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虎的吉祥语

老虎的吉祥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虎的吉祥语

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第1篇

>>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集束化干预 采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集束化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及监测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 集束化管理在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干预策略 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效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集束化干预措施依从性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管理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策略 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探究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刘琼,曾吉琴,晏翠香.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21-22.

[7]张虹,黄利虹,来纯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78-1279.

[8]张继秀,郝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调查及耐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04-105.

[9] Hawe C S,Ellis K S,Cairns C J,et al.Reduc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ctive versus passive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9,35(7):1180-1186.

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症

脑梗死临床又被称作缺血性卒中,其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脑组织局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组织坏死[1]。临床根据脑梗死发病机制不同将其划分为脑血栓、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 等[2]。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并发语言障碍及躯体运动障碍等。护理干预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至关重要,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我院近年来探讨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资料,共72例,按数字表格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4.4±3.7)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4.2±3.5)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例。36例患者结合临床及相关影像学检查(CT、MRI)均明确诊断为脑梗死[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继续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利不便,疾病恢复比较缓慢,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干预,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鼓励患者建立信心恢复健康。

1.2.2语言恢复训练干预 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就是语言功能的受损,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使患者了解语言交流对于恢复语言功能的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语言交谈。

1.2.3身体功能恢复干预 急性期过后今早进行身体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进行恢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活动,积极配合护理干预,进行锻炼。

1.2.4并发症护理干预 ①褥疮: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利,无法自主翻身,非常容易并发褥疮。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正常血液循环。②肺部感染:老年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在饮食时容易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变换,并指导患者进行排痰。

1.3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评价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消失[4]: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够自理,肌力恢复Ⅴ级。②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够完全自理,肌力恢复Ⅲ~Ⅳ级。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肌力0~Ⅱ级。临床有效率=(治愈患者例数+好转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肺部感染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5.5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3.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我国,老年人群的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甚至引起死亡[5]。

脑梗死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恢复期以后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对老年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监护以及生活照顾,而个体化、针对性的康复恢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干预难以引起重视,错过了大脑功能改善以及机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6]。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护理干预方案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针对性加强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病率。如果恢复时间延误,临床效果越差。在脑梗死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好坏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积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26.

[2]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31):538-539.

[3]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4]曹婷婷,王小花.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3-34.

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引言

据统计,2009年,湖南省城镇人口为2980.89万人,农村人口为3919.31万人。劳动力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现象,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积蓄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剩余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加速我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内在要求。

劳动力能否实现顺利转移,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但是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多以定性为主,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另外,对于湖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仅仅限于在省内转移的情况,而忽略了转移到外省的劳动力的影响因素。据《湖南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湖南省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约一半人数在省内转移,省外的主要迁入地分别是广东、海南、福建。本文在选取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四个省发展的综合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通过量化四大影响因素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相应指标的关联度计算出来,分析出影响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著性因素,并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1.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1湖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湖南省现有农村劳动力数量为3017.50万人,其中转移劳动力数量为1210.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的40.11%。

2009年末湖南省农村从业人员为2759.94万人,从行业分布来看,传统的农林牧渔业仍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从业人员1684.13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61.02%;非农行业中,工业的从业人员较多,占从业人员比重的13.25%。

1.2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根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显示,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特点:

(一)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有所提高。2009年,“百万培训工程”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为61.1万人,加强了对转移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同时,外出就业劳动力中高中及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劳动力外出总人数的比重由2007年7.9%提高到2009年的15.3%,提高7.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由2007年的62.6%下降到59.4%,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了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三产业人数逐步上升。2007年至2009年期间,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下降28.79万人,占外出就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由63.8%下降为61.0%。三产业就业人数三年间增加17.89万人,占外出就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由35.8%上升到37.7%,正好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三)“离土离乡”模式有所改变,省外就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湖南财政一直大力进行农村综合开发财政投资,2009年,共投入11.3亿元。而且各种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补贴额为78.56亿元,促使土地增收幅度增大,使得农民更多地选择在省内转移。

