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楚辞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关中方言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 分析
关中方言不仅在词汇上,而且在句子的表达结构上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民族语言的精华,构成了现在语言的多样性群体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陕西关中渭南地区的日常用语结构入手,对句式“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这一结构进行分析。
一、研究现状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固定性强,在传统的语法描述中,此句式被归结为“紧缩句”。如胡裕树列为偏正复句;黄伯荣、廖序东列入“紧缩句”,“相当于顺承关系”;张斌在“紧缩句的固定固定格式”中(《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2009)指出,它相当于“……接着……”。但描述都颇为简单,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二、语音方面
在陕西东府本地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这种用法在句中出现时,“一”的方言发音是阴平,“一”后面的动词大多读去声,方言转换成普通话则读阳平。(“一”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普通话“一”字变调的读法》,《中国语文》1979年第五期)。
三、表意功能分析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就(会)”相当于“刚一发生(出现,有点)X,就Y”,在语义上表示将来的未然之事,也可表示泛时意义。主句用命令式或陈述式将来时。
1.关于“一”的意思。正“一(壹)”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多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作不同的成分,如数词、动词、形容词、动量词副词和句中语气词。数词“一”表示最小的整数,是最容易理解的。动词作“统一”、“统率”讲,如:“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在现代汉语中“一”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如作动量词:“动词+一下”。在古汉语中“一”还常被省略。此外,在表示虚指数量时,“三、五、九”表示多。“一、二”表明少。
2.此结构中的数词“一”并不表示次数多少,而是表示命令假设或建议的要做的某种特定动作类别,其后的主句用命令时或陈述将来式。
1)你一看就知道。2)我一想就明白。3)他一试就发现。
再看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句子:
我一起来就没看见他。
他一说话就让人生气。
我一回来你就给我发脾气。
3.在普通用法中“一”表示数量时后面多加量词,然后加可数名词,前面加动词(即动词+数词+动量词+名词结构,如:进一趟城,念一遍课文)。这是应该和本文所研究的结构进行区分的不同类型。而“一”在“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就(会)”结构里,可以和一个原本不可数的动态词连用,增强语法功能。在上面这些句式中,这个结构中“一”从语法角度讲充当的不是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角色,而是介乎于副词和句中语气词之间。
4.此句式主动性强,是偏向积极意义的表达结构,具有建议、责备、抒发感情或阐明事实真理的作用,使用频率较高。这些句子明显更有面对面的祈使和命令的效果,并且主语范围明确(说话者或说话对象两者之一)。
你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
孩子一回来就发现少了什么。
5.这个结构的否定形式是给名词后人称代词后,在“一”的前面加上“别,不要”或名词/人称代词和“一”之间可以加上“总是,连,竟然”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使表达更加生动。
你别一见面就吵架。
你不要一得意就忘形。
他总是一高兴就哈哈大笑。
你竟然一出门就扔掉了。
四、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
1.语法结构。在语法结构上动态词可以替代动词,进而帮助完善这一结构,使之除了能够表达动作上的假设或命令或建议概念外,还能够涵盖暂时状态上的假设命令或建议概念,从而扩大其适用范围。借用英语的动态形容词。在英语语法中,动态形容词指的是那些用来描述比较暂时的状态或目前的表现,具有某种动态的含义,并且能受其特性所有者的意志所支配的形容词,用于表示人的内在特征。
2.在传统意义上,现代语法界普遍接受的是数量词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也有数量词在实际用法中修饰形容词的实例。也就是说,数量词可以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词。该句式中“一”后面除了可以加上动词外还可以用动态形容词,从上面动态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得出,动态词其实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交集,在人类信息交流高效化的迫切需求下,它应运而生,所以这一传统语法规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后面加“动态词”结构的合理性。关于汉语形容词动态化,刑福义先生在《语法问题思索集》的《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作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对汉语形容词动态化兴发态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都进行了共时探讨。不管是邢福义先生的研究还是我们对这一固定结构的分析,都体现了汉语在动态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本土化特点。
五、语法功能分析
1.在实际运用操作的过程中,此结构动词后面可以加“就、就会、才”,再加第二个动作,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瞬间完成性。“一”是一种体标记,指明动作或状态变化的起始点,可以称作“始点体”。它包含的矢量通常是短暂的,动作快捷,在时轴上不会延续很长时间。
如:那匹马一受惊吓就会失去控制。
天一黑就看不见了。
他一生气就不和人说话了。
他一遇到这种情况才不会救你呢!
