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第1篇

1.1B/S开发模式介绍

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的三层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与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B/S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在用户的机器上安装浏览器软件即可,客户端零维护。B/S(Browser/Server)结构有以下特点。(1)数据安全性高。对B/S结构的软件来说,其数据集中存放于总部的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不保存任何业务数据和数据库连接信息,也无需进行数据同步,所以相对于C/S结构来说就相当安全了。(2)数据一致性。对于B/S结构来说,其数据是集中存放的,客户端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单据都直接进入中央数据库,所以相对于C/S结构来说不存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3)数据溯源性。由于B/S结构的数据是集中存放的,所以总服务器可以直接追溯到各级分支机构的原始业务单据,也就是说看到的结果可溯源。(4)服务响应及时性。对于B/S结构来说,其应用都集中于总部服务器上,各应用节点并没有任何程序,一个地方更新则全部应用程序更新,可以做到快速服务响应。

技术

是.NET框架中的一个应用模型,运行于具有.NET框架环境的服务器中,能被用于一台Web服务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执行效率高。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比以前的ASP即时解释程序的执行效果高很多。(2)可管理性效率高。使用一种字符基础的、分级的配置系统,使服务器环境和应用程序的设置更加简单。因为配置信息都保存在简单文本中,新的设置都不需要启动本地的管理员工具就能实现。(3)安全性。语法在很大程度上与ASP兼容,同时它还提供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和结构,可生成伸缩性和稳定性更好的应用程序,并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护。

1.3C#技术

C#(CSharp)语言是由C和C++衍生出来的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已成为在.NET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首选语言,微软甚至用C#编写了.NET框架的大部分代码。C#功能强大且具有以下特点。(1)简单。虽然C#源自于C和C++,但它却没有在设计思路中加入前辈语言某种遗传的新事物,并且设计时考虑了实际应用的需要。(2)彻底的面向对象设计。C#是彻底的面向对象语言,每种类型都可以看作一个对象。C#具有面向对象语言所应有的一切特称:封装、继承和多态,并且经过精心设计。(3)与Web应用紧密结合。C#与Web应用紧密结合,支持绝大多数Web标准,如HTML、XML、SOAP等。利用简单的C#组件,开发者能够快速的开发Web服务,并通过Internet使这些服务能够被运行于任何操作系统上的编程语言所调用,从而扩充了Web功能。(4)完善的错误、异常处理机制。对错误的处理能力是评价一种语言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在程序开发中,即使最优秀的程序员也会出现错误。C#提供了完善错误和异常处理机制,使程序在交付使用时能够更加健壮。(5)兼容性。C#遵守.NET的公共语言规范,从而保证能够与其他语言开发的组件兼容。(6)灵活的版本处理技术。在大型的工程开发中,升级系统的组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处理这个问题,C#语言本省内置了版本控制功能,使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各种商业应用更加容易。

1.4SQLServer2005

SQLServer2005是微软在SQLServer2000推出后经过五年来研究开发的成果,已经成为软件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数据操作软件,其具有在线恢复、在线检索操作、高效的安全性、专门的管理员连接以及与Web紧密结合等特点。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是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把考试内容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全是单选题,实操部分为对Office的操作。学生考试的时候根据题库进行抽取,自动生成考卷。理论试题直接在网上解答和提交,实操题在机器上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上传到Web服务器。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情况对题库加以修改。整个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生成、在线考试和自动评分五个模块。(1)用户管理:教师可以对自己上课的班级学生信息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等操作。(2)试题库管理: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能对题库进行修改、删除和添加等操作。(3)试卷生成:教师根据试题库提供的题型选择相应的题量,自动生成试卷。(4)在线考试: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学生的考试时间。(5)自动评分:系统对理论题的单选题,在服务器端自动批改,并将成绩存储在数据库中。

2.2系统的技术方案

本系统采用了B/S模式和多层结构系统架构的设计,利用SQLServer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工具,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利用C#语言进行Web应用程序的开发。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传明,郑孝遥.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07).

[2]黄美琼.基于B/S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期),2012(02).

作者简介

叶娇(1988-),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上机考核;上机任务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核模式的设计原则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调实践考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双基”作为最终目的,“双基”是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以使其初步具备学习更高层次计算机理论和训练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该课考核模式设计中,须结合理论与实践,既要将理论知识作为最基础的内容进行考核,又要将实践能力考核部分突出出来。

2.随堂考核与上机考核相结合,偏重上机考核。课堂讲授中可以设计互动环节来作为随堂考核的内容,教师要将随堂考核设计到教案当中,编排到平时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在备课时更要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备课,以增强随堂考核的实效性。随堂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课堂中师生的即时教学互动,教师还需要通过布置一定量的上机任务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其完成情况则作为考察一个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应当作为考核组成的重要组成。

3.作品设计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重视作品设计考核。随堂及上机考核都是平时一般性的考核,不足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设计一些阶段性的作品设计考核。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学习完毕之后,应当布置一次作品设计任务,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由教师提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编排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纸或其它形式的文档,而且在作品设计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度。这样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情况,还起到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课程结课考核也是必须的,它是最后针对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设置,专门用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一种有效考核方式,应当尽量采取无纸化考核形式,改为纯上机操作考核,其中理论部分的内容以选择题等形式出现,其余均考核操作性内容。

