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周期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徐凯里老师以“探索周期律・构建周期表”为题的《元素周期律》说课在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中好评如潮,荣获了说课类一等奖。这节说课特点颇多,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1 恰当把握说课要点,立足学情设计教学
说课说什么?有人提出要说教材分析、说教学思路、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有人提出要说课堂结构、说过程环节、说得失反思;有人提出要说教材分析、说目标定位、说相应手段、说过程设计;有的则加上了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或者学法指导、板书设计、作业训练等等。这些意见都有其道理。其实,说课不但要对一节课的诸要素作全面的介绍。还要把一节的特别之处说清楚。才能使听者得其要领,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都是如此。在这次活动中,有人说得洋洋洒洒、声情并茂,但是听者仍然弄不清这节课到底有什么特点:有人像报流水账那样花大量时间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说得听者昏昏欲睡,效果都不太好。其原因除了课的设计可能欠佳外,没有把握好说课要点也是一条。
相比之下,徐凯里老师的说课既介绍了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地位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以及教学反思,又介绍了他对有关史料的独到分析、处理和别致的实施过程,既有全面介绍,又突出了重点,详略布局得当,十分吸引听众。
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就难以做出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课的思维强度以及知识、过程、方法、情感、观念等容量来看,徐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是符合他任教的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的: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2 重视背景教学价值,高屋建瓴精心提炼
背景知识包括课题的自然或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领域层次属性、总体和逻辑背景,以及价值背景等等。学习课题总是跟其所属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其他部分联系着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揭示这些背景信息。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抓住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适宜和巧妙的情境往往能提示学习的背景知识,而不仅仅是诱发短暂的学习情感。
但是,背景知识的介绍不是简单地把一堆资料推给学生就行了。教师要对背景资料作适当的加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徐凯里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将化学史料中的“事”解析为“发现周期律”、“构建周期表”和“律与表的关系”三部分,再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能体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的点,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与学习,过程自然合理、富有情趣,突出了科学方法,又有效地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人文、时间所形成的三维空间中,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颇使人有深刻、大气、新颖和振聋发聩之感,这跟他对背景知识精心加工、提炼有很大关系。
3 展现理性思维之美,挖掘内容教育价值
科学是注重理性的,理性思考和实验是科学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科学教育自然应该重视理性思维及其培养。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中难得的“讲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知道并理解元素周期律,应该把它作为进行理性思维培养的载体,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
徐老师对这节课逻辑主线的设计,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地位的分析、对有关史料的分析、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对元素周期律科学内涵的分析,以及把“从化学元素定义出发。寻找恰当的排序法则。选取部分元素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作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思路,将研究主题分解为“如何对元素进行排序”“如何选择元素进行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比较参数”三个问题,从数据分析与处理、规律与例外两个角度来发现元素周期律;从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与信息容量两个角度来构建元素周期表,以及经过讨论确定的实施过程七步骤、发现列的规律、归纳形式特征等等,都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使该课题教育价值的挖掘达到极致。
4 人文渗透潜移默化,创新教育引而不发
重视人文渗透和创新教育也是徐老师这节课的特点。例如,他把探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内涵、完善元素周期律的表达形式、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和谐之美作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他不断地展现元素周期表的外在美,诱发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内在美的感受;他对周期表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周期表从一维到二维、三维逐步完善的介绍,特别是他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等等,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是不无影响的。
在这节课中,徐凯里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例外并作样本拓展,引导学生认识表与律的关系、发现与构建的关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物”理与“事”理的关系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5 重视总结整合环节,有效巩固教学成果
实践证明,整合环节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分析、整合,能扩展学习结果,强化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体验,使学生对学习逻辑的体验从朦胧状态变成自觉状态,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主动地学习,并在适当阶段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后亚运 广州 园林绿化 管理
