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增加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增加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工业;增加值;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49-02

1 分析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是根据各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他通过数列的可比性、可近性分析系统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定量刻画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是对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量化比较分析。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不要求典型的分布规律。

每一行表示不同参考因素对同一比较因素的关联度,可根据各行与各列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比较。由关联矩阵各元素间的关系对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2 计算与分析

2003年2~7月份工业增加比上年同期增长的百分比为:

上述情况表明,工业增加值受股份制企业企影响最大,其次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受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最小。这说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在工业增加值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我们还进一步加大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力度,以使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幅加大。尽管如此,上述情况是与我国制定的企业政策是相一致的,从整体上看,国务院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3 结束语

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过去采用的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如回归分析,但回归分析大都只用于少因素的、线性的,且要求大量数据。关联分析实质上是以各因素曲线几何形状的差别,即与曲线间差值的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不会出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宝瑜.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

工业增加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经营管理

1 经济增加值以及工业增加值概述

1.1 经济增加值概述 经济增加值(EVA)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由美国Stern Stewart & Co管理咨询公司提出来,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EVA的核心是衡量价值,它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成本,既包括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也包括了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1.2 工业增加值概述。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1.3 企业内部考核指标混乱。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很庞大,内部部门很多,而每个部门都各自为政,有自己的业务考核体系,当然,不同部门运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可能会因地制宜些,但这样一来,各个部门之间的衡量指标就会不同,这会造成企业公司指标的财务混乱,也会加深各部门的矛盾。

1.4 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目前,我国的会计表的失真现象及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可以使市场信号失真造成政策制定的失误,可以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对企业进行误导,使企业的决策失误失去市场机会,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同时也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使内控系统秩序失控,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

1.5 企业库存量过大。现代企业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压力大,这使得很多企业为了不断货,提高自己的供货能力,大量积压货品。虽然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能够及时提供买主货品,但这样一来企业的工业中间值会增加,那么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就会减少。

1.6 企业自主创新性低。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然而我国企业大都是追随者,没有自己的专利与技术,这样一来,企业赚取的只是生产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价值,这样虽然工业中间值会降低,但工业总产值相应也会大幅度降低,二者之差工业增加值较之自主创新型企业就会逊色很多。

2 从经济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角度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2.1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鼓励企业的经营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用经济增加值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见,经济增加值指标非常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技术进步,这对企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2.2 终结企业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综合性成长指标,仅用一种财务衡量指标就连接了所有决策过程,并将公司各种经营活动归结为一个目的,即如何增加经济增加值,而且,经济增加值为各部门的员工提供了相互进行沟通的共同语言,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有效。经济增加值终结了公司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

鉴于我国企业的大多数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业务考核体系,使用的衡量指标甚至很不一致,经济增加值提示我们应终结企业的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以此来减少内部部门、员工间的矛盾,增加员工的相互沟通,提高信息的流畅程度。

2.3 尽量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经济增长值指标已经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数据仍来源于财务报表,仍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若提供的报表不町靠,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增强实施经济增长值指标的效果很重要。反过来,从经济增长值看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清理库存,增收节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工业总产出越高,工业中间值越低,工业增加值越大,而库存量如果过大,就会增加工业中间值进而降低工业的增加值。

目前各地区国企库存快速上升,应引起企业领导高度关注。建议企业全面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增加自有资金,同时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加紧引导国有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保证企业经营必要开支的情况下,严格压缩运营成本。要号召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树立节约美德,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这不仅是克服当前困境之所需。也是谋求长远发展之必要。

2.5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工业增加值理论,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即工业增加值,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企业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工业增加值就会相应提高。

人是创新之本,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来愈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角逐上。可以说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要以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凝聚人才,要以团队引进和以才引才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企业所用。另外企业还要加大引进人才支持力度。最后企业还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政策,做到工作上具体指导,生活上周到关怀,项目上优先扶持,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优化服务、强化考核,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只有这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才能提升。

