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小品

中学生小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小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小品

中学生小品范文第1篇

一、积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集知识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中学生学习它,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为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同学们就要有一个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好坏,先决于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同学们对学习的内在精神要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状态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内驱力,能使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想学、愿学的冲动,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正是这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加了同学们对知识渴望,激发了求知欲,进而从感情上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的学科来认真对待。

其次,积极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一种无形的偏爱的精神活动或者说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关心、喜好,从而积极参与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活动,力求得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在生活点滴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肯钻研,乐探究,喜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了。

第三,领会学习讲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解题能力训练的检测,树立正确的检测观念。其一,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检测,做到不慌、不弃,不骄不躁;重视它,又要邈视它,要有一颗平常心。其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能力训练中去。

二、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它的教育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教师要积极构建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思想品德教育导学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掘、细发现,借势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同时迸发,使其学得带劲且快乐。那么如何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导学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一起碰撞重难点问题,进而才能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2)教师要给予学生体验的空间,学会合作学习

中学生小品范文第2篇

美国学者认为,品德评定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评定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水平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美国这方面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品德评定主要发挥着鉴别作用,即为了测量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或为了比较和鉴别学生的品德水平。而现代的品德评定则更注重通过评定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决策服务。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评定要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在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具有明确的社会标准,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反之亦然。这样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正确的品德要求健康成长。

(二)诊断功能

通过品德评定,教师可以鉴别出学生的品与评价德处于什么水平,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有时不一定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发展。为了尽早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学校和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品德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品德评定可以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品德修养的水平,由此分析其原因,发扬优点并改正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品德评定来检验所开展的品德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品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三)强化功能

所谓强化功能,是指在评定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当学生得到肯定的评价时,能产生愉快的感受,反之则会引起内疚、羞耻等情绪体验。通过品德评定的强化功能,学生的品德能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把这种强化作用称之为“效果律”。

(四)调节功能

品德评定除了具有强化功能,能够激活学生积极向善的动机,还具有调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的功能,即通过表扬和批评等方法,有效调节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品德评定的调节功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是由品德评定的目的所决定的。品德评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和揭示学生品德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不断对其进行调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善的品格。

(五)选拔功能

在佛罗里达、乔治亚和德克萨斯等许多州,学校会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评定来判断学生是否可以直接进入上一级学校。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克里斯托弗•拉哲罗(ChristopherLazzaro)博士说:“尽管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是美国很重要的升学选拔手段,但是标准化考试只提供了学生单方面的信息。在招生过程中,大学还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而进行筛选与选拔。其中,学生的品德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考核内容。对于品德特别高尚、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尽管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3]由此可见,在美国,学生品德的好坏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升入上一级学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在高校招生和人才选拔时注重品德的做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定除了具有以上几种功能外,品德评定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功能。许多美国企业家都意识到“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仅指道德认知(主要是道德知识),还包括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思维乃至道德行为。所以,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能够直接促进他们的思维进步,进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成为能够立足于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二、品德评定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国品德评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美国早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多是孤立地对某一品质进行测评,而现在的品德评定内容愈来愈全面,既有关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评定,也有关于道德动机和道德身份的鉴定,还有涉及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的评价。关于品德评定的内容,美国有许多种界定。美国价值观委员会(AmericanValuesCommittee)把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同情、合作、诚实、正直、负责、奉献、自制和尊重八种基本美德。[4]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的倡导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应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气、自由、平等和尊重。[5]1986年,在经过美国五大城市现场实验与试点的基础上,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了品德教育教程,并将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诚实、真诚、勇敢、信念、公正、容忍、宽宏大量、善良、助人、自由、平等、时间与才能的使用。美国前总统里根将体贴、忠诚、善良、诚实、守法、勤劳、公平和自律作为品德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目标3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的学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可见,“坚忍”也是品德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评价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将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尊重、同情、合作、坚忍、自制、自律、奉献、负责、诚实和正直。[6]此外,美国中小学还特别重视对学生们的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学会学习、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与冲突、学会释放压力等方面的考查。[7]在乔治亚州的西点小学,每周的品德评定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学校每周会列出30种品德评定的内容,如礼貌、守时、尊重他人、耐心、公正、负责、同情、宽容、诚实、勤奋、毅力等,以问卷形式让家长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然后将其安排在各周的品德评定中对学生进行考查,西点小学的品德评定内容。西点小学通过日常的品德教育与评定活动,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每周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与评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品德素养,以及自我监控品德的能力。

三、品德评定的方法

美国中小学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学生品德评定,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情境测验法