在2010年,广州迎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全亚洲目光聚焦广州的时候,广州城市绿化建设者没有辜负重托和期望,将广州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升至空前的高度。创业容易守业难,亚运后常有新闻报导市民投诉、反映绿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如何根据亚运后广州园林绿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反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好,甚至发扬光大,是当前绿化工作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后亚运时期园林绿化的特点
1.1绿地水平提升,市民要求提升
广州举全市之力筹备亚运,使亚运期间广州市园林绿化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1绿地大多经过升级改造
在亚运前,市区内原有绿地大多都有针对性地进行过升级改造,大多数绿地的风格都由原来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其景观价值及生态功能都得到有效提升。按位置分类,绿地的升级改造分为两大类:一是城市干道绿化改造,主要是遵循“城市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的理念,在传承岭南园林景观建造手法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道路绿化造景、造园的创新;二是城市门户节点建设,将广州市各主要城市出入口原有粗放型绿化改造为体现广州地域特色的形象景观带,使广州给四方宾客一个个性鲜明的“第一印象”。
1.1.2绿地由封闭向开放转型
2009年7月,广州市32个公园向游客免费开放,随后,各大公园加大力度,相继实施 “拆围透绿”工程,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拆除公园围墙,实现透绿、还绿于民。“拆围透绿”按其改造后的开放程度,可分为两类型:一种展现景观模式,即隔而不断式的景观改造,拆除实体围墙,运用梳理郁闭的植物群落、增植开花植物等造景手法,透出公园的绿化景观,但游人却不能穿越进入公园。另一种是无界公园模式,是将公园临街的密集绿化带改造成通透式绿化带,利用通透式的绿化带和小游园实现公园与城市景观的自然过渡,游人可以穿越进入公园。
另外大多数封闭型的街旁绿地只要条件允许,也通过改造转变为开放型,使原本只具备景观功能的绿地增加了休闲、运动等功能,增加了绿地的参与性。
1.1.3花城美誉广泛深入人心
广州素有“花城”美称,为了更加彰显“花城”特色,亚运期间广州总投资2.5亿元,通过硬地摆花、绿地载花、护栏挂花、灯柱挂花、立体花坛等全空间多方位的布置形式,全力打造“一线花带、十里花堤、百道花廊、处处花景”的缤纷花城风貌,初步统计花卉布置数量多达5000万盆,如此盛况令很多市民赞不绝口,同时希望能长期保持“花城”的光荣称号。
综合上述三点可知,虽然亚运盛会已过去,但园林绿化水平的提升,令广大市民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青山绿地”对生活质量提升的帮助,同时市民的鉴赏力、期望值都相应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自然提升至新的高度。
1.2绿地数量增加,养护面积加大
亚运前,广州在新增城市绿地方面下了大力气,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新增绿地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如:花城广场、二沙岛系列公园、东濠涌沿线绿地、陈家祠广场、荔枝涌景区等。例如东濠涌沿线绿地、陈家祠广场、荔枝湾景区这些中心城区新建绿地项目,光是房屋拆迁补偿成本就高达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3至1.7万元,可见广州市政府的决心。大量新建绿地就意味着亚运后有相应数量的新增养护绿地面积。
2 后亚运时期绿化管理的对策
随着亚运期间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去,园林绿化的发展重心也有“建绿地”转向“管绿地”, 绿化行业有俗语――三分种、七分养,而亚运前建设的大量新增绿地如何管理好,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类效益,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课题。
2.1加大绿化管理投入
2.1.1加大政府投入
后亚运时代,要整体提高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求政府在公共绿地管理上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这是由城市园林绿地的公共属性所决定的。亚运时期,公共绿地数量多了,水平高了,而且广大市民的园林绿化的要求高了,必然要求在维护管理上投入更多,只有保证政府财政投入,才能保证城市绿地的各类效益在后亚运时代继续充分发扬光大。
2.1.2探索融资渠道
面对大幅新增的城市绿地,财政维护费用的压力自然增大,因此在加大绿化管理的财政投入这一前提下,应积极探索新的绿化管理融资渠道。例如亚运开幕式表演所在场地的海心沙公园,通过运营公司的运作,以公园门票收费的形式实现“以园养园”,使绿地的日常维护管理走向市场化,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这种模式的敝端是容易令市民对城市绿地的公益性质产生误解,因此必须让相关收费标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主动通过公众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和引导。又如在二沙岛新建的发展公园和传祺公园是社会参与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示范,发展集团和广汽集团分别捐资1000和1100万元用于上述绿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企业冠名为企业本身作了很好的正面宣传,这也是利用新融资渠道进行绿化管理的新形式。
2.1.3鼓励社会参与
在社会上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参与绿地的日常管理在动力上已具雏形,但目前真正有效实行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机制仍未形成,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在亚运期间,广州募集到59万名志愿者参与从事观众服务、交通服务、安全检查、竞赛组织、技术支持、医疗服务、语言服务、颁奖礼仪等工作,成为广州亚运的亮丽风景线,也为社会参与公益事业树立了典范。园林绿化是公益事业,而且当中很多工作是适宜志愿者参与的,这就是社会参与绿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以志愿者参与和认种认养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维护和管理上,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尝试,尤其是在大量公共绿地的开放性提高的背景下,通过社会志愿参与管理的方法对绿地的秩序维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2.2 提高绿化管理水平
2.2.1加大养护科研力度
