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学;音乐美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18-01

要说音乐美学,得先说说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的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人类的审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对审美现象的经验和总结,但直到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以“埃斯特惕克”(译为“美学”)为题发表著作,美学才宣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它包括审美客体(美)和审美主体(美感)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美的创造实践)这样三个方面,从而形成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创造论三大部分。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音乐同现实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哲学认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是音乐美学中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人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不同角度的某一个角度从事音乐美学的研究,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整体。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研究,这四者之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任何以孤立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贬低、甚至否定其他方面研究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以上4个方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综合起来,才能构成音乐美学完整的整体。

音乐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美育功能;美学

引言

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要,而且在不断地推进,所以,音乐在启蒙教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一改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适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在音乐教育中音乐美学是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他知道在音乐教育中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被用于实践当中。

一、音乐美学思想

(一)音乐实用价值音乐美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对于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比如在看电影的时候,现在很多电影都注重于自己插曲以及主题曲的塑造,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影的同时来欣赏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学到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呈现出来,让他们体会乐曲所存在的美学价值,所以音乐的使用价值体现可以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都来进行实地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触音乐,这样他们才能够认真地去听、去感受音乐的美。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己去拍打来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拍点,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歌曲当中去学习音乐的美。

(二)音乐可以被用于在实践当中在具体的音乐启蒙教育过程中,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先通过来欣赏音乐并对音乐做出自己的评价,来感受别人的音乐,也可以把音乐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逐步形成自己创造音乐的能力,让学生不会把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作是枯燥的课堂学习,而是让学生有一种畅游在音乐世界中的自由感,把音乐当成是自己的乐园,在里边可以自由地去创造、去欣赏、去评价,在正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让他们去体会音乐的美,因为是幼儿,他们主要还是以听为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引导他们去听,然后去表达自己听过之后的感受,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面。

二、音乐美学实现美育功能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所感所想形成具有思维性的审美音乐这样一门学科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既要理性评价好听与否,也要认真地去理解,去解读它的文化和歌词,同时也要感性去感知他,感受它所传递的文化底蕴,传递的感情等。例如,《溜溜山歌》因为他一首民歌,然后歌词中“溜溜”这样的词反反复复出现,所以被大家熟知,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先放一曲山歌来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山歌,山歌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学生逐渐走入山歌的世界,然后让他们来感受山歌,在歌唱的过程中通过歌词来明白歌词所要传达的,关于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真音乐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不断地学习是为了给以后的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欣赏教学,他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不是说简单地让学生去听这首音乐,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于音乐很多技术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才会说出一些专业的有价值的话,是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培养自己艺术方面的修养,所以并不应该立足于简单学单一的一首歌曲,而要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整个音乐的历史都要有所了解,要了解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音乐其不同的风格,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内涵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基础知识比较枯燥,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来进行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乐意去主动地了解有关音乐的不同的内容,在音乐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有价值的故事,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去领悟音乐这门艺术、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去累积、一点一点培养,所以,相关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他以后艺术修养不断养成的基础。

(三)音乐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去鉴赏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作品也一样,它的灵感和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要认识到这一点,从生活中去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景当中去,因为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才更能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来感悟作者的作品,然后不断地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修炼和提升。比如贝多芬,他非常出名的《献给爱丽丝》,这样一首曲子就是写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段爱情的,用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来表达自己与心爱的人之间那种美好的爱情,那种矛盾冲突和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的这种爱情的旅程。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很难通过无线谱来感受这种他所蕴含的背后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生活把它放在生活当中的话,那就可以把抽象的五线谱变得具体化,这样也能更好地去体悟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所以如果一个人热爱生活,他愿意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那么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一定会要高一些,他也更能体会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美的东西,因为他可以和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更好地去理解作者,所以他的视角,他的鉴赏视角也会更加丰富一些。

(四)要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有魅力,那么就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要想交给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一定要非常的高、非常独特,所以在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要认真地备课,去了解自己所要讲的内容,然后要有自己的感想,自己的领悟,要发现一些问题,这样才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新的突破点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自己的教学。音乐教学是一种比较特殊教育方式,如果教师自己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有自己的特长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特长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来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而且在认真备课之后,要跳出基础知识的框架,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即兴讲课的能力,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应该而是有趣、丰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特长去表演自己所讲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个人魅力得到展现,让学生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学生自然会更愿意去倾听老师的课,同时也会被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所打动,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这样的魅力。