2.我们从可省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句式的紧缩性。固定下来的“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结构不可随意拆添。此句式的精简结构可以紧缩为“‘一’+动词/动态词”的紧缩性单句结构或成语结构,可以表达和紧缩之前相同的语义功能,此时有浓重的口语化特点,例如:“一看”、“一听”、“一尝”、“一生气”、“一喊”,但这些搭配相当于一个条件、设或建议,不具备独立成句的能力,必须和“就”后面的句子连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
一吃就吐。一知道就乱说。一见就爱。
关于双重省略性。其一是宾语的省略。此句式中动词后如有宾语,省略宾语内容可以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到,属于承前省略。其二是主语的省略,此时它省略掉的主语大多数为原主语或包含原来主语在内的关系社团也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省略的情况下,第一主语既是从句的主语,又是主句的主语。我们在省略的情况下分析句意时,这个逻辑上的主语一般被默认为是第一主语。
他一吃就来了。(一吃他就来)
我一回来就看见坏了。(一回来我就看见)
你一看见娃就心里不舒服。(一看见娃你就)
今天下午我给咱一问就知道了。(咱们就知道了)
我跟他一聊就清楚是咋回事了。(咱们就清楚)
知识一使用就会掌握。(人们就会掌握)
但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句子中出现第二主语。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在这个紧缩主从句型结构中,在动词或动态词之后,“就、就会、才”之前的位置,逻辑上有个第二主语。习惯上,如果不是省略而是再加一个不同于句子主语的新主语,那么就是强调,后半句动作的发出者也就不再是句子的第一个主语,而是第二个。
例如:我一指导他们就成功了。(我一指导,他们就成功了。)
我一指导就成功了。(我一被指导我就成功了。)
他一紧张就出错。(他出错)
他一紧张我们就出错。(我们出错)
3.省略的功能。试比较这三组句子每组里两句同义句表达:
1)今天下午我给咱一问就知道了。
今天下午我一问知道了。
一问就知道了。
2)我跟他一聊就清楚了。
我一聊就清楚了。
一聊就清楚了。
从两组例子的省略可以看出:在表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这个句式结构的省略可以是省略第一主语,也可以是省略第二主语,或者是将两个主语全部省掉,成为形式上的无主句,前提条件是在语境交流中整个结构的第一、第二主语都很明确。因为同一个句子的紧缩与扩展是相对而产生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紧缩结构最简短形式句子可以进行有限的扩展,扩展后的句子可以使初学汉语的人更清楚地了解说话的对象和用意,不会影响意思的变化。因而这个句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六、语意功能分析
1.表示前面动作的瞬间性和完成性。
例如:我一回来就看见坏了。(我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东西已经坏了。)
他一唱就跑调了!(根本就不会唱,一开口就错。)
2.提示在前面动作的条件下,后面紧接着还会发生相应的后续动作行为或状态。
例如:他一生气就不和人说话了。(他生气的时候就预示着会不和人说话。)
天一黑就看不见了。(天黑很快预示着就会看不见东西。)
3.用此结构的句子整体上具有反复发生、规律性的动作。主语为名词时更强调客观实在性,有面对面的祈使、建议和命令的效果。
例如:你一看见娃就心里不舒服。(强调平时对孩子的厌恶)
他一回来就没人敢说话。(强调大家习惯性地惧怕他)
太阳一出来就暖和了。(强调实在的规律)
他一到时间就急着往外冲。(他时间到了就会习惯性地快速往外冲。)
4.从句意上看,本句式主动性强,是偏向积极意义的表达结构,具有建议、抒发感情或阐明事实真理的作用,使用频率较高。
例如:你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孩子一回来就发现少了什么。
七、与相似句型进行比较
动词+“一”动量词,如:趟、次、回、遍、下(儿)、顿、番等。有专家考证,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名量词走向成熟的阶段,汉语动量词的成熟在宋代。
1.例如:此结构不同于“动作+一下”。
1)你坐到那等一下。你坐到那一等。2)你看一下。你一看。
3)我想一下。我一想。 4)我穿一下。我一穿。
“一下”在传统的角度被认为是“动量词”但其词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出来。“下”作为动量词始见于汉代南北朝和唐代。北宋时期“一下”的语义开始分化,元代到明代语义丰富多样。通过对其完句功能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下”一般不能单独使非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自主地位,常常要与“了”(动态助词)共同承担完句功能。它也可以和祈使语调连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副词性,兼类词性。
2.当我们把这两组句子进行组内对应比较后发现,这两组句子都具有时间性,都具有停顿强调性,脱离了原来表示“数量是多少”的意思。但用了“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这个结构后,前部分句子的信息就变得很不完整,不具有独立表达功能,要在后面加上具有动作意义或状态意义的后续行为才能够完整表达意思。相比较而言,“一下”之类的句子强调尝试性和建议,而我们所分析的结构强调过程完结性和成功性。
例如:给老师说一下。
给老师一说。
八、结语
本文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陕西渭南地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的语法结构实例作了说明和分析,展现了它强大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希望能够对丰富的语言现象加以解剖,以便对其进一步加强运用,从而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但本文只是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定位,并未对特定资料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刘新友.汉语“一”的词义与变调――兼评普通话“一”字声调的读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1).
