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图像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习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或”和“ ”连接,只能用逗号隔开。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7-01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面对新的课改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能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做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教学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更注重知识的宽度,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进度滞后,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紧张关系的情况。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要在加强基础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优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这是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弱化学生实验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适合学生做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科学呈现方式的关系,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学生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要实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科学、激励、开放的总结,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一地理教学 乡土案例 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长期强调的“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要把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编入教学内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本和课堂的观念,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地理老师研究的新课题。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又是新课标规定的“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注意。把乡土地理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接触较多、容易理解的乡土案例教学就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修一的气候类型和必修二的传统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知识难点,易学难懂。如果采用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资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学,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真正的“生活地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利用乡土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快(可以死记硬背),但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却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第39页的图2.16确定淮南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然后让学生比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降雨量及风向,在学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气温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多、风向多为东南风,冬季气温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少、风向多为西北风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原因并帮助学生总结:一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的。淮南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比低纬度地区低,比高纬度地区高。并在此说明全球气候依据气温的高低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二是夏季降水多、吹东南风,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风是由淮南所处的中低纬地区大陆东岸的大气环流决定的。夏季风从东面的海洋上吹来,比较湿润,吹东南风而且降水较多;冬季风从西北高纬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吹西北风而且降水较少。在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及高、低压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气候按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气候类型的判断原则:“温度定带,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总结归纳,并套入教材的图2.16,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全球的气候太抽象,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实例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乡土案例,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淮南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工业,这和教材中的内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经历了和德国鲁尔区近似的兴盛―衰退的过程,并且鲁尔区的经济复苏也值得淮南借鉴。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把教材自学一遍,并给学生留了课前作业――调查淮南市的工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试着发现淮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在上课时,我意外地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对淮南工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把课文中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兴衰的观点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淮南工业的分析上来,还找了许多资料佐证,甚至有的同学把整个工业化进程都整理了出来。这对我在上课讲解传统工业区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淮南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为此写了一些小论文,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淮南工业发展的观点,还部分涉及工业活动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利用乡土案例,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由于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缺乏实例说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实际上这一知识点教好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鉴于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非常典型的地质特征,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例,我向学校申请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中石林的成因》这一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八公山实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书本中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知识,实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学生在去之前找资料,上网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考察时,一些学生随身带着大量的收集的资料。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观点,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拍摄了大量关于典型地质构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映像,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均对淮南有这么多典型的地质地貌感到自豪。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一方面对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环境加深了了解,对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啧啧称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的知识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了乡土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6.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知识铺垫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自主学习 地理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8月,增城中学确定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未来三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和研究实验重点。2013至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老师普遍反映必修1自然地理难度过大,学生自主学习难以开展。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理论解释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如图OA以内);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如图AB区间),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地理必修1众多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的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水平往往在OB以外,这是自主学习难以有效进行的客观因素。

2.2 现有教学环境与新课改的理念、教材编写风格不协调

(1)为了适应新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计了“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但是解说不透,背景材料少,大多的概念、原理没有详细的解释。

(2)对比美国地理教材,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专业划分过细而综合性明显欠缺。王琳博在《中美{中自然地理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中认为:知识内容设计方面,耍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减轻予生的宁习负担和压力。每章结柬时,增加复习指南成总复习的内容,对该章内容重耍知识点、概念、原理,进行总结。相关图片的文字解杼应该更详细些,不能过于笼统,否则予生理解会显得凼难。特别是教材把自然地理放在高一第一学期编排,学习时需要有其他科目知识作为铺垫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尚未教学。

(3)我们现有的教学环境与西方国家不同。学生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在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应付作业,学生无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也因为如此,老师们普遍担心开展基于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变为教教材和学教材,无法达到讲授法的深广度,将会出现优生吃不饱的现象。

3 知识铺垫在地理必修1第一、二章学习案中的应用

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老师坚信问题导向方向的正确性,积极总结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大胆探求行动改进的有效措施。几乎每周两次的备课组活动,特别是多次公开课和观摩课在集体备课时的头脑风暴,课堂上多维度的观察、记录,评课时对课堂特色的总结与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高一地理备课组逐渐探索出了通过设置知识铺垫对课本等教学资料进行必要补充,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甚至把思维水平高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转化为最近发展区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降低自主学习难度,促进必修1自然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3.1 以已学知识作为铺垫,提示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因为知识是系统和相互关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从而建构完整知识结构的背景,对新知识建构起到铺垫作用。但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本应属于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已学知识,因为遗忘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未能联系已学旧知识,旧知识未能成为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支撑,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新知识。高一地理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能充分了解学情,在学习案中以知识铺垫的形式补充相应的已学知识,提示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通常的做法是以老师演示为主,其结果是同学们只是记忆性地了解一些气候知识碎片,对气候的分布、形成原因、特点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则不甚了解。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案的课前复习中设置了《请在下图左侧相应纬度位置写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总结归纳》两个知识铺垫:

知识铺垫1:请在下图左侧相应纬度位置写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知识铺垫2: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总结归纳:

风带纬/低纬向高纬西风带流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外,上课前分别让两个学习小组把预习成果在黑板左右两侧展示出来,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结合中间的投影,新旧知识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创造了简明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2 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知识铺垫降低低自主学习难度

