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属冶炼

金属冶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属冶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属冶炼

金属冶炼范文第1篇

一、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般方法

金属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少数几种不活泼金属,如Au、Pt及少量的Ag)和化合态形式存在,大多数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于金属矿石中。如黄铜矿(FeCuS)、赤铜矿(CuO)、铝土矿(AlO)、食盐(NaCl)、菱镁矿(MgCO)、赤铁矿(FeO)等。金属的冶炼须根据化合物中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即金属单质的活泼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氧化还原方法。

1.热分解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H后面的金属,其氧化物受热容易分解,一般用热分解法冶炼。主要制备不活泼金属,利用金属离子的较强的氧化能力,通过加热的方法,使之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适用于金属活动顺序表H后面的金属。

如:2HgO2Hg+O 2AgO4Ag+O

2.热还原法。适合于大多数金属(中等活泼金属、不活泼金属,甚至一些活泼金属)的制备,利用一些还原剂,如焦炭、CO、H、活泼金属等,把金属从其氧化物或卤化物中还原出来。如:

3H+WOW+3HO 3CO+FeOFe+3CO

CrO+2Al2Cr+AlO C+2CuO2Cu+CO

这方面的反应很多,必须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及还原剂的强弱来制备。CO、H的还原能力相似,大致可还原得到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Zn以后的金属。H的制备成本较高,但可以得到较纯的金属。C的还原能力比CO、H略强(生成物以CO气体的形式脱离反应体系),但容易在金属中渗入大量的碳。

金属还原剂常用的有Na、Mg、Al等,其中Al的应用较广。利用生成物AlO的稳定性及生成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制备Cr、Mn、Fe、W等金属,就是常说的铝热法;Mg的还原能力较强,如2Mg+TiCl2MgCl+Ti;Na的还原能力很强,如1854年法国人德维尔用Na与AlCl反应,制得较纯的铝,当时铝的价格比黄金还贵。

3.电解法。适合于K―Al等强还原性的金属的制备。这些金属本身的还原性很强,很难找到适合的还原剂使之还原,因此用电解法(强烈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它们的熔融盐或氧化物而得到它们,这种方法得到的金属纯度较高(也可以制备或精炼较活泼或不活泼的金属),但耗电量大,成本高。

如:2NaCl2Na+Cl 2AlO4Al+3O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较少,我们要重视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二、例题及解析

1.下列物质不能跟铝粉组成铝热剂的是( )

A.FeO B.MgO C.FeCl D.VO

分析:铝热反应因操作简单,常用于野外焊接钢轨;反应发生时放出大量的热,使金属呈液态而分离。但铝粉不能与活泼性更强的金属的氧化物反应,也不能与金属卤化物反应。

答案:B、C。

2.下列金属最适合于用H2或CO把它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是( )

A.Ca、Mg B.Al、Fe C.Fe、Cu D.Hg、Ag

分析:A组中Ca与Mg均用电解法电解CaCl、MgCl的熔融液制取。B组中Al可以电解熔融的AlO制取,Fe用CO还原FeO。D组可用热分解法。

答案:C。

3.电解NaCl―KCl―AlCl熔体制铝比电解AlO―NaAlF制铝节省电能约30%,但现在仍用后一种方法制铝,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界不存在富含AlCl的矿石

B.电解AlCl生成的Cl会严重污染大气

C.AlCl是分子晶体,其熔体不导电

D.生产无水AlCl较困难,成本又较高

分析:AlCl是一种极易水解的氯化盐,在自然界中含有这种物质的矿石极少,另外,工业上要生产无水氯化铝非常困难,成本又高。

答案:A、D。

4.工业上铁的冶炼过程是:过量的焦炭与热空气反应生成CO,CO与铁矿石中FeO反应生成Fe(生成物铁中含有较多的C的即为生铁,除去部分C后的铁即为钢)。

(1)写出以上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摇 ?摇

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摇 ?摇?摇

(2)H与CO的还原能力相似,且H制备的铁更纯,为什么工业上不用H还原FeO,其原因是( )

A.H的还原温度更高

B.高温时,生成的铁易与水反应,使H的转化率不高

C.H的制备成本高

D.生成的水比热高,易带走大量的热

(3)使用空气与焦炭反应制备反应气CO的不足是( )

