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节记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放鞭炮,热热闹闹的。晚上,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我们可忙了,奶奶把屋子打扫干净,爷爷在门口贴对联,妈妈帮摆碗筷,爸爸在和别人下棋,我在旁边当观众,每个人都忙着。我们吃了一顿团圆饭,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要赶回来吃这顿饭。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岁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做这些事情时,还是不时传来几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到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在准备到新年时,我和爸爸、哥哥、姐姐一起拿了许多烟花,然后一口气冲到楼顶。爸爸拿着打火机,一个个把烟花点着了,远处也放着五光十色的烟花。这些烟花,各种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正在看电视的人都出来了,连在被窝里的人们也被爆竹声、烟花声、欢笑声惊醒了,都纷纷穿上衣服出来观赏,这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当、当、当……”新年的是钟敲响了,烟花和报主便齐鸣起来,这时,整个大地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过了许久,烟花终于停了下来,我们一家也依依不舍的从楼顶回到了楼下。
我想:新年的第一天这么热闹,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1、2017年春节是1月28日,星期六。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2、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 )
1、不要贪吃野味。春节期间总有些人想买些平时吃不到的野味,换换口味,如吃一些猫肉、鼠肉、蛇肉等等,但是这些肉类的安全隐患确也很大。
2、合理膳食搭配。春节期间饮食不要只顾着餐餐吃大鱼大肉,我们要选择食用多样化的食物,肉类、蛋类、蔬菜、水果、五谷等,使所含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3、多留意老人、孩子的饮食。老人的咀嚼消化能力比较弱,春节期间子女孝敬,往往劝老人多吃,其实如果老人吃得多、吃的急都可能引起肠胃不舒服,可能引发其他患病;孩子们饮食会无节制,影响正常发育。
4、少饮酒。春节期间亲人朋友团聚,难免要喝酒助兴,但是饮酒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可而止,过量喝酒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的危害。
(来源:文章屋网 )
在我国春分是属于春天当中的节气,春分的时候是平分了整个春天,并且在春天的时候天气也有了变化,那么2021年哪天是春分节气几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春分节气是几月几号_2021年春分节气的传统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哪天是春分节气几号:2021年03月20日,星期六,二月初八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2019年3月21日,春分到来。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2021年春分节气民间习俗1、竖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在春分的那一天,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根据有关资料表述,春分这一天鸡蛋之所有容易竖起来,除了技巧问题外,其中有很多科学道理在里面。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2、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被人们称为是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3、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4、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5、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春分之后是哪个季节:春季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春分是仲春的代表,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有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贴心的祝福语春光灿烂迎春分,风和日丽花香闻。虫鸣声声报喜讯,万物复苏庆新生。万紫千红将绽放,大地人间喜盈盈。愿你春分播梦想,万事顺利都成真!
鸟语花香春风拂面,心中喜悦笑声不断。身体健康全家心愿,早睡早起莫要熬夜。精神振作事业向前,幸福生活就在身边。春分到了,祝你健健康康,直到永远!
一年最美在春天,桃李芬芳齐争艳;昼夜同长在春分,福寿相约齐临门;一年好运从春分,真诚祝福送友人;祝开心幸福!
关键词 香椿;系统培育;阶段式采椿
中图分类号 S64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26-02
香椿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树木高逾10 m。叶互生,为偶数羽状复叶,幼叶一般为紫红色,成年叶绿色,叶背红棕色,轻披蜡质,略有涩味,叶柄红色。圆锥花序顶生,下垂,两性花,白色,有香味,花小,钟状,子房圆锥形,5室,每室有胚珠3枚,花柱比子房短,朔果,狭椭圆形或近卵形,长2 cm左右,成熟后呈红褐色,果皮革质,开裂成钟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中旬开花,10—11月果实成熟。种子椭圆形,上有木质长翅,种粒小,发芽率较低,含油量高,油可食用。香椿喜温,适宜在南陵县大面积发展,其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用种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10 ℃左右可能受冻。其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值5.5~8.0。
