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生物试题

初一生物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生物试题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怎样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呢?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解的求知状态。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在学习中没有问题的学生,就很难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动力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问题中得到发展。一个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激发起求知欲,推动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内容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再让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找出其中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把这些吃与被吃的关系用带箭头的线条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笔者问:“从这些食物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①在同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子多了,这片草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②蛇吃老鼠,如果我大量地捕蛇,老鼠的数量会变多吗?如果老鼠多了,对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③现在的害虫这么猖獗,与我们大量捕鸟、捉青蛙有关系吗?为什么?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①如果我们过度放牧,也会破坏草地呀。②人类也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如果人多起来了,对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会不会有影响呢?③利用吃与被吃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以虫治虫,不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吗?这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二、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教学录像,然后问:关于种子的萌发,你要了解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你一句我一句地问开了:①种子萌发时是先长芽还是先生根?②农民早春播种时为什么要用薄膜盖土面?③为什么生豆芽菜时,把种子放在黑暗的器皿中它也能萌发?④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实在的,很贴近生产生活。趁着学生提问的,笔者说:“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然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去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就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共同探究、讨论分析、记录等得出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问题意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信心

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长期以来生物科在学生的心中就是所谓的“副科”,所以不被学生重视,他们对生物知识也缺乏探讨研究。为增加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生物知识的一种做法。如教学“甲状腺素”的功能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大脖子病人”的图片,并放映了一段“地方大脖子病”的录像。学生看了以后感到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引起“大脖子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大脖子病”?“大脖子病”在哪些地方发病率较高?又如,讲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有的同学提出:“传染病究竟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如何预防禽流感、艾滋病?”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学生提问:“新疆吐鲁番的哈密瓜为什么这么甜?”等等。这些跟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生物知识与我们一息息相关,它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健康地生存、怎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信心。

四、问题意识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正在崛起的生物科学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它在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相关问题中将发挥预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知道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例如,教学《水影响植物分布》时,笔者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图片进行探究。当同学们观察了“沙漠上的不毛之地”时,有的同学说:“沙漠的景色虽然壮观,但如果地球都沙漠化了,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描述了一幅幅地球沙漠化可怕的画面,最后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又如,教学《计划生育》”一节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七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图片并提出:从图片的背景中你想到了什么?经过点拔,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①中国的人口这么多,一天要吃多少粮食?②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长,五十年后我国将达到多少亿人口?③一个国家,是否人口越多越强大?④现在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是否跟人口过多增长有关?等等。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这些问题中让学生意识到: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执行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总之,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义.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J].考试,2013,(01):66.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属于科学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讨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使他们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提出的能力,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启发、点拨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我认为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科学探究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如我们在《电路》一章教学时,学生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有学生就提出是否有其他方法测量,如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和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此时我们就不能只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将学生的疑问扼杀掉。学生提出问题既说明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又存在着疑点,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动手操作、查阅资料等,获取自己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学生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拟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通过质疑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来源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有“质疑”才有问题,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它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低速运动的物体,学生理解这一点往往感到困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解决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105N,由静止开始加速。问经过100min后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但同时对结果产生了怀疑,末速度超过了光速,这可能吗?大家都知道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开始踊跃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引出上述结论条件,同时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相对论方面的科普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有一些问题需要人们甚至人类长时间的探索,但对“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就已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质疑、探究问题的意识也已萌发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三、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谜团的强烈愿望。如在《动量》一章,在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鸡蛋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在新课前利用了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以及过程,也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挖掘提出物理性问题的功能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所谓“提出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给出某一情景(可以是图片、图像、一段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景,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学生感觉天体运动的处理公式繁多,初学时觉得很枯燥。针对这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活动情况,并让学生根据片段提出任何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诸如:①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②“漂浮”的宇航员如何行走?③“漂浮”的宇航员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吗?等等。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解决,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孔子曰:“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生学有所问,才是成功的教学。新课程提倡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背景,结合数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导向性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实有效地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地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 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问题串,可以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例如在“人的生殖”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以“宝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引出,接着提出“同学们在家里问自己的父母这个问题时,父母是怎样回答你们的?”这个问题,紧接着再问“同学们对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知道多少。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的提出,既克服了对这一课题引出的尴尬,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问题就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又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教学中,蒸腾作用讲解结束后,教者出示了两幅与其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解释产生相关现象的原因。然后再提出如下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本实验类似的现象?”让学生举例。经过这样的教学后,再引导学生提出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无时无处不存在,如此便可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产生思考、探索的心理冲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好问的好习惯,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学的知识。

二、提供问题素材,鼓励大胆质疑,培育问题意识的种子。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生物属于理科,而且是一门与实验密不可分的学科。每一个重要理论背后都有一个漫长的发现过程,每一个发现过程都蕴含着生物学家的质疑的精神和大胆的猜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去重历前人发现探索之路,亲身体验前人所经历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问题的引入,应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提出富有启发性或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知识。例如在“动物的行为”一节的教学中,我先以一组图片展示给同学,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会思考我给出这一幅幅图片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以其中学生熟知蚂蚁搬家、蜜蜂采蜜的事例设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动物在其一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其生活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再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将这些行为进行分类,学生就能够轻松解决。

三、悉心指导方法,适时评价引导,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即使有提问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只能提一些浅显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以提高“发问”的水平。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一般方法。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教学中,在讲到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教师通过一组对照实验的展示,“为什么植物的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这个问题提出,启发学生提出“叶片上的什么结构与蒸腾作用有关”的问题,从而过渡到气孔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跃跃欲试和渴望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思维就会不断升华,创造性也就得以充分展示。

只有学生敢想、善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诱导,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标。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或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挖掘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行涛、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废旧物资 国家电网 企业效益