A.焦炭与空气反应易生成CO

B.过量的碳易渗入铁中,使产品不纯

C.空气中大量不反应的N会带走很多的热量

D.空气中O的含量不高

分析:(1)主要反应有:2C+O2CO 3CO+FeO3CO+2Fe

可能的反应有:C+OCO CO+C2CO 3C+FeO3CO+2Fe

(2)H与CO的还原能力相似,反应温度也相似,但H的制备成本较高,所以H通常用在实验室某些物质的制备中,或工业上较纯的金属的制备。同时产物HO的比热大,易从反应体系中带走更多的能量。在较低的温度时,FeO+3H2Fe+3HO,但工业上反应的温度高,能发生3Fe+4HOFeO+4H。

(3)使用焦炭与空气为原料的不足主要是:C作为杂质渗入Fe中,以及空气中体积分数为78%的N不参与反应,从尾气中排出会带走很多的能量。

答案:(1)见上分析;(2)B、C、D;(3)B、C。

5.工业上Na、Ca、Mg都可以用电解其熔融的氯化物而制得。

(1)写出电解制取Ca、Mg的反应方程式。

(2)钾却不能用电解熔融的KCl的方法制备。因为金属钾易溶解在熔融的KCl中而有危险,可利用Na+KClNaCl+K来制备钾,参考图表数据(如下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A.该反应适宜选择在什么温度范围进行。

B.该反应主要应用什么化学原理。

(3)Al的制备也不能用电解AlCl的方法(AlCl在受热时易升华,属于共价化合物),而采用电解熔融AlO的方法(AlO熔点2027℃,加入助熔剂冰晶石――熔点1000℃,可以在不太高的温度下电解)。请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不直接电解AlCl?

B.为什么加入助熔剂后,可以在不很高的温度下电解?

C.工业上为什么不用Na还原AlCl制备Al?

分析:(1)CaClCa+Cl MgClMg+Cl

(2)要进行反应Na+KClNaCl+K,最佳选择是K作为气体逸出,而其他物质仍保留在体系中。这样,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以不断地得到K,应选择801℃―883℃,此时K为气态,Na、NaCl、KCl为液态。

(3)A:AlCl为共价化合物,在加压加热熔化时,不能导电,因此不能用电解法。

B:助熔剂的熔点较低,AlO加入其中即可熔解成离子,就好像高熔点的NaCl(801℃)在常温下能溶解在液态的水中得到Na、Cl一样。所以,加入助熔剂可以在不太高的温度时电解AlO。

金属冶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除尘系统; 集气罩; 设计原则; 计算

DH公司作为国家高薪技术企业,具备强有力的设计研发、工程建设与设备制造能力,特别是对金属冶炼技术尤为擅长。在冶金制造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已有技术与生产工艺,为确保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空气污染,对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中的集气罩设计做出了精心的研究。

1.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及设计目的

我国目前的很多生产制造车间都存在一定的粉尘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明确规定了砂轮磨尘的最高允许排放量为每平方米60mg,对于铝合金以及金属铝的粉尘颗粒排放量规定在每平方米4mg。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常常需要对金属工件进行必要的打磨、切割、抛光等工艺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金属废屑以及金属粉尘颗粒[1]。这些粉尘如果不加以治理,将在金属冶炼车间内随着空气的流动而造成车间的二次污染,甚至会随气流流入外界空气中,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因此,为提高工艺水准,改善金属冶炼车间工作环境,根据国家与相关行业对粉尘污染的标准规定,又根据我公司车间的环境与生产工艺状况,设计了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

除尘系统集气罩是一种可以回收粉尘,防止其扩散到空气中,通过净化过滤系统将粉尘类污染物得到回收的烟气净化装置[2]。集气罩根据污染源与生产安装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吹气式和吸入式两种形式[3]。前者是利用了吹吸气流回收污染源的方式进行设计,同理,后者则是根据吸气气流收集污染源。吸入式除尘集气罩根据污染源产生环境又分为排气柜、接受式、密闭式和外部集气罩。由于我公司的金属冶炼车间不能对粉尘等污染源物质进行封闭,所以我们选择了设计外部集气罩。在设计前考虑要在车间粉尘污染源设备的上方,决定应用伞形上部集气罩。除尘系统中集气罩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终粉尘的排放标准是否合格,对于生产环境与大气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

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我公司金属冶炼车间的具体生产车间环境与粉尘污染源的位置应用机械力学理论和CAD制图软件的配合设计而成的。主要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如下:

