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乘法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它将为学习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以及除法作准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初步认识乘法。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由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以及相同数相加的经验。有些学生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会背乘法口诀,这些都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本节课重在突破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这一难点,发现同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初步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在游乐场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是什么?大家喜欢的游乐项目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请大家看(多媒体出示44页的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游乐项目的名称。)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一种游乐项目,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

预设: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3+3+3+3=12(人)

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 2+2+2+2+2+2=12(人)

观览车的吊箱里共有多少人? 4+4+4+4+4=20(人)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每个座位有几人,有几个座位,也就是几个几相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游乐场是学生最爱去玩的地方,课堂上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潜移默化地运用已有的分类和找规律的知识经验,感知生活中同数相加的数学现象,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乘法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操作。

观察,老师摆的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

问题:6个图形一共用几根小棒?

算式:3+3+3+3+3+3=18(根)

(2)学习要求。

①动手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②根据摆的小棒图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写在本子上。

③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3)班内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训练:学生说清楚摆了几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几个几相加的结果是多少。

要求: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预设:4个4+4+4+4=16(根)

2个长方形6+6=12(根)

10个4+4+4+4+4+4+4+4+4+4=40(根)

2个和1个3+3+4=10(根)

…………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学习要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先摆小棒,促使他们对“几个几相加”形成表象。在观察的基础上,抽象出同数相加的算式,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改写成乘法算式作好了准备。】

2.认识乘法

(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追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

思考:以正方形为例,如果继续摆正方形,算式中的加数4会继续添加。想象一下,继续摆,算式继续写,要写多长?

老师今天教给大家一个简便的运算方法,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来计算,那就是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观察3+3+3+3+3+3=18(根):算式里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几个几相加?

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3×6=18或6×3=18。(边书写乘号边指导学生书空。)

(3)认识乘号,指导乘号的写法。

(4)读算式:谁会读3×6=18。

(5)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问题:2个和1个,3+3+4=10(根)为什么没有改写成乘法算式?

重点强调:只有加数相同的算式,才能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先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乘法的读法和写法,最后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几个几相加”的含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三、团结合作,勇敢闯关

(小组每人汇报一道题,看看哪个小组能顺利闯过每一关。)

第一关:看图写算式,读算式:p46做一做,p47做一做,p48第1题,p49第5题。

第二关: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写出来。

3+3+3+2 5+5+5+5+5

4+4+4-4 6+6+6+6

【设计意图:设计分层次的闯关练习题,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反思提升,拓展延伸

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第2篇

师: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五角星,谁上课表现得积极,老师就会奖给他!(学生听了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五角星呢?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1:5+5+5=15,有15颗五角星。

师(板书学生说的算式):还能怎样列式?

生2:10+5=15颗。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3:5+10=15颗。

师(有点失望):你们两个的方法从本质上和第一位同学一样。谁还有不一样的算式?

生4:3×5=15。

师(有些尴尬):老师要求的是用学过的方法,乘法还没学呢。谁再来说?

生5:3+3+3+3+3=15。

(板书学生说的算式)

师(指着黑板上的两个连加算式):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生(大多数):第一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种简单。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有加号。

生:都有等号。

生:算式里的数都是单数。

师(颇为无奈):我们是找其中关键的东西。再仔细观察观察!

(关键的东西?学生明白吗?)

生:它们的得数都是15。

生:每个算式相加的数是一样的。

师(高兴):你很会观察!像这样的算式,大家还能再说几个吗?

生:2+2+2=6。

生:4+4+4+4=16。

生:6+6+6=18。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也说一个:8+8+8+8+8+8+8+8+8+8+8+8+8。(老师故意说得很快)谁听清了刚才老师说了几个8相加?

生(嚷嚷):您说得太快了,听不清楚!

(说得慢一点,学生对“长”的感觉岂不更加充分?)

师:那你们要求老师怎么说?

生:说得慢一点。

生:要不就说几个几。

(这个学生已经说到了点子上,教师却没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良机,遗憾!)

生:可以说乘法算式。

(又早说出来了!?老师感到难以处理。)

师:我们还没接触乘法呢。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长了!

师:我的感觉是说这么长的算式太累了!所以我们可以换成“几个几相加”的方式来说。

(教师作了一次示范后,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算式练习了几次。)

生(喊):我发现一个问题,3个5和5个3反过来了。

(老师没有理会)

师:请大家同位之间两人一组,一个写算式,一个用“几个几相加”的方法说。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大家兴致很高。)

……

生:9+9+9+……

师(打断学生):刚才我们说用什么方法?应该怎样说?

生:11个9相加。

……

师: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麻烦。

生:我手都累坏了。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生:3×5=15。

师(面露欣喜之色):你会用乘法?还可以怎么写?

生:5×3=15。

师:写这个算式的关键在哪里?关于这个算式,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看清几个几。

生:这个题怎么算。

生:写的时候相同的加数写在前面。

师:这个一定吗?