2.指标分析与建立模型

影响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众多,由于统计资料限制等原因,本文选取十二个影响指标(2000~2009年的数据),参考卢亚丽(2005)[5]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以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参考数列,选取城乡人均收入比、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相应指标作为比较数列,分析在众多的影响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其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因素。

2.1指标选取

2.2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在经济因素的5个指标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的是城镇居民收入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拉力影响。二三产业产值在GDP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和所能容纳的劳动力的空间大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释放的快慢程度。农村非农行业产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固定性生产原值能从一定程度上衡量农村劳动力本身的经济情况。

一直以来,制度因素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很大的阻碍,制度因素指标主要包括户籍因素、劳动就业制度等因素。本文在借鉴陈宗胜(1999)[12]、金玉国(2001)[13]基础上,设定非国有化率,即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劳动力自身因素的两个指标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劳动力数量供给的多少,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教育年限是根据刘巍(2003)[14]提出的第一种办法,以学制年数视为受教育系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高中文化程度12,初中文化程度9,小学文化程度6,文盲0。从而核算出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农业生产条件因素的三个指标中,以农用机械总动力来衡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以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面积来反映农村的基本情况。

据湖南年鉴上的统计资料显示,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省内转移和向省外转移,而转入的省外地主要是广东省、海南省以及福建省。因而在上述提出的量化的指标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之和、非国有化率和城镇化率的核算为该四省(包括湖南省)的平均值,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其指标对转移劳动力的影响程度。其中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数据的核算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海南统计年鉴以及福建统计年鉴。

3.实证分析

将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上的数据通过计算或者直接取得,将其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下:

3.1四类影响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灰色关联次序

在四大类因素中,农业生产条件因素(0.6992)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经济因素(0.6787),制度因素(0.6441)排在第三位,排在最后的是劳动力自身因素(0.5947)。这样的分析结果是合理的,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省,近年来,湖南省财政支出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包括新农村建设,使得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促使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要求的提高促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来提高收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到第三位,这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自由度不断扩大、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宽松的发展政策是息息相关的,也反映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国情。排在最后的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在前三的都是影响劳动力的外生因素,由此可见,对劳动力转移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外生因素,而非内生因素。

3.2各类影响因素内部指标的灰色关联次序

在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其内部指标的灰色关联次序依次是:农用机械总动力(0.8296)、劳均耕地面积(0.6592)、有效灌溉面积(0.6119),说明在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农用机械总动力是该影响因素中的优势因素,也是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优势因素。这反映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机械化水平的推广和普及减轻了劳动力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在经济因素中,其灰色关联度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0.7858),说明在经济因素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释放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多,释放的速度也越快,加速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的关联度也很高,城乡收入差距拉动劳动力转向非农业,正好验证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在制度因素中,城市化率(0.6596)比非国有化率(0.6286)的影响程度要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农村劳动力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在劳动力自身因素中,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劳动力数量(0.5696)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湖南人口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0.6198),反映了劳动力的一般人力资本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但相对于外生因素而言,劳动力的内生因素的影响并不如外生因素带来的效果强。

4.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各指标对劳动力转移作用方式以及影响的关联程度的大小,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此提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建议。

1. 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支出,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水平,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释放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2.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容量。特别是湖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村低成本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专业,优化产业结构。

3.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主要载体,使之有效地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推动非国有化的过程,特别是发展本省的民营经济,促使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从而减少转移成本,促进城市化过程。

4.消除制度障碍,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正在淡化,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制度创新成为了必然。应该进行农村产权制度的创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可以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会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障碍减少,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化率提高。

5.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教育支出力度

劳动力素质低下,一直是阻碍劳动力流向高收益部门的限制因素。通过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力度,强化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但是,政府应该针对相应的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进行针对性地培训,使劳动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转移。

参考文献:

[1]卢亚丽.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05.

