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产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产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产品范文第1篇

(一)E经济环境

黑龙江省始终将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作为重点项目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达721个,新增耕地面积174万亩,增地率居我国第一位,土地总规模达2067万亩,累计资金投入量高达167.98亿元。其中“两大工程”实施的子项目达205个,整治规模达8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68万亩,总投资资金量达99.01亿元。

(二)S社会环境一是人口环境

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三)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

渠道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绿色农产品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绿色农产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 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绿色农产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体系;物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及模式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31202,一般课题)成果论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与农产品相关的若干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集成,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项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过程包含了与农产品相关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连接供需主体,完成相关物理性经济活动,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价值。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将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思想渗透到物流战略和物流活动之中,包含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活动,全方位关注生态环境,重点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物流系统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种类繁杂、数量丰富,因此物流的需求量大,地域分布不均,需因地制宜,进行空间范围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产品季节性强,需保证鲜活性、安全卫生性,质量控制严格,其存储和运输受自然和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较大,物流技术特殊,专业性强,难度较大,对绿色物流要求高;农产品生产分散,市场信息分散,容易造成生产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农产品物流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绿色储存(保鲜技术)、绿色运输(节能减排)、绿色包装(环保材料)、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增值)、绿色装卸搬运(提高活性)、绿色信息处理(物流信息系统)等,通过全过程的绿色化管理,实现农产品物流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总体状况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稳定。根据宏观数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89亩/人,经营山地面积为0.1亩/人;2014年,河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713.08千公顷,粮食产量为3,360.17万吨,主要肉类产量为468.13万吨,主要奶类产量为496.12万吨,绵羊毛产量为30,663.00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26.39万吨;至2015年6月,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值为3,856.99亿元。2013年1~6月,河北省社会货物物流总额为37,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为1,8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从以上数据可知,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较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

(二)河北省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情况。目前,以省会石家庄市为核心,河北省在廊坊、保定、张家口等地相继建设了部分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如勒泰集团大河农产品物流项目,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大河镇,占地1,800亩,定位为石家庄北方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以“大农业”为核心,园区将设蔬果、禽肉、粮油、调料干货、水产、食品、茶叶等专业市场,并建立有与之相匹配的会展、冷库、停车、管理服务用房等设施,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生鲜产品加工配送、储存、交易、观光等项目。日前,北京首农食品经营中心与河北瑞谷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60亿元,建设10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形成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化安全食品生产、流通和运营体系,实现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对接,建设项目分为种植养殖基地板块、冷链物流板块、质量控制板块、电子商务板块和金融科技板块五大板块。目前,瑞谷丰集团已投资20亿元在邯郸建成一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张家口、沧州、衡水的项目正在建设中,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冀州等地项目已经具备开工条件;河北围场县张家湾乡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已建成,为了增加冷藏保鲜能力,进一步完善胡萝卜产业链条,围场满族蒙古族张家湾乡元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御塞”牌绿色食品认证并完成扩建。

(三)河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普遍较高。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配送7个基本环节,农产品物流具有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实现绿色物流必须要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物流技术。

在公路建设方面,10年来河北农村公路建设使5,000万百姓直接受益,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0%以上。2003~2013年,河北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92.8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5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9%;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据了解,到2017年底,河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但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8%,高于全国平均比率18%共1.8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北省在物流硬件系统建设水平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尚待提高,整体物流成本消耗较高,距绿色物流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河北省为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农作物种类较多,可耕地面积600多万公顷。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糖用甜菜和麻类等;果树资源品种多,栽培和野生果树共有100多种,如昌黎县苹果、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赵县雪花梨、板栗、鸭梨、沧州金丝小枣和阜平、赞皇大枣等。

在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和选择物流模式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特点等,结合省市具体情况,秉承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资源整合的原则,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在途腐耗率;通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基地,推进大宗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如按照规划,建立建设张家口、秦皇岛、廊坊、沧州、邯郸五大粮食物流中心,在省会石家庄形成南北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

(二)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现代农产品物流区别于传统分散、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物流,具有整体系统性、环境适应、信息网络化、设施设备及作业标准化的特征,其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产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等,借鉴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三平台方面构建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

1、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物流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物流的通畅无阻,提高物流的效率。同时,运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制定省市级规划,出台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化、流通专业化的政策法规,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推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搭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加强运输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畅通的道路建设深入农村腹地,为农产品的输送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基于农产品需保鲜保质的特殊属性,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引用先进的仓储设备,减少仓储环节的农产品损失;同时在整体上做好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区域协调,减少迂回运输、对流运输等的损失。

3、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加快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支撑,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开发和运用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在省内建设3~5家权威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换平台,推行信息技术如ETC(不停车收费系统)、GPS(全球自动定位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EOS(电子订货信息系统)、POS(销售时点系统)的应用,推进农产品电子政务的实施,保证农产品物流企业间的顺利协作,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运行。

