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破常规

打破常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打破常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打破常规

打破常规范文第1篇

就像那条不服气,不甘心的小鱼,它不一味地遵循自然规律,它欲想打破自然规则。

它想:为什么,它们为什么一定要成群结队的游?它们为什么一定顺着下游游?为什么……鱼儿太疑惑了,太不服了,太好奇了。终于,从它心中喷发出了一个信念:我要“逆向而行”!我要“打破常规”……

在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在逆境中体会快乐,因为我们不去尝试,不去突破。因而,生活给我们的是单调,是乏味的。所以,不管鱼儿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它也是一条“精彩的鱼”。

打破常规范文第2篇

海法是以色列的北部港口城市。就在这一距地中海北岸仅200米的小镇上,坐落着英特尔研发中心,这里一度是英特尔在美国境外最大的研发机构。邓慕理(Mooly Eden)赴美国任职之前就工作在这里。

这位前以色列国防军少校酷爱戴黑色贝雷帽,在加盟英特尔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最为业界熟知的贡献就是率领团队成功开发迅驰(Centrino)移动计算技术。以色列人骨子里的坚韧和向平庸挑战的偏执基因支撑这个团队改变了移动计算的历史,海法团队也因此一战成名。

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2000年,邓慕理向高层表述了他们正在研究的雏形处理器计划,这类处理器省电、发热量低,但频率比当时的主流处理器低得多。当时,“高频率=高性能=好产品”的概念盛行,这个计划遭到非议在所难免。英特尔CEO欧德宁最终支持了邓慕理,他和他的团队得以全身心地开发这款以古代以色列城邦名Banias命名的移动处理器,即Penitum-M。

在此之前,英特尔、AMD及苹果的做法都一样,以桌面处理器为基础,选择低功耗产品作为胚胎,通过加入Enhanced Speedstep、Deeper Sleep等节能技术,将其修改成低耗电、低热量的移动处理器。因为难以满足笔记本电脑兼顾电力与效能的需求,处理器一度阻碍了笔记本电脑发展。

邓慕理先行一步,他领导以色列研发小组采取全新做法打造“纯正血统”的移动处理器,从一开始就以低耗电、但不牺牲性能为出发点,其设计理念是在每个时钟周期中执行更多指令。从英特尔后来的技术路线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思路也影响到了后来的酷睿2处理器。“迅驰的革命性在于,以前我们都致力于提高频率,而迅驰要求不仅注重频率,同时也要降低能耗,这就必须要为此设计相关架构,实现技术路线切换。事实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由于采取了联合研发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处理器、芯片组与无线模块之间相互协同,所有省电技术都可以在最优化模式下运作。这项“打包”计划最终演变成为2003年的迅驰(Centrino)技术。

从第一代迅驰技术开始,其优化点就在随时代变迁不断变化。如今,高性能兼顾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已经成为基本诉求,以小尺寸、低功耗支持笔记本电脑的轻薄便携设计,实现增强的可视计算,以及实现扩展的无线功能都成为迅驰的优化要素。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续航时间延长到9小时,同时,我们也希望用户在3G时代能有更好的移动体验。”节能正是保证移动体验的基础。邓慕理认为,提高处理器性能和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并不矛盾,英特尔的秘诀就是HUGI(HurryUp Get Idle,快速工作快速休眠)。“处理器在休眠状态几乎不消耗能量,理想状况是平时让处理器休眠,工作时快速催醒处理器,让它尽可能快地完成工作,快速处理完成后再次休眠,这样就可以实现节能。难度在于,处理器如果不容易唤醒,或者唤醒后不能快速完成任务都不会节能。”造出这样的智能处理器就是邓慕理的高效节能法宝。

我有四个孩子

“我原本有三个孩子,后来我有了第四个孩子,它就是迅驰。”邓慕理的“第四个孩子”从幼年第一代的Cammel平台,已经成长为第五代的Montevina平台。而现在,迅驰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已经有了时间表――Calpella平台将于2009年第三季度问世。

