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心学习的成语

专心学习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心学习的成语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下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同时颁发的新旧专业对照表,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与这一新的专业对应,这是“科技信息,专业名称近二十年来的第一次变革史”。

随着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以及医院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1997年我校开办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连续招生了4届专科层次学生。2001年,我校在国家教育部新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下开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方向本科层次的学生。十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就如何办好有医学特色的新专业,在其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于医学院校开办这一专业普遍比较晚,如何借鉴原来5个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特点,结合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过程,系统地设置适合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本专业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既影响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影响到学科、专业的发展。

1 专业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之一是科技信息专业,再往前是科技情报专业。这一专业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过程

我国科技情报教育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科技情报所创办了科技情报大学,1959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后,改称情报学系。1978年,武汉大学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之后吉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相继建立了不同特色的情报专业。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图书情报学院,设立情报科学系,并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到1992年,全国共有30多个本科教学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90年代初,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提出与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依赖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各有关院校及时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1992年9月,国家科委的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把“科技情报”更名为“科技信息”,这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反响。1993年,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科技情报”调整为“科技信息”。我国情报学教育以改名为契机,向以信息管理为轴心的方向延伸和发展,开始了新的变革。

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90年代初那次改革不同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置不仅明确了情报学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而且根据信息管理内涵广泛的特点,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大范围的整合,目前这种整合与重构仍在继续。趋势表明,这种整合应体现专业内在的规律性与本质特征,高效地配置专业资源,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情报学专业教育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起点上重新塑造自身,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组织与管理人才。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发展概况

自1985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率先成立医学情报系(本科)以来,我国的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开办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截至2004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设立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情况是:2000年以前批准的院校有4个,分别是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1985)、中国医科大学(1986)、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1986)、中南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1987);2000年至2004年底,教育部批准的院校有29个。由上述可见,仅仅4年时间,开办医学信息专业的院校从2000年以前的4所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29所,加上其他相关专业,实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40所。可见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态势十分迅猛。

1,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能够胜任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专业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作用,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结合我校的性质、专业特点、师资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状态,我校确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熟练运用中外文工具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医学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医学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医学信息处理、分析、咨询、开发的医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的架构思路

课程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与学科的变迁而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是专业的具体课程设计。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永恒的主题,对于一个面向医学信息管理的新办专业,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课程设计的基本观点分析

(1)学科及专业取向的观点。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相对应的研究领域,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应该反映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取向。但由于学科的分类及界定方法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分类会带来不同的体系,而且学科下知识的门类在不断增加,能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又十分有限,因而如何适当地选择课程及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

(2)学生取向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主张实行综合化教育,反对知识分科,以学科间综合的方法来传授各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考虑学习的内容,在课程选择与时间的安排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3)社会取向的观点。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应为社会服务,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经过对社会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这种 观点主张按照社会存在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塑造,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综上所述,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较宽范围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需要。

2,2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以上设想,参考其他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吸收十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医学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数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5个部分,教学环节可分为4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理工科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包括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工科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5个方面。

第二阶段,管理类和医学类基础课。主要以管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为主,包括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等。

第三阶段,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这是体现专业特点、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课程。

第四阶段,专业方向选修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考虑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设立几组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2,3具体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前面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应当具有自身的特征。

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具有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知识,具有系统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具有管理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知识。

能力结构:对医学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维护和评价的能力;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公共关系、社会调查及医学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科研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责任感。

要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在学生四年的修读时间里,通过不同课程的教学来培养他们。下面对几个课程模块的设置作出说明。

(1)数学知识模块。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所具有的悟性潜能,数学教育恰能起到启发人的悟性、挖掘人的潜能的作用。

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二是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三是为今后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数学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基础数学课和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

其中,基础数学课的设置可以包括:高等数学(150H)、线性代数(30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0H)。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包括:离散数学(70H)。

(2)计算机知识模块。人们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准计算机专业”,同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也是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参照《工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有关内容,设置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计算机必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36H)、PASCAL语言(72H)、c语言程序设计(72H)、微机原理(含汇编)(80H)、高级软件设计(70H)、操作系统(70H)、数据结构与算法(70H)、数据库原理与应用(70H)、计算机网络与通信(70H)、软件工程(50H)。计算机选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工程与技术(36H)、网页与多媒体技术(36H)、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36H)。

(3)医学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是医学院校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课程,该模块知识设置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医学知识模块类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学(70H)、疾病学基础(70H)、药理学(30H)、诊断学(50H)、临床医学概论(120H)。

