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经典童话;改编

动画电影是一种融合了文学、文化、商业等各种不同元素的集合体。好莱坞动画电影将经典童话作为改编对象,显然会使之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审美对象,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内涵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好莱坞动画电影也肯定会赋予古老的文字全新的生命形式。本文通过对迪士尼动画电影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好莱坞电影对经典童话故事的重构与改编策略。

一、情节简化:迎合大部分儿童

动画发展到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源自于漫画,其语言的卡通化充分迎合了广大儿童的心理需求,动画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观众主体定位于儿童。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动画电影的故事发展往往局限于一条主线,其叙事线索往往也是单一的,这种叙事方式也更有利于将个性独特而鲜明的角色塑造出来。首先,儿童的思维相对单纯,这就要求动画的情节尽量简单易懂,如果情节过于复杂,儿童观赏起来难度太大。其次,儿童对于动画的娱乐性有很强的要求,因此动画片很少有艺术类型片。再者,简单的情节无论是在技术制作方面,还是在角色的表达方面都更加好把握。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发展,加上动画电影公司对电影观众的培育和引导,动画观众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了,观众的年龄层也进一步扩大,广大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观赏动画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正如迪士尼公司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所说:“卡通动画作为叙述故事和视觉娱乐的一种方式,可以为世界各地各年龄段的人们带来欢乐和信息。”所以,动画片这种娱乐性比较强的大众化产品,必须有一个清晰而简单的故事主线。而迪士尼也正是通过讲述虚幻世界加上简单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得广大观众被深深吸引。

罗佩的文学作品《林中睡美人》于1959年改编成动画电影《睡美人》,这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一部长片。《林中睡美人》中在奥罗拉公主的洗礼仪式上,黑巫婆不请自来,与众仙女们同桌共饮。因为不是被邀请的嘉宾,所以就不可能有单独定制的精巧杯子。这对黑巫婆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她决心将怒火发到公主身上。而在动画电影《睡美人》中,黑巫婆直接以反面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对于黑巫婆的经历并没有详细交代。这种对情节进行简化的做法,对于将观众的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更为有利。而在罗佩的笔下,黑巫婆用纺锤将公主扎晕,公主也因此如黑巫婆的预言那样沉睡了上百年,然而仙女始终没有放弃对王子的寻找,王子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奥罗拉所在的城堡,最终救出了公主。而王子那边还出现了邪恶的妖精母后,尽管奥罗拉醒来了,但是又历经千难万险才和王子生活在一起。而在动画电影《睡美人》中,故事的一个主线就是王子为了将奥罗拉救出并将她身上的诅咒破除,与三仙女共同对抗黑巫婆,并最终获胜。与原著相比,改编后动画电影的叙事主线简单明了,善恶分明,反派人物都罪有应得。这种单线圆形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传递出来的主题也更加明确,更能迎合大多数儿童观众。

二、重新定位主题:迎合特定时期的主流文化

既然动画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就必须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衡量一部商业动画电影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是否获得观众的认同,是否能够迎合广大观众的文化价值观。动画电影的灵魂就是其主题思想,而且必须迎合广大观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实际上好莱坞影片的基本样式就是以类型电影所构筑出来的社会神话,也就是影片中的乌托邦。观众想象中的乌托邦价值取向也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迪士尼同样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典型,符合这个特点也就顺理成章了。

