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凡的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做的是天大的事
吃与吃不同。人类不仅仅要满足原始的饮食需求,重要的是对于食品有更高的追求。特别是中国人,在色泽、形状、味道等方方面面要求精益求精,即色形味俱全,这便是饮食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饮食文化不断地发展完善,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今的中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供选择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越挑剔。所以,作为食品行业内的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处处为消费者着想,从选材到加工,从宣传到营销,步步为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曾长余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时时刻刻把消费者的利益挂在心上,让群众满意是他的座右铭。
在平凡中的高贵
一枚鸡蛋,观察角度不同,价值也不同。在普通人的眼中,鸡蛋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科学家眼中,它是生命;在商人眼中,它是商品,而在曾长余眼中,它有更高的定位,更深的涵义。他以一个企业家的智慧和胆识,赋予鸡蛋灵魂,这种灵魂与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平庸的鸡蛋升华成为璀璨的金星。
上海广余食品有限公司旗下打造的热气鸡蛋、红心营养鸡蛋、糖心皮蛋、红心咸蛋、无铅无泥松花皮蛋等一批品牌产品,宛如冉冉升起的新星,耀眼夺目,照耀在中华大地上,为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
拥有百年老字号品牌”三角地”牌冷冻副食品,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场畅销品牌荣誉称号,受到市政府的鼓励和嘉奖,并被政府指定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模范单位,当然,也受到广大群众和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许。
从平凡到高贵,是智慧的凝聚,是信念的结晶。曾长余以自己的实践诠释了创业的艰难,同时,更证明了他的荣耀与辉煌。曾长余说:“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成功,是建立在后人不断对前人的颠覆,自己不断的对过去的否定之上。这个过程,似乎令人难以接受。但我们常说,竞争是惨烈的,市场是无情的。我们可以肯定我们的成绩,但成绩终将成为历史,而历史只是说明过去,未来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去征服。这样,我们的行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历尽了无数的困扰,在一次次的逆境中我们寻求突破。但是我们始终坚持着前进方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今天,我们以黄浦江流域之根基,以立足上海之战略,以号令全省之气魄,以布局全国之胆识,才成就上海广余食品有限公司今天的地位。”
商道即是人道
评价:
1、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
2、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人性的高度,把苦难转化为前行的精神动力。
3、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怀。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其中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描写的爱情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
4、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文化
1.《平凡的世界》的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路遥在1991年创作的杰出作品,这一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后来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以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思想变化为小说背景,通过描述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命运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两兄弟以为了生活默默承受苦难,坚持拼搏、自信追求的顽强品质,尤其是他们兄弟不甘被命运压垮,积极发掘生命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2]。
2.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2.1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陕北地区它既不属于华北,也不属于西北,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陕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我国缤纷多彩的文化组成内涵方面来看,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方言民俗、陕北民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陕北人民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积累,代表着他们几千年来的人文风貌。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陕北地域文化时,既要探究他们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要深入体会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2.2陕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上文我们提到,陕北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由几种不同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主要是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的交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陕北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交流融合继而走向和谐的过程,它是对民族多文化的统一体。可以说,多元性和融合性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又非常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及生产的独特性。由于居于黄土高原,当地农民与外面的世界交流较少,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的就是手耳相传,传承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长期下来,传承的手艺和技术也就不断地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3]。
2.3陕北地域文化的古老性
