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蟋蟀的住宅教学

蟋蟀的住宅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蟋蟀的住宅教学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第1篇

教学片段一:复述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

师:其他昆虫听说蟋蟀的住宅很好,也动心了,想听听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你们这群蟋蟀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一男生:嗨!大家好!我是蟋蟀,我们建造住宅要讲究这几点:一、慎重选择住址……

师:刚才男蟋蟀说得很好,女蟋蟀呢?

生:老师,我跟我的蟋蟀妹妹一起说好吗?

师:好,掌声欢迎!

两女生:我们是一对姐妹,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住宅的特点,欢迎大家光临。

“蟋蟀(姐)”:我们慎重选择住址……

“蟋蟀(妹)”:现成的洞穴不好,我们历来独立自主,我们讲究卫生……

“蟋蟀姐妹”:当四周很静的时候,我们就在平台上弹琴,现在就为大家弹一曲吧。(两女生模仿蟋蟀进行口技表演)

教学片段二:复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相关段落。

师:我们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知道你们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接受采访前,先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可能问你们什么问题,要做好准备噢!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师(扮演记者):蟋蟀你好!我是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了解你们修建住宅的具体过程,你们什么时候开工?工期多长?工程量多大?

生复述。(略)

教学片段三:复述全文。

师:今天在这里举行蟋蟀王国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你们一定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选择的住址坐北朝南……

生:我的门前有一草丛……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师:大家的经验很丰富,希望会后继续推广,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或伙伴听听。

上述三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新鲜多元的复述形式。下面,我以这个课例来阐述复述的几种“变脸”。

一、变“单口相声”为“群口相声”

常见的复述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宛若“单口相声”,比较单调、枯燥。如果改为“群口相声”,即让数个学生进行合作复述,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合作复述如何进行呢?首先,由学生自主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复述练习,或你述我听,或异口同述,或一唱一和,在练习中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片段一”中的那对“蟋蟀姐妹”的复述就凸显个体复述所无法企及的三个优势: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些因为内向不敢独立发言,抑或因复述水平局限而逃避发言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携带下,有了参与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出于密切配合的需要,双方都不敢放松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在合作研读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提示、互相启发、互相纠正,彼此在对文本内容的记忆熟练程度,理解深度上都会得到提高。3使复述充满情趣。如“片段一”中的“蟋蟀姐妹”不但复述,而且进行表演和注解。这就为复述增添了趣味性,增强了可听性。再比如“片段三”,通过蟋蟀王国建筑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就比直接叫学生复述来得有趣,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复述积极性。

二、变“剃头挑子”为“炕上枕头”

有的教师在复述教学中,只是当听众,做裁判,导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应该将复述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教与学并重,犹如“炕上枕头――哪头都热”。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所以,“复述”不是学生一人玩的“单出头”,应该是师生一齐玩的“二人转”。上述课例中,教师的引领就做得很到位。比如,“片段二”,教师扮演昆虫电视台记者所提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也是在帮助学生搭建复述框架,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纲而述,据问而述,增强了复述的条理性。

三、变“一饮而尽”为“浅斟慢酌”

一提到“复述”,许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是全文总结性的学习反馈,一定要“一饮而尽”。其实不然,对于长篇幅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分层逐步复述――“浅斟慢酌”。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对复述全文有困难,更应提倡分层逐步复述。统览上述三个教学片段,显而易见,教师是在有意识引领学生分层逐步复述,先复述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再复述描写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最后,通过蟋蟀王国那一场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来对全文进行总复述。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四、变“壁上观者”为“庐山中人”

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我宁可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求身在此山中”。因为这样有缘触摸山水,真切感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复述,又何尝不是这样?倘若一味以读者的身份来复述,学生跟文本角色总有一定的距离,复述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有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庐山中人”,去进行角色体验,待他们亲力亲为了文本的角色之后,再去复述,便易于达到“文我同在”,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蟋蟀的住宅》的复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虫”,接受昆虫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参加蟋蟀住宅经验交流会,始终沉浸在昆虫世界的情境中,多么富有儿童情趣!