20世纪中期之前,迪士尼受到传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也就是在男权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其动画电影也同样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前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还是之后的《睡美人》和《仙履奇缘》,叙事主题都是单一的,都没有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大多数是以王子公主式的故事情节为主,男性总是要去解救女性于危难之中,但最终的结局都是完美的。大众也非常接受这种价值观念的灌输,正是因为符合了大众的传统思想,电影将其巧妙地呈现出来,从而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碰撞、冲突更加激烈,女性思想、女权主义也在慢慢苏醒,尤其20世纪80年代之后,女权主义逐步传播。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经写道:“这些娇滴滴的女主角满是瘀伤,被动,受伤,屈膝下跪,受羞辱,并向年轻的姊妹们示范当个受苦受难、被遗弃和逆来顺受的美女有多大的光荣。”这充分说明一个全新时代即将到来,这对传统思想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从迪士尼发展历史来看,在沃尔特・迪士尼于1966年去世之后的将近20年,迪士尼公司几乎没有制作出很好的动画电影,公司掌舵者的变化使其内部管理出现较大问题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广大观众的思想同样发生了转变,而迪士尼还没有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也就很难满足新时代下观众的要求。1959年拍摄完成的动画电影《睡美人》也最终成为传统思想下的终结片。由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海的女儿》改编的动画电影《小美人鱼》于1989年正式上映。这部影片对迪士尼的动画长片主题进行了重新定位,也因此打了一个翻身仗,并获得了成功。电影中将一位现代女性的全新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对于自由勇敢地追求,她的个性坚强而独立。此后的一系列动画电影,比如《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花木兰》《仙履奇缘2:美梦成真》《长发公主》等,都对女性主题进行了重新定位,赋予了这些女性新时代的性格和命运。她们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是那么执著,她们崇尚自由恋爱,她们个性张扬,这些特点都充分迎合了新世纪人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动画电影的主题和审美标准。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同系列动画电影《仙履奇缘》,从1950年的《仙履奇缘》到2002年的《仙履奇缘2:美梦成真》,再到2007年的《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观众不难发现,尽管影片的题材相同,然而故事主题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1950年的动画电影《仙履奇缘》中,尽管Cinderella聪明勤奋、受尽苦难,但始终低人一等,如果想改变命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仙女和王子身上。而在2002年的影片《仙履奇缘2:美梦成真》中,公主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住进了皇宫,在历经种种皇家宫规与自我思想的冲突、碰撞之后,最终突破了思想的禁锢,这是一种对传统思想禁锢以及官民不平等地位的勇敢挑战。而影片主题也重新定位为公主经过自己的奋斗最终获得成功、得到认同,而且还冲破了传统思想的皇家制度的束缚,也充分体现了平民与皇家在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等权利上的平等。在2007年的影片《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中,时光穿越,直接去除了Cinderella由于获得仙女的帮助认识了王子并与其相识相爱的这个主线,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赢得幸福,将新时代人们崇尚“进取性”、崇尚“个人奋斗精神”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巧妙地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三部动画电影中不难发现,Cinderella的性格、思想以及命运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标准的变化。

三、注重打造配角形象:凸显主角形象

在各种各样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类型中,有一类非常值得关注的类型,便是迪士尼独具特色的全新的配角人物形象,也就是主角身边总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个性独特的配角人物形象,这些配角往往是充满趣味的。在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主角白雪公主与不同的小动物之间进行对话,这些画面凸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让很多观众念念不忘。这些小动物比如小鸟、兔子等都主动为白雪公主承担家务,并积极向小矮人寻求帮助,目的就是为了营救白雪公主,它们与白雪公主悲喜与共。小动物们爱上了公主也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影片中加入的动物角色不仅让画面更加温情,同时也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也正是动画电影的一大特色,这种形象和感染力是任何一种艺术语言都无法做到的。在文学作品《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对七个小矮人的性格刻画是比较模糊笼统的,对每个小矮人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改编成动画电影之后,每个小矮人都被赋予了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迷糊鬼、爱生气、瞌睡虫、开心果、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每一个形象都独具特色,让人记忆深刻。影片对这些配角形象的塑造使得公主的森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如童话。七个小矮人对于白雪公主的印象也是各有不同,他们在白雪公主面前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让白雪公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化。假如电影中缺少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小矮人以及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们,而只有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巫后以及王子的老套情节,是否会少了许多生活气息?白雪公主的善良、美丽以及遭受的种种不幸是否也就无法塑造得如此生动感人?因此,电影光有感人的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配角形象的塑造从而更好地凸显主角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美女与野兽》中,城堡环境描述得十分恐怖,但改编成电影之后,增加了很多拟人化的角色形象,比如蜡烛先生、橱柜、拖把、茶壶太太等。不同角色之间的交流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得顺其自然;也能更好地展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变化。影片中小茶杯Chip甚至还营救了贝儿和她的父亲,也使得故事的结局发生了改变。影片的配角往往幽默、性格开朗、行为搞笑,而野兽王子却郁闷、心理黑暗,这种形象的反差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得野兽王子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这些形象的出现让黑暗的城堡重新焕发出人性、娱乐性,对于城堡阴森、压抑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也更加有利于儿童观赏。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配角形象的出现让整个故得更加形象生动。