要加大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攻关力度,针对不同地区绿化养护工作的特点,建设一批养护示范工程,并制定符合广州区域性特征的绿地管养标准,使广州城市绿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对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研究成果,要及时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必要时收编进相关技术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要加大对园林绿化科研工作的投入,落实科研经费,充实科研队伍,增强科研人员的素质,提高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能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2.2.2 倡导应用乡土植物
广州位于气候适宜的亚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在自然条件下有很多习性优良的乡土植物。近年曾掀起盲目引进外来品种的风潮,景观效果褒贬不一,但由于气候不适等原因导致养护成本加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应积极提倡应用乡土植物,有限度引进外来植物,推行物种多样化,通过自然生态手段将人工养护干预降到最低水平,从而降低养护单价成本。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要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自播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气息的自然景观。反对片面追求树种高档化、不必要的反季节种树,以及引种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等倾向。要推进乡土树种和适生地被植物的选优、培育和应用,培养一批耐旱、耐碱、耐阴、耐污染的树种。
2.2.3 宿根花卉代替时花
亚运期间广州用大量的时花打造成花的海洋,深受市民游客的赞赏。但时花生命周期短,盛花期一过就必须更换,而更换费用十分巨大,难以长期维系。后亚运时期,要让“花城”美名继续发扬光大,应该将时花布置的范围控制在少数重点地段、重点时段,其余逐步改换为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并在绿化植物的使用上注意搭配点缀开花乔、灌木,同时可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广场、公园、道路,通过集中片植开花乔、灌木营造盛花期时的壮丽景观。这样既使绿地四季有花,又使绿地更趋生态化,既将花城美名发扬光大,又减轻维护费用。如萝岗的香雪公园、白云山的桃花涧、陵园西路的木棉路树等,都是成功的例子。据测算,按每年更换时花4次计算,每平方时花一年维持成本高达250-350元,而采用多年生花卉每平方每年维护成本只要10-17元,两者相差数十倍。
1.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化学史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表达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维尔纳长式周期表(见书末附表)。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门捷列夫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对门捷列夫本人及他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的介绍 ,学生们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了解了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并能真正理解成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
2. 在学习铝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铝的使用和冶炼历史 通过铝的冶炼和广泛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也让学生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的宝贵,从而去珍惜这些宝贵的知识遗产,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铝在100多年前是一种贵重金属,比黄金还贵被称为“银色的金子”。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铝在当时会这么值钱呢。原来铝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一般的还原剂很难将它还原,因而铝的冶炼比较困难。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才使铝变成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也才有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铝制品。
3.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历史意义和广泛应用 化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如果单凭这句话很难让学生信服,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进行验证。如: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导言中就讲述了金属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每一次历史的变更也必定有新的金属被使用。这让学生体会到冶炼和使用金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学生对金属的好感而产生更深层了解金属的好奇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如,在对硅酸盐的学习中,可以引入陶瓷的制造和使用历史。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氧化镁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锉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再如学习氨的性质时可以引入氨气合成的历史和意义。由于氨气的合成才实现了人工固氮,才有可能合成氮肥保证粮食的产量保障人们的温饱问题。这些都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化学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旅游企业; 知识创新管理; 现状调查;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
在旅游业逐步走出资源垄断型竞争时代后,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的能力已经上升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Grant,1996)。知识之所以能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因为通过内部组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市场以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即便要模仿也是非常困难的(Prahalad and Hamel,1996)。但研究表明,虽然旅游企业内部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新增知识,这些知识却很少能通过正式化的管理流程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存量,“如果能将这些新增知识的25%及时转化并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话,那么旅游业的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Ritchie,2000)。
