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基础构建、方法启蒙、兴趣激发的作用,其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多地着眼于基础搭建。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客观现实的“生态环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准着力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原生态,我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素材“生动性”
低年级学生的童心童趣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的一点。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应当利用生动的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参与度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提升。素材的“生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直观”,二是“激趣”,三是“有效”。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进行适当改编,提高趣味性,使得情境创设更为合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进位加法”时,我就对教材中提供的小猴数桃子的情境进行了故事化的改编:小猴得到了一盒桃子作为礼物,妈妈拿出了其中的9个桃子给小猴作为一日三餐,小猴子急于知道剩下几个桃子,就把它们拿出来数了一数(课件出示),发现是4个桃子。猴妈妈想考考小猴,你们猜猜,猴妈妈会问小猴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这盒桃子一共有几个?”这样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变化,成功地将学生带进了“9+4”的情境。学生对于问题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因为问题情境中不出示9个桃子的表象,只出现4个桃子的表象,所以多数学生产生了“接在9后面数4个”和“拿一个桃子和9个凑起来凑成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桃子,得到13个”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浅表性”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时候能够“意会”,但是不能够用准确的方式来“言传”。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用学生知识范畴内的语言和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基础,搭建大概的框架,然后再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中逐步实现科学化和精密化。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趣的拼搭”时,有这样一段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在“滚一滚”和“搭一搭”中发现了什么?
生1: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
生2:球最难搭,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容易搭起来。
生3:圆柱也不容易搭起来。
生4: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坡上不会滚,只会下滑一点。
生5:圆的比较能滚,方的不能。
师:想过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
生:因为圆球和圆柱的边是弯的,所以容易滚起来,也正是容易滚所以不容易搭。
师:说得真好,因为这些物体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它们也各有各的用处。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一下子就摸出他们是什么吗?
(在袋子中摸物体,猜一猜)
师:你摸到的是什么?
生:是圆柱体。
师:你怎么能肯定?
生:因为我摸到弯弯的面了,两边还有两个平的圆。
师:你又摸到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你又是怎么辨别出来的呢?
生:我摸到的都是平的面,而且都差不多大。
……
在这个片段中,充满了“儿童化的语言”,学生用自己的体会和认知对几何体的特点进行了描述。这样的描述不是最科学的,但是“平面”和“曲面”的概念在这样的儿童语言描述中已经能够昭然若揭,说明学生已经体会到个中韵味,但是限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学生还不能用数学专业化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强求,要理解学生思维的“浅表性”,欣赏学生思想中值得称道的地方。
三、概念“严密性”
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学生难以明白的高深概念要尽量采用儿童化的描述方式,适应儿童的思维。但是在数学概念的定义上,却不能苟且马虎,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要注重数学“严密性”的学科特点。不能让学生从一开始的学习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游离于严密之外。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采用了墙角、树的分叉、牛角等角来引入对角的认识,意图是引入“角”这个概念。但是这些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并不是同样的概念,数学上的角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概念,是平面上的两条射线所夹的区域,要忽略物体的厚度。在本节课的教学小结上,学生还是将羊角、牛角等与数学上的角混淆起来,这就是因为有了先入之见。因而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来淡化学生生活中对角的固有认识,要提供给学生诸如三角尺的角、剪刀的夹角、五角星的角等材料让学生研究,从中抽象出角的特点,继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必须有效,这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根本的要求。任何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状态
1.无效教学。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减法》时,提出解决问题:“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一名同学举手回答:“8只。”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我们可以画10只小鸟,圈出2只,数一数没圈的就是8只。老师非常赞赏表扬说:“你太棒了!那我们就一起画小鸟吧!”老师就在黑板上示范画小鸟,孩子就拿起画笔在纸上高兴地画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即将下课,教师急于小结,还有部分孩子着急地说:“老师,我还没画完呢!”老师很无奈。这样的教学耗时过多,没有解决教学内容中最实质最重点的问题,教学效率极低。
2.低效教学。主要体现在:(1)导入新课时简单的平铺直叙直问。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你们愿意吗?”教师接着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2)探究新知时,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3)设计学习方式时单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分组缺少科学性,采取就近原则和量化原则,前后排四人组、同桌两人组或根据学生人数量化。交流汇报时,缺乏倾听习惯。教师评价随意,无论内容如何,一律评为“好”“不错”。
3.有效教学。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预设,有效准备,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教学情境,“迎新年”,学生跟着倒数计时,在感受新年钟声敲响的激动喜悦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时间,从而引导认识“秒”。教学任务自然地放置在有效情境中。再如在二年级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欣赏我国的民族文化――剪纸作品,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美,还会惊喜地发现这些图案中有些图案是轴对称的。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印象深刻,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境创设既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也要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了《表内除法》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心乐园”带领孩子去游玩,让孩子在购票、租船体验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算法,可以开展实践操作:①在有刻度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的高度。②放入一个苹果(学生观察发现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思考后学生便知道苹果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操作为学生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再如“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5段,要截几次?”许多孩子都认为要5次,教师可以让孩子动手实践,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只需4次就行了。
