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27-001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缺乏的中职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实现有效就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能够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也为中职学生节省职业探索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在中职学生进入职场以后,实现合理的职业定位成为其走向成功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后,能够正确判断自身优势和不足,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工作潜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相对科学的评估,认识自我社会价值,由此进行职业的准确定位。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工作信心,正确对待职业目标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从职业发展的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努力的方向具有前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现实发展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的现实情况
最近一些年以来,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带动发展起来。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个地区的中职学校发展具有很大差异性。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以往的中职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了很多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就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接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后,中职学校加强了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完善,不系统。中职学校还没有实现主体职责,缺乏相应的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管理。另外,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还不能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切合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与设计。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首先,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生积极进行教学合作与互动。中职学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并在相关学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增强学生职业知识,逐渐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知识竞赛与主题活动。
其次,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平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为学生营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会与渠道,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企业和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对该行业和企业有深入了解;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流程与技术操作规范的认识,增加岗位经验。学生还可以进行社区公益服务,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职业规划交流,培养职业规划设计能力。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程度和需求程度不同,因此,要分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课、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教师应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技能提升,以及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要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缩短学生的迷茫探索期,给予其工作自信心。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对于中职生在就业和社会经验不足来说,中职学生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面临工作压力能否坚持下来,是否就轻易换岗位和单位;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如何与领导融洽相处;怎样提升自己的情商;能否学会多为单位与领导分担解忧;面临复杂的工作,如何安排好工作顺序,做出正确的决策。中职生进入工作单位,要坚信自己,在工作中,学历与学校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能否为单位创造价值,对于中职生来讲,未来在社会脱颖而出的优势,应是在某一行业和岗位持续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中职生要理解与把握好这个思想。
参考文献:
[1]邱海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2]温暖,郭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3,(03)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
1.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
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与毕业生的接触,发现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临近毕业了,却无法找准定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的需要,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通过SWOT分析法、5“What”法等测评方法,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2.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误区,如“只愿去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愿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自己,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储备,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3.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②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而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技能不熟练。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层次。
4.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而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却在减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找工作时看一步走一步,盲目追求高薪、待遇条件较好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再重新选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其实,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更科学、更高效,也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身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高考,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开始进入自主生活和学习阶段,部分新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如学习兴趣不明确、缺乏长期目标、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适应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学习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树立他们的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轨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加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设定阶段性计划,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毕业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划意识的建立,到了工作岗位后,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顺畅,提升工作满意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但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生涯指导,即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整个高校的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要求,实现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 能转型。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生涯,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个体和社会共赢。就业不是单纯地“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造成混乱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与企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在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只好盲目就业,甚至失业;另一方面,庞大的求职应聘队伍增加了公司选拔人才的难度,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学生引导到了“人职匹配”的选择道路上,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为人才市场的供求理顺了秩序。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择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出现随意违约和频繁跳槽的现象。而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在择业时往往很慎重,能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契约意识”淡薄,随意地更换工作,频频跳槽既会影响个人职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形成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择业、积极从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而且也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时俱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近十年,有必要对该课程执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反思。以90后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在福州市五大高校展开调研,旨在了解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现状,并在数据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借鉴MOOC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体验式教育模式、分层分类开展教育、构建校本培训体系六个方面,对提高该课程教育的实效性提出有效的建议。
[
关键词] 福州市;高校;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12-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福州大学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600693)
[作者简介] 陈秋兰(1979-),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提出——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执行的满意度状况的必要性