[2]何晓霞.现代汉语“一+量+形”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殷志平.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中国语文,1999,(2).
[4]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大象出版社,1999.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去归来兮,哀江南。 ——屈原 《招魂》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九歌·少司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离骚》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 《楚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楚辞》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 《楚辞》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 《楚辞》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 《楚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屈原 《渔父》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楚辞》
少司命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修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希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祝⑨兮好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屈原 《九歌》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 《楚辞》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楚辞》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 《楚辞》
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惜。 ——屈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离骚》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屈原 《赤壁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离骚》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楚辞》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澹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屈原 《九歌》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 《渔父》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屈原 《楚辞》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 ——屈原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 《九歌》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 ——屈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屈原 《楚辞》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
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 ——屈原 《招魂》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 《楚辞·渔父》
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谬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 扬包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屈原 《九歌》
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 ——屈原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 《九歌·国殇》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咏马杨师道玉鞍金络过丹墀,骨相峥嵘毛亦奇
世上殊多千里马,老肥御苑未曾驰。
羸疲岂任盐车重,伯乐见之不胜嗟。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天马歌》汉武帝刘彻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中名句摘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古代诗词是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深思想,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采。让我们徜徉于古诗苑,诗意地栖居,驱遣想象去领悟其美丽,在纵横驰骋之中打造出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病文展示】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 柳
我十分喜爱古代的诗词,其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怀,让我感动不已。对于古代诗词中与水有关的名篇佳作格外钟情,那些写水的名句凝炼生动、含蓄隽永,让人读之回味无穷!(此段紧扣文题,运用对比凸显了自我对古诗词中水的喜爱之情,但平淡单调,难以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例很准,但没有进行评点,给人印象不深。)
水是相思
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此段中心意思不鲜明突出,并且没有结合自我阅读的感悟来作分析,使得词中的情感无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此段要紧扣“不胜枚举”一词,大量引述名句,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美感,并且最好运用议论之笔来点化其艺术特色,让人从中受到启发,体会其内在意蕴!)
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此段倘若能对上文作个总结就更妙了!)
【升格建议】
本文以三个小标题准确地凸显出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蕴,十分到位。其选例也十分典型,语言也非常流畅,但其硬伤也显而易见。倘若在如下方面作些修改,一定能提升文章的档次:一是文章的开头如失其抒情的力度:二是在行文中要大量引述关于“水”的名篇佳句,并且最好结合自我的体验来品出直情韵,在驰聘联想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要以议论之笔对其名篇佳句作评点,其特色要让人一读便心领神会。
【升格佳作】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揭开《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溅。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数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阕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感伤,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的《江城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的《一剪梅》)……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词佳句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观之,水之意象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的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
【简评】
本文整合与水相关的诗词名句,以水之意象统领全篇,为我们洞开了古代诗词中最唯美的天空,让我们在流水落花中感知出诗词的魅力无限!本文开篇总写水之千古长流,其诗词作品也因此而流芳千古,然后用其千变万化的佳作名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品出其内在意蕴之所在,从而让我们深刻感悟:水与诗词交相辉映,互放光亮。行文中采用小标题构思行文,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更加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导教师黄松海)
【升格启示】
走进古诗苑,我们要有善于发掘美点的慧眼,要让诗词的亮丽去点燃读者的激情,并且要激活思维,结合自我情感体验,在纵横驰骋之中,挥洒自我的个性,打造出靓丽的美文来。写好此类文章,同学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融入个人体验。
写作品读诗词之文,同学们首先要细心地钻读其诗词,对于其情韵与技法要熟烂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鲜活地进行解读。其次是在写作之时,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创造出自我心中的“诗情画意”。
二,抒写独特感悟。
写此类作文,还须跳出作品,去调动自我生活的积累,用已有的经验去汇兑诗词的情意,从诗词中受到启示,去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读杜甫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你也许会从中悟出表情达意的高超技艺;读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句,也许会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许会让你发现亲情、友情、乡情的可贵……也许因为作品的蕴含哲理,让你重新认识自我、社会、自然。跳出诗词来作文,就是对诗词重新的认识,构建自我的感悟,写出个性意识。
三、大胆突破创新。
一、加强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意在把这一理论应用并推广到实际教育中来,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
