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面积练习题

圆的面积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圆的面积练习题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第1篇

就小学数学练习题而言,什么才是有质量的题目呢?本人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浅入深出,即情境比较普通,且题中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和思想方法。下面就是本人近几年来践行“三立”和“三突”时设计的数学练习题。

一、练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需要注重“三立”

课堂练习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但是教师绝对不能盲目加大练习,指望过量的操练来提升练习效果,而应当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和设计有效的问题。

1.立足教材,克服随意性

一节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练习,因为课堂练习在教师的监控中进行,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做题的正确与否,还能从学生的表现和表情中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知识缺陷。因此,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既要考虑练习的质,更要顾及练习的量。要特别提出的是,不能不加思考地生搬课本题,也不能随意补充课外题,只有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和补充,使内容贴近教材、靠近学生、接近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练习应有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可对不同类别的练习题提出不同的要求:新授课后的练习题要求“新”;练习课中的练习题要求“清”;复习课后的练习题要求“精”。

【例1】新授课“简易方程”一课的练习题:

按自己的理解给下列各式分类,并说出你的想法。

45+32=77 5÷x

3×x-4=22 0.6÷0.02>20

a+b=90 x2=9

y÷6=19 x+21

87-56

学生给出了两种想法。

想法一:

A组是等式:45+32=77,x2=9,3×x-4=22,a+b=90,y÷6=19;

B组不是等式:x+2120。

想法二:

A组是方程:x2 =9,3×x-4=22,a+b=90,y÷6=19;

B组是等式:45+32=77,x2 =9,3×x-4=22,a+b=90,y÷6=19;

C组不是等式:x+2120。

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下列知识:方程也是等式,是等式的一种,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因为有些等式不含有未知数。

教师紧接着提问:“x+21

……

在上面出示的练习题中,“a+b=90”含有两个未知数,“x2=9”是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学生没学过的“3×x-4=22”,这些式子都是对学生原有思维的一种冲击,更是一种补充。方程是初中代数的重点,让学生在小学就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而且通过“大海捞针”式的分类,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从而掌握练习内容的系统性,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立体要求,防止片面性

练习素材的摄取要注重生活化,在练习设计时要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全方位立体式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掌握“四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题目时必须更加关注层次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收益和发展。

【例2】《圆的面积》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段。

(一)导入复习

1.复习圆的面积公式。

2.巩固练习,直接计算圆的面积。

(二)对比练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d=4㎝ r=2㎝

C=πd S=πr2

=3.14×4 =3.14×4

=12.56(㎝) =12.56(㎝2)

2.分辨面积与周长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3.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2.56,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4.你能说出下面圆环的面积吗?

大R=4cm

小r=3cm

(三)应用练习(略)

(四)拓展练习(略)

本教案立足于教材,虽然教学的材料不多,但起到一题多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作用,既注重“四基”的巩固,又能顾及学生个性的拓展和全体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3.立意新颖,避免重复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内容新颖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懂得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例3】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西湖旅游,各旅行社都亮出了自己的优惠政策。

中青旅行社:西湖一日游2人需要220元;

国泰旅行社:西湖一日游3人需要318元;

华夏旅行社:西湖一日游4人需要428元。

如果你们要参加西湖一日游,会选择哪家旅行社?如果是你们全家出行呢?你会选择哪个?如果是我们全班同学都参加呢?选哪个比较好?

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新颖,体现时尚,充分发挥练习的多重效能,使练习不仅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的“磨刀石”,更要成为促使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点金石”。

二、练习的实施与反馈力求注视“三突”

练习的实施要把握时机,及时反馈、矫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进程合理安排、训练和有效掌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练习的作用。

1.突出重点,注意基础性

运用数学练习首先要正确把握练习目标和教材重点,明确练习意义,为夯实“四基”和发挥练习起作用。为此,设计练习时,应注重基础性,突出重点。

例如,分数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最头痛的问题,但我认为要解决应用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因此在解题之前我常常给学生提供关键句理解的专项训练。

【例4】说说下面句子的意义,你还会想到哪些问题?