(4)专业知识(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设置的最低限度的主干课。这些课程及其相关课程承担着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专业的特点。它们与学科的联系最紧密,专业知识含量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依托专业特点,服务培养目标,紧跟学科发展。根据新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演变过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是稳妥之举。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50H)、医院管理学(90H)、病案管理学(40H)、医学信息学(50H)、医学统计学(70H)、医学图像处理(40H)、医院信息系统(70H)。

(5)实践教学模块。根据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539H)、医院实习(16周)、现场实训(8周)和毕业设计(8周)四个环节,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内接受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是实践教学第一环;到医院进行医院信息管理实习,了解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和要求,掌握医院管理运作流程和医院信息管理具体实施是实践教学第二环;而现场实训,在产学研教学基地,随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医院承担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具体任务,这样的现场训练是实践教学第三环;第四环就是毕业设计,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设计,程序能正常运行并通过论文答辩,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四个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形成相互渗透、循环上升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构成如图2所示。

3 结论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从本科生专业、硕士以及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正进入快速、健康、全面发展的阶段。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与方法理工融合。教学中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接口”,需要重视方法论教育并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课程按理科的要求强调基本理论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方面则理工兼有;在“理工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选用理论性强有深度的教材,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精讲最核心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既具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具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物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开设数学物理方法、矢量分析等课程以强化数理基础。

2.注重理工融合重视理工联合、交叉和渗透。在教学中传授数学物理思路与方法,着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解和应用物理模型,增加数学物理应用方面的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数学物理知识运用于计算机实现,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理工融合”教育理念,改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物理、光学工程、机械、电子以及信息类课程的交叉和渗透。通过适合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设计融入良好的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修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增强理科背景。重视方法论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优化教学内容数理与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理论,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应用实例分析,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生动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提炼课程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分清必讲内容和自学讨论内容,重新制订各课程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开设学期适当前移,大四尽量安排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减少重复教学内容。光信专业原有培养方案在二年级下开始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三年级下才结束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或刚开始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后没有自己实践的时间就匆匆求职,导致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原有光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前移半学期非常有必要,且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增加相应的课时,如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光纤通信等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课时,而微机原理等课程可以删减课时或与单片机课程组并。考虑到4年级上学期的2个月里,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理论教学效果较差,可以开设2~3门实践性的设计课程,如PCB设计与制造、光电系统的FRED设计、CAD2007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实作等。授课形式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多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组指导,将重点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实践内容要与就业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实践作品求职。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加强习题、作业、研讨、实验、实习、专题等多种形式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拓宽,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结合课程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实践,部分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需有专题设计内容,定期开设学科进展和重大工程专题讲座。推行多媒体、网络、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大三上、下两个学期开始开设“专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工程实例分析、专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试验等,加强学生的动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改革考试方式,加大平时综合考核力度。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口试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试采用半开卷形式,学生可携带一张A4纸。每学期的题目更新率达70%,学生可获得前几年的考试题目。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在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学中,重点加强基础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具体操作如下:机械制图课程:2年级讲授基本制图原理、CAD2007基本操作,再通过增加2周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采用CAD2007软件设计一个实际的光电装置,来提升绘图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中的模拟电路:延长模拟电路的课程设计,由1周改为2周,动手实做一个具体的产品(如半导体收音机);由多个老师分小组指导,提高学生元器件识别、焊接、测试仪器使用、简单电路分析的能力,为PCB设计打下基础。计算机基础:强化C语言教学,增加教学学时,争取自主教学;增加C语言课程设计2周,由多个老师分小组指导,要求学生能动手编小型应用程序,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采用工科模式,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通过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促进理工融合。

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加综合型、设计型、自主型与仿真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兴趣小组,必须以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训练。设计类课程采用自主设计的模式: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设计计算研制或方案实施设计图纸或实验报告答辩导师点评分析总结(、申请专利)。重视科研训练,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科竞赛、科技制作和实践创新活动并提供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新建了光电技术实验室与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自主学习。在已有南京覃泰、宜昌劲森光电、武汉肯特电子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三江航天万峰、宜昌三八八厂、宜昌七环通讯等实践基地。

三、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与理工融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展理工融合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与实际应用“接口”,培养基础厚实、适应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光电行业优秀人才。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第一,加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设,使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为光电行业与湖北(中国光谷所在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二,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方法论教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通过理工融合培养模式能有效推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第四,可为现有专业目录中既可授予理学又可授予工学学位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如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工融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效果较好,也可推广到我校理学院电子信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一步可为其它高校亦理亦工专业的建设与改造提供借鉴。第五,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能促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必修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实际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和教学时间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改进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编程实践能力。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技术专业中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技术工具,掌握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重视实践等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主要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院实际的教学情况,主要从理论环节、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理论环节。其中客观原因就是教材选定困难。近年来,很难到找到一本能够体现当前信息系统的最新理论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教材。目前,对于所采用的教材缺乏有针对性对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关的、符合当前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案例,相关的资源匮乏,导致学生要么偏重理论,但还不能全部吃透理论,与课程实验脱节。理论环节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 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

