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1篇

1、积极配合学院,协助各职能部门完成常规上传下达工作

2、积极配合教学管理部,完成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3、积极配合学院,做好数学建模课程和大学生证券模拟大赛的后勤保障等工作

二、教学工作

1、落实学院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

2、按课程组织本系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

3、做好数学建模报名、课程安排的后勤保障工作

4、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证券模拟投资大赛

5、做好本科生毕业生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

三、教科研工作

1、摸底在研教学和教研课题的老师项目进展;完善部分省级教研课题结项准备工作

2、组织1—2次课题申报交流会和学术论文写作交流会

四、学术与实践交流

1、聘请院外或本系教师为学生开展1次学术讲座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社会化;对策

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与后勤实体从高校管理中的剥离

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既充满了活力又充满了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的后勤管理工作者显得很难适应大环境的改变,有的却能很好的适应,大部分人都是被迫在夹缝中艰难的前进。市场机制的引进,对后勤工作者来说有机遇也有危机,关键是他们必须要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工作习惯,以跟上现代高校改革的步伐,否则很难适应现代的环境变化。

有些人认为高校后勤就是高校的一个大包袱,对它的存在有认识上的偏差,且由于市场经济化,高校后勤实体逐渐从学校行政职能中剥离,又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后勤实体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渐渐地落后于学校管理。虽然高校后勤管理已进行市场化,逐渐向企业管理靠拢,但他的工作与其他部门间的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后勤实体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联系也很少,逐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陷入困境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人员管理由终身制变成了全员聘任合同制,在分配形式上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在管理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多数高校后勤没有把人上升到资源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从管理主体上看,后勤人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工亲属、接转的下岗职工、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等参差不齐,使得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后勤管理人员的观念保守,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坚持着传统观念,而且他们大多缺乏现代后勤管理的系统学习,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此外以前的计划经济用人机制仍然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深蒂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不注重人员开发,缺乏创造性,同时后勤人事制度也不能很好的促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资金不足与物价上涨使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挑战

近些年,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进而外国经济危机也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物价上涨已成为必然,当然也有我国的一些自身因素,比如人民币的升值。从物价上涨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的成本必然加大,但后勤的项目经费却是有限的。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必然在短期内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经费有限,促使高校负债建设。加之物价上涨,使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 转贴于

针对以上问题,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列举对策如下:

(一)继续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继续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思想,从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探索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适合高校后勤自身的监管机制,并加强高校后勤的政风行风检查和自查,认真学习组织文件,加强员工的培训,按照要求,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入讨论,完善社会化改革中的不足之处,推进高校后勤更好、更快的发展。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但仅此还远不够,还应当注重有效地借助外力,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

(二)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对滞后,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角色定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执行部门,在适当的职权范围内还要授权、放权,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规划。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开发,使管理工作者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服务行业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成为有助于高校后勤的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打造后勤服务新理念

不断地完善规章制度,指定服务标准,推进规范服务,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所有的员工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服务质量。另外后勤管理处要深入开展服务理念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管理观念的深化。

(四)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3篇

1.行政会。8月23日下午、24日上午。

2.全体教师会。8月28日。

3.教职工大会。8月29日。

4.学生报到。8月31日。审核住宿学生情况。

5.完成学校计划的制订工作。(8月23日)

6.行政会:周二下午3:00。总结开学工作,查找问题。

7.全体教师会:周三下午3:20。

8.教师节活动准备。

9.完成xx年秋季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德育工作:

1.开学典礼,9月1日上午10:00——10:30。

2.教师导护值日安排。(8月31日前)

3.完成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

4.班主任完成班级工作的制定工作。(周五前)

5.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6.召开家长会。(9月4日,下午3:20开始)

7.班主任进行板报更新。(9月3日下午放学后进行检查评比)

8.做好家校路路通资料统计更改工作。

教学工作:

1.教师课务安排。(8月25日前)

2.完成教导处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前)

3.组织教师制定各学科计划。(9月2日下班前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教学计划”文件夹内。)

4.进行备课检查。(9月2日下班前将两周备课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备课”文件夹内。)