所谓情境测验法,指评价者采用经过精心选取和设计的测评工具,通过创设假想或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他们的反应作出评价,从而获得关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客观结果。情境测验法可分为模拟情境测验法和现场情境测验法。如伍德洛(Woodrow)运用图片模拟情境的做法,就是一种模拟情境测验法的形式,让学生对于情境作出口头或书面回答,以此来推断学生的品德水平。[9]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下面是一个情境测验法的实例。幻灯显示:两个学生刚走出教室,天下着大雨,其中一人手中拿着雨伞,另一个没拿,满面愁容。录音播放:假如那个拿雨伞的同学是我,没拿雨伞的是我的同学,但我俩的家不在同一方向,这时我想:(1)同学没有雨伞,该怎么办呢?我想到的办法是:()(2)这些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这些办法中,最不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3)我决定选择的办法是:()伍德洛根据这一测验成绩初步建立了6~11岁儿童的道德反应模型。哈特逊(Haetshorne)和梅(May)还设计了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诚实情境测验”,其共同点是,给被评定者提供各种各样可以乘隙作弊或撒谎的机会,甚至可以从中行窃,然后根据被评定者面对这些机会的行为反应,对他们的诚实情况和自我控制情况予以评定。

2.成长记录评定法

成长记录评定法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改革运动”中被提出的一种评定方法。它是以学生记录和体验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主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这种品德评定以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为基本原则,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将各种有关学生品德表现的事例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解释,找出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品德发展。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格莱德勒(glynderle)认为,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0](1)明确目的,确定主题教师在决定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之前,必须明确用成长记录评定法去反映、评价和促进学生哪一方面的品德发展,例如,是诚实、自制、坚韧,还是自律、同情、合作。评定者首先要确定评定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2)确定作品,进行收集根据确定的主题,师生共同商讨收集哪些作品,需要的数量是多少,如何进行收集等,此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的反省记录,如何对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定进行收集。(3)及时评价,进行反馈成长记录评定法在功能上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修正和改善学生的品德。收集学生信息本身不是目的,而及时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成长记录评定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家长参与,完善记录在成长记录评定法使用之初、之中和之后,学校和教师都会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做成长记录评定的建议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寻求家长的帮助,征求家长的建议,完善学生表现记录,大大提高了品德评定的信度与效度。

3.量表评定法

评定量表法通常用来系统观察与评定个人或团体的品德行为特征,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这类品德评定量表包含了每个测评对象可能具有的品德行为特征,规定了品德评定的所有目标,每一条行为特征或目标就作为一个评定内容。评定者可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按评定的要求确定出一个适当的等级。表2中的“百分比”是所有成员品德评定的控制指标,例如,品德被评为“一般”等级的成员应占总人数的50%,以此类推。表2中的“百分比(平均)”,是用来对照检查最后实际评定的结果是否符合表头的控制指标。对于学生的品德评定,美国中小学还使用另一种量表,叫做“两极评定表”。表3列出此种表格的具体形式。这种量表把相对应的两种品质配成对,评定者针对学生的表现或个性逐个判定,然后将所得的分数进行加和,得出每个学生的品德评定结果。

4.问题评定法

所谓问题评定法,是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品德。所设计的问题用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判断(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对与错的认识,如考试作弊是否错误)、道德责任(如果你确信你不会被抓住,你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自我汇报的道德表现(过去一年中你是否曾经在考试中做过弊)。[12]这些问题要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之初使用,可以对学生的品德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基点,检查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5.多元主体评定法

所谓多元主体评定法,是指在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时,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方面参与的一种评定方式。[13]多元主体评定能够形成自我、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体化,形成品德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能使品德评定的结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全面性。

四、对我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虽已开设了品德教育课,但无论是普及的程度、开展的深度还是其实践的广度都远远不够,在品德评定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深入分析,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拓展品德评定的功能

品德评定应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落脚点应放在切实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形成性评定,而不是终结性评定。评定要起到对学生表现的检测作用,对未来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品德评定还应对教师起促进作用,对学校的招生选拔起参考作用。学校应努力发挥品德评定的多方面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

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内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测量性,这些正是我国品德评定内容的薄弱环节。对照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我们发现,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目前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品德内容指标,是由美国迈阿密大学克里斯顿(Kriston)于1987年提出的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其21条准则表述了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包括自律、诚实、勇敢、合作、谨慎等美德。在我国,无论是在中小学的德育要求中,还是在中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中,品德评定的内容都比较模糊。目前,很多学校仍把品德评定的内容放在简单的道德认知上,注重纸笔考试的测验成绩,而没有真正重视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忽视了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品德表现。笔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除了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细致而人性化,使品德评定的内容易于接受。与美国相比,我国中小学需要增加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品德评定的内容。