参考文献

工业增加值范文第3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2015年中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5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近些年来,我国产品技术含量稳步提升,但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却并未出现同步增加。根据工业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5―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率逐年下滑,从31.4%下降到21.1%,十年内下降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整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大幅下滑无疑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整体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强大的营销网络,成为全球贸易与分工体系的组织者和控制者,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外资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于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升级影响的文献比较丰富。在宏观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产业产值占比上。裴长洪(2006)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外资在各行业占比、出口产品结构等指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严武和丁俊峰(2013)利用广东省1979―2010年地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不具有显著影响。刘宇(2007)运用1984―2003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在微观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上。路江涌(2008)采用1998―2005年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表明,同一省份内,技术吸收与人员流动渠道起主导作用,外资净溢出效应为正;但在全国范围内,市场与产品竞争渠道居于主导地位,外资净溢出效应为负。张海洋(2005)研究发现,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没有显著的影响,认为内资部门研发吸收能力不足,致使外资活动带来的竞争效应抑制了内资部门技术效率的提高。还有部分研究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密度处在某个区间范围内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许和连 等,2007;何兴强 等,2014)。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或部门间的传统升级模式已逐步转变为产业链或产品链内不同功能间的升级以及跨价值链间的工序升级(盛斌 等,2015)。葛顺奇和罗伟(2015)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研究了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跨国公司转移了高劳动力与高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工序,增加了资本密集度低、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遭到淘汰的相对概率,促使存续企业更专业化于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的工序,以此提升制造业中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工序的份额,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杨高举和黄先海(2013)采用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DI溢出效应对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相对有限。

以上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尚不确定。本文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采用2006―2007年工业企业调查数据,以企业增加值率反映企业产品价值链,为深入研究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二是采用两个衡量跨国公司进入的变量,即“跨国公司是否进入”与“跨国公司进入密度”,从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了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产生的影响,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三是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出口性质、企业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外资引进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描述

1.变量测度与模型设定

(1)企业价值链的度量

各企业生产工序千差万别,企业价值链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在企业价值链测量变量选择问题上,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基于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产品技术含量或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Hausmann et al,2015;Rodrik,2013;邱斌 等,2012),也有部分学者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等指标间接衡量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路江涌,2008)。事实上,企业价值链除了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具有反映生产效率的一面之外,也是一种价值分配结果,具有体现收入分配的功能(夏明 等,2015)。价值链在全球的垂直分离与整合,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按照附加值的高低来度量(张辉 等,2005)。产品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大,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企业增加值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与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指标,可以体现企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因此,本文采用企业增加值率作为实证分析的被解释变量,这里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定义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模型设定

在充分参考关于企业增加值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上,本文构建如下基本计量模型以考察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工业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其中,i代表企业,entry代表解释变量跨国公司进入,X包括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ε为扰动项。

解释变量:跨国公司进入。一方面,相比本土企业,跨国公司通常具有更高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这会体现在企业的增加值率上;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程度不同会影响到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产品输出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发展战略,进而影响到企业增加值率。为了对跨国公司进入与企业增加值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考察,本文采用两个测度跨国公司进入的变量:一是企业是否存在外资(虚拟变量,存在取1,不存在取0),用以考察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增加值率的差异;二是企业外资密度(外资实收资本/总实收资本),用以考察外资企业中外资密度与企业增加值率之间的关系。

调节变量:一是出口性质(ex)。我国对出口企业具有较多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等,而这种出口发展战略催生出大量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等类型的出口导向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参与全球化产品的分工与合作。产品是否出口将对企业销售市场、税收待遇以及发展战略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增加值率。本文采用出口性质虚拟变量,企业出货值大于0时取1,否则取0。二是市场化程度(market)。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政府治理、金融发展、市场发育、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税收、融资、要素需求与投资决策,这显然会影响到企业增加值率。本文采用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各省份市场化总指数(樊纲 等,2011)来定义市场化程度虚拟变量(企业所在省份市场化程度高于平均值取1,否则取0)。