5.做好学生教材的选用工作。

6.教研究活动:周三放学后磨好课活动。

7.太仓市xx-xx学年教师市级公开课申报。

8.完成xx-xx学年太仓市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览表的填写上报工作。

9.“我与经典有约”征文上交。

科研工作:

1.教学片段案例评比与上交。(8月31日)

2.上交研修手册检查。(9月4日)

3.上交“师陶杯”参赛论文。(9月4日下班前将论文上传于ftp上教科室下

面的“师陶杯论文”文件夹内。)

4.完成教科室工作计划。(9月3日)

5.创建资料的完善。

6.做好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参赛工作和《苏州特教研究》第

28期征稿工作。

总务后勤工作:

1.制订总务处工作计划。(8月26日)

2.制订和完善宿管员、厨师、保洁员工作职责及考核要求。

3.宿管员招聘和培训。

4.后勤人员会议。(8月31日)

5.做好学生住宿安排,相关住宿物品的发放。

6.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7.做好开学物品的添置和发放工作。

8.完成免费教育统计工作。

人事工作:

1.做好xx—xx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收集工作。

2.做好聘用合同书的签定工作。(8月28日)

3.核对、修改教职工花名册。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4篇

离繁华很远,离战场很近

2008年春天,时任某油料仓库主任的杨茂盛遇到了一件让他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

当时,仓库正在组织收油作业,储油罐的U型压力计突然没有了压差。由于无法判明故障原因,作业被迫停止。等到技术人员查明原因排除了故障,3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故障虽然查明排除了,但杨茂盛心里的疙瘩却结下了:时间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一分一秒都会贻误战机。他想到在海湾战争中,正是因为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快速反应,把六七十万吨弹药和300多万吨油料及时运到伊拉克,多国部队才能在4天之内解决地面战斗。油料运输耽搁上3个多小时,战场态势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那时起,杨茂盛定下了一个规矩,仓库每个季度集中组织一次综合演练,各分库每个月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只有把功夫下到平时,才能做到有状况时从容应对。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就是“前线意识”。正是这种前线意识驱使着、鞭策着杨茂盛扎根在这片离城市很远,离星星很近;离繁华很远,离寂寞很近的深山,一干就是26年。他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后勤和战场零距离。

杨茂盛深知,油库属于高危场所,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会给地方和部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油库位于深山之中,防山火、防洪水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课题。为了确保油库安全,杨茂盛做足了未雨绸缪的功课。仓库有一条小河,官兵和村民出入都要从这条河上经过。往年河里的水很少,大家都没有把这条河放在心上。但是今年杨茂盛考察过地形,觉得这条河一旦遇到大的洪水,官兵出入的必经之路就会被截断,万一遇到战备需要,将会大大影响保障速度。于是,入汛以前,杨茂盛就制定了方案,又专门拿出专项资金,从地方上雇了挖掘机,亲自指挥拓宽了河道,并疏浚了泄洪通道。果然,入夏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很多道路、桥梁被冲毁,部队所在地也遭遇了大雨袭击,但是走近库区,记者看到,湍急的水流在被拓宽的河道里规规矩矩地流淌着,丝毫没有影响到道路交通和官兵的正常出行,让人不得不佩服杨茂盛的先见之明。这些年,杨茂盛在一点一滴上下功夫,在细节上严把关,为仓库配备了防爆电子锁、实时监控器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渐。

一切为了战场,一切为了打赢

在很多人看来,后勤工作是安逸清闲的,然而在杨茂盛的脑子里,这根弦却始终绷得很紧。2011年底,军区首长到仓库检查工作时,问了杨茂盛一个问题:仓库更多的工作是在平时,怎样才能把手头的工作与战场很好地对接呢?杨茂盛回答说:“军队的职能是打仗,平时要建立好各种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保障好战场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譬如仓库油料收发,一般都是在露天进行,虽然很方便,但战时很容易遭到毁灭性打击。为了增强仓库战时保障能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中,一名业务骨干向仓库党委提出重新启用隧道式密闭收发油系统的建议。这个系统虽然隐蔽性强,但由于油气挥发量大,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已封存了20多年。面对保战备还是保安全的选择,杨茂盛没有回避退缩,积极请示上级业务部门,亲自带领业务骨干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十多次上沈阳、跑北京,向军内外专家教授求教。经过近百次的调试、安装,最终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密封盖机械压紧装备,配合声光液位报警器材,实现收发油料时进行快速切换,彻底解决了油气挥发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仓库战时保障效能。这不仅让他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更进一步坚定了他走科技兴库之路的信心。