从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以来,国内各高校为贯彻文件精神,陆续将该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并将该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中。这表明国内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下文简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下,所有产品(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在高校,学生作为高校提供各种产品(服务)的消费者,他们的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声誉的好坏。迄今为止,该课程的相关教育执行将近十年,但该课程执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反思该课程下一步如何有效地、针对性开展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以“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福州市五大高校展开调研,旨在了解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90后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的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获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对该课程的真实看法,为高校下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数据依据。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调研对象选取了来自福州市的五所高校:福州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90后大学毕业生,涵盖了理工、医药、农林、师范类院校,具有代表性意义,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1份,有效率为90.1%。在男女比例上,男生594人,占58.8%,女生307人,占41.2%;在专业上,经管类学生153人,占17.0%,文科学生321人,占35.6.%,理工科学生387人,占43.0%,医学类学生40人,占4.4%。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问题,其中包括21道单项选择题和 1 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从四个问题: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园文化的满意度”、“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以及“你最希望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到什么”展开调研力求获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对该课程的真实看法。
三、问题透视:大学生对现行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对问卷设计的问题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整理归纳,笔者总结了以下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
(一)大学生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下个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普遍不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有必要进行个人规划,但仍有2.5%学生表示没有必要。当问及“对自我认知模块的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个人特质有很清楚的认识符合你自身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1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当问及“密切关注所学的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前沿知识符合你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4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对感兴趣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薪酬及发展空间很了解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1.7%学生表示不太符合,6.7%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对感兴趣职业所需要对应的职业素质很了解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3.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56.4%学生表示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二)高校开展该课程教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教育满意度并不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对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什么样的态度?”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非常欢迎,希望能在课程教育指导下谋得满意工作。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对你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3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所传授的理论和方法对你制定个人生涯计划的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2.1%学生表示不太符合,10.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对你帮助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8.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
(三)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当前网络课程高度发达的年代,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吸引力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哪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高达68.3%表示来源于网络,19.2%的学生表示来源于学校此方面的教育,12.5%学生表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对你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1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课堂讲授式,19.2%学生表示体验式,仅3.2%学生表示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这说明具有强烈实践性特点的生涯课程教育,它的课堂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填鸭式满堂式灌输,学生对该课程满意度不高也是难免的,学生就更愿意从网络上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自学。
(四)大学生普遍反映所处的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文化比较缺失,生涯规划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周边的同学都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吗?”被调查的学生中78.3%表示很少,2.5%学生表示不了解。当问及“你对所在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赛事非常了解符合你自身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7.6%学生表示表示不太符合,8.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周边同学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比赛的积极性非常高符合实际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5.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经常在校园的广播媒体或微信、微博平台听到或看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报道符合实际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1.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7.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当你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主要求助于哪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父母,19.2%学生选择老师或辅导员,3.2%学生表示自己探索解决。
(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不紧密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认为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吗?”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不完善,9.2%的不清楚,2.5%比较完善但还需加大实践环节。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密切结合非常符合实际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7.6%学生表示不太符合,9.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所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符合下面哪种情况?”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生涯规划方面通用知识,19.2%学生选择以生涯规划方面通用知识为主辅以部分专业知识,3.2%学生表示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认知相结合。
(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其专业性和职业性有待提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总体评价?”被调查的学生中中有高达48.3%表示不满意,9.2%的不清楚,2.5%比较完善但还需加大实践环节。当问及“你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主要来源哪里?”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6%学生选择辅导员,3.2%学生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这都说明了生涯教育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建设。
四、问题解决: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的策略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校园文化引领、完善教育体系、分层分类开展教育、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入手。
(一)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模式,营造校园生涯文化浓厚氛围
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比“显性课程”更有影响力的教育手段。与“显性课程”的刚性教育特点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的知、情、意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内化为自知、自觉的行为。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创具有浓厚职业生涯规划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借助线上平台,如微博、微信、易班平台、校园网络、校园论坛等,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知识、职业标杆人物等。90后大学生被称为“拇指一族”,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网络,通过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文化,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其次,与线上宣传相比,线下宣传具有一目了然的视觉直观效果,在校园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分期宣传职业生涯理念等,如台湾某所大学就在校园教学楼以巨型喷绘的形式宣传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C=(K+S)A,其中“C”代表职场核心竞争力,“K”代表知识knowledge,“S”代表技能skill,“A”代表情商、态度attitude。第三,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节、职场文化节、生涯规划沙龙、朋辈教育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有效地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和实践。
(二)借鉴“MOOC”课程理念,开创校园生涯教育崭新体系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是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共享的教育新模式,引起了全球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1]。教育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国家层面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可见,MOOC已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拇指一族的“90后”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生涯教育理论、方法的大量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因此,探索一条融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指导三位于一体的生涯教育体系,已然是摆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面前的迫切任务。高校应该借鉴MOOC理念下的“翻转式课堂”,把网络学习社区的虚拟性与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性相结合,开创校园生涯教育新体系。比如说可以利用易班平台,建立生涯学习社区,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预先设定的学习主题下进行网络资源收集与自学,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内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再到传统课堂老师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面对面针对性的答疑解惑[2]。
(三)聚焦学生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校园生涯教育