电影《木偶奇遇记》中,塑造了蟋蟀先生当作小男孩皮诺曹灵魂上的指路人,尽管蟋蟀的身材十分矮小,但对于他个性的彰显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并且使得男主角皮诺曹的经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蟋蟀先生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让观众有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仙履奇缘》中,主角Cinderella的友善和勤劳也对鸟儿和老鼠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它们在紧急时刻帮助她缝制出非常漂亮的礼裙,这些配角忙忙碌碌的形象,也变得十分可爱、友善和有趣。因此,电影中塑造好配角形象不仅能够营造出更好的故事氛围和凸显角色的形象,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好莱坞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造梦工厂”,经典童话的改编影片一直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好莱坞通过对经典童话的改编,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要么搞笑、要么浪漫、要么悲惨、要么恐怖的故事。从好莱坞多年来改编经典童话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改编电影尽管占据了好莱坞的很大份额。但是,好莱坞对于经典童话改编成电影并没有一成不变、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不仅在改编的题材类型方面寻求变化、寻求突破,而且在改编策略上也不断尝试创新。经典童话这一杯醇厚甘洌的陈酒,在好莱坞影人的努力下变幻出不同的奇幻色彩,成为世界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德]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2]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 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4] 张帆.从童话故事《小红帽》看女性形象在历史中的发展和演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02).

[5] 闫兰.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配角形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 李四达.迪斯尼动画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第2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书交朋友》。

“小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不会淹死?冬天青蛙去了哪……?”小时候我曾经多次问过妈妈。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我们找老师帮忙。”我很吃惊,妈妈竟然有不知道的事情,更让我惊奇地是,妈妈的老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本厚厚的书《十万个为什么》。

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讲故事,把我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为勤劳善良的灰姑娘获得美好的生活而高兴;我为小乌龟战胜小白兔而开心。我想象不出皮诺曹的鼻子有多长,我羡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想坐着雪撬和圣诞老人一起,给小朋友送去礼物。我在书中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我去南极看过企鹅,我和宇航员一起遨游太空……后来,我得知妈妈讲的故事是从书上看来的。于是,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小学后,我学会了拼音,爸爸妈妈便给我买一些带有插图和拼音的书。我开始自己读书,《人与自然》让我知道了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仿佛也把我带到了那座小木屋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看到了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书告诉我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故事。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童话 幼儿教育 心理发展

幼年的记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大多属于不连贯的记忆。由于处于幼儿阶段,个体还不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保存,能够在大脑停留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相对比较有限。然而,童话在人们有限的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些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形,往往会刻画在人们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童话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话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童话成为幼儿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童话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通常情况下,童话都具有夸张与幻想等特点,甚至一部分童话内容已经超出现实范围。然而,童话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童话书本中刻画的人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童话故事的原型。

其次,童话实质上属于现实与想象相互结合,虽然童话需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加工处理好,则高出现实生活,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与复制,在对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加工与改造之后,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对于幼儿来说,童话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离奇的形象,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无尽的联想,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最后,幼儿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致使幼儿还不能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无法获得对社会初步的认知。然而,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例如:幼儿可以在童话中,了解森林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初级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辨别社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在我国著名的故事西游记中,儿童被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孙悟空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并且可以辨别妖魔鬼怪,影响我国一代代幼儿的成长。

二、童话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童话的基本特点便是幻想性,成为童话的核心内容,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幻想实质上属于对生活的象征反映,通过幻想的形式,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换言之,童话中所塑造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然而,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童话故事的幻想来源于生活,并且折射生活现象。通常情况下,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会采用拟人化与夸张等手法,创造离奇的气氛。

(二)童话幻想有一定的限制

童话中的幻想不是没有根据的,会受到思维特点和生活逻辑的限制。换言之,在创作童话故事中的形象时,需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帮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此外,幻想同样会受到幼儿的思维特点的限制,童话中的幻想,需要结合幼儿的思维习惯与规律,不能够超出幼儿的思限度。

(三)夸张与拟人是幻想的产物

各种艺术或多或少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夸张表现形式,然而,童话故事中使用更加全面的夸张表现形式,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得人与物更加离奇。此外,童话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和遭遇等都会使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幻想成为童话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中,积极向上的幻想,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童话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好幻想等心理特征,激发幼儿进行探究,更增强童话故事的感染力。

三、幼儿在欣赏童话时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欣赏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想象力,童话故事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然而,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是在假想的情景下,对真实的活动进行反映,需要借助于象力的运用。例如: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又可以是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可以进行对话与情感交流。因此,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而加深对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的理解。此外,幼儿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将自己幻想为王子或者公主,实现内心的渴望。例如:幼儿在表演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中,需要借助想象力,装扮为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及丑恶的王后等。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内心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帮助幼儿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童话故事中美丽的场景、善良勇敢的人们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让幼儿内心中获得更多的愉快的体验,被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扣动心弦,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降低幼儿的阅读压力与负担,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快体验。

(三)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不仅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更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及词汇等,而在内心复述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则可以锻炼儿童的言语能力,加深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加上言语与动作的配合,童话故事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形象与具体。

综上所述,童话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庭等提高对童话的重视程度,引导幼儿阅读积极的健康的童话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瞻予.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6-11.