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交通的闭塞,人们与外面城市的沟通交流极少,这虽然导致了这个地区的落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保护了这里的传统文化艺术免受现代城市的摧毁,保留了最原始最质朴的原始文化,包括一些物质类的文化古迹,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在陕北最著名的民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在这里开辟雨道、修葺长城,北御匈奴,曾经形成了璀璨亮丽的秦汉文化;在明朝之后,由于地理运动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形成了今天闭塞的陕北的地区[4]。
2.4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陕北地域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和外面的人文交流较少,但也并不是毫无交流。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垦荒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陕北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和兼收并蓄的特征。以陕北民歌为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陕北民歌其实早期是吸收了不少与之相邻地区的民歌特色的,不仅是相邻地区的民歌,还包括他们的一些民间文学,有的也被智慧的陕北人们拿过来编成了民歌,丰富了其本身的内涵和形式。具体来说,陕北民歌中的很多主要都是吸收了临近山西民歌、宁夏民歌以及内蒙古民歌的腔调。比如,现如今流传较广的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这首曲子本就不是陕北人们创作的,而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由江南传入榆林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人们以及陕北文化的开放性。
2.5陕北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5.1历经数朝代古老文化的积淀
在陕北地区这块中国黄土地上,他们始终保存着最淳朴最干净的民族文化,由于是进入到陕北地区尤其是人们生活的内部,更能深深的感受到传统气息的浓厚。在陕北农民的家庭中,不管节日庆祝还是流传下来的风俗庆祝,到处都体现着文化的力量。具体来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身处黄土高原上,陕北人们长期以来都很少进入城市,更不要说和城市的人们进行交流了,因此外面的流行文化也基本进入不了这里;另一方面,由于黄土高原独特的环境气候和土壤气候,生活在外面大都市的人们也很少来到这里,不仅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过习惯了外面灯红酒绿的生活也过不了每天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日子,因此,留在这里的还是那些一直在这里的陕北人们,他们像守护者一般一直保守着这片纯净的土地。
2.5.2经历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流
上文我们分析过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之上,与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等省份接壤,自古以来,就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等朝代的洗礼和丰富。总体来说,自古至今,陕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地区。尤其是经历过历史上几次人口变迁之后,陕北地区各方面都经历了相互征战和相互融合。在文化方面也经历了重新的组合和碰撞,使得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不同的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汉化,也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加速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当今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陕北地域文化在《平凡的世界》中的表现
3.1陕北风俗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地区是我国关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地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相结合并经历不断地融合形成的。几百年来,这里经历了民族的征战与融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俗风俗。尼日利亚伊博族小说家齐诺瓦・阿切比曾说过:“没人能了解他所不熟悉的语言背后的文化。”用这话来形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通过路遥在小说中的描述,我们深入了解到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俗语曾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将这句话用到陕北人身上是非常恰当的。长期以来,陕北人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着装方式:冬天穿棉袄或者皮袄,夏天穿土布衣褂,头上经常蒙白羊肚手巾,腰上系着红裤带。这样的装扮在电视上我们是经常能看到的,能体会到也是很容易的。具体到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描述:“少平索性把他那卷破烂铺盖也送给了‘萝卜花’――可怜的‘老萝’就一领老羊皮袄伴随他度夏过冬,连个被褥也没有。”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在一次深深体会到陕北民俗尤其是陕北着装风俗的独特性[5]。
除了《平凡的世界》中对服饰着装特殊性的描述,路遥在小说中还多出描写了陕北的窑洞。众所周知,窑洞是陕北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许多电视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标识性的建筑,它的存在彰显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表述:“秀莲听他说完,在被窝里抬起半个光身子,高兴地说,‘如果能赚这么大一笔钱,那咱们不光能打土窑,就是硬箍几孔石窑洞也够了!”。从这段话的描述中,我们深深地能够体会到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对窑洞的向往和追求,在他们看来,窑洞是家的象征,有了钱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窑洞,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窑洞在陕北人们的头脑中是理想的一部分,体现了窑洞在当地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我们彰显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独特性。
3.2陕北方言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我国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形成的,是历经56个民俗的不断汉化形成的。在汉化的过程中,有些比较容易汉化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但有些语言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实现汉化的过程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各种各样的方言。总的来说,其实方言也是我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对象。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半时间也基本都呆在陕北地区,因此他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方言词汇。在《平凡的世界》小说中,也到处体现着作者的方言文化:“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常有林是上门女婿,就是丈人有心帮扶他们,‘挑担’会不会从中作梗?”“他要利用中午别人睡觉的时间来营务自己的庄稼。”在路遥笔下塑造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的运用着地道的陕北方言,充分地符合其所塑造的人物个性,同时也进一步地表达了人物的真实和淳朴。
