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爱的无奈

母爱的无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爱的无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母爱的无奈

母爱的无奈范文第1篇

??母爱如歌。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母亲便在我们耳畔轻声吟唱,唱彻我们的一生。让我们的一生,都在如歌的行板中走过。

??襁褓时,母爱是一首摇篮曲。月华如水,我们在母亲的哼唱下酣然入睡。母爱如同月光一般柔和,顺着歌声流入我们的梦中,让我们在梦中拥抱安然与恬美。

??童稚时,母爱是一支轻音乐。无论我们是多么的顽劣,母亲总是用她那慈爱的目光唱出轻柔的乐曲,使我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感化我们的幼稚和无知。

??长大后,母爱是一支协奏曲。母爱的弦上,弹奏着希望与欣喜,也弹奏着无奈与怒气。但无论这旋律是多么的冗杂,都可以凝固成一个字:“爱”。

??在我们的一生中,母爱是一支交响曲,一支命运交响曲。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交织于我们的心灵,响彻我们的命运,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激荡,使我们的命运变得澎湃。

??母爱如歌,一首千古绝唱,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千古绝唱。谁人不晓,孟母三迁?谁人不知,岳母刺字?母爱的巨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母爱的辉光,璀璨了人类的星矢。

母爱的无奈范文第2篇

茫茫然,

生命之歌开始奏响,

命运之轮也随之飞速运转。

走过的春秋岁月,

历经无数次风风雨雨地摧残与考验!

我开始慢慢长大!

开始体验爱的真谛!

体验母爱的伟大,

父爱的朦胧,

以及友爱的真挚!

成功,喜悦,狂欢,欣喜...

伴随而来!

失败,痛苦,伤心,苦恼....

接踵而至!

无奈!....

人生便是这样....

充满着神奇,苦难与惊喜!

收拾行李,踏上人生的征途!

拼搏,勇敢,奋斗,冲刺...

人生路上披荆斩棘!

母爱的无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宠儿》 陌生化 母爱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又被译作“反熟悉化”[1]、“奇异化”[2]等,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例如,我们所有熟习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机械的领域。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3]当无数次地重复和感受相同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对它们熟视无睹,产生不了新的审美情绪,体会不到新的经历感觉。而文艺的陌生化就是要抛开单纯的抽象理解和日常的认知习惯,也就是不要无意识化,而要陌生化,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熟悉的主题情感变得陌生,增加感受的难度。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时说,托尔斯泰在描绘事物或事情时总当这事物或事情是第一次看见或第一次发生的,他故意不直接说出熟悉事物的名称,使熟悉的事物也变得似乎陌生了。[4]

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因为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人们通过反常的相见,在陌生化的艺术世界开拓充满更深更广的意义空间,唤醒人们发掘生活的意义,从而丰富对生活的感受。“新奇是为了无利害关系地去感觉对象的性质”。[5]

《宠儿》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莫里森在小说中将传统与创新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强烈的陌生化的美学震撼效果。其中陌生化的母爱主题是重要内容,它大大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宠儿》中的母爱主题和我们习以为常的母爱大相径庭,它令我们震惊、战栗,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印度有句谚语: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母爱源于天性,是上天赐予的。《宠儿》一经发表就因文中另类的母爱而广受关注。莫里森告诉大家:被活生生地剥夺爱小孩的权利,有爱而不能爱是奴隶制下母亲们最撕心裂肺的痛楚。就母爱主题而言,莫里森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敢于挑战社会习俗,用陌生的视角叙述奴隶制下黑人母亲们的母爱被粉碎、扭曲、践踏的残酷。文中除了塞斯,还有其他两位母亲,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黑人母爱的特殊性。

一、塞斯母亲的爱

塞斯的母亲从家乡被掳掠,被关押在“中间航道”的一条船上,她和塞斯奶妈两人多次遭到白人船员的,在航行途中多次怀孕。塞斯的母亲将所有被白人播下的孽种扔入海中,唯独留下塞斯,因为塞斯是她和一个叫sethe的黑人生的,塞斯的母亲觉得他才是她的丈夫。在那个时代黑人奴隶母亲杀死小孩并不少见,流产率也很高,因为她们不想孩子重复任人践踏的悲惨生活。在奴隶制制度化的语境下,这是一种充满痛楚与无奈的母爱。