五、变“封闭训练”为“实战热身”

运动员需要封闭训练,更需要走出去参加实战热身。复述,同样应该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新课标倡导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复述给家人或伙伴听,就拓展了复述的训练时空。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所看的电影电视复述给别人听;将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物描述给别人听。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家人和伙伴复述时,往往会比在课堂复述时来得自然、大方。这是因为,在课堂上的复述带有强烈的学习色彩,学生比较拘谨、放不开;而对家人或私底下对伙伴复述,则就变成了一次真正的言语交际,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自然应对。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第2篇

一、先看后学,建立初步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与文本相关的感性材料将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课文。语文教材中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有些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走向自然,观察欣赏与文本描写相关的景物。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初步感受,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并推动他们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

在教“秋天”这篇课文前,我带着学生来到野外,让他们看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飞翔的燕子;看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池塘里清澈的水波、嬉戏的小鱼,还有田埂上忙碌的蚂蚁。学生欢呼雀跃,一边观察一边议论。野外活动结束,我带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谈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事物,面对如此多娇的大自然自己有什么感受。做好这些铺垫以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联想看到的景色,书本文字与看到的图画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迅速更形象也更深刻。“像铺了一地金子”“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对这些生动的句式只要老师稍做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妙处了。

二、边看边学,理解重点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丰富,文字凝练,描写精彩,但如果仅靠学生捧着语文书坐在教室内,却是非常难以体会的。倘若把农村这块天地提供的丰富素材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把大自然作为语文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看,将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咏柳》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把柳树说成是碧玉呢?柳枝与丝绦有什么相似呢?把春风比成剪刀恰当吗?这首古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关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到自然中寻找答案。我把学生带进柳丛中,学生如放飞的小鸟,无限欢快。春风拂面、柳枝轻摆,我引导他们看,引导他们想,然后分小组讨论。在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时,答案精彩纷呈。他们把诗人笔下的柳树、春风的特点体会得淋漓尽致,作者别出心裁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们今后写文章遣词造句必将有良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诵课文,他们个个情感饱满,背得有声有色。在大自然这个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先学后做(看),形成深刻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描写的就是农村的物、农村的景,然而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或不去实践,所以往往并不十分熟悉。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让学生学课文,然后让他们去做一做,或让他们去看一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又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而且又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在教了“蟋蟀的住宅”以后,我让学生带着小锹,到野外找蟋蟀的住宅。因为学了课文有了书本知识,他们就照作者的介绍去找蟋蟀的住宅,找到后欣喜若狂,挖到了住宅中的蟋蟀更是如获至宝。他们把蟋蟀捉在手中,反反复复地看。有同学说,蟋蟀这种小动物能造出这样的住宅,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能相信呢!有好奇的学生对蟋蟀柔软的足特别感兴趣,反反复复瞧了又瞧,摸了又摸,他们想弄清楚这柔弱的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有些学生还挖出了其他的一些小动物,他们又在那里仔细观察,热烈讨论。学生围在一起进行探究的情景真是令人激动,这是站在教室里的教师永远不能看到的。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变“先讲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从而把由教师灌输的讲读过程,变为生动的学生自学的阅读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立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段落,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深化,以“主”带“次”,理解全篇。

如:《小音乐家扬科》的自学可以这样安排:

1.从解题入手,抓住重点。出示思考题:从课题《小音乐家扬科》中,你觉得课文应写些什么?扬科成了音乐家吗?

2.?编列提纲,理清层次。自学课文,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写了哪些事?除了写扬科喜爱音乐,课文开头还交代了什么?扬科的结局又怎样?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3.?出示习题,指导练习。围绕下列问题,准备自学讲析课文重点:(1)扬科是怎样欣赏大自然中的“音乐”的?(2)扬科怎样陶醉在旅店的音乐声中的?扬科爱小提琴,设想他是怎样想的?(3)扬科看见地主食具间的小提琴,又是怎样想的?“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在讲述第三点时,可结合观察课文的插图,想象描述当时环境和扬科的心理活动。

4.?自学课文,尝试讲析。学生先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步分小组讨论,排疑解难,互相补充,准备作尝试性讲解分析。第三步学生尝试讲解分析课文重点,注意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评析时,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拓宽,落实训练。