3.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如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师就可以适时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
关键词:绘本色彩 低年级 教学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42-01
1 引言
绘本作为低幼儿童的早期阅读材料,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县城区域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相关的探讨研究。
2 巧用绘本色彩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一般以图画为主,并兼有少量的文字,有些绘本甚至只是以图画的形式展现。绘本的图画是绘本的命脉,而绘本色彩更是展现图画的第一视觉语言,所以绘本色彩在绘本教学中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绘本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对绘本色彩的认知和引导。
2.1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在绘本使用中,教学老师往往盲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在发掘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和不科学。
2.2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绘本色彩的感知。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对红、黄、绿、黑、白等主要颜色具有一定的感知和分辨能力,而对于其他复杂的过渡色分辨能力较弱,通过绘本教育教学,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绘本色彩的感知,结合五颜六色的自然景色,进而培养幼儿对色彩审美。
2.3巧用绘本色彩,助于引导认知不同事物。
利用绘本色彩的不同,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感识不同事物。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节认数为例,通过不同的水果的颜色和形状,能够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辨别水果的不同,通过这种辨别,即可以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
2.4巧用绘本色彩,结合对画面的感知,助于理解绘本内涵。
绘本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审美体验。通过绘本色彩的展示,结合学生对画面的感知,能够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绘本内容和内涵。
2.5注重绘本色彩体验,提高学生色彩运用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对故事情节以及意境的体验,使学生更加理解绘本内容。在学生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对绘本色彩的体验,能够提高学生色彩的运用能力。
3 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
绘本是二十一世纪最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教学书籍,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在当下的绘本教育中,由于绘本教学内容没有标准化,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往往也没有明确目标定位,现就研究探讨县城区域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
3.1认知绘本教学存在误区
就目前在绘本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误区。教育教学工作者没有规范的选择教学内容,造成了随意而盲目的的教学情况。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单纯的讲图画给学生听,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学中仅仅单纯使用死板的语言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3.2教育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以多媒体课件使用为主,附一提问、推断和猜测的形式来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绘本内容。针对许多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课堂的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多媒体中的绘本教学,除了传统的图画和文字外,还可以适当添加部分动画的形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采取通过听录音,再模仿故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的形式展现。
3 通过绘本引导来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认识乘法为例,为了让学生来认识乘法,通过对加法的引导来认识乘法。兔子的只数是2+2+2=6(只),鸡的只数是3+3+3+3=12(只),也就是3个2相加等于6,4个3相加等于12,那么就可以通过引导指出3乘以2等于6,4乘以3等于12。
3.4巧用绘本,练习说话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的绘本更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教学工作者除了声情并茂的讲述外,还应当示范朗读给学生,教学生练习说话。在教学绘本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对绘本的感知,用自己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给学生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育工作者还应把自己的感受感知,以及自己快乐的情绪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学生们就会受到强大的语言的熏陶,从而加深对绘本内容的认识。通过仿写句子,学生们可以练习如何说话。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话再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5落实人文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应当落实人文性,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格,落实人文目标。
6 结语
绘本教学是当今教育学生的重要方式,绘本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巧用绘本色彩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巧用绘本色彩、图画和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课堂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正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育学生中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晓梅.带着孩子一起走进绘本――绘本《点点和多咪的信》《拍花萝》的教学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加一本书进行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往下灌,学生往下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上下》一课时,先出示课件,学生一看到画面上飞来飞去的鸟儿、活蹦乱跳的小松鼠以及可爱的小白兔,马上有了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直观地主题图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能自觉主动去探究课堂内容,这样就能收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完成师生同步的教学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3.制作直观教具,激活课堂。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离不开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它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更简单、更直观、更形象。
二、转变观念,为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1.教师要转变旧观念。要认识到课堂上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立思考,以及互相提问,接纳,辩论,质疑的学习过程,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
2.互相尊重,善于激励。在互动的课堂里,形成一种互相鼓励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潜能来实现自我。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多激励,少批评、少指责,善于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激发倾听的兴趣。师生互动过程不论是教师讲解或是学生讨论、汇报、交流,都需要认真倾听。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一年级刚入学时一定要下功夫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在开学初就用类似下面这样的一些规定来约束、提醒孩子认真倾听。
3.注意组织教学,及时评价。因为孩子注意力时间短,还需要老师不断进行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对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指点,帮助其尽快改正不听讲乱发言的习惯。