音乐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 大众音乐审美 龚丽娜 “忐忑”

一、从音乐美学内容中的同构连觉来分析

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与其表现对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音乐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四个方面,主要从空间、方向——高低,程度、幅度——强弱,节奏、速度——快慢频率,紧张度——张弛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的。在高低来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解释道:“音响越低沉,体验到的颜色越深,较高的音响会引起浅亮的色觉”.在周海宏2008年7月29日发表在腾讯娱乐网的《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中,周海宏认为“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从听觉上看,总体来说,听知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相对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从“忐忑”这首曲目的音区来看,由于高涨,低沉等情绪,出现的同构联觉是不明显的。在强弱方面,也富有了中国传统戏剧里的鼓点因素,变化无穷,把欣赏该曲目的人们,带到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在心里运动振幅体验上,产生了同构联觉。速度是该曲最值得一提的,在此不得不提及到该曲用的唱词,没有用具体的歌词,让演唱速度极快。“速度与节奏是物理的引动现象,物理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对人的心里产生刺激,与其相对应的心里反映频率级构成了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中的速度与节奏。”

“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但是龚丽娜的这首神曲,除了要在音乐上选用高音,一般也用较快的速度,虽然是非常快的速度,但是该曲打破了常态,速度的快,没有对应到轻快的同构联觉。讲到紧张度——张弛,其实也是该曲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我们不管是听西方的奏鸣曲,交响乐等,都是张弛有度,再听中国的“白毛女”,“梁祝”,也是张弛有度的,但是我们听到的这首“忐忑”似乎已经只有张,没有弛,全曲没有给听众半点的松弛体验,而是始终让听众产生高度的紧张性的心理活动。

二、从音乐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关系来分析

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存在的基础上,对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完整认识及剖析。音乐美学是从音乐的本质及形式来研究音乐审美的。大众音乐审美是音乐审美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等等因素就决定了大众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审美情趣。时展到今天,人们因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和教育、职业背景,想要用一杆大旗来指引人们对音乐的诉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积极指导大众音乐审美活动。大众音乐审美,既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却也是最不精确的衡量标准。虽然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不尽相同。在判断哪首曲目好听,或是感觉差不多,大多数人作出的这些判断往往是相近的,有些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识还很相近的。当音乐作品中有和声进行,有不同演唱形式等技术问题时,大众音乐审美需要用音乐美学理论做指导。

“忐忑”通过龚琳娜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早在2009年荣获欧洲举办的“聆听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但是中国极少人知道有这部作品。然而,在2010年5月,网络爆红。正因为龚琳娜夸张的表情,不同于常态的民族唱法来演绎这首作品。可惜的是,在这首曲目的大众审美来看,对该曲审美出现了偏颇,大部分欣赏者只是认为好玩,甚至还在恶搞的层面,没有看到该曲的真正艺术涵义。

三、关于“忐忑”是否为“严肃音乐”的思考

就“忐忑”是否是“严肃音乐”,我们选择了28名音乐专业研究生,对该曲目多次鉴赏后,20名同学认为“忐忑”创作手法新颖,演唱形式独特。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听懂该曲目的真正涵义。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接受不了这首曲目,认为该曲目缺乏美感,没有主动欣赏的意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严肃”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通俗音乐”之所以“通俗”——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严肃音乐”之所以“不通俗”——需要具有较高的修养的人才能欣赏的根本原因。

“忐忑”在网络上的爆红,点击率的超高,能说明什么呢?是大众能轻易接受这首“严肃音乐”,都具备欣赏该曲目的能力,还是很大一部分专业音乐学习者,甚至工作者欣赏不了这首曲目。普通的大众音乐欣赏者中,真的都能听懂,都觉得好听吗?我们看到的是在众多评论的观点中,把“忐忑”这首爆红的“通俗音乐”与“爱情买卖”、“江南style”等曲目在网络窜红放到一个层面上来评价是一样的。“忐忑”这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把声乐与戏曲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形式,有专业的作曲技法,由良好的演唱者及演奏者,是名副其实的“严肃音乐”。