Ritchie所提出旅游企业创新知识低转化率的论断较好地解释了当前旅游企业纷纷陷入“同质化竞争”怪圈的根本原因,但这种“低转化率困境”本身的成因却不得而知。
从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来看,有关知识在旅游企业中是如何被创新、转化和管理的研究非常少见(Xiao and Smith,2006),旅游企业创新知识的低转化率困境始终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而从管理实践角度考察,知识创新管理迄今尚未上升为旅游企业的正式化管理职能。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仍然占据着事实上的统治地位,管理者主张用事先的程序及规范文件来约束甚至限定员工的即时决策行为。研究者尽管意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知识创新及转化的巨大制约作用(Nonaka,1991),但对其具体的制约方式及原理却少有提及。
本文首先以当前知识创新管理主流理论为基础,围绕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结构性特征,系统地提出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有效路径,然后将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近80家旅游企业的实际调研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创新知识低转化率困境的成因以及旅游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对知识创新活动的真实影响。
二、文献回顾: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与滞后性
知识创新管理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隶属于知识管理研究的行为学派。其核
心观点是从行为者个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研究如何激励人们去更有效地创造、分享和转化利用新知识。与基于泰勒主义(Taylorism)的知识管理技术学派不同的是,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者认为对人的管理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各种冠以“知识管理”名称的IT技术仅仅只是配套知识创新管理目标的信息手段而已,两者之间不能本末倒置(Sveiby,1987)。
相对其它产业领域来说,旅游学术界的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起步很晚而且尚未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在Tourism Management杂志上发表的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一文,堪称迄今为止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问题研究最为透彻的代表性论文之一。作者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以我国台湾的4家高星级饭店为样本,深入探讨了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和存储等机制的可行性,并指出在饭店业员工“跳槽”率日渐升高的竞争形势下,引入知识创新管理体系不但能稳定员工队伍,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构建基于其知识存量的竞争优势。
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共享、存储和转化等流程环节的逐一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体系的实践价值和实施现状作了非常清晰的描述: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高度赞同引入知识创新管理正式化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包括最坚定的支持者即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清晰描述有效的知识创新管理到底该如何进行,甚至连“什么是知识”都很难取得一致认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滞后性。
Cooper(2005)有关旅游企业的知识特性研究为解释知识创新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和滞后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指出,旅游企业内部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占据了所有知识总量的90%之多(Ahmed,2002),这也是旅游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特殊性的根源所在。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转移从而长期被管理者们忽视,因此无论是对隐性知识还是对其持有者都很难进行直接监管。构建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是很脆弱的,所以旅游企业不得不通过更系统的技术手段来加强对这种竞争优势的管理。Cooper(2005)将Jen-Te Yang和Chin-Sheng Wan(2004)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为创建适合于旅游企业实践的知识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隐性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监管困难使得旅游企业具备与大多数其它类型企业(如制造型企业)不太一样的知识结构特征,这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在知识创新管理路径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影响
旅游产品是使得旅游企业真正与其它类别企业区分开来的核心标志。从旅游产品的核心特征出发,本文将对旅游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创新管理路径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索。
(一) 产品、流程及组织特性对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的影响
在综合借鉴了近年来有关旅游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后,本文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和整理。以谢彦君(1999)提出的“旅游产品五特征”说为基础,初步勾勒出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并对受其影响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特征分析(见表1)。
(二) 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在旅游企业里,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旅游产品特征的函数,即产品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业务流程和组织行为上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企业的知识创新与转移等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表1中所揭示的逻辑关系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整理并归纳出旅游企业的知识结构特征。