2.1.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原则

除尘系统中的集气罩要尽量用最小的吸风量去集中控制粉尘污染源,设计过程中还要本着节约能源与成本的大原则。由于车间环境影响不能采用密闭罩,而是采用了上部伞形集气罩,设计中一定注意要尽量控制伞形集气罩的吸力范围减少到最小,罩体的位置要尽可能的贴近或者包围住粉尘污染源,以有利于回收粉尘。在设计中还要减少风力对流等干扰气流的出现,粉尘流动气流与吸气气流要最大程度保持同一方向。在设计前也要充分考虑除尘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岗位位置,对于已经被集气罩收集的污染粉尘一定注意不要让人误吸。此外,集气罩在设计中还要考虑车间房屋结构,安装后要方便以后维修人员进行维护。集气罩设计工艺上也要坚持不能够阻碍或者影响原有金属冶炼车间正常生产的原则。

2.2.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理论

任何设计都要以相应的正确理论作为设计基础,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主要是应用了流体力学理论对车间内大量的粉尘污染物进行最有效力的汇集。针对我公司的吸气式伞形集气罩的设计,主要是应用了大量的吸入气流理论。该理论认定在集气罩进行粉尘吸入时会在吸气口产生一定的负压,利用这种压力就可以将包围在罩体下的粉尘污染物吸收。在设计中要考虑吸气口的流速与压力,要注意无边的吸气口的流速要高于有边吸风口的流速[4]。其中,外部集气罩口的气流分布都遵循等速面的气流分散规律,即如果以吸气口为球心,罩口气流分布将是以该吸气口为球心的等速球面[5]。

3.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方法

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的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而形成的。

首先,我们要测量金属冶炼车间的建筑结构,包括车间的高度、长、宽、面积等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的将伞形集气罩安装在便于操作而工作效率又高的位置;其次,设计人员要计算出材料消耗、压力损失与排气流量。材料消耗主要是根据伞形集气罩的外形尺寸进行确定,计算中也不能忽视各个零部件材料的损耗。

其次,要注意集气罩口的面积一定要大于罩口粉尘污染物的扩散断面面积。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设计难点就在于确定排气量,集气罩的排气量可以用公式Q=VⅹS来进行计算,即排气量是集气罩的罩口面积与吸入粉尘的平均的吸收速度的乘积。排气量也可以利用集气罩内管道的横截面积与通过管道内的平均流速的乘积来确定;

最后,设计者要注意允许的罩内负压要小于等于25Pa,另外,一定不要忘记计算除尘系统集气罩的压力损失,这需要用系统连接管内的动压与压力损失常数相乘来得到压力损失数据。

根据以上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设计出来的金属冶炼车间除尘系统集气罩经过在我公司的运行实践可以看出:集气罩结构合理、安装位置便于操作和维护,运行期间运行状况良好,能够让除尘效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系统能源消耗低,成本消耗低,值得使用。

4.结语:由以上分析可得知,在金属冶炼车间除尘非常必要,要保障正常生产与环境安全就必须加强除尘系统中集气罩的设计,设计中要掌握恰当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殿印.工业除尘设备设计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8

[2]胡传鼎.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0-101

[3]唐敬麟,张禄虎.除尘装置系统及设备设计选用手册[M].2009:55-59

[4]王鹏,张校先.浅析除尘系统的设计原则[M].2009(03):20-22

金属冶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244-01

一、某金属冶炼单位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由于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高能耗产业,其用料的不可再生性、加工的复杂性和高危性,决定了有色金属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上,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探讨某金属冶炼单位企业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这一行业的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某金属冶炼单位的电解铝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

2.电解铝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高温、高磁场、高电流、含氟及粉尘等因素,使电解工人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3.电解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

4.电解铝生产具有连续性。

二、加强某金属冶炼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

2.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

3.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

企业文化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体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锻炼人。

4.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

随着某金属冶炼单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受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职工思想日趋复杂,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己难于在生产之中得到解决。而且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事业部、办事机构分散各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时难以覆盖到,造成空白地带。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境。而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难题。

三、某金属冶炼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的必要手段

1.交融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的重要精神支撑。如果职工对某金属冶炼单位失去信心,人心相背,企业就不能发展。管理层所倡导的主流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团结协调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企业文化建设。

2.交融要致力于培育广泛的民主管理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其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发挥职工的积极作用是交融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只有把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才能让最大多数员工了解和掌握某金属冶炼单位面临的情况和存在的压力,理解和支持企业作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最大程度地扫清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障碍,进而消除隔阂,达成共识。

3.交融要致力于形成高效畅通的矛盾疏导渠道

在某金属冶炼单位改革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旧的格局被打破了,新矛盾新问题也就会随之产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建设。一是敏锐地观察发现矛盾的能力,二是高效地疏导解决矛盾的能力。一个和谐企业必须具备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不和谐因素并相应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