(1)小明看一本书,已经看了这本书的60%。

(2)这次我们602班的跳绳达标率是96%。

(3)由于材料、人工涨价,学校的课桌椅每套售价提高了5%。

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对分数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想象力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剩下的页数是总页数的(1-60%),总页数=剩下页数÷(1-60%)。这些信息正是学生解答稍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问题的关键所在和重点之处。这样把训练用在“刀刃”上,强化了必要的技能,学生就能运用必要的信息,产生有效的联想,使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2.突破难点,注重层次性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其实,我们教师在训练时内容单一、条件封闭、缺少层次性和递进性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在训练中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运用一些开放性、拓展性较强的练习题,以唤起学生的挑战热情。

【例5】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运用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于是我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比较”的练习课,设计了如下综合性拓展题。

(1)填表。

(2)观察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表中的图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3)根据上面的发现帮助李大爷解决问题:李大爷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养鸡,问鸡的最大活动范围是多少?

这样的练习有层次、有步骤地化解了问题解决的难点,给了学生一个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机会。学生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的有关数据,比较长和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概括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发现长、宽与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规律,并顺利地运用规律解决了实际问题。

3.突击疑点,注视启发性

练习题练得“巧”,做得“妙”,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些有疑难的概念如果不清楚,那么在练习中将成为“拦路虎”。为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可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比较来得到相关的概念和公式,从而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时,为了突击疑点,可先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概念引入课题。

图形由点、线、面定格在,

然后由旋转得到

至此,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地计算体积,很少有学生能想到还有上下旋转的情况。

于是我在屏幕上示意大家还有上下旋转的情况,可竟有约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认为,上下旋转得到的圆柱与左右旋转得到的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

我假装同意他们的观点,随后让学生根据数据计算两个圆柱的体积。最后比较计算结果时,大多数学生惊呼起来:“对!有两种旋转方法!”

还有少部分学生窃窃私语:“进行体积比较后,我们知道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的表面积一定是相等的。”

听到这部分学生的议论,我随即出示了以下两个图形:

师:请大家来计算这两个图形的表面积。

多数学生给出他们的解答过程:

S左图侧=2π×b×a=2πab,

S右图侧=2π×a×b=2πab。

师:这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其表面积一定相等吗?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生3:不一定相等。

师:再继续计算。

生:S左底=2πb2 ,

S右底=2πa2。

当a=b时,是相等的;

当a=5和b=3时,

S左表面积=48π,

S右表面积=80π。

……

从简单的两个数据(3分米和5分米)入手,进行不断地联想和对比。教师只提供了一个长方形,学生却水到渠成地将圆柱的相关知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对比出来:

(1)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和联系。

(2)将旋转或围成的两种不同的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进行比较。

(3)实际的数据表示结果和用字母表示结果进行比较。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分层设计,逐步拓展

在教材中主要以“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复习”,“总复习”五步练习来完成,例如:“圆的面积”一课,六年级上册第18页“试一试”求下面各圆的面积,三个小练习题,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小题是用图形表述方式,根据圆的半径直接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第二个小题条件是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要先算出圆的半径,再利用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第三个小题以文字形式表述出圆的周长是6.28cm,需要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半径,再求圆的面积。首先,三个题目三个层次,富于变化,同时又回顾了圆的周长知识,把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知识间的联系综合在一起。呈现形式是图形与文字结合,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其次,“练一练”仅以文字呈现,内容与试一试相同,提升了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之后三个练习:圆与正方形,长方形知识的进行综合,运用圆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20页是“练习一”,第二题“填一填”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与“试一试”“练一练”虽然内容相同,但表现形式又有了变化。从这儿可以看出教材在练习设计上的变化规律。同时又与教材内容体系相对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的知识体系。第四,“整理与复习”第一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条件,把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综合。这是练习设计的第四次练习。第五次练习是在总复习,“空间与图形”的13与14题。

练习设计的次数与人的记忆时间规律相吻合。“试一试”“练一练”是当堂课完成,“练习一”是第二次练习,一般在上节课的第二天,与第一次有一定的时间间距。到了“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是在更远一点的时间内完成,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有了沉淀和加工,再进行回顾并巩固。通过“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进行练习时要以点带面,使知识形成系统化。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我们了解了教材练习设计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其编排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教材。在综合练习层次上,为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老师在对学生的要求时要把握层次,不要一刀切,也不要过分提高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为了更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可以对练习进行综合概括与补充发挥

例如:

如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以下几种情况:结合五年级上册48页第三题进行。

(1)与,方法是是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2)与 ,方法是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3)与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为标准进行比较, 大于12, 小于 ;

(4) 与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连续的自然数,数字大的分数就大。

(5) 与 ,这一组分数以上的方法都不能适用,所以用通分的方法。

再如:四年级上册“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课后练习中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练习,理解运算的意义目标就显得单薄,所以需要补充练习以加强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与运算方法的掌握。

补充练习:开学的第一天,学校图书馆借出图书230本,第二天借出280本,第三天借出306本,那么30天大约可以借出多少本图书?