出现这首需要有一定鉴赏功底的人才能读懂的“严肃音乐”被大众热捧的怪现象。作为专业音乐学习者,未来的音乐工作者,不管自身对该曲接受多少,但应该把审美的高度提升到专业的要求,用音乐美学的审美原理去指导创作、欣赏等。不仅让学习提高自身,更重要的是,大众的审美需要专业工作者的努力。

四、努力提高大众音乐审美能力

要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一定是一个引导的过程。所谓的“高雅艺术”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在推进文化、发展艺术的主体,既非某一种集团和利益团体,又非抽象的民族国家,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和团体.“忐忑”虽然是一种小团队或者个体现象,但是,正是无数这些有独立个性,富有天赋的个人和团体才真正去推进了音乐及一切艺术水准的进步,只有营造一个允许他们生长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宽松的制度性构架,让他们尽情表达情感,才能使其向真正的百花齐放、争相辉映的局面。而各种音乐形式的繁荣是促进音乐艺术整体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位于音乐艺术欣赏金字塔尖的“高雅音乐”能获得更多受众的保证。伟大的美国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音乐与情感》一书中提到的这样的观点:“音乐是情感生活的临摹描写”。作曲者老锣与演唱者龚琳娜的个人艺术经历,也是造就“忐忑”的根源。而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者中钱仁康认为:“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彩变化,在运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但是音乐如果只是技术和知识的体现而不能是欣赏者和作品所要的情感达成共鸣,那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了。

作为音乐工作者,在当遇到《忐忑》这种大众欣赏和理解的盲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人们认识、理解、正确的欣赏到《忐忑》的“神”的部分,让大众知道它神在哪里,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甚至被大众牵着鼻子走,当大众封之为神曲时,作为音乐工作者,才紧张起来讨论该现象。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身具重任,如果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能更有预见性,能为大众审美多做一些贡献,我们的大众也会更准确的、理性的欣赏每一首曲子,《忐忑》只是一个个列,但反映出来了大众审美存在的问题和音乐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提倡和培养人们对通常所说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修罗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音乐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音乐美学范文第5篇

一、音乐的形式基本要素

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以音乐感性材料的声音特征为依据,以音乐表情为最高标准。表情是指用音响去表现音乐人情绪活动的运动状态,对音响的强弱、快慢的把握可使音乐艺术达到艺术美的效果。音乐形式中,最基本物理属性包含音高、音强、音色三方面。音高、音强、音色作为表现情绪变化的综合性因素,是历代作曲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近代音乐对这四因素的运用尤为考究。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以和声色彩的创作著称,众多现代作曲家把传统乐队重新组合或开辟新的音色领域,从而达到了新的音响效果。

1、音高是由发音体的运动频率决定,由于有了音高的存在,音乐作品才能将不同的音组织在一起构成曲调,与节奏结合构成旋律。2、音强又称音量。音量的变化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在与音乐内容相结合时,音量的力度有着不同特征。较弱的音量力度演奏摇篮曲等柔和的曲调;而强音则表达隆重而富有战斗力的背景场面。3、音色同样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音色通常由不同的乐器所决定,如小提琴演奏出来的音色丰韵饱满,长笛音色清脆而纯正,圆号音色混沌、洪亮而有质感。相同的乐器采用的演奏方法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音色。以中国戏曲为例,如京剧中的老生与花脸、青衣与花旦等角色仅凭借其音色就能够被分辨出来,他们对不同角色的音色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二、组织手段

音乐的组织形式是音乐诸要素的有机组合,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音乐的组织手段需要通过一定的运作规则实现音乐自身的形式美。调性对比、节奏韵律、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法则都是人们在长期音乐审美活动中,对实现音乐形式美的规则的概括和统一。音响、音色等各要素需要通过如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复调以及现代作曲技法十二音序列等 组织手段体现出来,从而使音乐具有独特有序的形式整体。

