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怀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学校和课堂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改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把握课堂的走向,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其次,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很容易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比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敢表现或者观点的另辟蹊径教师要及时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而且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会增加很多话题,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非单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关于道德的课程,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参与集体活动或则集体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到期末的成绩中,并将平时的品德表现作为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
自主、自由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使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了传播,并逐渐发扬光大。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关键时候,作为他们知识上的领路人和精神上的导师,教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政治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够影响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行事光明磊落一诺千金,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信守诺言的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并认真负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开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表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活跃思维,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学生的自主自由的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这种自主、自由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作用之一。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主体进行关心,爱护人、尊重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它对人们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尊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与人的命运、理想有着直接关系,代表着人的价值观。在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人文关怀”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关心,给予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关怀,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采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教师和学生内在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提升他们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改革与突破,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管理体系,使人们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实现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二、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进行分析
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传统制度转向到人文关怀管理方法,使在教育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下面从民主制、坚持公平公正、设立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民主制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是对人才进行管理。大学生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在管理监督中具有民。同时,大学生拥有民的表现,是高校管理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体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民主制的管理。在管理过程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尊重学生人格,然后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髓。此外,高校管理相关部门的行为标准,除了保证保密性外,还要进行公开化,保证其民主化的公开。
(二)坚持公平公正
在高校管理中,不能掺杂情感因素,不徇私,要以事论事,不能出现情感用事和现象。公平公正是人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管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只有保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够有效做好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不劳而获等现象发生。
(三)设立奖励机制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个人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在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进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也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出现因不公平事件引起奖励机制设立失败的现象。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经过严格制度的规章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却忽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管理教育就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对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效管理中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人文化是实现细致化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积极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计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集体中来,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给予重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有效把握群体发展形势与结构变化,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实现细致化教学。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着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
(二)提高人文素养
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首先应该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校园环境,其次是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建设,最后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并进行指引疏导。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环节都是由教师组织,教学计划和进度也是教师实行。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自身品质有着一定作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力、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基础管理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考查系统
现代高效教育管理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创造精神。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并灵活应用教材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以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形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考查制度,来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自主性。要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制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查。在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是在考查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或者课堂复习讲解对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是将考查的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达到学生对考视的目的。
四、结束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 渗透 人文关怀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在智育中蕴含德育,使二者水融,不但要“教书”也要“育人” 的教学理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素质,并且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呢?
一、从教材入手渗透人文关怀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教材是寓德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的内容。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出现了一句“I love China!”虽然它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教学中,我自豪地告诉学生“ October 1 is National Day! I love China!We love our motherland!”然后请学生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读出来,我适时地做了示范。短短的几句话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个个感情投入,激动得小脸通红,我便即兴让学生用love造个句子。学生对此反应积极,争先恐后地说“I love my mother. I love my teacher. Grandpa and grandma love me. I love my family・・・・・”,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句子,使全班都沉浸在爱的海洋里。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He can’t see.》一课,教师先围绕can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Can you play football? Can you run fast?”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Yes, I can.或No, I can’t”。之后教师出示了一张盲人的图片,指着图说:“This man is blind.” 同时把blind写在黑板上,然后用英文解释He can’t see.接着出示一张画有聋哑人的图片,指着图说This girl is deaf.把deaf 写在黑板上,用英文解释She can’t hear。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周围有许多身体有残疾的人或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大家遇到这些人时,不能讥笑或冷眼看待他们,要伸出你热情友爱的双手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和谐社会之美。无痕中给学生渗透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人文关怀。
二、从细节入手渗透人文关怀
“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德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本身就带有极大的文化差异和外域特征,学生要学好语言必然要受相应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如果教师具备信息敏感度,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抓住生成资源,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培养,就可以使孩子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教学《Open day》一课,学生能用“There be”句型生动地介绍自己学校的设施,并赞美自己学校的美丽后,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的总结(Summary)环节。
T: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 ?
S1:There is/are …in our school.
S2:…
Sn:In this lesson ,I know our school is very beautiful!
