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看射雕处

回看射雕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看射雕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看射雕处范文第1篇

1、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释义:本想打人,却伤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2、出处:张行《武陵山下》九章四九:“(曾作金)实际上是在向人民政府反扑哩……我看,这家伙打错了算盘,他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金庸《射雕英雄传》一九回:他纵声大叫:糟了,糟了,这叫做惹鬼上身,挥之不去了。我要开郭兄弟一个大大的玩笑,哪知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来源:文章屋网 )

回看射雕处范文第2篇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似乎让人们听到了骏马欢快的铃铛声。将军那英姿飒爽的豪迈气概也随即洋溢了出来。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马蹄”虽小,但特别能传神,因而引得诗人们偏爱。

同是写“马蹄”,侧重点却不同。孟郊突出“疾”,王维突出“轻”。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同,所骑马的步态当然有所差异了。

再多读一些唐诗,你就会发现:同是写“马蹄”,写法差异却很大。

请看白居易笔下的“马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并没有把笔墨用在“马蹄”上,写马踏青草。而是把着力点放在草上,写浅草刚好遮住“马蹄”。使读者立刻想象出一匹站立湖边、悠闲啃草的马的形象,悠然闲适之感油然而生,主人公游春的恬静心境也就被自然而然传递出来。

可以说,这是白居易独具匠心的写法。孟郊、王维直接写“马蹄”,属正面描写;白居易间接写“马蹄”,属侧面描写。有时,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下面两首送别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别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这首诗就是使用正面描写,把“马蹄”写实了,无力调度人们去想象,人们充其量只能想象到李判官别离的一人一马,只能从青青草色中感受诗人与李判官之间的离情别意。

可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马蹄”描写进行了刻意的构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句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无一处着“蹄”字,却产生了远远胜过着“蹄”字的艺术效果。你看:“马行处”写的是绵延向远方的一串“马蹄”印,使人想象出骑着马的武判官一深一浅地踏雪前行着。“空留马行处”又使人想象到诗人伫立在山口,目光跟着友人走。在看不见友人的时候,无可奈何,只得呆呆地望着友人“马蹄”留下的足迹,真挚的情谊也就蕴于其中了。

有别于白居易的是:岑参使用的侧面描法,着力突出“马蹄”留下印迹所产生的效果。这蹄印让一名诗人呆呆相望,不忍离去。

回看射雕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痛感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指出:“风雅之规,典则居要,古诗之妙,以求意象。”说明了意象在诗歌创作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意象概念常常存在着差异,以为它直接指称的就是物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于古诗词的误解。比如“白云”这个物象,如果直接指称为物象的话,那么它在每首诗中就是同一意象,也就无差别可言了。但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中的“白云”与李白的“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中的“白云”就是不尽相同的。的确,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而联系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性情,则又会发现同中有异了。王维的“白云”更多的怀着隐逸情怀,甚至不乏一种叹赏的趣味,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无奈和激愤的情调,因为在长安他看到了“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所以含着期望被击碎的愤慨情绪。意象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其源头可一直联系到《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的“意”与“象”的天然融合,可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矣。与20世纪初风靡于美国的意象派相比,尤其具有物我冥契的特征(约翰·弗莱德在《意象派诗歌选》中对意象派就有所批评:“意象派的缺点是不用允许诗人对于诗歌的出明确的结论……使诗人进入无内容的空洞的唯美主义”)。诗中既然要有“意”,那么最先且最基本的是用感官去感受。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仅就王维诗歌创作的感觉意象试作以浅析。

