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一、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它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心理闭锁,从而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扉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要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二、教师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就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指导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得偏重知识技能得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功能,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得数学知识、技能,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教师讲 “有理数乘方”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初步学习了乘方概念和乘方的运算后,对解题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出示以下练习题: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近两年来,我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1.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

按课本的安排,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内容时,是以“细胞分裂”问题为案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折纸问题”展开。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毫米,对折1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又是多少毫米?”要求学生折叠纸张,当对折五次,难再进行时,让学生计算厚度。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20次就更力不从心了,不少学生表现出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这个算式:0.1×220,比用20个2连乘简洁明了得多。算出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还要高。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但学习了乘方知识,而且培养了数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目标学生化。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日历中的方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让学生拿出日历,任意圈出一个数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要求将三数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马上猜出他们圈的三个日期分别是什么。任意叫几位学生考老师,学生都发现难不住老师。学生急着想知道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很“神”,这时老师说:“只要这节课认真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你们会比老师更‘神’。”接着两人一组做游戏:每人准备一份日历,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的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在各自的日历上,又用一个正方形任意圈出2×2个数(如10,11,17,18),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

如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用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这4天分别是几日?

解:设最小的数为x,则其余3个数分别是x+1,x+7,x+8,

根据题意得x+x+1+x+7+x+8=76

解得x=15

答:这4天分别是15日,16日,22日,23日。

掌握了这种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解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目标真正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

二、创设多种教学策略,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是优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实践。我们在关注和实践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凝神静思。

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位老师讲对比课,课题都是“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完例题后,甲老师在投影屏幕上一次性地出示了10道口答练习题,每指着一道题,马上让学生直接给出答案。接下来又练了6道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7分。而乙老师先出示了3道题,让学生想一想,回答时先说出表示的意义,再说出答案。等待时间约10秒后,有几位学生相继回答或进行补充。接下来也和甲老师一样,让学生练了6道同样的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9.8分。

上述两班各10位学生的入学均分差不多,为什么教学节奏紧凑、学生活动量大的课反而效果不理想呢?等待时间的多少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等待其实是个别静默沉思的过程。甲老师是在学生思维还未得以展开时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故学生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学生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的,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仅给学生读一遍题的时间就让学生归纳许多问题,甚至让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就回答大量的问题,这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的做法并不可取。静默沉思虽然看不到有形的动态,却也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无形活动过程。可见,适当给学生一些凝神静思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策略。

2.恰当探究。

“满堂灌”虽不可取,但课程改革以来又出现了“满堂探究”的怪现象。比如线段、直线、射线这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概念,学生本可通过“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就能掌握,也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去探究一番,这就把探究式学习形式化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并不否定一定的接受式学习。对于中位线、数轴、平行、垂直等概念,以及“三角形”“圆”“平均数”的表示符号等识记内容,让学生直接记忆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探究活动。诸如乘方、开方、函数、方程的解等,其基本概念,数学原理,以及解决方法、技巧,等等,要探究有度,不能片面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理解为就是处处设问、事事探究。

3.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注意探索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强化知识的应用,为解题思路的选择和转换奠定基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公式(a+b)=a+2ab+b可以得出变形一:(a+b)=(a-b)+4ab;变形二:a+b=(a+b)-2ab;变形三:(a+b)-(a+b)=2ab。又如,让学生“用所学过的几何图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案,并涂上颜色”,做题之前激励学生:“看哪位小画家笔下的图案最精彩,一会儿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会绞尽脑汁地想,争取画得最好。当学生看到自己创造的成果时,会很高兴,教学效果也会很好。只有亲自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一、了解学情,备课到位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好课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备教材,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是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学习中易出现的错误来确定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略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归纳成条,加以理解记忆。三是备教具,针对教材内容选择、制作相应的教具或者多媒体素材,增强内容的兴趣与直观性,扩大课程的容量。

如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学生往往只会列相遇问题,而对追及问题感觉困难。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准备好的路程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潜在的数量关系,并特别强调追及问题的类型:一是同时不同地,关系式是“前者走的路程+两者距离=追者走的路程;二是同地不同时,关系式是前者所用的时间-多用时间=追者走的时间。学生记住了这两种类型的等量关系,就一定能快速准确地列出应用题。

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既要给“胃口”大的学生吃饱,又要让“胃口”小的学生吃得下。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所以,我在平时课堂上分析问题和做练习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难度大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去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难度档次。

例如:如图,已知梯形

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1/2(AD+BC)。 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先不要忙于证明,应按照解题的基本步骤:①认真读题搞清题意;②找出题目中各个数量、线段之间的关系;③明确要求证的问题及所包含的数量关系;④从求证(求解)的问题出发倒推,去寻找它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时就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并提示他们看能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经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思考,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和个别中等生已经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解决。这时我提示学生看能不能把梯形的中位线过渡到三角形的中位线,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我发现中等以上的学生中大部分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中下学生大部分还不能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再进行引导,他们终于也会证明了。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加强个别耐心辅导,鼓励他们,帮他们确立好学习习惯及方法,这样就调动了不同程度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个体差异,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实施有效教学。

三、提问设疑、发挥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数学教学来说,提问设疑更为重要。要搞好数学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把以往的通堂讲解改为提问设疑、引导启发,把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新问题,使问题得以完满解决,这种方法比教师满堂灌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上《讲分式方程应用》这节课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提问什么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及三者的关系是什么?由于有小学的基础,学生很快回答出: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接着让学生找出例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根据题中蕴含的等量关系(甲做P个所用的时间=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就不难列出方程。

在这里,教师仅仅是提出问题,并加以启发、诱导,主要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诱因 ,启动思维

刚开始教学时,往往是重算法重结果而轻概念、轻思维、就题论题,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知识单一,做题不灵活。面对这些,就要改革教法,采用创设诱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例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我们这座教学楼、国旗杆、课桌的高度?教师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五、解剖典型,提高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例题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点的铺垫、分解、交汇、拓展、延伸,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无创造性的“模仿”,这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是6,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教师可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是4,周长为14,求底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

变式1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变式3中“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要求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能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