1. 隐性知识比重大
尽管Ahmed(2002)、Cooper(2005)等人关于隐性知识占据旅游企业知识总量90%之多的论断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完全支持,但旅游产品的客户价值导向、产销同时性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可分割等核心特征决定了自下而上的员工隐性知识的确具有超越显性知识的战略价值,这点也可以从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的现场管理等事实中得到证明。
2. 客户价值导向
旅游者的感知价值评价体系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对产品的核心功能有着最基本的要求外,还要求一定的美感和愉悦感,这就带来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旅游企业在响应这些快速变换又因人因时而异的客户需求时,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客户知识,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产生于对客服务一线的员工个人(隐性)知识。而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尽管旅游企业内部员工可以拥有除客户知识以外的多种其它知识,如财务人员提高报表编制速度的经验或饭店人事经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预感等,但这些知识对于企业最主要的价值活动――对客服务并没有直接帮助。
2. 对知识创新管理路径的实践应用
尽管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正式宣称他们已经在组织内部启动了专门的知识创新管理,但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仍迫使他们自发地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旅游企业事实上都不同程度地在开展知识创新管理活动,但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管理过程的非正式化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技术路径选择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依赖相对成熟的显性知识管理技术,而忽略了对隐性知识的主动干预。如67.1%的人都热衷于以“管理和服务技术手册”来作为企业的知识成果,而且从实践来看这些显性知识很有可能是对外部知识有意识地模仿引进的结果(76.9%)或者高薪引进外部人才独立编制的(74.1%),甚至可能是聘请专业公司或院校来整理(36.6%)。
(2) 中基层员工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自上而下”的传统知识管理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绩效测评系统几乎完全没有与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应用效果挂钩(3.8%),只有很少数企业真正允许甚至鼓励员工越级或跨部门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6.2%),而事实上标准化管理模式下企业更热衷于通过正式会议(87.6%)以及专职部门的监督(72.8%)来确保新知识“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应用。
(3) 隐性知识即员工自发的经验、直觉等除了最原始的师徒传授方式(94.8%)外,很少有组织干预条件下的团队共享和显性化技术手段。例如员工很少被要求动笔总结个人的工作经验或心得体会(9.5%),借助内部局域网展开交流这一高新技术企业最常用的知识共享手段在旅游企业的应用率也很低(5.2%)。
(4) 正式化的知识管理机制包括对知识的搜索、激励和评价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零星的知识创新活动仅仅只是被当作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适当补充。只有不到2.3%的企业有规定编制详细系统的知识创新年鉴,能调拨专门经费和人力进行有计划技术攻关的企业仅占1/3左右,而相比之下文件制度汇编(88.6%)、业务例会(42.4%)以及系统培训(79.5%)等传统管理手段仍然是主流的知识管理路径。
五、结论
从本文所做的旅游企业知识结构特征及相应的知识创新管理技术路径分析来看,实践界无论是在认知判断还是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对知识结构核心特征认知的偏差以及管理路径选择的不当,也势必会造成Ritchie(2005)所提出 “知识低转化率困境”,克服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立足于旅游企业隐性知识比重大等关键特征,建立起正式化的“自下而上”的知识创新管理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于旅游企业知识特征的知识管理道路来。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只是揭开了旅游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管理变革压力的“冰山一角”,但也反映了旅游业众多管理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产业竞争焦点已经由传统的资本数量、客户关系资源和地缘优势转向以知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能力的今天,广大旅游企业必须
更积极更系统地投入到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Ahmed P.Learning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M].Oxford: utterworth Heinemann,2002 .
[2] Cooper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3(1):47-64.
[3]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4] Heisig P,et al.Business Process 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Best Practices in Europe [M] .Springer Press,Berlin,2003.
[5] Jen-Te Yang,Chin-Sheng Wan.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593-601.
[6]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96-104.
[7] Nonaka I.Th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41(1):59-73.
[8]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9] Ritchie J.Research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25(1):1-8.
[10] Sveiby K.Managing Know How[M].Bloomsbury Press,London,1987.
[11] Xiao H,Smith S.The matur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evidence from a content analysis [J].Tourism Analysis,2006,10:335-348.