1视觉意象

后人常引用苏轼之言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明其诗给人以显著的视觉效果。而诗人亦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用他艺术家独特的眼睛与灵性静观默察这世间万物,其诗融汇了画的精神,因而也渗透着画法、画意和画风,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出山水景物的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在时间的片断和瞬间表现空间的并存性与广延性,含有丰富的意蕴,即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富有包孕性”的时刻。关于绘画,王维在《为画人谢赐表》中说:“骨风猛毅,眸子分明,皆就笔端,别生身外。传神与写照,虽非巧心,审象求形,或皆暗识。妍蚩无枉,敢顾黄金;取舍惟精,时凭白粉。”从这段话中,首先可以看出王维对于画面组织安排的重视,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删繁就简,即“取舍惟精”。“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诗人巧拈松风与山月,高洁闲适的精神趣味即刻充溢心田。一位高洁之士远离世俗之地,厌恶也罢,逃避也罢,总之是他在清幽的山涧中,在明月的伴照下,迎着松林里吹来的阵阵悠然之风,自由自在的弹奏着琴弦,松风与明月仿佛也懂得他的心思似的,聆听着美妙怡人的琴乐,非常生动的一幅月下弄琴图!情与景相融相通,人与景和谐一致的展现出解脱了烦忧后的舒心与惬意。“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等等诗句都是类似的选用极精简的景物,巧妙安排,寥寥数笔,情景兼备的画面就直通眼前。和石溪并称“二溪”的程正揆在他的《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石工画卷》记载:“予告石溪曰‘画不难为繁,难于用简,简之力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以笔。’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王维深悟此道,点点景象巧妙布局,贯穿为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王维又有诗曰:“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他努力追求的不是华丽绮靡,繁富雕饰的美,而是清新自然,娟秀素淡的美。不但重视景“简”,也重视色“无”。诗人偏爱水墨画,善用水墨画之浓淡构图谋篇。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恍见兮又朦胧,惟此才更使人心向往之,才会去“入看”,同时又恋恋不舍的“回望”。淡淡笔墨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余地。而对于有彩之色诗人同样手段高诣。试看“桃花富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之红,柳之绿,着色鲜明怡目,绘就成一幅令人心醉的工笔重彩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其中色、态、光的融合,艳丽暖和的色调则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愉悦和思想的积极活跃。但同是“青”和“白”,在另一些作品中则又体现了诗人沉郁苍凉的心态,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等诗中,就明显的渲染着冷色调。这是缘于诗人此时因无力反抗现实,无奈之下开始消极逃避现实,过着“啸傲山林,吃斋奉佛”的生活了。

此外,王维对于绘画中透视技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射雕处”暗示着将军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形象。千里之外云天相接正体现的是“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的透视原理。云,天,人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想象的画面更加摇曳生姿,饶有余味。

2听觉意象

钱钟书曾引用培根的话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脚迹’。”[1]可见声音在意蕴的创造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而王维更是兼诗、画、乐于一身的大家。

诗人倾禅的心态,尤其能细致入微的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叩寂寞而求音”,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夜的静,山的空(这里的“空”应理解为静和幽之意,是与喧闹相对的)格外的明显了。一“惊”字则更突出了山夜的静谧与宁静色调。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给打乱了,引起了鸟之“鸣”,也许“春涧中”的“时鸣”更多的含着惊叹罢。这里毫无惶惶之感,完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了盛唐时代独有的和平与安定。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仿若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世间中无论是潺潺的水声,还是“灯下草虫鸣”的嘶哑,亦或是“歌闻天仗外”的巍巍天朝盛国的太平之音,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2](p215)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麓堂诗话》就云:“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词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史鉴类编》更有一段具体描写,曰:“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林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与氤氲杳渺之间。真可谓有声画也。”[3]

不难发现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很少有大自然气势磅礴的宏音巨响。虽说有点缺憾但也是必然,因为他奉禅信佛的心性以及他所处的环境等,成就了他的同时也限制了他。而这又当别论了。此外,日本学者入谷仙介曾对王维诗表现的声音作了大致的分类:“①为表现某种情形的借用;②表现盛唐气象的高亢之声;③谢灵运式的‘自然的招呼’;④诉诸内心世界的微细声音。”[4]这对理解王维诗中的声很有启发意义。

另外,王维还从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进行诗歌的创作。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就含有触觉感受,“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桃花行》)就含有沁人心脾的桃花之清香。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感觉意象运用的高超。

