策划,使《河南日报》在与都市报的“奥斯卡”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了一场有备而来的漂亮仗。

作为这次策划的参与者,回顾“奥斯卡”报道经历,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一、强烈的策划意识是做好娱乐报道的关键。娱乐新闻报道具有一般新闻共有的突发性、时效性等特质,其中“共同被关注”尤其是娱乐新闻有别于其他社会类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共同被关注”是指由于娱乐新闻的主体(事或人)往往是全国甚至全球共同关注的对象,同时由于娱乐公众人物本身往往具有希望被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主观意愿,所以导致娱乐新闻往往“无国界”、“无独家”,一旦发生就会被各大媒体同时关注。同时由于娱乐事件极其繁多,所以各个媒体由于害怕漏报新闻而疲于奔命对“共同被关注”的人事进行报道,以至于诸多媒体又会不知不觉地同时被拖入对琐碎的娱乐“小”新闻的报道中,结果当真正需要重点报道的事件发生时,媒体的反应反而比较慌张,所以面对海量娱乐信息而做到心中有数,是娱乐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这次《河南日报》奥斯卡系列报道之所以做得从容不迫,而不是临阵磨枪,与该版强烈的策划意识密不可分。早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前一个月,《河南日报》娱乐版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开始为报道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准备,对提名影片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考虑到奥斯卡特有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该版站在党报和大娱乐的视角,确定了“公正、全面、趣味、深度”的报道原则,为本届奥斯卡报道定下了一个大的基调。正是有了这个“主心骨”,《河南日报》娱乐版在以后的奥斯卡报道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住了对事件报道的节奏,更在获奖名单与预计发生很大偏差的时候,及时对美国政治和文化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论。当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后,省会郑州的其他媒体对事件本身进行整版报道时,《河南日报》则以两篇评论、一个大整版的规模对本届奥斯卡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报道,显示了一份政经大报的风范。

二、策划是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娱乐化”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各个媒体也加大了对娱乐新闻的报道和关注。但由于娱乐新闻本身的特性,我们看到的娱乐新闻往往比较碎、比较短,难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有分量的重头稿件。加上互联网的使用使娱乐信息几乎成为共享,所以媒体间娱乐报道“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众多媒体的共同努力却要因为内容相似、形式相似而相互影响,最终被海量信息淹没于无形――这对媒体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娱乐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浪费。

要想避免这样的局面,一个媒体必须要有独特的东西以便让自己因为个性而突出,独家报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独家报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娱乐新闻报道更多面对的是众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事件“一哄而上”的集体发掘,接着又是浮光掠影的“众口一词”的报道。如何对一件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娱乐事件进行“独特”的报道,以使自己卓尔不群,这恐怕是娱乐新闻从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河南日报娱乐新闻版对奥斯卡的报道策划正是基于此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策划是让娱乐新闻“卓尔不群”的“利器”。

奥斯卡无疑是全球娱乐大事件,特别是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由于华人导演李安和中国影星章子怡的参与而备受国人关注,可想而知到时候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将会产生怎样的“拥堵”。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惨烈的竞争,《河南日报》娱乐版提前介入,开辟了《走近奥斯卡》专栏,在颁奖典礼到来前5天,就以每天一个专栏的形式在娱乐新闻版相对固定的位置上,集中刊登有关奥斯卡的信息和图片,使大量散乱的信息得以整合。为了增强专栏的“短、平、快”特点,专栏每天还刊载100多字的关键提示语,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有用性”。专栏的开设不仅在娱乐版面上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兴奋点”,还培养了读者对该专栏的关注度和阅读习惯,所以当第78届奥斯卡颁奖结果公布,各大报纸媒体开始整版报道的时候,由于阅读习惯使然,河南读者不自觉地还是阅读《河南日报》对奥斯卡的整版报道。

三、策划的连续性更能生动呈现娱乐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娱乐新闻的策划不仅意味着对娱乐事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反映,更应该是对事件发展的动态关注,有时还包括对即将发生的娱乐事件的预热、全面报道和收尾报道。《河南日报》娱乐版对奥斯卡的策划报道正是这种动态策划报道的有益尝试。

事实上,去年《河南日报》娱乐版也对奥斯卡进行了整版报道,但报道仅限于对颁奖典礼的反映,至于颁奖典礼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要么因为篇幅有限,要么因为太过细碎而主动放弃,感觉是整个报道有些“应景”,总结原因就是缺乏对奥斯卡整个文化活动的动态展示,以至于推出的整版报道显得突兀和单薄。

针对去年的遗憾,今年的奥斯卡报道提前介入,围绕颁奖典礼将整个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集中报道(3月7日)、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在活动预热期,着重对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一些轻松的花絮进行报道,以吸引读者眼球,使读者对最后的颁奖典礼产生很高的期望值;在集中报道期,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这也是整个策划的中心和重头戏;在收尾总结阶段,广泛收集各界人士对本届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最后的盘点总结。由于《河南日报》娱乐版对整个动态过程心中有数,所以很好地把握住了整个报道的节奏,真实、全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本届奥斯卡的全貌,为都市报树立了娱乐权威的形象。