一位同学这样解答:先算出三天的总和:230+280+306=816(本),然后用30÷3=10,再用816×10=8160(本)。

另一位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解题方法:(230+280+306)÷3=272(本),先求出平均每天大约借出多少本,然后再求30天的,272×30=8160(本);

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解答方法,他说:230、280都是整十,我也可以把306看成300,然后230+280+300=810(本),再用810÷3约等于270,然后用270×30=8100(本);在计算的过程中用到了估算,使计算简便。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为什么可以先估算?因为问题是说30天大约借出多少本图书?是要我们估算的”。

三、组织学生利用练习题开展数学活动,在实践中开发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在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积极创新的思维。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经验,通过经验开发思维训练。

六年级上册72页,“数字的用处”练习中用数字编学号和邮政编码。农村的孩子很少有住宾馆的经历,所以对宾馆房间的编码方式不了解,如何灵活利用教材练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去杭州学习住宾馆时的情景。然后组织学生为我们的三层教学楼的每间教室进行编号。学生用小纸片写上号码,然后把门牌号贴在每间教室的门上。同一间教室有的同学贴上了“201”,有的同学贴上了“204”。因为开始编号的方向不同。在贴号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轻声轻步,以免打扰正在上课班级的同学学习。制作的纸片要美观,贴完后,在下课时要收回来,这些活动锻练了学生实践交往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孟庄中心校)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第3篇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面积公式。通过教学,我认为本节课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动手操作,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先说说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推导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猜想:圆也是平面图形,能不能用转化法,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引导动手操作:先把圆平均分成2个半圆,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展开,交错拼在一起,观察拼成了什么图形?(近似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再把半圆分成更多等份拼在一起。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在一起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这样拼,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后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学生明确了:它们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宽=圆半径,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剪、拼、验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更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是什么?那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计算的呢?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我们学习这些面积公式的时候,是怎样把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呢?

生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生2: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

生3:梯形的面积是根据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

师: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生:把它们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

师:对,这种方法叫作转化法。那圆也是平面图形,我们能不能利用转化法,把它转化成以前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生1:我们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生2:我们把它转化成了长方形。

生3:我们的非常接近长方形。

师:对,如果你把圆分得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转化拼图的过程,学生更能清楚地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检查学生操作结果(多媒体演示)。

1:把圆分成4等份,拼成的图形不规则。

2:把圆分成8等份,拼成的图形波浪形。

3: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的图形更似于平行四边形。

4:把圆分成32等份,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把圆等分成64份、128份……结果会怎样?

生: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请睁开眼睛看屏幕

三、练习设计多样化

设计练习题时,我注意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扎实,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设计:

一、填空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 ),宽相当于(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 ),所以圆的面积是( )。

2.一个圆的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 )

3.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用圆规画一个圆,这个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则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厘米。

二、判断

1.圆的半径越大,圆的面积就越大。

2.圆的半径为2厘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三、解决问题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结合;使用;适用

想当初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困惑,翻开教材一看,有点不认识的感觉,真有点无从下手。教学过程中也听到了种种关于新教材的议论,说:“新教材缺乏旧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新教材只有情景图,连例题都没有”;“就连课后习题也少得可怜”……等等。我们无权选择教材,那么只有去适应它。于是我静下心来琢磨课标,认真研读教材,一边看新教材,一边翻旧教材,后来我发现:新教材不光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还凸显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思维形成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教材本身而言,它适度地调整原有内容地编排,降低了原有的计算难度,增加了生活实际的运用。同时,每节内容都设计了富有情趣的情境导入图。如此全新的编排,做为我们早已习惯旧教材的老师们,该如何使用好这本新教材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 精心设计导入部分