3通感

中国古典诗歌很早就注意到感官印象的转换了,历代诗歌在这方面的创作可谓不胜枚举,并且非常传神。如“故歌如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歌如注,露如珠,所以歌如露”(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铺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如花片作江声”(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又和二绝句》),诸如此等,都并非简单的以声写声,以形描行,而是行、音等互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得通感。关于通感钱钟书先生有段很精到的表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5]何止是普通语言,诗歌创作中的通感更是雪山之灵秀。

王维亦在此方面淋漓展现出其天赋英华。如“山路元无语,空翠湿人衣”(《山中》)既“无雨”且“空翠”怎会“湿人衣”呢?但吟咏此诗时读者依然也会感到湿人衣。究竟何所为?细细品味,原来空明的深山是那样的浓翠,仿佛浓得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整个空气都浸在翠色的分子中,试想在这样的一片翠雾中行走,整个身心怎会不受翠的滋润,从而有种细雨湿衣的清凉!这里视觉上的翠与触觉上的湿相交通,一种似真似幻的心灵自然而发。又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用“冷”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想象中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此情此景,能不令人感到“冷”吗?这里视觉又与触觉相融汇。佛书有曰:“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成唯识论》卷四)。王维深受佛学影响,自然也会将此运用于其诗歌的创作当中。

从以上所述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能深化各类感觉意象,而且创造了许多清丽幽远,含蓄空灵的意境美。既含有不尽之韵味,又具有独特之思理。钱钟书先生曾论诗说:“予尝妄言:诗之情韵气派须厚实,如刀之有背也,而思理语意必须锐意,如刀之有锋也。锋不利,则不能入物;背不厚,则其入物也不深。”[6]若以此来评价王维之诗当是受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建议是[a].艺境[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7

3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王维研究会.王维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国工

人出版社,1992

回看射雕处范文第4篇

红不红倒是真没觉得,我很高兴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拍《步步惊心》都得到回报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刘诗诗绝对不是娱乐圈的新人,17岁的她已经开始拍戏,在《射雕英雄传》、《仙剑传奇三》、《怪侠一枝梅》等多部戏中担当女主角。看似因为《步步惊心》一炮而红,其实之前早已为今日的惊人一鸣蛰伏积淀已久。面对近日甚嚣尘上的新四小花旦卡位战,面对自己的爆红,她依旧淡定:“红不红倒是真没觉得,我很高兴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拍《步步惊心》都得到回报了。”

默默无闻时不急不躁,大红大紫时波澜不惊,面对工作的压力,更是坦然接受。当周围人都叫喊着诗诗在《步步惊心》中太苦时,她自己却不觉得,“其实虽然戏里的角色感觉有点苦,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倒没觉得那么辛苦,反而因为我们大家感情很好,就觉得聚在一起挺开心的。”她总是能挑出让自己开心的快乐点。“当时在最后一个月的拍摄里,我每天最多能睡两三个小时,很多时候是没得睡。我的身体内分泌开始失调,最严重的时候人都有些浮肿,额头上出了很多痘痘。全组人都在帮我想办法调理,在拍摄时也想了很多办法,想通过灯光来弥补,但还是会看得出来。”刘诗诗遗憾的是没有留下最完美的若曦,但对于喜爱她的人来说,这点不完美正是她一派天然的可爱之处。

这份超脱和淡然其实早就灌注于她的骨骼中。刘诗诗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学习舞蹈本来就得承受一般人难以想象到的苦,而芭蕾舞更是苦上加苦。这样的经历让她身上多了几分坚韧和恬然,尽管是大方活泼的北方姑娘,但举手投足间,却有着清新超脱气质。

如今走上表演道路的她依旧热爱着舞蹈,“如果不演戏,还是想去跳舞。”尽管芭蕾已经从她的生命中渐渐淡去,但在她心中,“芭蕾很神圣,所以现在无论是上什么节目,我不会轻易地去展示,除非舞台、服装和音乐都够专业。”或许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和精益求精的要求,才让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乐观的精神,淡然的心态,本真的表现,让这个小女子终于在娱乐圈的舞台上纵情绽放。凭着自己的执着与认真,刘诗诗终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花开堪折直须折