(老师也解释不清楚这个问题。)

……

师: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3乘以5等于15。

师:你们家长教得不对。应该读作:3乘5等于15。齐读一遍。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写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改写。)

师:咱们现在轻松一下,唱一首《幸福拍手歌》。老师给大家起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教师让学生从歌中找数学问题,学生极力搜寻,举出了诸如“哪句话重复了几遍”、“‘啪、啪’重复了6次”等似是而非的例子。

(如此“轻松”,是“妙招”吗?)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观察幕布上的情景图(非常模糊),学生找出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的例子。

当学生根据图上的5个气球列出1+1+1+1+1=5并改编成1×5=5时,老师说:没有必要,一眼就发现总共是5个。

……

二、现象背后的理性剖析:

通过课后与这位青年教师的交流,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教学理念相当新,而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充分体现新理念也正是他的设计初衷,比如:注重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让他大为困惑:好好的设计,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的尴尬和遗憾呢?

我们对上述实录进行了更深一步地分析,认为造成预想和现实“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手段变成了束缚

可能是由于投影设备或课件自身的问题,投在幕布上的情景图十分模糊,学生眯起眼睛才能看清楚,相当费劲。其实,打在幕布上的情景图正是从课本上扫描下来的,为什么非得让全体同学一起看课件呢?学生人人有书,各看各的不是更清楚吗?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此教学,手段岂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2.经验变成了累赘

在这节课上,学生有两次把教师后面要讲的乘法知识提前“泄露”了。教师想要的局面是自然顺畅、水到渠成,是全体学生共同“配合”教师按既定方案圆满完成任务。毫无疑问,来自个别学生的这种挑战已经影响了整堂课的“大局”,但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欲又非常难得,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感觉左右为难,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是好!我们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面对如此珍贵的课程资源,总想着如何体面地逃避不是真正出路,直面挑战、努力探询充分利用它的办法才是明智之举。

3.促进变成了限制

课伊始,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解决情景中蕴涵的数学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主动激活自己的经验积累,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一时间生机勃勃。这是个开放性题目,答案的丰富性早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所以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方法时,教师立刻板书在了黑板上,但当学生说到10+5和5+10时,从教师当时的表情我们发现,答案出乎预料。终于,有学生如老师所愿,说出了另一个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教师这才松了一口气,迅速把算式写到黑板上。虽然教师并未对10+5和5+10这两种方法给予否定的评价,但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行为恰恰反映了 “教案至上”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是何等得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从形式上讲,较之过去的课堂显然是进步了,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没有跳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原有层次上。

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第3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9题;共19分)

1.

(1分)4×4=_______

2.

(6分)算得数,填口诀.

(1)21÷3=_______

三_______二十一

(2)63÷9=_______

_______九六十三

(3)6×7=_______

六七_______

3.

(2分)填出数.

(1)

_______×3=90

(2)6×_______=420

4.

(1分)根据

写出的两道除法算式是:_______

5.

(1分)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_______商。

6.

(1分)填上正确的数

_______

7.

(2分)根据第一个算式,直接写得数.

480÷6=80

480÷80=_______

6×80=_______

8.

(3分)_______÷125=8,_______×150=900,48×_______=240;

9.

(2分)想一想,填一填.

30×_______=60

60÷_______=30

二、按要求回答

(共1题;共6分)

10.

(6分)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算一算

(共1题;共6分)

11.

(6分)看图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份)

四、计算

(共1题;共5分)

12.

(5分)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3÷5=

304÷3=

五、我会算

(共1题;共5分)

13.

(5分)直接写出得数。

7×40=

800×9=

30×50=

40×12=

21×60=

60×50=

150÷3=

480÷6=

450÷5=

2400÷100=

160÷4=

0÷20=

六、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4.

(5分)师徒二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做20天完成,徒弟单独做30天完成,若两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这批零件的

15.

(5分)兰兰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她绕一个长方形花池跑,每天跑684米正好12圈,花池的一圈长多少米?

16.

(5分)乐乐一家3口,计划回老家过春节。从深圳到长沙买票共需要多少元?

深圳—长沙

成人票:320元

儿童票:180元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9题;共19分)

1-1、

2-1、

2-2、

2-3、

3-1、

3-2、

4-1、

5-1、

6-1、

7-1、

8-1、

9-1、

二、按要求回答

(共1题;共6分)

10-1、

三、算一算

(共1题;共6分)

11-1、

四、计算

(共1题;共5分)

12-1、

五、我会算

(共1题;共5分)

13-1、

六、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4-1、

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第4篇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23名,从上期期末检测试卷分析,学生对解决问题中拿去多少,剩下多少,求原来有多少的题型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掌握还好。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与优秀班级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乘法(一)、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二)、测量长度、表内除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和解决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等为主要内容去联系各部分知识,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性,同时还体现了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结合现实情景,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经历编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识1-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1-9的乘法。

3、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4、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加自主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结合情景图,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在情感、态度方面健康发展。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钝角。

8、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体会厘米、米的含义,建立1 cm,1 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10、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1、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并能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13、在摆学具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14、会运用所学习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除法与实际的联系,体会表内除法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

教学难点:有关倍的知识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范文第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一班学生共38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