[2]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9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54

伴随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T2DM)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临床调查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呈上升趋势[1]。糖代谢紊乱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本研究对老年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改善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ACS老年患者,ACS诊断符合2000年ACC/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38例合并T2DM,T2DM诊断符合

2010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入选后按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成两组:研究组38例为合并有T2DM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75.2±7.6)岁;对照组40例为无T2DM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3.3±9.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ACS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要严格控制,禁止患者下床活动。要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环境安静、整洁,防止环境因素刺激;按医嘱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禁烟、禁酒;饮食上要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低盐低脂食物为主,要注意不宜过饱和食油腻食物,宜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发生等以防诱发心衰竭和猝死。要加强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率失常。ACS患者多伴有内心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有濒死感,心理状态多不稳定,变化多,故需要耐心的解释,回答患者反复询问的问题,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要耐心给予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对于过度紧张、疼痛剧烈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的安定、吗啡,镇静、镇痛治疗,消除患者思想上的恐惧和顾虑。对于实施急诊溶栓的ACS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出血、过敏反应、低血压、休克、再灌注心肌损害等溶栓并发症,尤其要注意出血的可能性[2]。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皮肤黏膜等出血迹象。要持续性床边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

1.2.2 糖尿病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ACS可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血糖过高甚至可以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乃至酮症昏迷,故需要监测血糖,每2小时检测血糖1次,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正规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3.4~6.1 mmol/L,降低糖代谢紊乱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使用胰岛素时也需要防止低血糖昏迷,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医生,及时按医嘱处理。

1.2.3 出院指导 嘱托患者不得进行剧烈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压和心率。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同时按医嘱服降糖、抗血小板、降压、调脂药等药物,注意定期随访,监测血糖、血压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血糖、收缩压水平及治疗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及收缩压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规律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虎的吉祥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急性阑尾炎;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51-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减,老年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其机体的功能也不同程度的下降,病症不符现象经常发生,一旦治疗不及时,腹膜炎、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会增加,严重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通过对该院收治的6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将护理效果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32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所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6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4.7±2.8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3例;伴冠心病12例,高血压1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组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75.1±2.6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3例;伴冠心病12例,高血压1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糖尿病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房间保持安静、整洁,给予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突况护理,维持患者的命体征平稳。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适应力较差,加上其对疾病和手术缺乏相关认识,同时机体耐受力也较弱,易发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不但将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的方法,术中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还要将治疗成功案例介绍给患者,帮助其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及护理工作。(2)患者准备:老年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受力减弱及生理功能下降,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病情的变化也具有复杂性,护理人员在术前给予密切观察,如:有的患者尽管腹部体征不明显,但出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或者腹部体征不典型,但阑尾已经穿孔等,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均应密切观察并与辅助检查结果核对,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预后。(3)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术后老年患者易在应激反应和手术创伤的共同影响下,引发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其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查看S-T段、T波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有房性及室性早搏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理。(4)术后早期锻炼:麻醉消失后,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将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向患者讲解,并鼓励其尽早下床进行适度的活动,对其血液循环和肠道蠕动发挥促进作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肠粘连,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5)预防并发症:伤口感染易受到术中污染或伤口出血的诱发,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伤口疼痛剧烈、红肿、发热等情况,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男性患者大多存在吸烟史,排痰能力差,肺部感染率高,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将伤口按住后进行有效咳痰,根据情况给予雾化吸入,帮组患者排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h、10h及24h的腹痛情况及伤口疼痛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疗效标准 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价患者的腹痛情况:0分为无痛;l0分为最痛。伤口疼痛采用VAS评定法判定。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设调查问卷方式由患者出院前自行填写,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及伤口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h、10h及24h的腹痛及伤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2],术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对患者术后腹痛、疼痛等不适具有明显的缓解效果。本研究也证实,通过对6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帮助其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给予密切监测病情,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等护理措施,观察组术后腹痛及伤口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腹痛及伤口疼痛情况,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布老虎青春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出版集团

建筑工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财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