2009年,在仓库化验室重建改造过程中,着眼适应未来后勤保障“物联网”发展趋势,杨茂盛决心把化验室建成业务信息流处理中心。为了弥补自己的信息“落差”,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上百份相关资料,梳理了200多条化验室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经过反复咨询、对比和论证,终于探索出了“综合布线、预留接口、自动采集”的设计方案。化验室建成后,仓库存储情况一目了然,检验效率也提高了两倍,经军区业务部门鉴定,直接由四级跃升为二级标准;总部油料部的领导视察后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你们山沟单位想得这么远!”

扎根深山练精兵,指技合一出成果

杨茂盛并不满足于做好仓库的“大管家”和“当家人”,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军官,必须做到指技合一。

要指技合一,就要通专业、精管理,出成果。杨茂盛的初始学历并不高,只是中专毕业,这让他常常有一种紧迫感。为了适应保障现代战争的需要,他一直利用闲暇时间抓紧学习,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计算机、油料管理本科文凭。他连续18年阅读和订阅了《电脑报》、《军需物资油料》、《石油知识》等10余种军内外杂志,写下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辛勤的学习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撰写的《洞库油罐内壁涂装“漆坑”成因及对策》、《油罐清洗作业安全预测分析》、《如何建设后方油库数字化资料室》等2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后勤》、《军需物资油料》、《石油知识》等刊物刊发。

杨茂盛学科技知识,非常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方法,促进仓库管理。他把视频、指纹考勤机引进部队,对站岗执勤和职工上下班等情况进行智能管理,解决了人员监管不到位问题。他借鉴他山之石,对关键岗位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形成《管理手册》,人手一册;对网络使用、人员外出、车辆派遣等60多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对30余个活动场所都有管理规定,形成了人按职责管、事按制度办的惯性机制。针对油料收发设施设备已经达到使用周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实际,组织官兵对回空罐、汽油泵等200多个器材进行冠名,无论是新战士还是老士官都能够准确辨认识别,防止发生操作失误。

长久以来,仓库泵房噪音和震动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官兵们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威胁战士们身体健康的难题,杨茂盛带领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科研攻关,经过上百次实验,研发成功“泵房噪声控制器”,实现了隔音、减震和散热的统一,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勤保障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文章从完善宏观调控制度、健全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深化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主要措施。

中国国防经济60年来深刻的制度变迁实践为我们继续推进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为切实消除不利于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诸多制度缺陷,更好地推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制度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与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利益的调整,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制度。

1、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发展,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取向也日益明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市场机制是完全地发挥作用,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而国家利益的刚性又使国防经济运行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离不开国家计划的宏观指导,在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取向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指导性的计划制度。

针对现有计划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在市场化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计划制度改革,从总体上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国家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制度模式。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制订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计划来推动制度创新顺利进行。今后一段时间,在促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需要尽快建立以下支持系统:一是科学的宏观调控计划目标系统;二是强力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系统;三是计划的决策、审议、咨询与评估系统;四是现代化的经济预测和信息系统;五是重要商品、物资的采购、储存与调节系统等。

2、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制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并实施,我国国防经济领域多元化的投资制度已初步形成,大量的非政府财政资金不断进入国防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的渠道也不断得到拓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必须进一步完善。

第一,要进一步改进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管理方式,确立相关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国家投资的保全制度,加强投资和项目监管,强化各方面、各环节的政府投资项目责任。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同时积极探索采用代建、租赁、借用、补偿和调配等新的投资方式。