打破常规范文第3篇

一个中国就相当整个欧洲那么大,传承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料理对于外国酒商来说更是难以通盘了解。

首先是上菜方式的不同:正式的西餐都是一道一道菜依序上到每个人的面前,很容易依照口味轻重来安排顺序,并为每道菜搭配适合的酒。然而中式大桌菜,却是很多道菜一起出,同时有煎煮炒炸蒸炖焖煸等各种烹调方式的菜在桌上,根本无从预测用餐者的品尝顺序。另一个显著的差异点就是中菜的复杂度与完成度,中国料理的繁复细致地烹调手法与讲究的汤汁酱料搭配,往往让菜本身的味道已经十分完整平衡,没有留下多少余地给酒来发挥。

当然,只要对酒和菜的特性有好一点的掌握,葡萄酒还是可以为我们的中菜搭配经验增色不少。

其中,第一个要打破的就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的老生常谈。影响口味轻重的因素,除了肉的颜色,更多是在于烹调的方式和酱料、香料和作料的运用。同样的猪肉,做成粉蒸排骨、蒜泥白肉、糖醋排骨或红烧肉,味道就大不相同;粉蒸排骨可以用清爽干型白酒配(例如意大利的灰比诺Pinot Grigio),蒜泥白肉可以用酸度略高的微甜白酒配(例如法国阿尔萨斯Alsace的雷司令Riesling),而糖醋排骨或红烧肉就必须用到果味宜人、单宁相对轻柔的红酒,如勃艮第或新西兰的黑比诺(Pinot Noir)。

考虑了口感轻重之后,接着要找寻味道的同质性。清炒绿色蔬菜适合使用清爽、带有蔬菜青草味的干白,例如长相思(Sauvignon Blanc)来衬托,菇类可以用经橡木桶熟成的霞多丽或维欧尼(Viognier)搭配,而黑胡椒牛柳则适合跟在偏重度烘烤的橡木桶中培养,具有熏烤味与胡椒味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一起品尝。另外再从互补的角度来思考,红酒里的单宁能分解肉中的蛋白质,两者互相抵消之后肉不油腻了,酒也不涩了,所以吃越有嚼劲的肉时,就要搭配单宁越厚重的红酒。至于带有辣味的菜,则不妨用半甜的酒来解,例如德国白酒或者是西班牙Oloroso Dolce或Cream雪莉酒。而鱼类料理,需尽量避免搭配木桶味和单宁重的红酒,因为它会特别凸显出鱼的腥味并产生铁锈味。

打破常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常规;新思路

在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出现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阻碍,要想发现数学教学的新视界,打破常规,创新小学教学新思路,关键是要明确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创新。

一、避免教学目标牵强附会,增强针对性

现阶段小学数学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往往都缺乏针对性,忽视了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实际使用起来没有计划性,有的制订的内容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在一堂课上达到所有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很难办到的。可以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特点,避免课堂目标过于成人化,向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准确地定位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自然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立足于科学,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小学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鼓励,使其发扬,对向导和激励作用加以重视,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习能力,加强在教学上的特色,制订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使小学教学更加具体、有效。

二、情景创设立足于课本教材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创设许多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内容,但是在创设情景时老师往往会忽略许多关键性问题,导致创设的情境与教材内容相关性不大,这反而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时产生偏差,甚至会有负面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最新接触“角”这个概念时,老师开始课堂教学往往会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角”吗?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接触的数学内容十分有限,他们联想到的可能会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角”,比如动物的“角”等等。当老师引出教材上要学的“