4.教师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每节课都有学生听老师讲,老师听学生讲的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使课堂高效。
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紧密结合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和地位的互换,也就是互相质疑。
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经常用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的过程。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互动紧密结合。如:一年级数学中学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老师说方位让学生指,也可以是同桌二人我说你指。又如:“认识钟表”可以安排这样的活动:老师说时间让学生拨或者老师拨钟面让学生认时间,还可以是同桌二人我说你拨,我拨你认。一节课大家都有事可做,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五、关注后进生的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的课堂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偶尔这样是可以的,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方式,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照顾全体,尽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千万不要让那些后进生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不为人尊重的感受,一种想离开此种场合的强烈愿望,或者是出现我知道,就是不想说,或对老师组织的活动搞不懂,不感兴趣等。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构建有效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班级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忙于教学,教师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往往遗忘他们,这个情况不利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对班上的后进生做到以下几点:
1.予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今年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情况比较特殊,家境特别困难,父亲因外出打工受重伤现在瘫痪在家,母亲见状逃跑,只剩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尽管他上一年级,但他是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平时的穿戴看着就可怜,学习也就谈不上优秀了。看到这样的情境,我在班上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伤害他的自尊,更不能让学生嘲笑他,偷偷地给他衣服、裤子和鞋子,有时还给他点小零食尝尝,课余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把他不会做的题以及掌握不够好的知识进行辅导讲解。让他在学习上不掉队,不被人歧视,消除他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教学;教师;课堂;学生
一、科学地设计“电教”教材,深入钻研、剖析教科书
教科书主要靠文字符号表达教学内容,而电教教材则是用图象、声音等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在电化教学中,两种媒体各有作用,不能互相取代,而只能互相配合。而且,由于电教教材是根据教科书来编排、设计的,把教科书的部分内容形声化,因此,教学中应以教科书为主,电教教材配合教科书。
例如,教学旋转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时,我的课件设计如下:
出示课本第5页例题3的风车。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教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
观察:(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提问:这是什么图案?(风车)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风车在风的吹动下,它就会旋转起来了。(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到图2)
2.小组活动。
提问: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① 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②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3.小组汇报。
① 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度;
② 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来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③ 根据对应的线段来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④ 根据对应的点来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度,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度。
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由于动画很清晰地演示了风车的旋转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起来也很容易上手。
二、选择适当的“电教”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类对个别差异的探讨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提出关于智力的“上智”、“中人”、“下愚”三种类型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提出:“没有两个人长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质区别于另一个人,因此某种工作对这个人适宜,对另一个人是另一种工作适宜。”在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学生在视力和听力、智慧和思维方式、兴趣志向、动机与焦虑、精力与毅力、情感的稳定性、家庭背景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那么教师在选择适当的“电教”方法辅助教学时,就要慎重考虑。
“电教”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符合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有利于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当然,选择好的“电教”方法,也与老师的水平、素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息息相关。所以,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儿童的自身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电教”方法,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三、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教学中,将各科教学资料通过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电教手段,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小为大,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物质宏观化,复杂过程简明化,从而将文字、声音、图象、图表、照片、动画、音乐、电影融汇为一体,直观形象,简明易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例如,教学比一比中的长短时,课件出示了“跳绳图”。
① 提问:两根绳子哪根长?哪根短?(下边长,上边短)
② 我边说明边动画演示:下边长,在旁边的方框中画“√”。
③ 演示完后,我再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长的画“√”来做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举手跃跃欲试。
四、创设特定的“电教”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赞可夫曾说,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常使学生难于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9加几时,结合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我在一边出示主题图的同时,一边给小朋友配以小猴买桃的故事录音。有一天,一只小猴带着一个盒子上街买桃,在一个水果摊前,看到了又大又鲜的桃子,赶紧买了9个装在盒子里。它继续往前走,看到另一个水果摊上的桃子更大更鲜,忍不住又买了4个。通过配以情境图和故事录音进行教学,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电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使得教学活动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扩展了小学数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达到了过去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将小学数学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地走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