娱乐新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娱乐新闻标题 文体特征 翻译方法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一个好标题既能给文章添辉增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打动读者并吸引读者往下看。

1、英语娱乐新闻标题文体特征

1.1词汇特征

缩略词:缩略词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相当常见,娱乐新闻当中也不例外,使用缩略词大多是源于刊头的篇幅极其有限。如在标题Pianist Lang Lang values UNICEF ambassador role中,UNICEF即为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的缩写。

简短小词:报刊标题的刊头空间非常宝贵,应当以最小的篇幅容纳最大的信息量,因此英语新闻通过广泛地使用简短小词来达此目的。如标题Danes fete fairy tale great Hans Christian Andersen,作者用fete代替celebrate,这样无疑节省了空间。

外来词:外来词是新闻英语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外来词由于经常使用己完全英语化,如 Kungfu。又如标题Foreign faces: Laowai TV stars tell all中的Laowai即指foreigner,如今也已广为人知并应用于娱乐新闻的报道当中。

1.2语法特征

现在时态:英语新闻标题广泛地使用现在时以突出已发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拉近与阅读对象的距离。如:Lady Gaga’s ‘meat dress’ goes to Rock Hall of Fame,又如标题:Angelina Jolie visits Syrian refugees in Turkey,以及标题 ‘Spider-Man’ is a freak show ― and not half bad。

非谓语动词: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英语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使新闻工作者在传达讯息时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标题A Dinner to remember,又如Building new sustainability和Five ways to spend a happy Spring Festival。

介词短语:除了使用非谓语动词之外,英语娱乐新闻标题大量地使用介词短语,如标题:007 movies in Retrospect和标题Partners in music。

1.3修辞特征

娱乐新闻标题中还经常多种修辞手法,双关和借代是英语娱乐新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修辞手法。

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标题:Nobody but Wonder Girls,众所周知韩国少女组合Wonder Girls以一首《nobody》红透韩国乃至整个亚洲,该标题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达出了歌曲nobody是由组合Wonder Girls演唱,又表达出了Wonder Girls这个组合在当时的韩国乐坛乃至亚洲乐坛受到的瞩目是无人能及的。

借代: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如标题:Wizard series ends,该作者用Wizard代指电影《哈利?波特》,这样使得题目更加简明和形象。

2、英语娱乐新闻标题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当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完全或者基本相同时,可以采用直译。例如:Five ways to spend a happy Spring Festival,译者将其直译为:五大攻略玩转春节。该译文基于中英双语中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这样翻译可以准确达意,又没有破坏标题风格。

意译法:当直译不能准确的概括新闻的内容或者凸显作者的意图或者不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时,意译法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如标题:Partners in music,译者将其翻译为:“不走寻常路:《忐忑》歌者龚琳娜的走红史”,该译文点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又如标题:Ready to serve,文章讲述的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在网上购买年货的事情,但若只将这三个单词翻译出来,会使得中国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将其进行意译为:今年的年夜饭,你“网购”了吗?如此一来文章的大概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再如:Use insider knowledge,译者将其翻译为:我的兼职我做主!该译文即丰富了标题内容又生动形象。

增词法:英语新闻标题中对于新闻的一些背景信息或是新闻要素有时并不交代,但汉语新闻标题却恰恰相反,因此这就需要运用增词法对一些信息进行增补。如标题:The ‘bad boy’ is back,译者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增词,其译文为:陈冠希专访:坏小子归来。又如标题: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译者根据新闻内容,添加了该新闻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将标题译为:梁洛施李泽楷:与爱何干?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英语娱乐新闻一些文体特征,它要求语言要简练,无累赘质感,并且要新颖有趣。也就是说,想要译出好的英语娱乐新闻标题,除了需要透彻地理解原文内涵,领悟其妙处外,还要把握其文体特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这样才能翻译出质量更高的译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加深英语学习爱好者对英语娱乐新闻的理解,并对英语娱乐新闻的翻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Bagnall, N. Newspaper language. Oxford: Focal Press, 1993.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廖树霞.英语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8).

娱乐新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 消费社会 娱乐化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讲的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每天发生的故事有很多,单看那些滚动的字幕以每秒的速度在变换,就足以明白新闻事件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发生。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我们仿佛生活在“地球村”里:在这个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里,人们可以快速的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传播速度的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间实质上的变小,而空间的越来越狭小又进一步保证了时间上的同步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时间停止了,空间消失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村里,事情在同步发生。”这些事情以新闻的信息形态传播于各个角落。好像我们可以知道任何新闻,然而,叫我们说说发生在最近的具体的新闻时,我们却一下子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因为了解过的新闻仿佛很远,仿佛又很近。而与此同时,媒体还在接连不断的告诉人们今天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各种新闻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之中。