(三)注重品德评定的行为考查

在开展品德评定时,我们不仅仅要检查学生是否记忆了一系列的道德规则、知识与理念,还要“入其骨髓”,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是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了社会道德规范。美国中小学非常明确地要求,品德评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表现,促进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品德知识,在关心他人、尊重、同情、奉献、负责和创新等方面,有良好、持久的表现。例如,在学习《心中有他人》一课后,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叠白纸,其中每一组的第一张白纸都被撕破了角,老师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考试,试题的答案就写在白纸与评价上。”老师将白纸发下去,观察哪些学生能把那张“破纸”留给自己,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

(四)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评定活动

美国许多教育评价专家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定活动,可以使品德评定的功能、目标和内容更加全面,评定方法更加多样、科学,评定结果更加及时、可靠和系统。因此,品德评定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一线教师,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学生本人评定可以对自己的品德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产生塑造良好品德的热情与动力;同伴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人际互动情况;家长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真实德性;教师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品德的进步情况、责任感和学习态度等;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评定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和改进品德教育。由此看来,只有从多个角度开展评定,将各个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中学生小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呆板、空洞,而必须打造生活化课堂,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确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情绪高涨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框题的内容时,按原计划我本来是想通过播放动画《快乐颂》来进行新课导入的,但由于上节课是班主任的课,刚公布半期考成绩,正是有人欢喜有人有人忧。于是,我灵机一动,利用这一临时性生成的教学资源,改变计划,这样进行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描述一下自己此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高兴,因为自己考的不错;有的说不开心,因为考的不好;还有的说先刚开始高兴现在忧虑,怕以后考不好等等。由此我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有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情绪的分类及情绪对人们行为和生活的影响。这样,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他们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学习九年级“学会选择 学会承担” 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同学都想上重点高中,但是如果你的分数线不够重点高中的话,家长给你出了高价的择校费让你上了重点高中。花钱上高中,你是如何看待的?此时你将如何选择呢?由于这个问题是学生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马上就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也很激烈。在争鸣中,学生懂得了要慎重对待人生的重要选择,感悟了理性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教学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其实是思想品德的源泉,无数思想品德的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可通过一个鲜活的生活实例来体现。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设置生活问题,把有限的思想品德理论置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思想品德,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变乏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玩“猜猜他是谁”游戏:每个同学各写出本班一位同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让同学们猜猜他或她是谁?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也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并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强,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结构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与教材,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如在讲解九年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难点时,我从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小不同,资金投入的多少,拥有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等方面举例分析,让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去理解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学会理财” 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银行、债券、股票、基金、期货、保险等方面的理财知识及日常生活应如何理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座谈会、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竞赛、小辩论、情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竞赛”,请男生说出女生的优势,女生说出男生的优势,然后再分别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说出男生和女生的优势。全部学生说完后,我就逐一评价学生的回答,答得好的表扬,答得不太好的,也给予鼓励。其次,对于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我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先给学生出示辩论的标题“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然后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学生通过辩论就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男女同学交往得当,就可以了解异性,促进身心发展,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增进性别意识,学习对方长处;如果交往不当,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早恋”等。最后,在讲授“男女同学如何交往才是恰当的?”这个问题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几幅反映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学交往的漫画,让学生去判断这些交往方式是否恰当,并且要说明理由。在讲授“如何看待早恋?”的问题上,我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又如在讲授九年级“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我采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既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使学生开动思维,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实现知行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学生小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生;营养;食品卫生;调查

少年阶段的良好的营养是以后成人的健康的基础。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此外,营养不良也有着一定的发生率,这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育。为配合健康教育,对学生普及营养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合理营养的观念,现于2010 年6 月对我地区600 名中小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菏泽地区某中小学60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身体状况良好,排除急性感染、应激、肿瘤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学生。其中男310 例,占51.7%;女290 例,占48.3%。年龄7~13 岁,平均(9.9±2.5)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并经专家审核通过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的母亲、调查人员及调查者本人共同填写,调查前班主任详细讲解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学生的顾虑。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校、身高和体重等;②营养与食品卫生: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早餐、早餐的地点、课间餐及课间奶、零食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摄入情况)。本次共方法问卷600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0 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该组中小学生在营养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较好了解,其中知道食糖过多或引起肥胖者有372 名,占62.0%。知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者有480 名,占80.0%。知道富含维生素食品者有510 名,占85.0%。知道富含钙元素的食品者有498 名,占83.0%。知道富含脂肪的食品者有有480 名,占80.0%。