二、考核模式的构成设计

1.平时考核。主要包括随堂和上机两类考核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10%和20%。随堂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上文提到的互动式考核形式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阶段性的理论小考试,教师通过不多的题目将一部分理论知识整理成考卷形式,随堂利用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考核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上机情况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成绩,可以包括每次上机任务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等等。该部分考核需要教师在上机任务的内容设计上下足功夫,因为它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符合课程考核模式设计原则的重要体现。

2.作品设计考核。作品设计它包含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章上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三章的作品设计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10%和10%。由于作品设计具有极强的个性分,在每部分考核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作品,确实做到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Word部分作品设计的考核题目,设置上要以文字和段落的编辑及排版、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对象的插入等为重点,将作品设计所需的资料、素材以及必要的提示发送给学生,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要尽可能从作品题目设计上反映出该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反映学生对文档编辑、排版和美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的操作能力。Excel部分要以填充、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条件格式、公式函数等内容为重点,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样表让学生参考,并附以相应的要求,该部分考核题目设计上要能够反映学生对表格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综合操作能力。Powerpoint部分要以幻灯片的制作、编辑、版式、切换方式和自定义动画为重点,可以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编辑具有一定主题意义的幻灯文稿,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该部分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后以文稿放映效果、动画效果、文字颜色搭配等为评定依据。

3.结课考核。结课考核主要通过学生登录上机考试系统并以最终答题成绩为考核成绩,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系统卷面分数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0分,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包含少量操作方面的基础知识;文字录入题占10分,检验学生的打字速度和准确度;操作题占50分,包含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系列软件和网络应用三大部分。每种题型分别按照由易而难逐个题目增加难度,难度档次分为易、中、难三档,比例为1:2:1。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改革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与同行间的交流发现本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存在以下的问题:

(1)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据笔者统计和分析,所面临的学生主要分成以下三类:一类是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基础,这样的学生在完成布置的任务后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一类是没有通过系统学习,而是平时娱乐或其他方面接触过计算机,这样的学生基本上能如期完成任务;还有一类学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基础很差,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2)上课过程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其独特性及实际的操作性,所以大部分教学需要在机房完成,计算机的娱乐性让学生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利用电教设备控制学生的机器。但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难控制自己,往往迷恋于计算机其它操作,致使无法完成任务。

(3)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副科”,学不学都无所谓,这些观念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等等。

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以下的途径来进行解决。

1 做到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对教师而言课前准备工作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能否充分地、精心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学生有效分析的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讲解、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

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各个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但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又各不相同。药物制剂专业和中药专业的学生整体情况是:学生相对来讲性格比较文静,课堂的自觉性较高。但是大部分在学习计算机这一块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情况是:大部分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出现躁动症,根本就静不下来,但这部分学生只要肯学,他们的探究性强且动手操作能力相对来说较强;制剂设备专业的学生情况是:动手能力强,且有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基础,但注意力很难集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情况是: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过做排版设计题的时候,审美观较强,做出来的作品比较漂亮。

(2)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备课过程中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成因。

其次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备课。备课过程中关注到不同阶层学生,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学习任务等等,这些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备课过程中对学生作业的设计要合理,设想能有多少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设计也不尽相同。最后还就考虑到课后的评价性分析。

2 做到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紧扣目标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的心理特征、视听特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其次引入的资源可以多样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广州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教师讲授《if函数》同课异构教学中是通过flash制作的一个表情游戏来引入的,游戏规则是按要求自主设计表情。听口号,站到游戏相应的位置上,看谁站错或反应慢,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此做法强调条件的变化,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分析与判断。其次教学课件是其任课老师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劳动成果的结晶,在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资源的有效性。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多媒体网络机房、IE客户端软件、office等办公软件,本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总之,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的有效性,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3 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根据以下同一内容的课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可大致分为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两种,其所占比例见表1:

接着,又从学生的应答方式和教师的理答方式对自己和广州市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课堂提问作如表2分析:

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要想做到课堂在原本的基础上更加有效性,应注重问题准备是否做到有效性。

经过实际还得出以下几点规律首先根据学生基础的好坏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你可以提问一点难得问题,学习相对差点的学生,你要提问简单的问题,这样保证你提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让学生对课堂都会有兴趣;其次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看看学生的表情,如果学生知道,或者又要想回答,那就叫他回答好了。如在进行if函数课堂提问时,对函数及公式的语法规则和填充名柄的提问,笔者寻求答案的对象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对if函数的应用的操作演示,寻求的操作对象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就是“吃不饱”和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则给出情景和游戏,自己设计if函数。

4 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质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独立完成,协助完成,还是借鉴完成;学习效果如何,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在各个过程中寻找规律,归纳重点、难点;并对自己的任务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反思: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教学任务的布置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及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5 结束语

以上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觉得以后要想上好一堂更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主要从以上的四个方面做好准备外,还要多参加教研活动及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怀志,黄道明.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 崔允t.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