“我跟大家一样经历过成长、挫折,然后现在有一点收获。”刘诗诗这样概括自己的经历。娱乐圈绝对不是什么太平盛世,为了成功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刘诗诗不同,她不炒作,也不做作,就那么努力、用心地演。花开堪折直须折,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从明争暗斗的宫廷戏中走出的她,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成功无须步步心机。

翻看刘诗诗的博客微博,其中很少有记录她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字。“我觉得有些比较私人的东西,其实不用都拿出来摊给大家看。虽然演艺圈的工作透明度很高,但还是希望能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至于心路历程,其实并没什么特别的,没什么需要在微博里特地讲的。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快乐的生活点滴。”

若曦就仿佛是另一个刘诗诗,她全身心地投入、付出,然后收获。《步步惊心》仿佛是一个炼丹炉,她在其中学习、经历打磨,然后成熟。“拍《步步惊心》,让我学到了很多表演上的东西。比如吴奇隆很希望我们能够很投入到角色当中,所以他会表现得很正式,他对戏时不只是念台词,会很认真去走这场戏,进入这个氛围,到正式拍时会更投入。郑嘉颖则会告诉你,他准备怎么演。例如哭戏,拍时不是两个人都入镜,有时会先拍我,他会告诉我等一下他会在哪一点才哭,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要给他反应。他知道哪句话是最触动人、最让人崩溃的,他会说得很具体。”

很多人会不停地回看《步步惊心》,只因其中点点滴滴的到位,而这源于她对角色的认同。“我觉得一般很少有穿越小说能写得这么现实,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女人心理状态,表达了她所遭遇的、想要的和坚持的东西。我理解她所坚守的信念,还有她的底线。”

她在剧中演绎了音乐作品,也在做游戏宣传,而对于未来,却不是那么野心勃勃。从接拍第一部《月影风荷》开始,刘诗诗慢慢从舞蹈中走出,化身为执着清纯的穆念慈,美丽的狐妖辛十四娘,有着双重人格的龙葵……且行且成长,最终在若曦身上激活了梦想与未来。

面对外人看来的名利双收,刘诗诗并不放在心上。“最大的收获,我觉得是自信。拍完《步步惊心》,尤其是后来它那么受欢迎,让我变得更有自信了。” 她在寂静处默默开放,扑面而来的赞誉与追捧,对她而言不过是“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般自然,随意。

有女如云,诗舞翩翩

窈窕淑女若她,却在微博郑重地给自己冠名为“懒人”。对于自己的这个定位,她笑称“其实我平时挺宅的,我觉得宅着就挺‘懒’的。”平时宅在家上网,买各种小东西,还喜欢买书,一买一大摞,在片场等戏的时候,就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品书中滋味,看到伤心之处就跟着流泪。在饰演若曦的过程中,她一直把自己与若曦融为一体,“我可能就早晨起床的时候是自己,因为早上不想起床!”

演戏侵占了她大部分时间,但她很注重平衡生活和工作。不拍戏的时候她喜欢穿休闲风的衣服,跟很多女生一样喜欢吃东西,做做白日梦,有时间的话就出去旅游。“我觉得关键还是心态,只要自己能把握好一个度,就不会有问题了。比如在工作中找一点乐趣,懂得为自己解压。这样就生活、工作两不误了。”

在戏中古灵精怪的她,在生活中并不是活跃分子。“我的性格比较两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就比较内向,对熟悉的人和环境就比较外向。”但是演艺经历让她有了改变,“演戏教会我如何与人接触和相处。因为从小住校的关系,接触的人和事比较有限,更多的是专注于舞蹈学习,所以在待人接物上有很多不足,不是很会表达自己。有时也会比较紧张,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随着跟不同性格的人拍戏,我已经有所改变。”刘诗诗在剧组被封为“诗爷”,其“拼命十三妹”的称号想来也不是虚妄。