市场经济下,所有产品(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在问卷的开放式问答题:你最希望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到什么?有高达81.6%的同学表示希望得到与未来出路密切相关的生涯指导,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学校开设生涯课程教育的满意度,首先就要区分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开展分层分类的针对性教育。高校本科生毕业后出路无非三条:升学、就业、创业。选择升学的这一学生群体,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聚焦这类学生的需求,指导这类学生探索自身是否具备与做科研学习相匹配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素质等条件,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基础上进行决策。选择就业这一学生群体,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聚焦“人职匹配”,指导这类学生在进行兴趣、性格、技能与价值观等自我探索与未来职业世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未来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生涯决策及行动实践。选择创业这一学生群体则要专门开设类似于创业精英班这样的相关课程,使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及早储备创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
(四)注重体验式教学,构建“唤醒—探索—行动”生涯教学模式
90后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注重自身的内心体验和感觉。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对这一“务实”的群体而言,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难得到重视,自然很难引起他们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体验式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情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与填鸭式课堂相比,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感[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遵循“唤醒—探索—行动”生涯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唤醒学生生涯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精神进行主动的生涯探索,最后实现主动的生涯实践与体验[4]。
(五)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推动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建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大部分是以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兼任,生涯规划教育很难像专业课那样建立一支专职教师队伍。鉴于高校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难以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矛盾现状,高校生涯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推动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建设。构建高校构建生涯教育校本培训体系,首先, 要成立生涯规划师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生涯课程教育教研室,专门负责课程的安排及师资的选拔与培训、管理等。其次,要树立“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不仅要把引进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进校培训常态化,还要使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定期化。第三,要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师资培训体系。高校要从自身的办学需求出发,在对现有生涯教育师资力量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校园生涯规划师资培训体系,以确保生涯师资队伍得到“优育”。
参考文献:
[1] 张小帆.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55-58.
[2] 菊春燕,孟梅,李松.青年教师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71-73.
[3] 马小红.基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4(30):129-130.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构建
全国教育行业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整体来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但目前师范生毕业时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比较多,存在着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就业率不高和师范生的整体就业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师范生不喜欢从事教师职业,而愿意选择其他职业,如考公务员,或进入公司、企业,等等。二是师范生喜欢在城市的学校当教师,而不愿意到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县城或乡镇当教师,但自身的竞争力又不强,不能留在城市的学校,到毕业时宁愿“漂”在社会上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去乡镇中学,而乡镇中学又急缺人才。有极少数师范生因工作不好落实,最终无可奈何地去乡镇学校,但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工作没有热情,积极性不高。三是毕业时学生还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一片茫然。师范生在职业理想追求上存在以上现象,势必制约未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为我国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乡镇教师队伍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有专门的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针对不愿意或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为他们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帮助他们重新择业和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就业率和整体就业率,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进行师范生的职业规划体系重构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必须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师范学校招生每年也在不断地扩招,师范生就业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不能只定位在大城市,毕竟大城市的学校十分有限,而应该去更广阔的空间,如县城和乡镇的学校,这些岗位同样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学有所用,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学校和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的支教等项目都是针对师范生的,毕业生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而不要只想着留在条件好的学校。师范生毕业时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去乡镇当教师,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这虽然与市场经济中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缺乏牢固的职业理想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以及对所从事职业应达到目标的积极追求。职业理想对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推动人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职业理想教育可以极大地感召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从事教育事业这种奉献精神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热爱。大学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个层次中小学(包括乡镇)的优秀教师开讲座、做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
2.教育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实习实践机会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学校教育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岗位对大学生的师范生技能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多是一些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提高方面开设的课程少、时间短,基本是集中在实习前的一学期设置一两门课程。而且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也很短,一般高校只安排两个月左右,大部分学生应聘工作时在教师技能方面感觉与中小学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很多基础好的学生尽管通过了笔试,但在说课、讲课这一关往往被淘汰,结果无法去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任职。结合我院2009年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可做如下的尝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上学期时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主干课程,注重培养其基本素质,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大二下、大三上学期多开设专业技能课,提高学生备课、说课、讲课的能力。此外,要加大实践力度,师范生实习至少要安排一学期的时间,才能保质保量达到实习的目的,现在招人在大四开学后不久就开
始了,所以实习时间最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
3.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体系。
师范生在除学校外也有一片广阔的就业天地,如行政、金融、旅游等都可涉足。师范生毕业时并不是都能想当老师就能当上老师,用人单位都有严格的考核选拔。为了给自己的就业留有后路,学生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备毕业时有新的岗位可及时胜任。另外,现在进学校都是凡进必考,除了考专业知识、高考题等外,还会涉及综合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所以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平时就应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帮助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加强非教师岗位的职业规划。
影响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既有社会、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又有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教师的物质待遇低而其工作又非常繁重,即付出与所得相差太多;认为教师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师德差、不负责任、业务能力不强等,不愿意加入这一行列当中;认为教师职业太平凡,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认为个人性格不适合当教师;在跨入师范大学之前缺乏认真的职业思考,导致志趣与所学专业相悖。这类学生学的是师范专业,但到毕业时并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学校应该针对这类学生专门进行职业规划,如愿意当公务员、“村官”的学生,根据考试需求开设培训课,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申论、综合基础知识等;如愿意到公司或企业的,可进行文秘、公文写作、公司或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培训、介绍,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和行政管理能力。对那些既不愿意当教师,又不明确职业理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定好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和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消除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只有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了解选择的职业的要求和相应的知识、技能等,并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从事该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5.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
根据师范专业的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师范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学生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不够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我们试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以期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毕业时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毕业后有较好的出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鸿燕.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亟待加强[J].教育与职业,1999,(01).