控制变量: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企业销售额)。研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研发直接改进新产品制作过程和推进创新,提高企业增加值率。如一家企业研发部门发明了新的产品生产工艺,在原材料、资本、劳动与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中间投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增加值率(Tsang et al,2008);另一方面,研发活动有助于企业提高吸收和利用外部新信息的?W习能力,如对其他企业新技术的模仿、改进(Cohen,1989;Griffith,2006;Hu et al,2006)。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对数),企业年龄(样本观察期 企业成立时间),企业劳动报酬率(企业员工工资的对数),企业资本密集度(固定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企业负债率(负债总额/企业总资产),企业补贴率(政府补贴收入/企业销售额),企业总税率(企业税负总额/企业销售额)。此外,我们还控制了企业所处二分位行业效应、省份效应以及年份效应。

2.数据来源、处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统计了所有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覆盖了40多个大类、90多个中类、600多个小类,提供了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企业身份、所有制、就业人数等上百个变量的详细信息,特别适合本文的研究。目前,国家统计局对外的最新工业企业调查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年,但2008―2013年的企业研发支出数据缺失,而研发支出对于企业增加值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只采用了2006―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同时,该数据库一些统计指标存在误差和错漏,本文对其进行了适当处理:(1)剔除了一些错误记录的样本,如企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中间投入、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补贴收入、广告支出、员工工资小于0,工业增加值或中间投入大于工业总产值等;(2)剔除了销售收入小于500万或职工人数小于20人的企业样本以及关键变量数据存在缺失的样本;(3)对一些关键性指标(如企业增加值率、企业总税率、企业负债率、企业补贴率)的极端值进行3%的缩尾处理。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311 754个非平衡面板数据。

表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平均增加值率高于内资企业,表明具有外资背景的工业企业在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效益方面优于纯内资企业。从企业自身特质上看,内资企业在研发强度上与外资企业相近,这可能是由于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集中于母公司,而将劳动力密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道国(Helpman, 2003);外资企业中出口企业比率显著高于内资企业,达到65.3%,表明外资企业出口导向性更强;外资企业在员工工资、资本密集度方面均高于内资企业,这与外资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外资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只有47.0%,低于内资企业的55.6%,反映出两类企业在资金实力、投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外资企业成立时间更长、规模更大,反映出外资企业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优势。从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来看,相比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有利的宏观环境可能对企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讨论

1. 跨国公司进入对工业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表2中的模型(A)考察了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模型(B)考虑了不同背景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差异性影响。模型(A)和模型(B)结果均显示跨国公司进入确实显著提高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增加值率,反映出外资企业在投入产出效率与盈利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内资企业。区分外资来源看,非港澳台跨国公司进入比港澳台跨国公司进入在提高我国工业企业增加值率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这可能与两类跨国公司在生产技术、投资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为了更为深入地分析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进一步考察跨国公司进入密度对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2中的模型(C)和模型(D)。结果显示,跨国公司进入密度越高,外资企业增加值率越高,统计上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非港澳台外资密度对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远高于港澳台外资密度的影响,且这种差异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也表明这两种跨国公司在生产技术、投资动机等方面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除了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产生显著影响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1)研发强度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方式能显著提高增加值率。(2)出口企业的增加值率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这与张杰等(2013)的研究结论不同,可能与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生产率、更大销售市场有关,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出口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3)市场化程度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处在市场化程度高地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增加值率,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与各种摊派以及行政性收费越少,生产者合法权益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定的营商环境预期,有利于企业长期经营、加强研发,提升自身的增加值率。(4)企业劳动报酬率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本与人力资本的综合指标,该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较大,这与我国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偏低有关。(5)资本密集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当前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抑制了企业增加值率的提升。(6)企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产品增加值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工业企业通常需要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才能产生较明显的规模效应。(7)企业年龄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不稳健,这可能与各类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关。(8)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企业增加值率负相关,这与高杠杆限制了企业投资能力有关。(9)企业补贴率对企业增加值率的综合效应为负,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目的不是提高企业增加值率,比如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一些增加值率低的亏损企业反而成了政府补贴的对象。此外,企业税负水平越高,企业增加值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高税负企业往往也是高利润、高增加值率企业。