3.3陕北民歌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民歌当前在我国已经成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陕北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表达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而随机创作的歌曲,虽然是随机创作,但其流传和被唱的频率确实极高的。纵观大部分的陕北民歌,我们从其具体歌词中大致可以了解到整个陕北历史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歌词基本都是实际生活的映射,通俗易懂,通过情感的抒发表达对当前生活的感悟,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平凡的世界》这一小说中,作者大致引用了不下数十处的的陕北民歌,通过对这些民歌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首《冻冰歌》为例,这首歌在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之多,通过反复的阅读,读者最后甚至会产生这首歌是小说内容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感觉,在这里,作者运用民歌的作用就达到了。小说中当润叶和和孙少安一起到县城外散步这一场景出现时,山野里传来了一阵女孩子唱的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小说在这里加入陕北民歌,作者通过民歌的加入强调当时润叶的心情,既淡化了故事的情节,又加强了诗情化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语言描述所达不到的意境。
4.结语
作品是作者在人生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展示。正文中我们提到了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生活在陕北,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他人无法体会到的感情,这种感情深厚到就算在他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时刻体会到,这里到处闪现着陕北的民俗风情、陕北的民歌、陕北的方言等等。这篇文章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的深度探究,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路遥对这片陕北土地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们的赞美。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亚明.论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J]. 阴山学刊. 2004.5(17)
[2]秦客.路遥与陕北文化[J]. 延安文学. 2013(2)
[3]张祖群.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展示的文化原型[J]. 文学与传播. 2014.6(8)
“我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
小时候,吕清正吃尽了苦头,他的生活中最多的是打针、吃药和手术。当看到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时,他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背着书包和他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但是,他知道,这件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他而言却是一个奢望。他的父母找了很多学校,但是当学校了解他的情况后,都拒绝了。后来,终于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答应收下他。8岁的吕清正听到这个消息时高兴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就这样,幼小的他选择了坚强,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2006年夏天,他用自强和执著敲开了河南工业大学的大门。在入校后的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理想,吕清正的话很朴实也很响亮:“我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而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四年,吕清正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构筑着他那看似简单的理想。他明白,对于他来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学习专业课,他还自学了计算机、成功学等多门课程。平日里,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的一个同学曾说:“在教室总能找到清正,他刻苦读书的背影已成为河南工业大学的一道风景。”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早上7点,吕清正都会准时到学校九号楼前读英语。晚上,他也总是学习到教室熄灯才肯回去休息。在物理实验室里,他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腿都麻得没有感觉了。由于病情的影响,他的右手不太灵活,从小就用左手写字。尽管这样,他总是按时完成作业。整洁干净的作业一次次获得老师的表扬,成为老师激励其他学生的“范本”。考研复习时,他经常在学校九号楼4427教室学习。由于每天要拿、放轮椅好几次,这间教室门口外的墙面上竟留下了一道清晰的痕迹。这是吕清正自强不息的成长痕迹,也是激励河南工业大学学子刻苦学习的痕迹。
付出总有回报。大学四年里,吕清正通过努力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四级考试;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被评为“河南工业大学十大年度人物”“河南工业大学十佳自强标兵”“河南工业大学三好学生”等。他的坚强和刻苦无形中激励着全班学生。他所在的班级先后被评为“河南工业大学优秀班集体”和“河南省优秀班集体”。全班28名同学中报名考研的有14人,被录取12人,其中9人被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名牌高校录取。很多被录取的同学说,吕清正的自强精神给了他们很大的激励和动力。
“没事,减减肥,就更帅了”
凡是见过吕清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阳光男孩。开朗的性格和爽朗的笑声是他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在采访中,他的同学这样告诉记者:“吕清正的乐观让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从容不迫,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漫漫求学路上,吕清正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可他总是坦然面对。同学们都说他天真可爱,很容易接近和相处。在班里,他总是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在班会上,他能用各种办法活跃气氛。谁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烦恼了都愿意找他倾诉,有开心事也都愿意与他分享。”同学们认为吕清正有着一颗坚强的心,更有着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