面对无休止的新闻报道,我们只要认真的听下朋友的谈话,爱人的密语,同学的问候,就会发现,新闻原来已然成为我们娱乐的谈资,而不再仅是沟通的信息。在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慢慢模糊的情况下,似乎存在着这么一种微妙的现象:我们不再更多的跟熟悉的朋友或者同学甚至家人谈论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或者今天有哪些新闻,而是更喜欢谈论新闻附加上的特殊语境。

“切糕”事件,一起在平常日子里发生的不平常的事件,作为新闻被报道之后,人们惊呼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内容,而是对新闻事件赋予了更多的价值诠释。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岳阳公安警事了一则消息:“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时,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加损坏的摩托车和受伤人员共计20万。”对该新闻报道,人们不是理性思考新闻本身的内容,而是对新闻有种创造性的理解。同时,“切糕”也在一夜间成了流行词汇。网络流行语“高富帅”,变成了“糕富帅”;各种歌曲歌词,只要能套用成“卖糕的”或者“切糕的”,全部被替换,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被改成了《最炫切糕分》被广为传唱;在文化领域,也一样不能难逃“劫难”,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不仅如此,就连莫言在瑞典领奖时,肢体动作也被赋予了切糕式语境。

人们就是这样一方面接受新闻,了解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他们可以对新闻的理解加以创造性的架构,重新创作并加以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创作的实质是在消费原始新闻,是通过某个片面或者某个代名消费新闻的过程。就如同“切糕”事件,只要与“切糕”有着一丝半缕的关系,都可以快速的传播开来。

在消费社会里,鲍德里亚主张,我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然而,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①在“切糕事件”里,“切糕”已经是消费意义上的新闻流通品,“切糕”成为新闻事件的所指符号,它所代表的意义被消费在各种领域。

如果“切糕事件”只是一个单方面的事件,还不足以解释我们消费新闻的真实面目,那么对于“元芳体”或可表明我们是在消费新闻。本是一部电视剧,却把一句经常使用的台词转化成了流行语,新闻首当其冲的给予报道,而后人们借用新闻报道来消费新闻。再看在“辽宁舰战斗机顺利起飞”的新闻中,人们并没有对战斗机顺利起飞的意义有多大的理解,而只是对于战斗机起飞时的指挥员的手势有兴趣,还被冠以了“走你”的封号,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生产“走你”式的信息,再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最后,所有的领域都要裸被调侃一番。还有央视的新闻调查“您幸福吗”,自开始报道后,各种雷人语录成了人们的谈资,会议上、课堂上、食堂等,大家都会问上一句,“您幸福吗”……以上的种种,足见人们不是在单纯的传播新闻,最初的新闻也成为一种符号被消费,从这符号消费中可以发现,人们经常把新闻本身娱乐化,而这种娱乐化,不是传者的本意,却已经充斥于人们的所有传播和接收之中。

在这里,笔者所要阐述的消费新闻,是指人们对于新闻的一种态度,即把一些应知须知的新闻通过取乐的方式传播于人际间,有别于往常我们讨论的“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这里所说的消费新闻或“娱乐”新闻,第一,这个娱乐是个动作,是指人们在对新闻的所形成的反应的结果;第二,娱乐新闻不仅存在于传播者之中,也存在于接受者之中;第三,娱乐新闻这个行为存在于接受新闻后的再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直在接受新闻报道,然而,却在一直以娱乐的态度面对新闻。新闻本身是严肃和持重的,人们未能把注意力放在对新闻内涵的挖掘,而是选择调侃新闻,创造新闻,消费新闻。把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进行传播,他们消费的同时,还得到了娱乐,不仅如此,还津津有味的生产和推广新闻中的娱乐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新闻的娱乐似乎也存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回头看从“切糕”到“走你”,再到“您幸福吗”,这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新闻娱乐了我们,我们也娱乐了新闻。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里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新闻也难免于此,我们对此也是孜孜不倦,甚至是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信息时代,新闻本是为传播信息,使公众了解最新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然而,对于这些事实,我们是把关注聚焦在了娱乐上,难怪波兹曼会通过列举电视机的三个用途(照亮书本的光源、电子布告牌、书架)来嘲笑那些利用电视机来提高文化修养的人。③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知道或是记住了多少新闻,有多少新闻把我们娱乐了,而又有多少时间我们娱乐了新闻?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离不开娱乐。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人生最好有一种正当的娱乐,即使没有财富,也能拥有快乐。”④但是,娱乐不能离开了理性,对于新时代文化知识分子来讲,新闻不能成了笑资,新闻本身也不是娱乐。如果仅是把新闻作为一种消费的形式,就有可能发生对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的不理解。就比如那些一直在作弄“切糕”的举措者,在一个不知道“切糕”事件的人来说,就会有很多疑惑,还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如果本身“切糕”只是为了更加形象的宣传“切糕”事件,那么,无疑这样的消费新闻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有时候这样的谈论确实可以增添几分乐趣,但是秉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只是希望人们在娱乐生活中的新闻时,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新闻本身的内容所传达信息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娱乐而消费新闻。

参考文献

①石义斌:《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②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③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