由于企业出口行为、所处地区市场化环境存在差异,跨国公司进入对不同类型企业增加值率可能会产生差异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为全面地分析跨国公司进入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下面分别考察这两个因素对跨国公司进入与企业增加值率关系的影响。

2.跨国公司进入对不同出口性质企业增加值率的异质性影响

表3中模型(A)加入了外资进入与出口性质交互项。估计结果显示,跨国公司进入对出口企业增加值率的促进作用更大。企业出口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如出口退税),促使跨国公司倾向于进入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使得出口企业中的外资比例高于非出口企业中的外资比例。跨国公司通常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优势,这有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增加值率。

表3中模型(B)和模型(C)将外资企业划分为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分别考察跨国公司进入密度对这两类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密度对外资非出口企业、外资出口企业增加值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从系数上看,外资密度对外资出口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更大,其中非港澳台外资密度对这两类外资企业增加值率影响的差异较小,而港澳台外资密度的影响差异明显。跨国公司进入密度的上升,表明跨国公司对该企业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倾向于投入自身拥有的技术、人力资本以提升企业增加值率。一方面,由于国内部分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出口享有税收优惠等因素,外资企业选择出口有助于扩大销量、增加利润,进而提高企业增加值率。另一方面,非港澳台跨国公司通常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该类跨国公司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均具有较大优势,表现为外资密度对这两类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差异较小;而港澳台跨国公司更关注低廉的要素成本,其本身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相比民营等内资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并不突出,但由于出口退税使其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促使该类跨国公司倾向于加工贸易,导致港澳台外资密度对两类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差异明显。

表3也表明从增加值率角度看我国出口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外资企业中的部分企业已经向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转移,还有一部分开始转向要素成本更低的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跨国公司大量外流,势必会影响到劳动力就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结束,我国出口形势严峻与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并存,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保持现有外资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跨国公司进入对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企业增加值率的异质性影响

表4中模型(A)加入了外资进入与市场化程度交互项。估计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而言,跨国公司进入均能提高企业增加值率,且跨国公司进入对市场化程度高地区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市场化程度高地区能给跨国公司提供更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如更低的市场?M入壁垒、更实际的产业政策、更全面的基础设施配套与更大力度的产权保护等,良好的外部环境势必会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尤其是高生产率跨国公司)进入,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容易产生规模集聚效应,通过技术溢出、产品外包等方式提升当地企业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增加值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高地区通常要素成本也较高,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部分跨国公司会转而进入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相对这些地区的本地企业,跨国公司通常具有更高技术水平,可以利用低廉的要素成本获得更高的增加值率。

表4中模型(B)和模型(C)分别考察了在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跨国公司进入密度对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市场化程度低地区,非港澳台外资密度对外资企业增加值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港澳台外资密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市场化程度高地区,两类外资密度均显著提高外资企业增加值率。从系数上看,跨国公司进入对市场化程度高地区外资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市场化程度低地区外资企业的影响,非港澳台外资密度的影响高于港澳台外资密度的影响,这种差异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往往吸引的是生产率水平偏低的跨国公司(尤其是港澳台跨国公司),进入这些地区的跨国公司通常注重的是低廉的要素成本,市场进入壁垒高、外资企业数量少的局面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权保护力度小致使企业创新意愿不足,企业整体生产率水平提升困难,导致外资企业增加值率提高有限;市场化程度高地区吸引的跨国公司通常生产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进驻,为了形成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就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规模集聚效应、竞争激励机制等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生产率水平,实现企业增加值率的显著提升。其他变量对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与表2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论与启示

工业增加值范文第4篇

1 概述

供电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稳定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电力企业内部重要的职能部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通过开展相关的咨询、评价业务来加强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同时审计部门实现将治理、风险管理以及控制等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供电企业的价值增值。供电企业审计部门对组织的价值增值是指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通过咨询以及确认等的服务来改进供电企业的生产运作以及进一步改进实现组织目标的机会,以此来降低供电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实现供电企业增加价值。