(三)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常见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运作主体分为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因其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关系合同化、管理系统化、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适用于选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1、积极运用绿色物流技术。物流技术的提升是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保证,必须加强7大绿色物流环节(仓储、配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的过程监控及技术提高,从而有效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如实施绿色节能物流包装产品及技术(生态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等)、绿色节能物流运输设备与技术(新能源汽车、经济型节油车、可再生燃料、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等)、绿色节能仓储设备与技术(仓储节电照明系统、仓储屋顶光伏发电、智能冷库节电技术、标准货架、托盘共用系统、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增强冷链运输、城乡冷链配送等业务功能,形成面向京津市场的专业化冷链物流基地。

2、打造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目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来看,总体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业务范围较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尚未占绝对优势。河北省较知名的涉及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厚朴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正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项目,计划建成集粮食果蔬种植、畜牧渔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产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基地;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冷藏物流经营企业,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由洛杉奇公司为主投资建立,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冷藏冷冻和物流配送体系,以中华老字号“金凤”品牌为依托开展冷冻冷藏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为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提供冷冻食品的仓储、流通加工、冷链配送等服务。河北省要鼓励支持这些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农超、农校、农社、农餐、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业务,打造若干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信息网.http:///hbagri/index.jsp.

[2]鲁楠.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4.

绿色农产品范文第5篇

近年来,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贸易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农产品贸易壁垒日益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规则整合问题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深受绿色壁垒的危害。鉴于此,针对农产品贸易壁垒的动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动因分析

(一)世贸组织有关文件为绿色壁垒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为了增进贸易自由化,减少各国基于本国利益而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国际环保公约和世贸组织颁布了一系列的绿色法律,如《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以确保国际贸易的公平与公正,防止各国政府凭借技术优势任意设限,人为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规则中的某些弹性条款对限制绿色壁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在某种程度上还为绿色壁垒的设置、滥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发达国家往往以人类健康和安全、维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为借口,制定许多苛刻、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以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

(二)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

绿色壁垒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人类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由于全球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人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其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甚至对动物的福利问题等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的增长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出口的增加。

(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使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保护政策之上,竞相降低环境标准以吸引投资的国际贸易模式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鼓吹设置苛刻的环境法规,以保护本国的环境。再者,发达国家在享受全球自由贸易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却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兑现其对发展中国家彻底开放市场,提供优惠的承诺,拒绝降低对本国农业的保护程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本、韩国、欧盟这些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纷纷以食品安全为由,采取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等办法,致使绿色壁垒的使用大大增加。

(四)农产品分散经营,缺乏协调统一

我国农户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小户型分散生产经营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屡遭绿色壁垒的根本原因。由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缺乏协调统一,农药喷洒次数和数量不一致,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另外,农户分散经营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及时,而绿色壁垒正是以信息和技术的不对称为基础的,此外,目前我国在农业的信息搜索、整理、和反馈体系方面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从而导致在实际生产中盲目性大,风险高,解决问题的反应速度慢。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绿色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

设置绿色壁垒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出台各类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名义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所谓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而实际是为了有效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入,保护本国进品竞争产业。

(二)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国际竞争力下降

加入世贸组织前,根据人们的普遍预期,在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应有较大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会使农产品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从2002年的实际数据看,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化肥污染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遭拒收、扣留、停止进口的事件大大超过了历史同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前景。2002年初,欧盟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2002年2月,欧盟对中国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的检验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的6种扩大到62种,农药最大残留量的标准提高了10~100倍。尽管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有成本低、价格廉的比较优势,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升反降。

(三)绿色壁垒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

要跨越绿色壁垒,就必须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的检测、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支出,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另外,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和地区为了限制种植业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一项,最高时检测指标有200多种,这些无疑会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

三、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中国应结合国情,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采取有力措施冲破绿色壁垒,使壁垒成为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一)要为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建立绿色壁垒信息库

各级政府应开展对重点国家的情报搜集和调研,建立绿色壁垒信息库,面对国外不断变化的绿色技术标准和各种绿色制度,按产品实行专门分工,不间断连续跟踪,以获取第一手情报材料,通过专门的渠道将信息及进传递给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为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做到知己知彼,以寻求突破绿色壁垒的策略。

2 建立微观主体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利益激励机制

国家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框架下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保护、产业保险等优惠条件,对农业外贸企业的绿色农产品出口实施税收减免优惠与财政补贴等一系列绿色补贴政策。

(二)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建立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首先,我国出口农产品应争取获得IS09000和IS014000认证,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争取取得贸易方自定的一些认证要求,如美国水产品的HACCP认证,英国的BSI认证,德国的GS认证等。其次,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认证制度和贸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为绿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因此,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和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还应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及标准趋势的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农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标准。再次,要加强管理,确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全程监督管理,加强对绿色产品区域内环境监测,防止环境恶化,损害绿色产品质量。

(三)科技兴农,实施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面对绿色壁垒的存在,科技兴农'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全程监控高技术成果,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国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瓶颈制约因素突出的现状,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其次,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点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带动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跳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