二、贝比·萨格斯的母爱

塞斯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善良温顺,她被“奴隶生活摧毁了她的双腿、后背、脑袋、眼睛、双手、肾脏、子宫和手头”[6],却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在获得自由后,她在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像牧师一样,充满激情无所畏惧地向那些饱受心灵创伤的同胞们呐喊:爱自己,爱现在已是自由的身体,爱上每个身体部位,尽管之前它们被捆绑,损毁,现在它们自由了。贝尔就像是每个绝望的、悲伤的孩子的母亲。对于她唯一一起生活过的孩子——黑尔,她感到无比幸福与幸运。贝尔在卡罗来纳的农庄劳作时屁股给伤着了,为了让母亲减轻痛苦,黑尔和加纳先生达成协议,黑尔用一生甚至包括塞斯在内一家人的劳力换取母亲后十年的自由。也许只有心中住着爱的天使的母亲才会拥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孩子。后来黑尔逃亡失败,下落不明,贝尔无限期待,担心之后无奈绝望。也许就像祥林嫂般,历经波折,到头来,竟也依旧是悲惨世界。在塞斯弑婴事件后,贝尔的母爱渐渐消退了,她无法自爱,更无法像以前那样给人以爱的温暖。也许在五彩的世界里,母爱可犹如彩虹般点明浑浊黑暗的世界。贝尔沉浸于此,是将母爱延续的自欺欺人聊以。那团熊熊母爱火焰,早已奄奄一息,不禁让人暗自唏嘘。

三、塞斯的爱

塞斯从小就饱受奴隶制的戕害,被剥夺了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也无法喜欢自己。于是她把一切寄托在她“最宝贵的东西”上。可是奴隶既无力保护自己,更无力保护孩子,也许孩子的未来对他们而言只是当下生存的梦而已。当塞斯无意间听到“学校老师”在评论塞斯身上的动物属性及人的属性时,被震惊得不知所措了。她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自我认识更加迷茫,油然而生恐惧,恐惧自己的孩子也被蹂躏在一样的黑暗地狱。这也成了塞斯出逃的直接原因。为了孩子将来的自由,她挺着即将临盆的肚子,勇敢踏上危险重生的逃亡之路。塞斯的爱浓烈而决然,她曾多次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是如何爱宠儿的:辛苦劳作后,一心想着躺在地上的宠儿会被太阳晒着,马上急忙小心地将她移至葡萄架下;丹芙用言语冲撞保罗时,保罗认为小孩长大了就该对行为负责。但塞斯却像一只为爱痴狂的老母鸡,宣言道:“我活着的时候保护她,我不活的时候还保护她。”母爱至决绝,可见一斑。十几年来,塞斯用母爱构建一个坚硬密封的壳,将丹芙保护禁锢在里头,一方面,这种畸形的母爱让丹芙产生异于常人的心理:丹芙感觉不到塞斯的爱,丹芙所有的情感只有对塞斯的恐惧和对父亲的期待。丹芙时常梦见塞斯把她的头砍下来然后拎到楼下给头发梳辫子。是的,那么窒息浓烈的爱,那么小的小孩怎么会理解呢,就像甜得过腻的糖是发苦的。所以当宠儿来到身边,丹芙即使知道她是一个鬼魂,仍将她视为唯一的伙伴,甚至决心要保护宠儿,不让塞斯伤害她。但在丹芙身上滋养的母爱却在塞斯对宠儿过度宠爱的过程中得以慢慢释放。当塞斯被宠儿折磨得如行尸走肉时,丹芙“心里密封罐”里的母爱一缕一缕地散发出来,让丹芙渐渐苏醒,跨出家门,向外界求救,赶走宠儿,拯救她至爱的母亲。太浓的爱要有机会释放才有被救赎的可能,可是宠儿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当塞斯带着丹芙逃到124号后,她经常做噩梦,梦见孩子们被蹂躏后扔出马车外。然而28天后,噩梦真的上演了。奴隶主“学校老师”带着人来抓他们了。塞斯万般痛楚无奈举起锯子,浓烈的母爱扭曲成锯子下的红色汹涌,宠儿这个还不到两岁的幼儿以生命的终结祭奠奴隶制下畸形的母爱。之后宠儿的鬼魂一直游荡在124号宅里,甚至肉身还魂向塞斯复仇。情何以堪,塞斯,她难道不爱宠儿吗?恰恰相反,在外部强压残忍的环境下,她不健全的心理只想到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小孩。

莫里斯以毁灭的伤痛的方式诠释这样的陌生母爱,一次次令我们震惊。那犹如沙漠中枯树的奴隶黑人母亲们,炼狱中的眼泪也会化。这种母爱是在奴隶制度下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挤压下黑人母亲的爱,它反映了黑人母亲的精神世界。每一次母爱被撕裂、粉碎、践踏,我们都会狠狠地鞭笞恶魔般的奴隶制,同时对奴隶制下的受难者施以无比的同情。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休斯著.刘豫译.文学结构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8:129.

[2]徐亮.意义阐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175.