2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增加组织价值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审计部门的运行模式越来越规范化与系统化,最终追求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积极主动延伸自身的业务范围、实现自身管理理念的创新、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加强质量控制以及积极的调整工作模式等,其在供电企业的内部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范围纵贯电力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审计制度越来越规范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越来越科学,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现有体系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向上级反映实况,进而为供电企业的整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得供电企业高层的决策更加科学,进一步优化了供电企业内部的运作体系,实现供电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价值增值作用的内容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为企业实现价值的增值,主要表现在:

3.1 辅助电力企业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企业所开的业务票据,防止票据中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从而减小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3.2 严格控制电力企业的支出预算

在日常的审计中,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项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企业各项财务支出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的资金出现违规使用的情况。

3.3 加强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

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接触面较为广泛,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电力企业中相关部门运行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为电力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提供可靠信息,另外,有的部门虽然拥有娴熟的专业技术,但可能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能力,若审计部门能够参与协助业务部门实现既定目标,将有效管控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系列风险。

3.4 对业务流程、新技术以及相关程序进行监控

新技术不仅仅包含科学技术,而且包括电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应用的专业技术,审计部门应及时掌握各种业务中所使用的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检测。另外,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花时间与精力来研究业务流程,找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资源的配置、产品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来改进现有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

3.5 辅助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运作中通过监督检查企业的各个部门经营状况以及内部控制情况等方式,为电力企业各部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保证各个部门达成目标,进而促进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增加企业的价值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利用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系统化的评价方法来控制与加强对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而进一步优化供电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其经济效益,最终有利于实现电力企业的价值增加目标,同时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审计成本,来实现供电企业的价值增值。

4.1 积极转变观念,有效处理控制与服务关系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积极的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控制与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审计部门人员需要端正好自己的工作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不做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事情,有效地履行电力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维护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审计部门的人员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进行有效的审计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实际的审计过程中,要有效地控制好审计的成本,不能盲目地控制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最后,审计部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对企业各个部门及所有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同时确保电力企业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实现电力企业良性发展。

4.2 评价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改进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企业相关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项主要职责,为了实现电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电力企业内部应该设置好一系列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种风险要素,进而确保电力企业能够有效地管控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审计部门能够有效地监督与评价电力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对内部的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评价与评估,这些风险要素一般为财务与运营的效率、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的履约情况、财务与经营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维护情况等,审计部门对相关的风险要素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相关的评价报告,帮助供电企业管控与发现风险要素,有效地规避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而减少供电企业的损失,增加企业的价值。

4.3 改进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

在供电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内部审计部门依据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对信息系统控制、经营以及企业管理进行客观公正并且深入的评价,相关的评价体系可以设置三大部分,即为制度执行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以及制度的保障评价,制度的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的评价范畴,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的评价范畴,制度保障性评价是指对电力企业内部的相关监督检查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有效地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地发现电力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而可以向电力企业的管理层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以有效处理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运作水平,最后实现电力企业的价值增值。

4.4 评价电力企业的治理程序

电力企业的治理程序是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在执行风险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的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战略目标的程序、监督目标实现程序以及评价绩效的程序,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职业素养,对相关的企业内部的治理程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然后对相关的治理程序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等做出相应的评价报告,并将得出的报告及时地交给电力企业的负责人。电力企业的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员工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持续推进电力企业有效的运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各项经营治理目标,另外对电力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坚决的查处与整改,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的价值增值。

4.5 审计部门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辅助董事会的决策

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起到了监督董事会运作效率作用,同时辅助电力企业的董事会进行相关的决策,为其提供详细而又准确的资料作为高层决策的依据,电力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需要审计公司的各个方面风险要素,能够发现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了解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威胁;然后,审计部门立足当前,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不良问题进行归纳汇总,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公司的生产运营与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进而为电力企业的董事会进行相关的决策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6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全方位的审计网络,降低审计成本