我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经典文化,其宗旨是: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通过诵读千古美文,通过文学熏陶,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需要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队员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队员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队员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也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阅读并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浸过的人,其日常的行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儒雅的书卷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卷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否则,一切的手段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我们这个民族使用汉语来表达,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学生,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过去,人们常用“私塾功底”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和语文修养,其实,“私塾功底”说到家就是诵读的功夫——通过对经典诗文中名句的反复研究,可以使队员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慢慢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争取做中华好少年。
二、领悟学习口号:
诵读经典 感悟经典 演绎经典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
三、学习目标
1、诵读经典,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情操;造就文明社会的小公民。
2、热爱读书,积累经典诗文,提高表达能力。
3、坚持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4、如何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培养提高队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6、让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0篇(段),初感诗文大意,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四、学习原则
1、经典性:学生诵读、背诵诗文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诗文是经典之作,能传递真善美精神,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良师佳本。
2、适宜性:对经典诗文要作出精心选择,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本着“纯”与“美”的原则去选择经典,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文进行研究。
3、朦胧性:对于经典诗文,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朦朦胧胧,这也是正常的学习现象,允许存在。
4、实践性:只有通过开展大量的经典名句的研究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和提升审美能力。
五、具体实施办法
1、进行校园的书香环境布置:
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育有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调整和规划校园为契机,“经纬校园,文化时空”,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特色。
2、学生读书
(1)保证每天十分钟的诵读时间。
(2)开展《中华古诗文精品》诵背活动,保证质量完成诵读任务。
(3)办好一个图书角。教师要发动学生形成读书分享俱乐部,把自己好书分享给大家。
(3)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
(5)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诵读活动、读书节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之星”。
3、具体活动:
(1)开设诗园,利用墙报、班队活动课展示班级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和赏析。
(3)继续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如利用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做好“古诗摘抄本”、“阅读积累卡”。让队员们将所学、所想、所悟及时地记录下来。
西中滩中心小学
二0一一年四月月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材料
《诵读中华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一、加强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以“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核心理念,意在把这一理论应用并推广到实际教育中来,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
我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经典文化,其宗旨是: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改革开放既让我们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通过诵读千古美文,通过文学熏陶,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需要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队员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队员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队员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也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阅读并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浸过的人,其日常的行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卷气,这种儒雅的书卷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卷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否则,一切的手段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扩大阅读量,读什么呢?我们这个民族使用汉语来表达,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学生,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过去,人们常用“私塾功底”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和语文修养,其实,“私塾功底”说到家就是诵读的功夫——通过对经典诗文中名句的反复研究,可以使队员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慢慢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争取做中华好少年。
二、领悟学习口号:
诵读经典 感悟经典 演绎经典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
三、学习目标
1、诵读经典,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情操;造就文明社会的小公民。
2、热爱读书,积累经典诗文,提高表达能力。
3、坚持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4、如何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培养提高队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6、让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20篇(段),初感诗文大意,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四、学习原则
1、经典性:学生诵读、背诵诗文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诗文是经典之作,能传递真善美精神,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良师佳本。
2、适宜性:对经典诗文要作出精心选择,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本着“纯”与“美”的原则去选择经典,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文进行研究。
3、朦胧性:对于经典诗文,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朦朦胧胧,这也是正常的学习现象,允许存在。
4、实践性:只有通过开展大量的经典名句的研究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阅读能力和提升审美能力。
五、具体实施办法
1、进行校园的书香环境布置:
学校以“建有文化的校园,育有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调整和规划校园为契机,“经纬校园,文化时空”,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特色。
2、学生读书
(1)保证每天十分钟的诵读时间。
(2)开展《中华古诗文精品》诵背活动,保证质量完成诵读任务。
(3)办好一个图书角。教师要发动学生形成读书分享俱乐部,把自己好书分享给大家。
(3)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
(5)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诵读活动、读书节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之星”。
3、具体活动:
(1)开设诗园,利用墙报、班队活动课展示班级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和赏析。
(3)继续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如利用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做好“古诗摘抄本”、“阅读积累卡”。让队员们将所学、所想、所悟及时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