我们的宗旨是“引导要新颖”。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图只能当作导入部分,教师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吸引力极强的“游戏”、“故事”、“谜语”、“影视剧”等形式来增加导入部分的“吸引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用课件展示这样一幅情景:草地中央一根木桩上用5米长的绳子栓了一只羊,然后提问“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大一片草?这个痕迹是什么形状?这根绳子相当于圆的什么?固定木桩的这个点相当于圆的什么?”由此引出课题。教学结束时再提问“篝火晚会时,人们一般喜欢怎样坐?”“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回顾知识并拓展思维。再如,“图形变换”这一节,我计划先让学生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再观察,然后用语言描述出图形的组成。还有“数学与体育”中有关于“比赛场次”这一节,教材中用列表的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学生进行“两两握手游戏”,轻而易举地得出“如果有a个人,那么比赛场次就是小于a的所有自然数的和”这个结论。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数线段问题”和“数角问题”上。

2 精心设计习题,将新教材进行适当延伸

如果说创新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学中习题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中习题比较少,而且简单,尤其是难易梯度不够,新教材中部分章节对于知识的延展度不够。如:教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之后,我适当地将旧教材中“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阴影部分的周长与面积”、“面积单位换算”、“圆环面积计算”的不同方法等知识也纳入教学之中。再如,“化简比”中缺乏分数、小数混合的形式来化简,也没有带单位的数量间的化简。本册教材里“统计图表”中没有关于各种统计图的特征,也没有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知识贯穿于统计图表的教学中来。在习题方面,旧教材把习题的类型区分的比较细,且训练习题也比较适中。当然,我这里不是倡导“题海战”,更不是刻意挖深知识的难度。而是为了引导更全面的题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的练习题形式不能仅限于学生算几道题上面,像“社会调查”、“查阅资料”、“银行利率调查”、“手工制作”等都可以是学生很好的课外练习题。

3 正确审视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扬长补短

新教材有它的特点,但旧教材也有它的优势。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也可以把旧教材的概念、方法纳入到现行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完《圆的认识》后,有一节“欣赏与设计”,部分教师可能认为“欣赏”嘛,看看就行了,其实不然,我们应当在欣赏时明确指出“每一条弧它的圆心在哪?”“半径是多少?”然后再设计,同时注意圆心的确定,半径的选择,这比旧教材中“尺规作图”更灵活,开放性更强。当然,新教材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化简比”中只说“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而对于比到底要化简到什么程度,却没有说,在这里我建议应该把旧教材中关于“最简整数比”的概念告诉学生,同时也将“互质数”进行了巩固。对于像“旅游费用”、“包装的学问”、“数学与体育”、“观察物体”、“生活中的数”等新增加的知识我们要理解编者的目的和意图:如“营养配餐”这一节,一方面是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育孩子合理膳食、健康膳食;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旧教材中的“按比例分配”;“数字的用处”则是将数字运用于生活;“看图找关系”是要学生充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的编排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潜心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 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眼下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家长议论教师,都以教学成绩来衡量,致使许多教师重视数学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用“生搬硬套”的常规教学手段来对待新教材,致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的。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第5篇

一、重视学生自主梳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在梳理过程中,切忌教师一人讲,满堂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复习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发挥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画画知识树,说说每个枝、节的要点与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经历了一个从零散到网络的过程,数学思考贯穿始终,这种自主参与的思维活动含金量很高,比在老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地梳理更有效,使他们从被动变主动,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复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这一单元时,有些同学很容易把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最先学习的是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还学习了其他哪些平面图形?同学们边回答,我边展示知识网络图,如下图。

让同学们根据图形回忆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并要求学生能说出,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到底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独立,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请学生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长方形。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的上下边长之和,即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2πr2);宽=圆的半径(r),即圆形的面积=(2πr2)×r=πr2。

然后,请同学们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我强调指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推导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根,长方形是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础。我这样设计,凸现了梳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建构成更充实的知识体系。经过系列概括提炼,还培养了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

二、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查漏补缺,有新的发现,体现综合性、灵活性。

复习时,对学生掌握得较好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习题的设计在内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时间上要“足”。在练习时要注意控制难题,把练习的重点放在重要和关键的知识点上。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讲出新水平,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要看重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能回到生活中去指导生活。因此,复习课中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联系生活,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发展性,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