香椿是我国特有的木本蔬菜,嫩芽芳香浓郁,营养丰富,在沿江地区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用途多,收益早,投入低,产出高,很受群众青睐。香椿芽作为蔬菜供给人食用,采收的季节性很强,供鲜食的时间也很短,传统的以菜材兼用的栽培方式,其嫩芽只能在春季采收供给食用[1]。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掀起大力发展香椿、生产椿芽的热潮。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香椿的栽培方式得到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提高[2]。笔者通过近年来在香椿基地进行生产试验和相关研究,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高效生产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3年指导种植香椿5.33 hm2,其中大棚0.37 hm2,主要是二年生苗,只有30%的三年生苗,大田平均产鲜椿芽4 149 kg/hm2,均价36元/kg;大棚采取捆苗假植的方式,高密度栽培,共产椿芽12 635 kg,产值57万元,相比其他种植业增效显著。现在周边农户纷纷仿效,已经成立了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底种植面积将超过9.33 hm2,成为当地的“香椿专业村”。
1 香椿的系统培育法
香椿的食用部分是幼嫩的芽和叶,传统的方法是在春节清明后,分批对椿树进行采收。一般采收时间只有短短的15 d左右。由于不采取打顶控高、修枝整形等技术手段,导致树体旺长后采椿困难,直接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香椿育苗开始,针对香椿树体的每一个阶段,量身打造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而达到长时间、多茬次、反季节采收鲜芽嫩叶的效果。
1.1 轻基质育苗
经过长期的试验和比较,采取复合基质(草炭土60%+泥沙40%),结合自动喷灌技术,运用规范的苗床繁育幼苗,新种子的成苗率可达90%以上;在幼苗期新叶展开后,喷施0.05%磷酸二氢钾,有利于快速生长和茎部木质化的形成;在5—9月间,苗床必须加盖遮阳网;冬季温室育苗,要防止湿度过大,引起腐烂和病菌感染[3]。
1.2 矮化处理
矮化处理是培育香椿壮苗的一项关键措施。经过矮化处理的苗木,增高生长受到抑制,加粗生长得以加强,容易培养出枝干紧凑、矮壮的植株,有利于提高椿芽产量和质量。矮化处理的方法很多,如打顶芽、环剥、短截、喷施矮化素等。最常用的是打顶芽、喷施矮化素[4]。具体方法如下:在苗子发出新枝、株高50 cm左右,进行打顶摘心。实践证明,用多效唑处理效果较好,方法是多年生苗从6月底开始,当年生苗从7月中下旬开始喷施多效唑,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喷洒顶端心叶,每隔10~15 d喷1次,连喷2~3次。8月中旬最后喷叶1次,喷液量以刚要滴水为准,使生长点封顶。
1.3 分级假植
每年秋冬季节,在初霜来临后,将需要移栽入棚的香椿苗,根据树龄和茎干粗细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时要及时剔除老化苗和病苗。移栽前把根放在有生根粉的溶液里蘸一下,可以扎把条沟假植,增加种植的密度。
1.4 促芽壮苗
移栽入棚后的香椿苗,需要人为地加大温差,白天温度保持20~25 ℃,夜间温度保持12 ℃左右,中午适当喷水增加树体表面湿度,有利于蓄积营养,使养分尽快回流到芽眼处,促进芽眼饱满。
1.5 苗木更新
香椿二年生以上的苗,都可以利用大棚来错季生产椿芽,提高种植的效益;一般可以连续使用3~4年。为提高综合效益,可以将苗截干平茬,轮换交替入棚、露地培育;也可以将移出棚的幼苗修剪后培育成林材。
1.6 套袋技术
4月底气温上升以后,椿芽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为防止采摘不及时导致的老化,使用黑红2层塑料袋在芽长3~5 cm时套袋,袋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1.7 病虫害综合防治
3年以上的香椿树,露地栽培时很少有病虫害,一般不需要防治;但采取种子育苗、温室大棚规模化栽培时,就会有一些病虫害,特别是水稻田的蝗虫、蓟马等,其非常喜欢啃食香椿的叶片和幼茎。生产上建议采取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如糖醋液诱杀、灯光诱蛾等,减轻危害,同时维护椿芽的食用安全[5]。
2 阶段式采椿技术
2.1 春季“促芽”
在春季第1次采收时芽基部要留2片复叶,留一小部分侧芽不采,让其长成营养枝,以利树势恢复。在每次大量采收后,要对假植沟灌施农家粪肥(可以加尿素、碳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后续的嫩芽萌发。一般每15~20 d可以采收1批。
2.2 夏季“控长”
夏季要从重采摘,并结合树势连续摘心和修剪,以利于秋芽的形成。随着气温的升高,为了防止疯长,可以使用多效唑等药剂进行矮化处理;对于幼苗而言,要特别注意杂草的危害,若不及时拔除,将会大大影响后期产量,也会影响树体生长速度。此期应增加采芽的次数,防止嫩芽老化[6]。椿芽采收后及时入冷库整理包装销售。
2.3 秋冬“蓄能”
秋季要早采,随着香椿养分的逐步耗尽,采收的间隔越来越长,到10月初基本就没有嫩芽萌发。对于露地椿树,正是适当的修剪时间,旺盛的还要截干;准备入棚的椿树可以喷施硕丰481(天然芸苔素内酯)100~150 mg/L 1次;在10月中旬重施农家肥1次,并追施速效肥2次,以促进树苗生长,为来年高产打好基础。
3 江南地区推广建议
3.1 选用优良品种
我国香椿品种很多,基本上可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红油椿、焦作红香椿、西牟紫椿等品种;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黄罗伞等品种。紫香椿一般树冠都比较开阔,树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红色,有光泽,香味浓,纤维少,含油脂较多;绿香椿树冠直立,树皮青色或绿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较少。在当地建议使用绿香椿品种,其在2013年炎热的夏季连续高温阶段仍有一定的产量,值得推广。
3.2 把握关键环节
以香椿嫩芽采收为主的栽培方式,育苗阶段要使用新种子播种;幼苗期要注意防冻,小苗阶段要及时除草;夏季要控制树势;秋、冬季要修剪树体,顺利进入休眠期;棚内要控制好温、湿度,促进嫩芽萌发。
3.3 长短结合,“养、采”统筹
幼苗不能采摘过度。对于暂时不能出椿芽的树要精心护理,增施肥料,以促进幼树有效养分的积累,为下一年高产打下基础。
3.4 产业化配套
香椿作为蔬菜大面积开发还比较迟,因其采收和包装具有特殊要求,今后将加强农产品物流、新菜品开发、低温冷藏技术等研发和推广,以为香椿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4 参考文献
[1] 李文荣.香椿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 张振彦.大棚香椿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12(2):9.
[3] 赵书奎,何凤珍,节昌宇.香椿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1(4):34-35.
[4] 姜国立.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1(1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