刚上大学时,同学们怕不小心伤害到吕清正,与他说话时都小心翼翼,甚至有意回避与他谈关于身体健康的话题。在一次关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主题班会上,学生孟庆雨在发言时说:“平时要积极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就给他使眼色。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忽略了吕清正的感受,显得有些尴尬,而吕清正也感觉到了孟庆雨的尴尬,就对他说:“我也希望自己身体健康,所以我要和大家一样,积极锻炼身体。你们打球,我可以做康复训练嘛。”他轻松的语气一下子缓和了当时的气氛。大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深深吸引了他,他并没有因为身体原因放弃集体活动,而是积极参与,并且获得过一些奖项。
关于吕清正的乐观,他的同学有很多故事可讲。有一次,他所在的班级承办了学院青年歌手大奖赛。吕清正找到班长主动请缨:“让我来负责音响吧。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他幽默风趣的“誓言”引来了同学们的一片爽朗笑声。在上大三时,吕清正开始发胖,从原来的140斤猛增到160斤。他怕给背他上下楼梯的同学增加负担,就努力减肥。那段时间,他每天中午只吃少量的米饭和素菜,晚上忍着饥饿不吃饭。同学们很心疼他,怕他身体吃不消,而吕清正则笑着说:“没事,减减肥,就更帅了。”
“我要为大家做点事”
一直以来,吕清正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别人的帮助。”进入河南工业大学之后,吕清正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得到了学校的很多帮助。在新生刚入校进行军训时,还无法办理图书馆借书证,但学校破例允许不能参加军训的他去图书馆学习。为了方便吕清正学习,有些老师调整了课时计划和安排。班里的同学也组成了帮扶小组,每天帮助他,而且坚持了四年。四年里,除班里3名女生没有背过吕清正外,所有男生都背过他。帮他打印学习资料、办理借还书手续等几乎成了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让吕清正感动的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每一刻,都有老师或同学在身边。他在北京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时碰到一名河南工业大学2009届毕业生,吕清正并不认识他,但这名学长却很热情地对吕清正说:“我认识你。我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你有什么事情尽管找我。”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像这样默默关心吕清正的人有很多。
面对大家的关爱,吕清正明白,用爱心回报爱心才是他最好的感恩方式。他说,他一直在想着“要为大家做点事”。“我默默地告诉自己首先要把身体锻炼好,少给同学们找麻烦。”吕清正铭记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也坚守着“我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的信念。为了恢复肌肉力量,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寒暑假期间则要做四个小时。有时候,一天的康复训练之后,疼痛和累都让他有些吃不消,但第二天,他依然会咬着牙坚持。他平常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同学,如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同学学习电脑知识和维修电脑技术,他考虑到同学们找工作或考研容易着急上火,便给同学们带来了家乡的特产冬凌茶等。尽管家境贫寒,但吕清正并没有拖欠过一分学费,而且把助学贷款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他说,还有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把对事业的追求、挚爱都转化成了对学生的爱与责任。2000年,我接的一年级有个叫H的男孩,他来自一个多子女的外地农民工的家庭,这个孩子穿着破烂,寡言少语,总是用怯生生的眼睛看着老师同学,学习成绩也很不好。为了让他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我主动与他沟通,上课估计他会的简单问题就提问他。放学了,也是经常义务把他留下,帮助他补习没有学懂的学科。补完课后,我便一支手牵着还在上学前班的儿子的手,另一支手牵着H的手,直到把他送到家门口,我才与儿子走开。就这样,H在我和同学的关爱中,渐渐改变了自己,脸上爱笑了,学习自信、主动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我常常觉得教师职业是最高尚的,对学生的情感不用有备而来,往往走进孩子就滋生出来。教师就应该走下高高的讲台,带着一腔爱意走到孩子们中间,走进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师爱潜移默化地感召孩子们爱生活、爱学习。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把学生们送出学校大门,孩子们走过马路,我才回到教室。我刚坐下,跑来一个男孩,气喘吁吁地说:“老师,你班E,在路上被车刮倒了。”我听了,立刻就跑出教室,跑出大门,来到出事地点。但孩子已被造事司机送往医院,我赶忙打出租车,来到医院。只见平时那个胖乎乎、白净净的女孩,此时头上套着纱网,脸上的血迹还没擦干,躺在床上不停颤抖地哭着,我一下子奔到孩子面前,我的眼泪也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我边握着孩子的小手,边安慰着:“别怕,老师在这儿!”因为孩子的父母还没赶到,我便担当起家长的角色,配合医生给孩子做各项检查,同时,我还拖着司机以防他偷跑,逃避责任。直到孩子的父母来了,我才直起腰,但我一直陪着家长办好住院手续,又哄了哄还是处于极度紧张的孩子,才离开。第二天,我又买了水果去看望,孩子的父母再三感谢。
师生的爱是互动的,你爱孩子,孩子就爱你。同样,孩子的爱还会更坚定你的师爱。2003年,我带的是毕业班,正当我准备大刀阔斧地领孩子们做最后的冲刺时,一天晚饭后,在路边散步的我与爱人被一个酒后驾车的司机毫无防备地从后撞倒,当时我就摔晕过去。当我住院时,病友都见怪不怪,并没理睬我。孩子们知道了我没上班的原因,陆续去看我,他们几乎每人都手捧康乃馨,那五颜六色的花照亮了静悄悄的病房,也吸引病友的眼球。病友们拿来他们的瓶子把花都插了起来,此时,他们都眉开眼笑了,甚至照顾起我,我知道他们是看到我得到这么多孩子的关心,而深受感染。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我把每个病友的床头柜上都放上一瓶康乃馨,让他们也分享我的幸福。同时,那满室的康乃馨也在呼唤我,快快回到孩子们中间。7天观察期刚过,我不顾家人的劝阻,在没要赔偿的情况下,就主动办理了出院,拖着还在疼痛的腿出现在讲台,当我站定在讲台的那一刻,我看到有的孩子眼圈红了,我永远记得出院的第一课,孩子们上得是那么认真,那么小心翼翼。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就是建立在一些细节中,我为父母在外地的学生送过生日礼物,为生病的学生送过药,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捐钱送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就耐心个别辅导,甚至为此延误下班时间,牺牲休息时间。
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且是无怨地奉献。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从不随意请假,即使生病需打针,我也利用中午休息或晚上下班打。工作中,我从不计较得失,不分分内分外,只要领导信任,只要工作需要,我从不讲价钱,哪怕累些我也尽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