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需要控制运作成本,讲求成本效益,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企业正朝着“集团化”与“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利用信息化的渠道来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审计网络,有效地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监督与约束作用,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时与不定时向结合、上下结合以及内外结合的网络审计方式,同时还可以在电力企业的相关的子公司以及分公司之间的各个部门建立相互审计模式,这种相互审计模式能够利用各公司的有关的优质资源来极大地提高审计部门的监督效率,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同时利用信息网络的手段,将增加不定期审计的频率,甚至可以实现实时审计,这样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地发展电力企业在运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进而进一步地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增加电力企业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范文第5篇

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表现出良好增长态势,效益水平好于预期。一是生产增速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60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增长10.9%,二季度增长12.5%;轻、重工业同步增长。轻、重工业完成增 加值5698亿元和8762亿元,分别增长11.8%和11.6%。二是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 率为97.11%,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出货值8668亿 元,增长18.4%,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1月~5月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50亿元,同比增长2.8%,改变了前4个月下降的局面。经济效益综 合指数为120.31,同比提高2.25点,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06次,全员劳动生产率 提高6944元/人,资产负债率下降0.65个百分点。

从重点监测的14个工业行业情况看,上半年,煤炭、医药、烟草、机械、轻工、建材等 10个行业增速同比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有色、冶金、电子、电力4个行业增速有所减缓。

机械行业增势良好

上半年,在投资需求拉动下,机械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全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89 08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主要机械产品中,内燃机 、高精度机床、数控机床、冶炼设备、发电设备、包装机械、复印机械产量增幅在20.5% ~73.5%。汽车市场持续处于热销状况,产、销同步增长,产量同比增长30.3%,其中载 货汽车、客车、轿车分别增长33%、23%和33.2%。

当前,机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机械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加工能力严重闲置; 二是重大成套装备价值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今年以来,电子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长结构发生变化。上半年,电子行业完成 不变价总产值6917亿元,增长22.1%。其中,计算机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电子 元器件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41.3%、34.6%和19.8%,增速同比加快12.5、28.6和9. 1个百分点;而去年支撑电子行业快速增长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由于受投资下降(1月~5月邮电 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6%)等因素影响产值仅增长1.4%,同比减缓56.5个百 分点。主要电子产品中,移动通信产品、家庭视听产品产销两旺,背投彩电等高端产品市场 发展迅速,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背投彩电等产品产量增幅在36%~140%,产销率超过100%。

出口是拉动电子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电子行业出口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为 48.1%,出货值增幅达40.4%,同比提高23.6个百分点;出口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 为86.7%,同比提高56.3个百分点。无线电话、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 集成电路等主要出口产品增幅在30%以上。

医药行业增长加快

上半年,医药行业不变价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同比加快4.8个百分 点,其中化学制药工业增长22.8%,同比加快6.8个百分点;中药工业增长14.1%,减缓 0.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加快。上半年,医药行业完成出货值同比增长20.8%,增幅 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生产步伐加快。上半年,在我国医药商品出 口贸易中,来料加工贸易的比重达30%。但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 资进口的设备贸易额下降,表现出投资后劲不足迹象,部分医药企业也反映今年外商直接投 资减少、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下降。

今年以来,石化行业积极适应入世后的形势变化,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总量调控的各项 措施,总体运行情况基本平稳。上半年,全行业不变价产值4889亿元,同比增长12.1%,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原油产量8269万吨,增长1.8%;进口3288万吨,增长 3.3%;出口346万吨,下降2.8%。原油加工量10018万吨,下降1.4%。6月底,成品油 库存超过一千万吨,虽比年初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合理库存水平。

化学工业不变价产值3459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持续去年下半年的回升态势。化肥产量1843万吨,增长12%;农药产量47.6万吨,增长2 2.2%。烧碱产量389万吨,增长9.4%;纯碱产量486万吨,增长9.5%。乙烯产量255万 吨,增长4.7%。轮胎外胎7792万条,增长13.3%。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原油加工企业汽煤柴油收率达到60.9%,同比提高1.02 个百分点;生产柴汽比为1.85,提高0.12。尿素产量在氮肥中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高 浓度磷复肥在磷肥中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除草剂在农药中的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离 子膜烧碱在烧碱中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原煤产量增长过快