[2]彭文军,丁三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加快,高校纷纷扩大招生,大学越来越大,而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每况愈下。青年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重担,面临着生存、职称评定和升职压力。鉴于此,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畅通青年教师发展渠道,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激发青年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斗志与决心。
一、文献综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堪忧,高校青年教师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都遇到一定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小、报酬低,甚至产生心理倦怠的现象。所以,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积极指导,努力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具有重大意义。
胡钊涵(2010)从“确定职业发展线、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和制定事业发展计划”等三大方面详细阐述了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黄乃文(2013)研究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路径,认为应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制定符合实际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模式。陶建华、胡薇(2013)基于SWOT分析法,从青年教师个人自主意识、职业生涯反思与修正、终身学习机制及管理部门管理等四个方面,系统论述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赵兰芳、蔡永铭(2013)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得出“多数青年教师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组织和个人重视都不够,加之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韩军(2014)探析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冲突、教学与科研冲突、管理工作与专业发展冲突”,并提出一系列对策。程育新(2014)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难点。综上所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已十分广泛,但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探究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模式。
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及可行性
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分析表明,青年教师的发展面临种种压力,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十分必要;同时,高校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尝试,不断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提高青年的教师的待遇、能力,因此愿意并能够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资金支持。
(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学校与教师“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高校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成长也离不开高校的大平台。所以,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2、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浮躁现象日益凸显,有些青年教师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心理需求失控会滋长其心理的负面情绪,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意识也会逐渐淡化;加上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没受过长期专门的教师资格教育,自我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等。因此,明确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强化青年教师责任意识和奋斗目标。
3、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加上高校重利用、轻培训,忽视职业认知需求。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我国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十分必要。
(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采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1)政治法律环境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2)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福利、待遇大有提高,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3)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国源远流长,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以及全人类的重视;(4)技术环境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带来了便利,青年教师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提前规划,加强对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创新发展,从而使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前景更加广阔。
三、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前文所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以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入手,兼顾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坚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原则,探寻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模式。
(一)全面掌握青年教师个人特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青年教师兴趣爱好、性格特质等是其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高校而言,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发展档案,全面掌握青年教师过去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等,对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至关重要。从青年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及特点着手,激励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当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仍是广大青年教师拼搏的主要动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为切入点,构建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模式。换句话来讲,就是高校在保障青年教师的基本生活、教学及科研需求外,还必须关注青年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使用各种激励措施使高校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二)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帮助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青年教师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许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比较迷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高校管理部门应根据青年教师职业兴趣,指导和帮助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彰显高校的人文关怀。
要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有的放矢地帮助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的高校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希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的高校青年教师热衷于科研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在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有的高校青年教师擅长处理事务性工作,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旺盛精力贡献在教学辅助工作;还有的高校青年教师希望在教学管理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为高校管理决策尽一份力。
(三)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出现的新变化,为青年教师“减压”和“增压”。针对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出现的新变化,高校对青年教师群体综合能力培养和管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为青年教师“减压”和“增压”上。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减少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负担和青年教师初入教职岗位,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面临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尽量增加青年教师创造完善的保障条件,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寻找学习机会、监督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进入状态、取得成绩,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综上,高校职能部门在编制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各专业教学计划、科研工作计划、国内外研修计划等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高校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朝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方向发展,满足青年教师对事业发展的孜孜追求;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因个人知识、能力等因素无法在一个领域向上突破时,学校能根据其成长特性另行安排工作,实现青年教师的横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钊涵.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黄乃文.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路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陶建华,胡薇.基于SWOT分析法的真实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