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这些知识已经为同学们所学过与否,其教学策略是有差异的。

(1)以其他学科已学知识作为知识铺垫。已学知识属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发挥其对地理学习产生良好效果,关键是提示学生激活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把其他学生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建立联系。例如在教学地理公转的速度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所学的机械能守恒定理,提示学生分析比较远日点和近日点势能、动能的大小,学生很容易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2)以其他学科未学知识作为知识铺垫。高一第一学期开学第三周,地理将学习地球的自转速度这个知识点,但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数学和物理学科都还没学习,高一地理备课组通过在学习案设置知识链接的处理突破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困境,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读右图总结归纳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知识链接:1、角速度公式: = /t,( 是角度,t是时间)

2、线速度公式: v=S/t(S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运动质点通过的弧长即路程,t是时间)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还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这些知识其他学科尚未学习,我们引进它是帮助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而非给学生增加学习困难,所以能否简明扼要地出现这些知识是成功的关键;二是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提示学生结合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公式读图,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3以生产生活体验作为知识铺垫,激活自主学习潜能

课堂联系实际,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以学生的体验知识作为铺垫,不但能够帮助构建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设置让同学们“说一说增城的气候类型和特点”、“2014年12月9日增城市天气预报”、“校运会两天及以后几天的天气变化”等学生切身体会到体验知识作为铺垫,同学们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非常活S。

4结论与反思

经过高一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备课的研讨、课堂改进实践和课后不断的反思改进,通过在学习案中设置知识铺垫,较好地突破了教材编写和教学环境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同步的限制,使难度较大的必修1自然地理自主学习可操作大大提高,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问题导学课堂的效益。、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优化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中英语 ;相互渗透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是实施双语教学最早的城市,他们在计算机、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中进行课题研究,并积极引进和改编国外教材,力图为国家快速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视野人才。为使双语教学发展具有延续性,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

早在2001年就已有中学生物教师开始尝试高中生物双语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高中生物双语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未能在大多数高中普及,仅仅局限于一些重点高中实验班。高中生物双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科外语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上了双语教学的议程。本人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高考是国内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因实施双语教学而影响高考。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增大和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负担。将高中生物知识点与英语知识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学习生物知识点中学习英语知识点,双管齐下,学好生物,提高英语。

根据本人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1 高中生物老师对高中英语知识点的学习

(1)高中生物老师应对高中英语3500左右的词汇尤其是高频词汇、常考句型及语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学习,直到对它们十分熟悉为止。

(2)在空余时间里,研究近10年的高考英语真题,做到能把握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知识点。

1.2 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入生物知识点,实施双语教学

(1)在高一高二生物学习《必修1》―《必修3》(人教版)的新内容时,将自己平时上课的中文课件,进行修改,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能体现英语常考知识点的句子,如有超纲词汇,在超纲词汇后附上中文。市场上有较好的生物全英文版教材,可以拿来参考,有助于对中文课件修改。如:《life science》。

(2)在修改后的课件中,我们将中文的生物专业名词后加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英文专业术语,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对于我们授课内容的英文句子,在PPT中用“红色加粗”或“下划线加粗”等方式,来标记高中英语的高频词汇。

课件中超纲词汇已列出中文,大家都认识的简单词汇不做任何标记,剩下的就是被标记的显眼高频英语词汇,这些被标记过的显眼词汇都是学生要在英语课堂中要掌握的。这样的英文PPT,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在生物课堂上又将英语高频词汇再一次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高频词汇的记忆。

1.3 定期开展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与高频词汇总结。

在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中,使用全英文的段落展开总结,给出超纲词汇中文,并对高频词汇总结。

举例说明《必修2》(人教版)第4章“中心法则”相关内容进行扩展总结。

The three main activities of genes are information storing, replication, and accumulating mutations(突变).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多肽链), are polymers(多聚体) of amino(氨基) acid linked through peptide bonds. Most genes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one polypeptide and are expressed in a two-step process: transcription(转录) or synthesis of an mRNA copy of the gene, followed by translation of this message to protein.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on complex structures called ribosomes(核糖体),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ies. Translation also requires adapter (受w)molecules(分子) that can recognize both the genetic code in mRNA and the amino acids the mRNA encodes. Transfer RNAs(tRNAs), with their two business ends, fill this role.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 *为高频词汇

* Information storing n.信息储存 accumulate v. 累积;积聚

Proteins n.蛋白质 *express vt. 表达;快递

synthesis n. 综合,[化学] 合成;综合体 translation n. 翻译;译文

*structure n. 结构;构造;建筑物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recognize vt. 认出,识别;承认 *genetic adj. 遗传的;基因的;起源的

将以上英文段落及词汇作为PPT的内容,带着学生解读此段落,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告诉学生重点词汇。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学班,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英文教学。根据各班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老师可以自行把握英文教学程度。但是一定要把重点英语词汇告诉学生。

2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与思考

2.1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学习生物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以回忆英语知识为辅助学习目标,不会增加考试的学习内容,反而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回顾次数。

在教学反馈中得知,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常考的英语词汇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2.2 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2.2.1 “双语教学”并非“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我们是用英语来进行生物学科的教学,因此它的基本目标首先应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在n堂中用语法、用英语口语的要求去教学。换句话说,高中生物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完成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生物教学目标是主,提高英语为次。

2.2.2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双语课堂的特色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由于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物双语教学应兼顾生物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如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 ppt幻灯片,还可以是增加录像、录音等视听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再者我认为像我们这样年轻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讲解的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启发学生跨越这种语言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赵h. 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