上半年,煤炭行业不变价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1个 百分点。全国原煤产量59733万吨,同比增加9942万吨,增长20%,达到近几年同期最高增 长水平;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33968万吨,增加5254万吨,增长18.3%;国有地方煤矿 12377万吨,增加2947万吨,增长31.2%;乡镇煤矿13387万吨,增加1740万吨,增长14.9 %。

从市场供需情况分析,上半年,煤炭行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需求增加,为煤炭 增产提供了市场空间。冶金、电力等重点耗煤行业生产增速较高,钢、焦炭产量和火力发电 量分别增长21%、9.5%和10.3%;二是企业供给能力增强。国有煤矿普遍加大了安全生 产投入,增强了生产后劲,产出能力提高;三是部分小煤矿通过验收合格取得“四证”后, 相继恢复了生产,6月份,乡镇煤矿产量同比增长74.3%。

从总体上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由于产量增长过快,煤炭市场总体处于饱和状态,煤 矿存煤已连续第4个月上升。煤炭价格开始走低。3月份以来,华东地区和秦皇岛港市场煤价 格持续下降。

上半年,轻工行业生产、销售同步增长,出口保持一定增幅,呈现出多年少见的快速增 长局面。全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1010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9个百 分点,其中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分别增长19.6%、21.5%和19.8 %;产销率96.28%,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轻工行业作为对外开放早、开放程度高的 行业,通过合资、合作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家 电行业,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拓展了轻工行业向海外市场发 展的空间。上半年,轻工行业出货值增长16.9%,增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 家电增长28.4%。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生产、出口 增幅回升。

上半年,全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4491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 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产量分别增长12.3%和9.8%,化纤、服装产量分别增长 22.9%和9%。

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一些主要贸易国家取消了对我国部分出口纺织产品的配额限制, 为扩大这些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62.5亿美元,同比增长6.8%,增幅比去年同 期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93.7亿美元,增长11.5%;服装168.8亿美元,增长4 .3%。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工业发展前景看好,社会投资热情看涨,尤 其是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兴办纺织服装企业非常踊跃。如常州地区近期开办的服装企业达 200多家。纺机进口增长迅速,1月~5月,全国进口无梭织机9776台,增长33%;针织机械1 .34万台,增长50%以上;缝纫机34.2万台,增长20%;印染机械2184台,增长1倍多。国 内无梭织机、工业缝纫机甚至出现脱销现象。这种形势发展下去,纺织行业市场竞争将更趋 激烈。

烟草行业市场见好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企业和名优卷烟生产改变了去年低速徘徊局面,价格稳中有升 ,市场形势见好。

上半年,烟草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551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 .2个百分点。全国卷烟产量1917万箱,增长4.5%。

钢材生产增势较猛

上半年,冶金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2689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和去年同期基本 持平。钢和成品钢材产量分别为8503万吨和9192万吨,增长21.5%和19.8%。钢材进口11 72万吨,增长37.5%;出口35万吨,下降76.3%。钢材生产持续过快增长,加上进口的巨 大压力,国内钢材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上半年,建材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2126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 .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水泥产量31920万吨,增长12.5%(提高3.6个百分点);平板玻 璃产量10790万重量箱,增长9.7%(回落6.2个百分点)。其他建材产品中,玻璃纤维纱、 石膏板、建筑陶瓷、水泥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石墨等增幅在15%~40%。

当前,建材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过快,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低 迷。重点企业水泥出厂混合平均价不到280元/吨;平板玻璃价格不到56元/吨,上半年平均 价格在去年下降16%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0%,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动或被动以低于成本的价格 销售产品,1998年那种过度竞争、低价倾销的局面又开始在玻璃行业出现,影响行业整体运营和效益。

有色金属增长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