[3]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4][俄]茨维坦·托多罗夫.蔡鸿滨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

[5][美]韦勒克,沃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78.

母爱的无奈范文第4篇

母爱是神圣的。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不仅哺育我们成长,不仅分担我们的压力,而且是我们心灵的依靠和力量的源泉。在各种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独特的。因为它完全不求汇报,是那么的纯粹单一,因而最有力量。

这是一个母爱创造奇迹的故事。一个因为车祸住进医院后,就一直昏迷不醒的还在与死神殊死拼搏着,痛苦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一个已经几乎失去任何力量的女孩,她的父亲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他只是不停的哀求医生救救他的女儿,在所有的药物都用尽之后,医生也只能无奈地说,有时候,病人也是需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声的渴望,也要看她的造化,要不只有等待死亡的到来。

昏迷中的女孩还不时地呼喊着“妈妈,妈妈!”,可女孩的母亲不在身边,因为父母已经离婚。此时就在他父亲以快要不抱以女儿生的希望时,就在那女孩濒临死亡的时刻,一名护士默默地充当了女孩的母亲,守在身边,病床前,握着她的手,不仅面对女孩的呼喊一直用柔声答应着,而且还跟她说话、给她讲故事、在她的耳边轻轻地唱歌和放着她最喜欢的曲子,就这样不知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女护士没有一丝放弃的意思,坚持着,直到那女孩真的苏醒了过来。

这是个医学上的奇迹,所凭借的不是药物,而是母爱的力量。是女孩在走向死亡的黑暗中听到了母亲的召唤,用那女孩的话说就是,母亲温暖的手将她从一个黑黑的冰冷的静里拉上来。母爱??朴素、纯洁,不需要任何东西去装饰,也不需要很多的语句去描述。

让我们珍惜母爱,善待母爱!

母爱的无奈范文第5篇

麻鞋曾经是百姓必需的生活品、贫民身份的代名词。甘谷方言有云:“穿麻鞋的,还怕穿皮鞋的?”说的就是贫穷的人不怕富贵的人。虽然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奈味道,却也道出了艰难岁月里悲凉辛酸的世道人心。于我而言,麻鞋岂止是一双舒适的鞋子,它更是一段温馨的记忆、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母爱的佐证。在它记忆的怀抱里,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母爱的芳馨,甚至瓜棚李下早已随风而逝的一句絮语、一声叮咛。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辈人说,家乡那些下四川、走西口的贫穷人,靠的就是一双麻鞋、一根神棍和一副扁担,在那些艰

难困苦的岁月里,在那条漫长曲折的小路上,是麻鞋陪伴他们浪迹天涯,讨取生活,是麻鞋支撑他们走出了一条生存之路、人生之路。当他们筋疲力尽、意志将垮时,也是麻鞋给了他们勇气和毅力、信念和力量。因为脚下的那双麻鞋有慈母的叮咛、妻儿的嘱咐,更有一种深沉的责任。那双存留着亲人余温的麻鞋,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在家乡的炕头上静静地为他守望亲隋,祈祷平安;每当白天赶路之时,在蜿蜒的小路上默默地为他呵护脚掌,支撑信念。我不知道,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流落秦州、路过甘谷之时,是不是穿着一双甘谷麻鞋踟蹰在渭水之滨,并吟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但从他的诗里,我同样感受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辛酸和悲凉。

甘谷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物产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素有“华夏第一县”的美称。因此,虽然天水各县都制作麻鞋,但甘谷麻鞋独具一格、别有特色。据说,古时候甘谷麻鞋制成后,还要在鞋底渗入一层厚厚的稀牛粪以坚其底,风干之后,鞋底便柔韧似棉、坚硬似铁,犹如牛皮,非常适宜走远路、走山路,穿者日行百里,脚无不适,因而千百年来常盛不衰,从千年前的秦朝勇士,到大唐时的“诗圣”杜甫,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士兵,到新时期的战士,都对它情有独钟。1922年,元老于右任途经天水时,穿上麻鞋,欣然写下“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做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的《麻鞋歌》,更是对麻鞋的一场盛赞。

甘谷麻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寓意姜维随诸葛亮远征,母心思儿当归;“单鞭救主”源自尉迟敬德以一支钢鞭救其主李世民的故事。端午时节,有订婚女子赠男子工艺麻鞋表示爱情的习俗。甘谷麻鞋以其质朴无华的品质、返璞归真的纯美长长久久地留传在人间,千百年来,它不企羡大红大紫的时尚,不企羡稠人广众的山呼海啸。它永远不会流行,但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有着中正和平的基调,所以它便具备了永恒的品质。

看到甘谷麻鞋,我仿佛看到了远古的文明、传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