1、旋律。旋律是音乐存在的最易被感知的音乐语言。音乐的旋律之美在于音乐的流畅之音。旋律是音乐之音的有机组合。音高运行轨迹形成旋律,时而顺畅圆滑,时而棱角分明;时而波动迂回,时而起伏跌宕。上行旋律表现音乐人的情绪紧张度,旋律下行反映音乐人的心气平和。旋律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旋律通常采用各种音乐手段来调动听众的情绪,使人产生激动高亢、紧张平和、痛苦悲伤、欢快狂热等情感。

2、节奏与节拍。节奏是声音与时间的结合体,是一种有序的音乐组织形式。节奏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作,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而情绪洋溢,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节奏是音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本身可以构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舞曲奏曲中,节奏贯串始终,连续的节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印尼舞曲“克恰克”,其音乐的流动感就基本上由节奏表现出来;在中国,西安鼓乐《老虎磨牙》除了鼓的敲击声,就是仅由节奏构成的音乐作品;中国唐朝的打击乐羯鼓就是一种单纯以节奏为表现手段的古代音乐作品。摇滚乐等现代流行音乐就是在节奏上对爵士乐的发展。与节奏相关联的一个音乐术语还有节拍。节拍是节奏中循环往复、强弱交替的形式特征,是力度在音乐组织中的运用,体现了音乐的旋律有序。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采用三拍子节拍将圆舞曲表现得浪漫缠绵而有情调;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通过三拍子节拍表现了多瑙河的自由奔腾。我国的《长江之歌》和法国古诺的《圣母颂》采用四拍子节拍强弱有致,使音乐表现的场面和气氛异显庄重而情感丰富,场面廓大。节奏、节拍与音乐的旋律一道,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一般来说,节奏包含在音乐的旋律中,与节奏相比,旋律更强调音的有序性,没有旋律的节奏可以有限存在,而没有了节奏的旋律将无价值可言。于是,在现代音乐作品中,节奏就愈显重要。

3、和声和复调。除上述阐述的和声和复调外,和声和复调也是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根据艺术审美的特点,和声要求以和谐为特征,和声的协调能够给人带来纯净的心理体验。法国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占主导地位音韵为和谐性,当然不谐和的和弦也会限量运用以制造出紧张不安的特定氛围。不谐和的和声,其美学意义在于与和声的谐和性构成音乐向前发展的内部动力。艺术家正是通过两者的音响矛盾来组织和选择和声,进而推动音乐的发展的。复调是与主调相对应的概念。主调音乐织体是由主旋律加和声衬托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是由若干相互独立的旋律线,有机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既有和声形式特征,又有旋律的形式特征。复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性,它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强化场面气势,制造出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复调有模仿式复调和对比式复调两种表现手法。冼星海的《保卫黄河》采用模仿式复调,产生了此起彼伏的艺术效果。俄国音乐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两个犹太人》采用对比式复调,曲调一高一低,一呼一应,产生了非常鲜明的音乐效果,通过音乐中的动感让听众不由得联想到贫富悬殊的两个犹太人的不同际遇。

三、中间媒介

音乐艺术也为时间艺术。音乐形式各要素及其组织手段都必须通过时间这个媒介,来表达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感。音乐的生成是声音时间不断延续的结果,音乐作品可以没有声音但必须具有时间,美国音乐家凯奇1952年创作的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通过让表演者以闭目点头的方式静坐于钢琴旁暗示“乐章”的起止,这种无声的表达却是时间的延续。可见时间是音乐组织的重要属性。音乐中的长音与短音都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延续,它们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二胡曲《赛马》通过一系列急而短的音调表现出万马奔腾的壮烈景观,而同样是蒙古民歌,《牧歌》而以音调长时间的延续表现出了蒙古大草原的宽广与渺远,这就是时间在音乐中的作用,通过不同时间的乐音延续将形成不同的音乐节奏,时间的每一点变化都反映了音乐的节奏美和艺术表现力。同时,音乐形式还体现在以音乐空间中,音色的变化、音质的高低都必须通过人们对听觉空间的感受体现出来。这种听觉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听觉联想的空间移位。所以,音乐形式存在于一种物理发声体的音响振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讲,音乐形式的存在是一种艺术性的物质运动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移位表现出来,所以,音乐之美本质上就是一种欣赏者的心理运动和想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