刘诗诗自认是挺传统的女性,生活中她也是时而豪放时而多愁善感。“因为我是双鱼座,所以会很感性。但我觉得在谈恋爱时,我会是个大女人。”提及感情,大家总是会让她在《步步惊心》的男人帮中作出选择。诗诗的答案很明确:“现实中我谁都不会选,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伤不起啊,他们的生活太步步惊心了。我更喜欢简简单单。”

回看射雕处范文第5篇

文学鉴赏(包括古诗词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情感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可见文学鉴赏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鉴赏主体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应了解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特点,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历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到作品中也必将出现不同的风格和思想,这就要求鉴赏者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文学作品的发展情况及特征,以至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等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比较下面两首诗词的风格。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郑夫泪。

以上两首诗词,写的都是边塞生活。但前者的作者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因而诗中气势雄壮;而后者的作者范仲淹生活在宋朝,国家贫弱,军事屡屡失利,因而其诗有苍凉悲壮的特点。

再如,比较杜甫《望岳》、《登高》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诗,同为杜甫所作,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前者写于作者青年时代赴洛阳应进士落第游泰山时,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后者写于作者晚年流寓夔州时,在雄浑开阔的秋景中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

二、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从而得到审美感受,这就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1.学会设身处地体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单纯以旁观者的态度出现,而是要以当事人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体味、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如在欣赏杜甫的《登高》时,如果读者能够联系诗人青年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中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晚年时期的贫病交加的窘境困顿,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味作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仿佛看到一位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老人不胜秋风的猛急,独自站在高处,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的是“渚清沙白鸟飞回”,听到的是猿猴的哀啸悲鸣,诗人自然会产生悲秋之感,悲叹秋景的苍凉,也悲叹落叶归根,江流入海而自己却流寓他乡,常年在外,更悲叹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高的苍老孤独,体弱多病以至连喝一杯酒都不能够了。这样,只要设身处地地认真体会,就不难感悟出诗中所流露的浓重的感伤情绪,也不难发现诗中景物雄而带哀、壮而含悲的特点。

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者要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是诗歌,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或者由此及彼地去把握作品的主旨或主要内容。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欣赏时,如果能调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合理地复现出来,就不难发现前者好似一幅以广阔大漠为背景的孤烟直上,长河映照,夕阳艳丽壮观的绮丽壮阔而又寂静的图画。而后者是一幅绝妙的水墨山水,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荒凉的古道之上,游子骑着瘦马踯躅前行,周围萧瑟凄凉的景物尽收眼底,这样的画面包含了游子无尽的怀乡之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愧为“秋思之祖”。

3.学会激感。读者应该带着满腔的热忱,带着积极的情感活动深入作品,能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我国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和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了解古诗词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

1.了解古诗词的题材特点,因为题材往往是和艺术手法紧密联系的。我国古典诗词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对于叙事诗,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在欣赏时应注意考虑叙述的顺序,叙述描写的方法,议论、抒情的方式,等等,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会有大帮助。如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阅读这首诗,如果能考虑到下面这些问题,那么对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也就不难把握了。(1)诗的表达方式为叙述和描写;(2)诗中出现的人物有:贫妇,子,闻者;(3)结构安排的顺序为拾麦和推及原因;(4)描写方法及作用: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贫妇的贫困,衬托其悲苦;(5)抒情方式:间接抒情,作者对贫妇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批判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对于抒情诗,我们应重点考虑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是乐景衬哀情还是哀景表乐情,等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再结合上面谈到的注意事项,诗词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把握了。

2.了解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及用韵特点。古诗词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响亮的韵脚便于表现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发音低微的韵脚,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江阳”明快流畅,表现的是极度欢快之情;而《登高》用的是“灰堆”的,低沉郁抑,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

相关期刊更多

档案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档案局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鞍山市教育局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