学生对某些营养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其中知晓富含蛋白质的食晶者有348 名,占58.0%。知道缺铁与贫血的关系者有330 名,占55.0%。知道缺碘与甲状腺肿大的关系者312 名,占52.0%。知晓富含纤维素的食品者有270 名,占45.0%;知道知晓富含铁食品者有246 名,占41.0%。知道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者有222 例,占37.9%。知晓高血压与食盐的关系者有172 名,占29.0%。对膳食宝塔的了解相对较差。其中有24.0%的学生了解,48.0%的学生了解,28.0%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说过。

2.2 态度

该组学生中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者有432 名,占72.0%。认为早餐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者有492 名,占82.0%。平时看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的学生有560 名,占70.0%。

2.3 行为

①早餐:有89.0%的学生吃早餐,11.0%的学生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者占58.0%。有83.3%的学生在家吃早餐,75.0%的学生在学校吃午餐。②课间餐、课间奶:有60.0%的同学吃课间餐,50.0%的同学喝课间奶。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原因见表1。③零食:不吃零食者占8.0%,偶尔吃零食者占56.0%,每周吃1~2 次者占15.0%,每天吃零食的学生占12.0%,每吃3~4 次者占9.0%。④营养保健品:有55.0%的学生在吃营养保健品。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富含钙、维生素、脂肪的食品及对食用过多甜食和缺乏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方面的知识较为了解,对其他了解率均不理想,尤其对膳食宝塔的知晓率较低,仅有24.0%的学生了解。这可能与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的形势宣传,包括基础营养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与健康[2]。中小学生处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质量对健康和学习效率都很大的影响[3],结果显示有89.0%的学生吃早餐,情况总体说来较为乐观。虽然有的学生认为吃零食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该组学生中不吃零食的学生仅为8.0%。另一方面,学生食用课间餐和课间奶的比例还未达到理想水平,课间餐和课间奶有利于及时补充学生消耗的能量。调查原因中显示,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提供,因此,要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营养早餐或者课间餐,,促进生长发育,在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控制超重和肥胖。

参考文献

[1] 张文静,陈发慧,钱虹.中学生超重肥胖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70-71.

中学生小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生;积极性;生活化;自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教学方式和出发点应该做些完善和改变。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考核目标,所以在出发点上偏离了教学本意,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品德与社会对学生品质和内心的影响力,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教学状态。再者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无趣,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出现被迫学习和压力学习等不好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应该改变课堂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地位,强调自主与生活学习等,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发扬素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办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得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创新课堂设计,以活动组织为主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老师站在课堂上讲,学生认真地坐在座位上听。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辨析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从教学吸引力上讲,也没有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处于“无聊”的状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构建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课堂,而小学生的好动性格决定了他们需要“以活动为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在鄂教版教材中,不乏具有背景故事的品德课程,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吸引学生的“利器”,作为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例如,在《安全的成长》一课的教学当中,如果仅仅是用教条式的语言教育学生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家中或是外面遇到坏人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他们往往处于“左耳进右耳出”的状态,很难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法,由老师或者自愿的学生来做“坏人”,然后组织教材中提到的遇到危险的场景,甚至老师可以自己根据当下的新闻来设计故事背景,更加接近生活。这样学生不仅对发生的事情可以印象深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真正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这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技能,是更加安全成长的保证。组织课堂活动和情境教学能够改变传统课堂的单调性,让学习更加具有趣味。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良好课堂氛围

学生对老师是尊重的,是信任的,反过来,老师也应该尊重和相信学生。虽然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但是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却有独特的视角,可能不正确,但是具有创新性,甚至能够给老师很大的启发。在品德与社会中的表现是,能够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一部分给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要更加幽默风趣,而不是“居上临下”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特别是小学生这样单纯的学习状态,更是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课,不喜欢老师而导致这门课成绩不好。从心理学的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从老师教学方面,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尊重与信任。在学习新课时,将课堂开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轮流开始某节课的教学。这样其他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需要老师在课堂开始就一遍遍地强调纪律。而且老师坐在座位上,一方面可以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发现他们的学习优点和缺点。另一方面能够和其他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当中,要通过问题或者是“被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否跟上自己的思路等。从语言和问题上做一些艺术加工,激发更多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整个课堂处于“热火朝天”的状态。

三、强调自主学习,养成生活学习习惯

知识来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如此。品德社会中不乏生活案例,而这些又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而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说,发现和自己的联系,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了生活问题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要从激发兴趣开始,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更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