废旧物资是指在经营中因磨损、损坏、技术更新、工程拆除(含应急抢修)、严重污染环境或按上级有关规定等原因停止使用的推移物资及工程余料,是一种资源,并非废品。电网公司目前对废旧物资回收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及时组织处置,通过拍卖竞价等形式出售废旧物资,把货款重新投入运营中,降低财务费用。由此,本文笔者以“优化废旧物资的处置方式,提升企业效益”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如下论述:

一、优化废旧物资处置方式的意义

电网公司的废旧物资涵盖很多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多是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得到优化,一方面:可以保住国有资产不被流失甚至增值,减少浪费和损失,使物资所具有的资源特点得到潜力的挖掘和提高,使资产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提高,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降低财务状况的风险,避免库存物资的积压和资金的无效占用。废旧物资的有效处置还有助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节约可再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废旧物资处置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废旧物资的处置管理办法的执行力不够

以电网公司为例,在进行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的部门对《国家电网公司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并未认真的执行,甚至对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都没有认真研读和了解,按照平时工作习惯来做。由于涉及的部门比较多,从计划申报到拍卖出库耗时很长,且手续繁琐,所以工作人员容易养成偷懒敷衍的恶习,使《国家电网公司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废旧物资集中处置实施困难

电网建设投入巨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积累的废旧退役物资也相对较多。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废旧物资在进行集中处置的过程中却会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整理出库时,需要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逐一鉴定,否则势必影响废旧物资再利用的效果。电网公司的工作人员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畴,大量的废旧物资积压仓库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整理,过程耗时耗力不说,还容易出现疏漏。

三、优化废旧物资处置方式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

对企业内部的废旧物资的管理工作进行宣贯,对工作人员进行《国家电网公司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培训,将废旧物资处置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各部门各专责。国家电网公司对废旧物资处置的主要流程是回收保管、网上竞价、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处置资金管理、废旧物资回收商管理、废旧物资处置安全管理等业务流程。公司的管理部门要根据具体的流程进行单位部门的分工合作,促使公司的各个部门在进行废旧物资的处置时,能够依照公司的管理办法进行,提高公司各部门的横向协作和增加公司内部的核心力。

(二)加强废旧物资处置的风险防控

要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对废旧物资在回收保管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依法并且合乎管理办法,纪检监察人员需参与回收保管的全过程,对其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废旧物资的处置和安排做到透明。强化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妥善备档废旧物资处置资料

废旧物资竞价活动归档文件材料须由纸质和电子载体组成,按照公司档案文件材料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存档。竞价结束后三日内,相关文件材料就会移交至废旧物资失误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归档,各级物资部门必须保留一套完整的反映竞价活动全过程的文件材料作为备查资料。另外,按照公司资金回收与合同履行的时间要求,做好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凭证、废旧物资实物交接单等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并按照废旧物资处置文件材料归档清单目录对每批次废旧物资处置文件材料进行存档。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在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体制,其废旧物资的年产量逐渐增高,对废旧物资的处置方式的优化,是各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的物资处置方式为例,提出了国家电网公司在进行废旧物资的处置的过程中,一定以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废旧物资处置管理办法》,使国家电网公司的废旧物资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效果。通过规范处置废旧物资,实现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资产能力的提升。优化废旧物资的处置方式,使企业的废旧资产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和开发,降低企业经营过程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东彪.浅谈对废旧物资处置监督管理工作[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7).

[2]金发.浅谈电力工程拆旧物资的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5,(48).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措施

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发端于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因此,“问题”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提出

在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知

识学得越来越多,但提问却越来越少。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没有“疑”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所谓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

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人的生殖》一课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与卵细胞到底是怎么样相遇的?此时,整个课堂哗然,这时所有的学生等着我的回答。学生叽叽喳喳地说:“怎么敢问这样的问题?”“这下看老师怎么办,哈哈。”有的女同学用手捂着脸,那个男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嘲笑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怕招来我的训斥。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避讳这个问题,无疑证明自己心态不健康。最后我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1)引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当老师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导入时我播放视频,壁虎在受到攻击时尾巴会自行折断,掉下来的断尾还会扭动以吸引敌害的注意,而它则乘机逃脱。学生观看以后,马上就议论开了:壁虎长出的新尾巴与原来的尾巴相同吗?所有的壁虎都有断尾的现象吗?断尾后多长时间能长出新的尾

巴?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

(2)探究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如,在《病毒》教学中,我循循善诱,“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病毒有哪些?”学生回答:“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种”这时,个别同学立即问道:“有没有真菌病毒?”我这时暗自高兴,学生思考了,会提问了。我接着说:“同学们,课下回去查阅一下。”第二节课,同学们给了我肯定的答案,世界上大约有60多种真菌

病毒。

(3)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

生物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教学前,我发放了“人体相对性状的遗传调查”的调查表,学生刚拿到调查表时,会质疑:“是这样的比例吗?”“是不是有错?”调查后,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性状是怎样遗传的?”“父母都是耳垂分离的,为什么自己是耳垂紧贴的?”这样既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3.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应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并加以引导训练,通过适时诱导点拨,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学会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生物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的叙述并不严密,我让学生在实验中质疑,通过实验验证书本上的记载的知识,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我带来的蚯蚓怎么没有环带?书上是不是错了?”我表扬这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观察得仔细,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才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观察能力。

4.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正确的评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潜能得到发挥。评价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这位同学说得好,其他的学生就会说:“我非常欣赏(赞成)他的想法!”如果说得不完整的,同学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

议……”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影响评价,要鼓励各种奇思妙想,不要横加指责,还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问”的自信心。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

提高。

三、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弄明白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能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该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不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勇敢地从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