2.实践环节。其中学生的主观原因就是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加上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等因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理论和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能将所学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和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实际的编写程序,不能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当中,来体会信息系统相关的理论、编程思想和技巧。特别对于比较大型项目和开源项目,更是无法体会其系统建模和构架的思想和编程核心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和掌握,进而导致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实践环节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面向对象方法理解,什么是类?什么是对象?体会不深,运用的不灵活。特别是相关其它辅助课程如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和软件工程等,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的实验体系。

3.教学时间。从教学时间上来说,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通常理论教学的时间占用了3/4以上的课程教学时间,而实践环节所占用的时间过少,通常仅仅会在课程结束之前有一个相对简单独立的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一方面,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实践的各个环节分析与设计相关理论和技术细节不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系统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导教师寄予必要的相关指导。

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主要的改进方法是:

第一,在教学时间上,一定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尽可能的留出更多的上机实践的时间。

第二,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理论和实践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最核心的就是:主讲教师必需筛选和修改有针对性、既契机又契理的教学案例,并将该教学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的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转贴于

第三, 由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构建系统,所以将实践环节分为两大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本身的语法和语义的学习以及掌握标准库所提供的各种函数和类,第二阶段,具本应用领域的类库的学习。在案例选择上也为此分为两套方案,这样能够保证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下结合实践环节的两个环节加以论述: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不会进行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边学边练的原则:在讲述领域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理论之后,进行相应的需求分析实验,建立需求模型并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重点讲解如何从需求分析说明书中,如何提取系统实现所涉及到的类、类的属性和类的操作;在讲述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详细设计理论之后,如何将需求模型转换为系统业务对象模型和功能逻辑模型,并分别用UML的静态图和动态图来描述,从而得出具体的系统实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之二: 对面向对象方法理解体会不深,什么是类,什么是对象,运用的不灵活。主要采取重点讲解在进行信息系统实现过程当中,所涉及的面向对象的关键技术,重点讲解关键技术的前期知识准备,关键技术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如何才能掌握它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是什么?并配套辅助的代码资源和相关技术文档。

四、结束语

本文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基础上,不断的改进教学和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分析了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开发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进而使其成为具备较强的实践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0(12):17-18.

[2]陈志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C版,2009(2):100.

[3]郝晨健.信管专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50.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指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全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思考的课题。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好一些,在农村表现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量大于质,不太注重学生的理解消化程度,对语文的素质教育没有建立正确的理念,教学模式陈旧,在教学效果上难以突破。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领悟不透彻,没有对语文教学进行正确的定位,由于并未针对性的教学,所以导致效果不明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

小学语文教师在毕业后就投入了教学工作,后续教学经验虽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一部分教师本身的国学功底较差,这对语文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状况,更需要解决,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拓宽了不少,不仅在课堂获取到课本知识,而且在网上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关系,还可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这样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转变传统的传授教学理念,加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在指导小学生的同时强化自我知识,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是素质教育一直强调的话题,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以为上完课就完事,并没有对课堂的效果进行关注,也没有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需要良师益友,加强与他们的交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需要教师对度进行把握,不能过于放纵。另外,在课堂后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外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更加亲切。

3.加强自身的国学知识

现在小学生的教育比较繁杂,很多辅导班,有英语的、奥数的、唱歌的、跳舞的,但是系统的国学教育却比较缺乏,所以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社会上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小学教育是基础,只有语文教师具有对应的国学知识,才能担任教授小学生国学的重任。

现在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国学学习,还要与小学生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

4.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素质教育更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必修课程,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小学语文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习,基础一定要打牢,才能应对更加全面、系统的初高中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就要强化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写作水平,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无法对文章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尽量用简单、诙谐的语言把中心思想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要培养他们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在课外,语文教师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有些老师觉得没有必要专门进行写作的教学,其实不然,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就要强化语文教师的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全根除,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逐步渗透,就更加要求教师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促进自主学习,在与小学生的良好互动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主动、协调的课堂秩序。只有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加强文化素养,就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新课程 转变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很久,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完全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呢?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这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对新课程改革很迷茫。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新课题改革的进度。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革新了教学形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4.改革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而新颖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将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提升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5.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精神,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其自由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办手抄报或者辩论赛等等。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化实践,将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将静态的语文教学变成动态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广,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虎试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2

相关期刊更多

文化与诗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师范大学

北方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总工会

美术向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