T:(语气缓慢地)Yes,our school is very beautiful,how hippiness we are!But do you know ,in some countries,they’re still very poor and backward.Although they have no computer room、music room,There isn’t even decent classroom、desks and chairs.(边说边播放贫困地区的孩子、学校现状)So we must study hard and hard.Please remember these words:
Love our life (热爱生命)
Learn to gratitude(学会感恩)
Learn to give (学会给予)
S:Read follow the teacher.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输出(说说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也有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热爱生命、学会感恩、学会给予的品德教育。
三、从课外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文理互渗日渐明显。这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各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正确地认清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现方式,对其加以理性的把握,对于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1.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教材内容缺乏创新,课程定位比较模糊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不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和办事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发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学会做人,能摆正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学语文不是文学课、语言课,而是人生教育课。因此,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它与中学语文不同,与其他的一些实用类课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纵观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编排立意也各有所重,各有千秋,但基本没有跳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模式范畴。总的看来形式比较单一,大多属于名篇选读名著节录加文体写作指导,定位上缺乏大学语文必要的个性特征和体系的开放意识,内容覆盖面也有待开拓。这样的语文教材只适合于语文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的教育实际,却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新的要求。
1.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教学模式与名篇选读类的教材比较合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一种比较完整的解读和提示。这种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合适,因为它能适应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但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却显然已经不适合,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要他们始终处于接受状态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沿袭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心有抵触,他们更希望有新的模式接受新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感觉上课没有新意,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又感觉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1.3课程地位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也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在课时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学时,大学语文并没有被视为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语,与中学自然接轨,并有种种量化的考级系统检测手段与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论课,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课时作为政策保障。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教学目的、教学的检测手段及其教学效果实际上是相当含混模棱的,它与前期的语文教学脱节,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继续拓展的后劲和保障,实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2.面对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大学语文一方面有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却又是日益遭到了边缘化[1],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2.1调整教学内容,变名篇赏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
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名篇佳作的赏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所重复,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只是学习了一些文字知识,欣赏了字词句篇,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收获不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中心,以思想学说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为重点,梳理思想学说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再结合经典篇目,在学习、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心。
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如果一个民族漠视并丧失了自己优良的传统,结果必将是这个民族的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每一种思想学说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对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都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思想文化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学语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作品,因此,它既是对中学语文的超越,又是对中学语文涉及的文化知识的重新组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对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维视野、加深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主体,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2]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始终存在着课时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几十个课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实施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2.1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据专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最佳智能结构应具备六种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不能胜任的。学生不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知识传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况且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今后够用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服务,教师在上课时,不要言无不尽,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述《诗经》时,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爱情婚姻状况,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古代的爱情婚姻状况有何不同?诗经时代的爱情观与现代人的爱情观有何异同?再如鲁迅为什么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曹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作为人文社科主干课之一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简单、孤立地讲几十篇文章,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了解思想文化产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与经验教训,了解人类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创见、进步与成果,不但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而且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能事,以填鸭式的文章分析为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形势的发展,呼唤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行。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寻求智慧、关怀人生。比如,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去网上收集各家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到课堂上讨论,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还能让他们进一步去关注社会,了解现实。
2.3配置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结构、造就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3],但是,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语文课,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达等能力,使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结合专业应用开设一系列的中文选修课,如写作理论与实践、实用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与朗诵技巧、小说鉴赏等等。这一系列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学阶段偏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系列选修课程开设之外,还要配置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专题讲座,建设一些作家或思潮兴趣小组,针对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搞不同形式的辩论赛,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实践活动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它决不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它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准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这门人文素质课程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M],光明日报,2004.2.13(A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5-01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它在学校教育课程架构工程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高分,把活泼有趣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这种忽视人文关怀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认知而轻情感,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行为,它直接导致了语文课不能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那么,语文老师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这转变呢?
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应贯穿于语文授课的整个过程,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时展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去实践这种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小学生是小孩子,就忽略他们的个性需要,因为师生之间如果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教学效果就肯定会打折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许和理解学生的出错。由于语文是一门很灵活的科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很考验理解能力,成年人学起都很吃力,更何况小学生还要受年龄、身体状况、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出错是无法避免和完全正常的。而且,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学习。如果老师在学生出错后一味去责怪他们,将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畏惧感,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有意无意中禁锢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不足,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少一点斥责与打击,少一点讽刺与挖苦,多一点宽容与谅解,多一点表扬与赞许,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多一点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以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
文章没有感情,就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感情,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让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使无人督促(他们)也能自学不辍。”
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入丰富的情感,还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表达他们的自我情感,要放手让学生开动他们的思维大胆评价所学的语文词语、句子、课文等传达出来人情美、人性美等所有“美”的东西,从评价中开发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和学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零距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建立起与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振奋活跃的积极状态,真正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学状态,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半地高效实现。
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课堂既是传递知识的殿堂,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圣殿。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生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堪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料。课文中那些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文学形象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增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健全和发展他们的人格素养。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悉心关注学生的人性、个性、道德和人格,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天籁之音,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生活品味和道德素质,才是对“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