[2]罗曦.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02:151-152.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物外在形象;惟一性;性格

动画片自产生以来,三次重大革命――《米老鼠》的从无声到有声,《白雪公主》的色彩以及《玩具总动员1》的3D形式――都是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动画电影,能把沉重的话题轻松快乐地表达出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主题、突出情节,抓住观众,每部动画主角的外在形象都尽可能地与其性格和情节符合,相辅相成,互相支撑,这是动画电影制作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一、动画电影人物外在形象与设计原则

(一)动画影片人物外在形象的惟一性决定了动画人物要不断创新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放到电影中亦不例外。自从电影诞生以来,谁也说不清已经创造了多少经典形象。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增加了影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有许多地方与真人电影不同。它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是完全依靠人们的想象力而创造的,演绎各种真人无法完成的情节,它能赋予世界万物以生命。即使世上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人们能想象得到的,也可成为动画影片的角色。这种背离传统电影真实本性的虚构性、夸张性和荒诞性使动画电影产生一种真人电影无法实现的效果。这在电脑制作技术不存在的年代,是满足人们幻想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但是,正是动画影片的这种虚构性、夸张性,形成了电影中每个形象的身份的惟一性,这与真人电影是最大的区别。在真人电影中,一名演员在不同的影片当中可以饰演不同人物,也就有不同的身份。同一张面孔在不同的电影中,就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物。作为一名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戏路,就是可以扮演一些性格相近、角色相似的人物。长此以往,大家也就接受了这种固定的造型,将戏中人与真人混为一谈。所以有些演员总是想拓宽戏路,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而动画影片却是相反,即身份的固定性和惟一性,一个人物形象一旦生成,就拥有着惟一的身份和姓名。而不会因为影片的不同而改变身份,如白雪公主,即使她在《怪物史来克3》中出现,那么她的身份也是白雪公主。这种类似条形码的身份惟一性和固定性以及形象的不可复制性,就决定了片商每开发制作一部新动画时,就要创作设计出新的动漫形象。即使是类似于《冰河世纪》《玩具总动员》等系列电影,主角是同一个人物,但也要在每部影片之中配合情节需要而设计绘制出一些新的形象,以参与剧情的推进。

(二)动画影片人物外在形象必须与性格相统一

一部动画片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故事编排、题材创意、制作技术等,但是作为动画片最主要的,特别是美国动画片,往往追求的是娱乐性和票房,片商因此会绞尽脑汁地编写一部好的故事,并根据故事来设计出与电影相适合的卡通形象。根据故事需要,每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就要求与之相配的外在形象,在这一点上也是与真人电影的不同之处。虽然电影界不提倡脸谱化,但这一条对动画影片却是不适用的。动画人物的外在形象,必须要脸谱化,要求动画人物的外在形象必须与性格相统一协调,才能达到观众从表面到内心认同的统一性。二者的统一,会让人们通过这个人的外貌,感觉到发生这个人物身体上的事件,或他说出的话,是顺理成章的,自然生发的;他只会做出这样的事而不能做出别的事,否则就会出现笑场的效果。这在美国动画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活泼型的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开朗型的花木兰(《花木兰》)、沉稳型的乌龟大师(《功夫熊猫》)、狠毒型的贾章(《阿拉丁》)、顽皮型的熊猫阿宝(《功夫熊猫》)、古板型的卡尔(《飞屋环游记》),等等。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包括服饰和语言等,都与其性格有着全面的协调。

如《飞屋环游记》中的小罗,是一个正直、善良、热情、单纯可爱、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技术组人员通过简约的设计,即通过小罗眼睛位置以及鼻子和嘴巴的细微变化,让他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因此导演和艺术设计人员就特地不突出他的下巴,使他的头部更加具有蛋状的卡通效果。而主角老卡尔是一个坚定重感情,但也很古板和固执的人,因此,脸被设计成了一个正方形和长长的眉毛。

