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绿色化;同步变化;多维视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30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反应,沪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并未编写相关的实验来探究该反应的发生。很多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检验产物碳酸钠法、喷泉法、瓶子或气球变瘪法、瓶吞鸡蛋法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但这些研究主要指向于对产物碳酸钠的检验以及气体压强的变化,在不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反应能量的变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间。本实验采用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pH四种传感器分别测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四者的变化,从多个视角来探究该反应的发生。
一、仪器药品
1. 仪器
实验一:
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橡皮塞、四颈烧瓶(如图1)及配套橡胶塞、注射器(60mL)、气压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
实验二:
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橡皮塞、烧杯、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
2.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
二、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一: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四颈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不断减小,气压逐渐变小,温度逐渐升高。通过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绘制成三条变化曲线。再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
实验二: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得氢氧化钠浓度不断减小,通过pH传感器采集数据绘制成pH变化曲线。通过分析pH曲线变化趋势得出结论。
四、操作要点
实验一:
1. 清洗传感器并进行校准。
2. 在四颈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将装有50mL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分别与四颈烧瓶相连,同时将传感器、采集器、电脑连接好,设置好采集频率、采集时间。
3. 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四颈烧瓶中,点击电脑屏幕上的“开始采集”按钮,观察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变化。
4. 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重复上面的操作。
实验二:
1. 清洗传感器并进行校准。
2. 在锥形瓶和分液漏斗中加适量大理石和稀盐酸,将pH传感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数据采集器及电脑连接好,设置好采集频率、采集时间。
3.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把稀盐酸滴入锥形瓶中,点击电脑屏幕上的“开始采集”按钮,观察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变化。
说明:基于初中学生的已有基础,同时考虑到在课上演示的实验效果,本实验使用pH在12-13之间的氢氧化钠溶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 实验一(如图4)由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曲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变化更明显;由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曲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变化更明显。上述两个现象从反应物二氧化碳浓度的减少及能量变化的视角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而不仅仅是与水发生了反应。(说明:目前中学实验室使用的各种品牌的二氧化碳传感器量程最大为100000ppm,所以一开始二氧化碳浓度和时间曲线看似没有变化,实际上也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
2. 实验二(如图5)由pH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曲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此现象从另一个反应物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少的视角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六、实验创新之处
1. 改进了实验装置,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四颈烧瓶的使用,通过一次验完成了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三者变化的测定,减少了用抽滤瓶、三颈烧瓶作为反应装置时的多次重复操作,简化了实验操作步骤,节约了药品,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2. 实现了观察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同步变化
用抽滤瓶作为反应装置时,只能单一地观察到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某一方面的变化,通过此实验一的装置,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反应过程中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三者的同步变化。
3. 拓展了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视角
一线教师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物碳酸钠的检验以及气体压强的视角上,本实验从不同的反应物(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以及反应物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化学反应能量的视角进行了拓展,完善了从反应物的减少、生成物的产生、反应能量的变化来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多维视角。
4. 体现了初中化学实验的三个走向
通过数字化实验的应用,体现了初中化学实验从传统走向现代;通过电脑曲线随时间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化学实验从静态走向动态;通过从开始到结束,数据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化学实验从定性走向定量。
参考文献
[1] 姚秋玲,王锋.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7(3):72-74
[2] 陈怡.二氧化碳系列实验创新改进 [J].化学教育,2017(3):65-67
[3] 毕文杰,边贺东.利用手持技术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实验[J].化学教育,2017(5):73-75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废品不废;创新;输液用品;二氧化碳
一、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物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比较凌乱而分散。特别是由于教材与学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部分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设计出较为综合的实验,既能系统整理知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创新视角。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1.1个饮料瓶,3个输液瓶,1个罐头瓶,2个注射器,1个棒棒冰袋,镊子,2个止水夹,铁丝,玻璃导管,2根输液胶管,脱脂棉。
2.稀盐酸、大理石、过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甘蓝汁、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说明和现象
1.连接好实验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接口均为橡胶制品,容易保证良好的气密性。
2.将稀盐酸装入饮料瓶中,将小石子装入底部带孔的棒棒冰袋中并送入饮料瓶,用铁丝控制棒棒冰袋高度,不与稀盐酸接触。
3.把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在罐头瓶中金属架的最上层,点燃罐头瓶中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4.关闭开关2,打开开关1,把装有小石子的棒棒冰袋送入稀盐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紫甘蓝汁的输液瓶和罐头瓶,观察现象。首先看到紫紫甘蓝汁变成了红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接着看到罐头瓶中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的性质;最后怪异的现象出现,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中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这是由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且放出了热量,达到了脱脂棉的燃烧条件。设计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目的,让学生明白在潜水艇中获得氧气保持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
5.关闭开关1,打开开关2,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和装有石灰水的输液瓶,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但无其他现象,但石灰水中气泡极少,看不到浑浊现象,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
6.拉起棒棒冰袋,关闭开关2,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中,观察氢氧化钠浓溶液和石灰水的变化。氢氧化钠浓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并使石灰水变浑浊。充分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是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7.拆除装置,洗涤并整理试验台。
五、注意事项
1.装置的气密性应分开两个分支分别检查。
2.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应蓬松,切不要过多。
3.开关2控制的第二分支要在最后一个输液瓶塞插一个拔去活塞的空输液管,目的是平衡气压,防止反应容器中的胶塞被冲开。
4.氢氧化钠溶液量应多些,且要达到饱和,以利于快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挖掘资源的“异常”功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思想,同时也可说明“生活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时材料常见,易于推广。
2.通过提拉铁丝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操作简单,用输液瓶、注射器和输液器连接省去了打孔的繁琐且气密性良好。
3.用紫甘蓝汁代替石蕊让化学更生活化,在生活中有很多花瓣和果实都可以作为指示剂,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和性质检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为巩固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以及性质的检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激发了学生的的好奇心,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的瓶中,过氧化钠却着了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衔接了高中教材。
参考文献: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磷(暗红色)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无色酚酞试液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
13、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含有亚铁离子)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含有铁离子)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蒸馏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物质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一、提纯过氧化钠
例1 下列除杂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溶于水,加入适当澄清石灰水,过滤,蒸干得到氢氧化钠
B.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过氧化钠
C.过氧化钠中含有氧化钠:在空气中加热
D.除去氯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溶于水,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蒸干得氯化钠
解析 A项,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仍然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杂质,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B项,二氧化碳不能被过氧化钠吸收完全;C项,在空气中部分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应在纯氧中加热;D项,过量的盐酸,在蒸干过程中挥发了。答案D。
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本质
例2 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中,水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反应物
解析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本质分两步:(1)2Na2O2+4H2O=4NaOH+2H2O2;(2)2H2O2=2H2O+O2,从反应式看,反应(2)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反应(1)类似盐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过氧化钠中氧元素1/2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至0价,1/2的氧元素由-1价降至-2价。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氢氧化钠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答案D。
三、碱性氧化物
例3 下列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的是( )
A.Mn2O7 B.Na2O2
C.Na2O D.CO
解析 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它与酸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O不能与碱反应,称为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氧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由高锰酸钾联想高锰酸,对应的氧化物为七氧化二锰,属于酸性氧化物。答案B。
四、过氧化钠的特殊反应
例4 在下列物质中加入过氧化钠会产物白色沉淀和气体的是( )
A.硫酸铜溶液 B.碳酸氢镁溶液
C.稀盐酸 D.饱和氯化钙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