第二,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和引入社会资本的现实要求,积极引入非政府性的社会资本,切实推进国防领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军队等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性引导和资投入,可采用事后补偿等办法,鼓励相关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前期研发,缓解资金紧张等问题。同时加强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对国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研究,合理、科学地确定国防经济投资发展战略目标,引导相关投资主体进行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第三,加快培育国防投资领域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一是深化现有军工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市场投资主体;二是大力发展投资市场化的投资中介体系,鼓励建立并完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咨询、信息、资产项目评估、预决算审计验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规范的投资中介机构;三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军工企业以适当的形式整体上市,适度增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新型投融资方式。

3、完善相关财税金融制度。在历史上,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对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资助和扶持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时期,现有财税金融制度离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要对承担国防任务的有关企业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建立规范、公平的财政、税收支持、服务体系。从财政、税收上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开放具有军民两用或通用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发展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生产、引进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其次,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逐步建立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国防市场。同时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进入国防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具体、有效的国防经济运行机制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离不开健全、成熟的运行机制。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以下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竞争机制。一是形成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准入与退出制度。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军品市场的准入与认证,把符合法定条件、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用高技术企业广泛吸纳进来,与军工企业一道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对进入军品市场的单位和任务承制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形成灵活有序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标准制度。可借鉴、参照发达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一方面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凡是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要求的尽量直接采用,不再单独制订军用标准,在确保武器装备作战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符合军用要求的民用标准,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用标准代替的军用标准,明确采用民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各种已经失去先进型的军用标准进行修改,并使之制度化。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参与建设和研发;通过设立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基础能力的专项资金,鼓励吸纳、引进民用高技术和相关能力。二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消民用高技术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顾虑。对于企业自行投资产生的技术成果和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和建设设备,其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成果转让时应缴纳知识产权转让费或培训费;鼓励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和由此带来的产业化收益。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推进军民融合的信息服务和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相关情况和动向,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别的军品需求信息制度,建设开通政府主管的军品市场网站,搭建适合民用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等信息,指导民用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为民用企业提供了解军品市场进入政策和程序的低成本渠道,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障碍与问题。二是建立军品市场信息统计、补充、完善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并适时进行补充、完善,为军品市场的经济分析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基础,成为有关政策制度形成的有力支撑。

第四,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对引进民用企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程序的监督,强化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军品任务招投标制度的要求,分别制订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杜绝寻租等腐败现象滋生。二是加强对程度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单位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保密规定和相关行业的特殊要求,建立军工科研生产资格审查、资质认证制度和能进能出的准入退出机制,并对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相关企业进行诚信跟踪和管理,切实把好民用企业的进入关。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要受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在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1、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采购方面。首先要制订、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防科技工业投资法》(规范投资主体及其行为,确立投资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明确各层次投资主体的经济权益和责任风险,以及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等;将承担国防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纳入投资计划等)、《军品信息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军品信息的范围、军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渠道、军品信息的权限等)、《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国防科技成果产权的属性、管理权限与职责等,明确在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国家、集体、个人等之间的权属关系),等等。其次要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如要完善《合同法》中对军品合同的具体规定、修订有关军品税收政策,对承担国防任务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一视同仁等。此外,要对一些已经过时、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或总体上已不适应当前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甚至相抵触的法律或法律条款进行废止。

2、国民经济动员方面。一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动员基本法的立法步伐。国家应依据《宪法》、《国防法》等有关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确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方针原则、基本任务、动员体制、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奖惩办法等,明确把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纳入国民经济动员范畴。这样,既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通过抢险救灾等非战争行动的实践拉动国民经济动员应战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制定、修订其他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动员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国防条款,赋予其国防功能。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基本法规,逐步制定和完善民用运力、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补偿等配套法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行业部门如何履行国防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配套衔接。各级地方人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步制定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和程序,把党和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政策指示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基层的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用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动员需求相衔接、与国家基本法相配套、与其他法律相补充,形成依法动员的法律法规体系。

3、军队后勤保障方面。当前主要是应尽快出台规范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可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统领下出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与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和修订后的《中国后勤条例》配套运作,共同作为统揽地方供应商和军队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合同管理、纠纷调解与仲裁等规范体系。同时,对《后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