二、抓住思路,理解课文对思路较明显的课文,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课文。

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审题,预测思路。出题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1)看了题目,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重点应该写什么?(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设置悬念。

2.?感知课文,理清思路。通过以下“练读”,理清文章脉络:(1)哪几段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水?(2)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在段落结构上,本文有什么特点?给课文列思路图。

3.?阅读分析,理解思路。教师激情朗读,学生自读体会。指名列思路图,全班评析。在评议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和读写训练,并组织质疑。

三、抓住中心,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然后以此作为自学题统摄全篇,读懂课文。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设计: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思考“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2.?找出中心词,统摄全篇。明确“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细读课文,抓住主线。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自学“借箭”一段时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第三天四更时的景色和诸葛亮与鲁肃的问答,借箭的巧妙调度等情节的重点词语。如“大雾漫天”“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笑着说”“……只管……就……”等,还可简单地勾划出受箭时船头船尾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堂讲解,集体评议。

4.?反复诵读,深挖开拓。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诸葛亮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气度和周瑜妒贤忌能、心胸狭窄的性格。

四、抓住提纲,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并以此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相机诱导。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自学题可以这样安排:

1.?联系已有知识初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了解蟋蟀的特点。尝试讲述对蟋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编拟提纲。先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提纲,后再根据分段,写出段意,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评议、修改。教师从中点拨。吸收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第4篇

一、在质疑中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才有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但这个“问”并不是让学生提一些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的问题,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问”,让学生大胆“问”,并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可从题目上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窝而叫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便会在读中努力地寻找答案,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二、在探究中创新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释疑。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不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求知的满足,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而且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思考价值等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实在的认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给颜黎民的信》时,学生质疑:“给鲁迅写信的青年为什么要用假名?”教师避而不答,反问学生:“谁知道这封信写在何时?”“旧中国。”“三十年代。”教师借此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啊,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鲁迅以笔为武器同敌人斗争,敌人就疯狂地迫害鲁迅,哪怕是别人写给他的信,敌人也要检查。”“老师,我懂了。那写信的人是怕自己用真名会被敌人发现,会受到迫害。”学生稍作思考后说。“你真聪明。尽管写信人署的是假名,鲁迅也照样复信。从这里你又知道些什么?想一想,再互相说一说。”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鲁迅对青年人十分关心、爱护。”“鲁迅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并非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而是巧妙地绕开,看似不管,实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悟自答。这么一绕,学生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增长了一些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鲁迅的人格,感受到他对青年人的火热的心,感受到他那颗爱国之心。

三、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列宁曾评价说:“幻想是很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设问。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生本高效课堂

目前,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强调实施的是“自主学习”的思路,强调是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使其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在这样教学要求与环境下,教学辅助手段必不可少,而在众多的教学手段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最好不过的,而信息技术教育也能更好与语文学科得到整合。这样的整合,能更好的突出显现学生为主体的生本特点,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结合打造语文学科生本高效课堂的环节,即:(预习(及)检查――自读自悟――深读感悟――选择练习――拓展阅读)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预习(及)检查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即放手学生独立完成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二、自读自悟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前提下,通过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运用Flash技术将蟋蟀的整个修建经过制成动画,配以蟋蟀住宅的平面图以及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很快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运用多媒体影像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情况,配以解说,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极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重点,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深读感悟

这是学生深化学习阶段。区别于连贯的讲读,主要是感悟。抓住文中精彩之处,引学生进行前后联系,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打造语文学科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之处。我们都知道,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并能够进行“深读”,突破学习中的教学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四、选择练习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的练习要有梯度和层次。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从学生的喜欢情况出发,注意不同程度上的学生,有不同的练习内容,也就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些要求,借助于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络,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就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网上交流、学习。语文教学的选择练习环节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有关录像,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学、质疑青蛙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学生兴趣盎然,对青蛙与蝌蚪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多媒体阅览室,这是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阅读的场所,学生将学到的操作技术在机上操作应用,如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学生便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中自由查阅与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五、拓展阅读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阅读量也得到了增加。

总之,新的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必然会将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处于服务地位,在运用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提倡要充分、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整合”,才能打造人本课堂,才能使语文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更多

语文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