二、美国动画形象设计原则

动画卡通并不单单用于电影中,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甚至一些城市和企业,都有自己的卡通吉祥物,这些吉祥物糅合现代流行的卡通审美元素,再结合拟人化设计手法,达到既体现出事件或城市的风采,又必须准确传达相关信息,并能生动诠释事件的主题的目的。这个原则同样适合于动画片。而作为动画界的老大,美国的动画电影当然更重视人物外在形象,他们有一套“动画电影的创意设计与执行”程序,即在制作时,特别注意影片人物外在形象设计,以便观众能从心理喜欢,使影片叫座,进而实现最大的商业利润。形象设计到制作上,有着自己的原则。

(一)便于识记

美国的动画电影主角形象设计,要求形象必须引人注意,即“PLEASED THE EYE”,所以形象要可爱、活泼、动感、简练,让人们看到第一眼,就能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形象寓意简单明了,以容易被记忆。所以要求外在形象的创意力求创新,甚至要上升到精神层面,为以后影片的叫座以及商品的热卖奠定基础。美国动画影片中的几百个有名的形象,都是这种便于识记的产物。

(二)遵守美学规律

这种美学规划,一是要运用解构主义”,即人物形象的设计,其四肢、躯干、脑袋相互分离却彼此关联,甚至是五官都可以分散浮于空中。这样会增强人物的独特性和跳跃感,提高造型的认知度。“二是考虑普世性。一部电影的形象设计,不能只考虑本国元素,如果要面向全球发行,必须要注意全人类共同性的特质。在人类潜意识中,对婴儿和儿童,有着格外的喜欢和关爱。因此动画中的形象,一般都是大眼、大头、三头等身,近似于人类儿童的身体比例;而动画中儿童形象,更是设计成二头等身左右。如《功夫熊猫》的阿宝、小罗等就是如此。《机器人瓦力》中的天使机器人伊娃,创造性地把工业化产品设计理念融入其中,苹果公司的著名设计大师Johnny Ive将其设计成身体白白净净、光滑,造型曲线圆润柔和,飞行时幽雅轻盈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设计,实际上运用了典型的苹果产品工业设计理念,即最平滑、无缝、能够隐藏所有运动部件的衔接技术。

(三)注意文化象征

设计一个动画电影形象,要考虑到这个形象必须承载特定文化和大量信息,必须满足该片的故事情节及相关背景,即包括影片生产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背景,传递了不同国家、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比如《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与中国北京亚运会的盼盼相比,在面部上明显多出了活泼、可爱的神情,身体结构上也是美式动画的夸张造型。而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就是以中国京剧脸谱为原型而设计的。

(四)注意形象要与性格的变化而变化

正如哲学认为,事物是相互作用的。卡通外在形象对人物性格有着很好的体现的同时,动画人物的性格对外在形象也提出了要求。美国的一些卡通形象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它们不断有新的故事发生,因为它们的性格和形象越来越丰满,人物也成熟起来,形成了一种人物化的定式。这就要求其形象必须跟得上其性格的发展变化。比如美国最有名气的动画《猫和老鼠》,最开始的猫咪是一个总是面带笑容的家伙,但眼睛缺少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与老鼠杰利的斗争,这只猫有了顽皮、欺软怕硬等人类性格,所以形象就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是最大的。要外在形象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加菲猫。这只猫出生于1978年6月19日,30多年来,这只猫已经有了巨大的粉丝团。有粉丝们的拥戴和总结下,它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明星,它有自己的明星档案,其中包括星座、爱好、喜欢的名言、喜欢的食物、喜欢做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女朋友,还有被广泛传播又很雷人的话语;还有自己的招牌动作。另外,加菲猫亦经常需要解决许多人类才能遇到的问题,如减肥、对星期一的厌恶及恐惧、对事物的冷感及烦闷等,因此,加菲猫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越来越接近人类而非猫。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加菲猫完全人类化,在动画形象上,开始以两脚行走而非以四脚爬行,形成了贪吃、顽皮、搞恶作剧、慵懒、狡诈,也有责任感,比较独立的性格。为了与这种形象发展相适应,加菲的形象在1988年发生的质的改变。从身体比例、线条结构、纹理上都进行了调整和简化。在此之前,加菲的身大眼小,尖耳及T字形的鼻头,上唇和双颊长着许多小麻点;脸上长着更多的胡子,身上的斑纹也比较多。这像一只真猫的速描。