[1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Awarenes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RAO Yong
(School of Tour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必然需要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意识以及探究欲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即学生既要掌握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应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注重基于情感领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意志。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切实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是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
一、善于利用化学史资源
科学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基于“科学历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HPS)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也正走向中学课堂。将HPS的相关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就可以将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的过程贯穿到教学之中。1860年,门捷列夫为了能够探寻到元素周期律,对每一种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及相关数据展开了搜集,发现一些元素尽管自身存在特性,但是与其他元素也会存在共性。门捷列夫将元素排列组合,发现了元素化学的规律性,并于1869年将其所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整理后发表,为化学元素研究和近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能够让学生明确分类总结的重要性,也会让他们被门捷列夫执着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归纳自己的所学,夯实并不断强化其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同时还是创新的精神动力。初中生兴趣广泛,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接触化学开始就注重对其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其求知意识,并且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转换为乐趣进而使之成为志趣,确保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经久不衰的探究欲望和动力。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氛围的营造,即创造自然平和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增长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师讲生听,而是各抒己见、提倡对话、鼓励质疑,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广泛的谈论和进行适当的扩展。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上课拘谨的问题,还能够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将其创新意识培养出来,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创设课堂情境
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课堂情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通过设问、释疑、推理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新课程改革中的化学教学,既要能够使学生收获知识,还应当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手段。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围绕如何能够提高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展开,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去做、放心尝试,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更全面、灵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素养,培养其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创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机会,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造力,保持探索精神。
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起步时期,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化学作为实验学科,通过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其化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念,还应当强化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
首先,增强实验探究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大部分都是验证性的,在具体实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基于探究过程,从实验中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另一方面,应当注重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验。初中生思维活跃,对身边的事情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书本中的化学知识解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设计与学生生活或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验内容。例如,对于“CO2溶于水”这一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举发生在生活中的CO2溶于水的例子,并描述现象。教师也可以举例说明,如打开一瓶可乐,学生通过透明瓶体能够观察到大量气体(CO2)逸出。教师可以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后从集气瓶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对CO2溶于水的实验作出直观的观察。为增加印象,学生也可以自行操作。
最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危险性实验,并且很多实验仪器设备、药品在初中学校的实验条件并不具备,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展示这些实验。
五、注重信息素养培育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内容丰富、渠道多样、传播迅捷、更新飞速,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则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文化,而这也必将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了空气保护的内容,这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并且也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学生们获得此类信息更为容易,收集起来也比较方便,这也更容易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从“空气污染物质”“空气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物来源”“空气保护措施”等诸多方面查找信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请学生就收集信息的渠道、过程、内容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学习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增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的思维也将产生飞跃,不再局限于书本,这也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楣憷的空间。
六、关注身边的化学
化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教育学生认识到衣料的印染、农作物的丰收、建筑材料的制成、燃料的提炼等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时才会更有动力。
例如,在向学生们讲“煤和石油”这一课程内容时,学生们了解到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是人类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物质。但这些矿质资源的储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消耗而越来越少,并且其消耗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在未来时代中最为理想的能源会是什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将如何开发新的能源?”学生们对此会给出很多种答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答出标准答案,而是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激发其创新的愿望和热情。
七、加强学科渗透
加强化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积极地培养学生喜欢质疑、敢于创新、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例如,学习氧气能供给呼吸时,可结合生物学科中呼吸的意义: “有机物(储藏能量) +氧二氧化碳+水+能量”,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说呼吸属于化学变化? ②在呼吸过程中氧气有哪些重要作用? ③为什么说人体每天排泄的水量会比饮入的水量多?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回答,不但掌握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并且还使学生了解氧气通过呼吸作用能促进排泄的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意志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探索,这也是教育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刘学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李建丽.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0.
[3]朱丽芳.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3):127.
[4]周秋云.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46.
[5]姜素芳.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学周刊,2015(19).
[6]宋淑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10).
[7]宋淑贤.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175.
[8]孙 洪.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2(6):152.
[9]叶素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贺州学院学报,2005,21(2):83-85.
[10]金丽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