三、打破常规,注重创新

在新课改背景下,常规性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学思路的发展,在新的改革背景下,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规范性,为发挥数学学科的基础作用做好保障,同时这也为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老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铺设高效学习的新起点。有大量的小学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简单,不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其实这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新课标要求下,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在夯实基础,老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接收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铺垫,而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精致的过程的。所以老师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首先要制订统一的预习方案,包括初步预习时课本例题的理解、课后思考题的考究、学生自主预习后问题的提出等一系列过程。例如,在接触“时间”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从小就接触的知识,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布置收集日历或是自己制作日历的任务,在课上再以他们制作的或收集到的日历对他们进行讲解,使他们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闰年”“平年”的划分有正确的认识。

四、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往往害怕发言,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敢举手,“万一被提问了怎么办?万一我回答错了怎么办?”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在课堂上举手的人越来越少,学生的发言意识也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发言的仅仅是那几个活跃的学生,其余的学生不发言也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成为一种煎熬。这时候老师就要注意帮助学生明确发言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发言意识,可以与学生做好约定,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既保证学生能够举手,又打消了学生的顾虑,还可以帮助他们规范学习意识,一举多得。

总之,要想在新课改条件下进行小学数学的教育创新,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规范性备好课,敢于打破常规,尝试新鲜事物,进行教育创新,高水平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于荣秋.如何根据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组织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07(5).

打破常规范文第5篇

《西学东渐》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一课。大纲对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高中生来说,想在两个课时内吃透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课文内容介绍的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中国,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各个阶级的不同代表在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上探索,奋斗的历程。他们时而团结在一起,时而又分道扬镳;时而顺应时代的潮流前进,时而又逆历史潮流、固执守旧形成倒退,真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要理解和把握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把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以往的教训,在准备这堂课时,一方面我精心设计了课时内容,另一方面也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方法,巧妙地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一、精心整合课时内容,夯实基础

本课内分三个标题:第一目“开眼看世界”主要介绍前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西学,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目“体用之争”主要介绍海派、早期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期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结果使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分道扬镳;第三目“维新思潮”主要介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否定专制思想,提倡自由,平等,阐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以及与顽固、洋务派的思想论战。如果按照以往习惯按序讲授,就会使知识内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和整体性被课时按排(2课时)所截断,老师在第二课时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导课,才能使两堂课的内容有机衔。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学起来也颇费力。于是我借鉴语文课教学方法,用第一课时通读教材,做到初步整体感知。第二课时分析探究,归纳整理,实现由感性观察家理性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第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拓展内容,掌握梗概,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

对一这一部分的内容,必修1第十三课《》,必修2第十二课《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选修(一)第十五课《》、选修(二)第十五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有所论述。我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前把五本教材准备齐,课上通讲习五课中的相关内容,尽量全面地感受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为下一课时的讲授做一个全方位的铺垫。

2、解释基本概念,扫除障碍

这一课的名词较多,通过阅读找出不理解的名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等相关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扫除概念上的障碍。

3、了解人物、派别、明确目标

这一课涉及的人物,社会阶层、政治派别很多。我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阶级性,派别,提出哪些主张等。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交代本课书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学习这课书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完成了以上三个任务,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巧妙安排对比,以求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果说第一课时解决了知识目标的话,那么第二课时就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从而实现教学的另一个目标,也是最终目标,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育人这个教育目的。在第二课时中,我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1、比较近义词,明确各派别的目的

对于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学生并不明朗。于是我让学生辨析“变法”“变革”“革命”这三个近义词的区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哪个派别,提出什么样的主张,其最终目的都是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像这样的近义词课文中还有。如“编译”“编写”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领悟出林则徐、魏源两个人在“开眼看世界”中的差别。“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之间“制夷”与“自强”的差别,体会经世派与洋务派之间微妙差异,及对西学的涉猎程度,对西方了解的深度的不同。

2、对比倡导西学的背景、主张,了解思想解放的过程

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提倡西学的背景各不相同: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是从闭关自守下解放出来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从妄自尊大中解放出来;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是从器物之学中解放出来的。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倡导西学主张之所以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分歧,通过对比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其根源其实是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