而1988年改变之后的加菲猫。这只胖猫咪圆圆的,脑袋几乎跟身体一样大,二头等身的比例造型,更如婴儿。而且眼睛变大,鼻子是个小椭圆,胡子每边三根,头部的斑纹只剩每边三条,每边面颊也只有三个麻点。 这种调整后的造型,简洁明快,更符合漫画的夸张和变形要求,与其可爱、顽皮、狡诈的性格极为相符,更是满足了人们喜欢可爱的小猫咪而不是一只老猫的心理需求。

三、良好的动画人物外在形象,必须以技术为依托

当然,再好的形象也必须有技术为依托。2008年,第一部3D立体动画电影《闪电狗》上映,从此,3D立体动画电影时代开始。特别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真实感越来越强,越来越逼真。如在《飞屋环游记》中,皮克斯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运用了新的计算程序模拟、逼真地模仿了人类的面部表情和眼睛变化,如片尾老卡尔泪水充盈的眼睛,具有高度的自然感。而到了《玩具总动员3》,皮克斯小组开发了最新的3D技术,编写相应的程序来模拟其效果,影片中的毛绒玩具,其旧化、磨损质感极真实。而在2006年接手制作《玩具总动员3》时,皮克斯就想制作一些“毛茸茸”玩具,但受当时的技术的限制,他们只制作出一只粉红色“光滑”的无毛熊。所以这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长片动画奖,与技术的应用是有一定关系的。此外,还有现在在美国流行的动作捕捉技术,为《极地特快》《阿凡达》《快乐圣诞夜》的成功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四、结 语

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现实主义;奇幻元素

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编自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作品,于2005年由美国著名导演蒂姆・波顿执导完成。影片主要讲述了围绕查理・巴克特和巧克力工厂拥有者威利旺卡之间发生的故事。蒂姆・波顿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同时运用了现实主义和具有奇幻色彩的两种拍摄手法并在影片中充分表现原著作品中所叙述的荒诞滑稽又充满温情的故事情节――家境贫寒的小查理凭借着自己的好运气得到了一张来自巧克力工厂的金奖券,由此开始了在犹如仙境的巧克力工厂的奇妙经历,并在最后成为威利旺卡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

一、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现实主义又称作“写实主义”,是纯粹的唯物主义理论,即立足于实际,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在艺术方面,现实主义摒弃一切理想化的想象,主张客观和实际将现实事物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拍摄手法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一批影视创作者以在作品中展现现实社会及生活为标志,通过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还原真实世界。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导演蒂姆・波顿通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对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角色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性格爱好等进行了详尽的表述。比如,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被雾气笼罩的城市与建筑、隐藏在整齐建筑后查理一家岌岌可危的破屋、工作时间很长却收入菲薄的查理的父亲……导演蒂姆・波顿用现实的手法来表现男孩查理・巴克特的平凡、普通,甚至他比许多平凡人还要贫苦,就像在影片中旁白所叙述的那样,“他不会比别的小孩跑得快,也没有比较强壮或比较聪明。他家又不富有,没背景,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其实,他们三餐不继。”影片中,查理的母亲为了安慰家人竟然说“甘蓝菜配甘蓝菜最对味了”。然而原著作者达尔和导演蒂姆・波顿都认为,故事只有发生在拥有这样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小男孩身上才最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为了丰富影片中的人物角色,使作品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导演蒂姆・波顿还详尽介绍了其他四个获得巧克力工厂的金奖券的孩子,对其日常生活、爱好和家庭环境进行了描述,并且着重在影片中表现他们的性格,等等。例如,贪吃的奥古斯、傲慢且自大的紫罗兰等。与此同时,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导演蒂姆・波顿还通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比较了查理及其家人与其他孩子、家庭的种种行为,鲜明表现出其中的不同,并以此来塑造查理及其家人的角色形象。

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导演蒂姆・波顿一再用其特有的拍摄手法来强调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实的世界,工业化生产使整个城市被雾霾掩盖,建筑物整齐却没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人们行色匆匆、来来往往地忙碌,彼此互不关心……甚至于,导演还利用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表述,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间谍通过盗取他人信息而挤压、打击其他商业活动上的竞争对手;比如在现代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着差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诱惑面前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举止、表现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