4.交融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改革、发展。如果单纯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就会使企业发展停滞和僵化。只有发展,才能打破旧的、失去生命力的交融,还能促进调整,建立新的高质量的企业关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动态的平衡。因此,交融更需要良好的经济效益作支撑,而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以某金属冶炼单位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

5.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必须体现企业各项制度本身的公正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制度必须从某金属冶炼单位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这一根本性需求出发,也是对交融根本性需求的维护。

结束语

金属冶炼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色金属;产业链;整合

湖南省郴州市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64种有色金属矿中已发现矿产品40多种,占湖南省总储量的二分之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虽然为郴州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郴州有色金属工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要达到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就必须从该市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出发,对症下药,制定有色金属产业链新的发展思路,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相连的有色金属产业链。

一、郴州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现状

有色金属产业链就是围绕有色金属生产及服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环节之间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包括矿产勘探、矿产开采、选矿、冶炼、金属加工(含粗加工和精加工)、终端消费品生产等主要环节。有色金属资源虽然为郴州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在看到其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上游产业产能逐步走向萎缩

受体制、财力、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及企业在探矿方面投入明显不足,矿山保有金属储量在逐年减少,经过上百年的开采,一些矿山企业已出现资源危机,该市的有色金属工业即将面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困境。据统计,按照目前的开采进度计算,该市大部分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最多只能维持开采20年。各矿山业主为了各自利益不顾矿山开采规划,乱采滥挖现象严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中游产业规模过大带来不利影响

首先是技术含量低,生产过度膨胀。选、冶生产能力过度膨胀,共生及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太低,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矿产资源。其次是环境污染严重,后期环境治理的任务重。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采选业集中度为43.3%,大中型企业集中度仅22.4%;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度为46.7%,大中型企业集中度仅8.5%。该市有色金属中游产业,没有集中资金、整合资源搞规模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各个企业各自又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3.下游产业立足未稳

统计数据表明,有色金属产业链中上游产品产量在增加,但产值变化并不大,很大部分企业向有色金属市场提供原矿、精矿、坯锭之类的有色金属产业链低端产品,盈利率低,自己不具备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的能力,仅仅盈得了有色金属产业链上的一小部分利润。粗加工、低加工的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的产品少,资源导向型结构未得到根本转变。

4.开发技术滞后

郴州市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但许多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多为共伴生矿,选矿和提炼难度大,不少有色金属矿种回收率不高,一些矿种虽然在采选和粗加工方面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在精、深加工方面仍然受到技术制约。永兴号称“中国银都”,出口白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白银制品的开发上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其产品加工转换升值率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链整合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十五”以来,郴州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采选一冶炼一加21232业体系,建立了以黄沙坪、宝山铅锌矿为主体的铅锌精矿生产基地,以香花岭锡矿、云锡郴州公司、怡丰锡业公司为主体的锡采选冶工业基地,以瑶岗仙钨矿为主体的钨精矿生产基地,以柿竹园矿钨、锡、钼、铋为主体和郴州钻石钨制品有限公司、郴州金贵银业有限公司、郴州湘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采选冶加工基地,以永兴县工业园和永兴柏林、黄泥、塘门口、洞口、太和等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国银都”冶炼加工生产基地。但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无序开采与无序竞争并存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受利益驱动,市内许多地方有色金属资源管理欠规范,部门协调难度大,整治措施到位差,造成部分个体、乡镇企业为攫取高额利润乱采滥挖,与国有矿山争抢资源,无证开采屡禁不止,严重浪费了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

2.技术落后,产业带动能力弱

按生产能力计算,全市目前技术装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不足20%,市内国有矿山钨的回采率为60%,而个体、乡镇企业开采的回采率低于30%,被弃的尾矿品位尚有0.24%;锌矿的选矿回收率为46.7%,尾矿品位达0.33%。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市域有色金属加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市内有色金属加工率仅20%左右,锡、铅、锌、铋冶炼加工率虽超过40%,但基本属于粗冶炼,钨、铜、钼、稀土等多以原矿或精选矿出售到外地,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3.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产品市场普遍存在低端产品大量饱和、高端产品大量进口的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高新技术作为支撑,郴州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极大的困境。与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外企业相比,郴州有色金属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国有矿山和民营企业在技术装备、新产品研发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与国外公司抗衡的实力。

三、郴州有色金属产业链整合策略

郴州要立足于高科技,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和深加工产品,打造完整产业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钨、钼、铋、锡、银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和再生资源基地,大力发展钨、钼、锡、铋、铅、贵金属等的深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加快硬质合金、精锡、超细氧化铋、高纯铋、醋酸铋等产品的生产进程,大力发展钨、钼、锡、铅、贵金属等的再生回收利用。其具体发展方向是:

1.重点发展钨钼产业

钨钼行业要形成“钨矿采选一钨精矿一APT一蓝钨一碳化钨粉一硬质合金一再生钨”、“钨矿采选――钨精矿――钨铁――――特种钢――特种钢工具”、“钼矿采选――钼精矿――钼酸铵一钼盐――钼粉――钼材――再生钼”三条产业链,钨以扩大产品品种、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为方向。重点发展超细钨粉、优质硬质合金、钨基高比重合金和钨的化学制品,同时,大力发展再生钨。钼发展钼酸铵、钼盐、钼系列催化剂、氧化钼、钼粉以及高速工具钢,同时大力发展钼的二次再生利用。以钻石钨公司为核心,以柿竹园公司、瑶岗仙钨矿的钨资源为依托,通过市场运作,适时在更广范围实行资产战略重组。

2.做大做强铋产业

铋行业要形成“铋资源一高纯铋一氧化铋一铋的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以高纯铋的生产为基础,向铋的深加工及应用方面发展,延伸并拉长产业链。发展超细、超纯铋、医药、化妆品、催化剂、工业颜料、钢添加剂、铝添加剂及易熔合金等用铋,同时,开展铋在超导材料、电子陶瓷和电池等领域应用项目的开发。要依托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较为雄厚的技术、营销网络、品牌等诸多优势,加速与优势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重组,组建郴州铋业集团。采取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的科研开发模式,开展对下游产品的延伸加工,形成医药铋、电子材料铋的新的产业链,打破铋行业高新技术由国外垄断的僵局。

3.适当发展锡产业

锡行业要形成“锡资源一锡冶炼一锡精炼一锡基合金、锡化合物等一再生锡”的产业链,提高锡的精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高纯锡、锡基台金、锡的化工产品,同时大力开展炼锡中间产物有价金属回收和锡再生。云南锡业进驻郴州,拉开郴州锡资源整合的序幕。通过资本运作,联大靠强,走规模发展之路,将使郴州成为湖南第一、全国第三的锡生产加工基地。

4.打造“中国银都”品牌

金属冶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链;林业产业价值链;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合作发展思路更加明显,福建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林业合作是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闽台林业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致力于发展绿色海岸经济,加快林权体制改革,为闽台林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要素难以流动或优化组合、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难以形成企业规模与地区集聚规模经济等。福建将迎来可以预期的新一轮跃升期,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因此对两岸林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林业合作路径的探讨,对两岸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地区性的产业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国内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的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一是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任保平(2005)认为,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蒋国俊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二是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三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郑学益(2000)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二)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刘明宇,翁谨(2007)在《产业链的分工及其知识整合路径》中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链分工演进的不同阶段对制度需求的差异,认为模块化产业链在对第三方强制履约效率、产业进入自由、知识产权保护、关联产业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环境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契约的执行、产权保护和行业进入规制。里昕、揭筱纹(2006)认为纵向战略联盟是产业纵向整合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应对产业结构变革、行业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三)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郭承龙、郭伟伟、郑丽丽(2009)认为林业产业链的形成始于社会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合适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尔后产生新的细致化、更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周而复始,形成蛛网结构的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之后基于蛛网模型3个维度,提出林业产业链形成的价值模型,并举例说明验证了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了林业产业链价值实现的4个途径,为积极拓展和完善林业产业链功能和优化结构提供借鉴。

(四)林业产业链拓展

杨加猛、张智光(2008)基于“微笑曲线”的启示,从提升江苏林业产业整体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林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拓展思路。他们二者还在《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中,指出综合供应链、价值链、产业组织、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对林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林业产业链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多种视角,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由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构成的林业产业链多维静、动态拓展模型,以期为中国各地林业产业链的拓展实践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参考。

(五)林业产业链利益均衡问题研究

蒋昌华(2009)认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其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均衡。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链在营林环节、林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提出通过发展和完善“营业专合组织”和“林业产业协会”,构建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各环节的利益,使之均衡。

(六)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刘贵福(2006)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和运行机制,提出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产业链的三种修缮方式,提出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他还提出产业链功能效应,给出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提出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张勇、何海燕(2009),基于协同效应理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系统结构及特征,以及林业产业链系统演化中的各种冲突分析,认为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单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的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为一个群体。最后得出林业产业链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机制、经营价值均衡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协同效应的结论。

(七)中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的实证研究现状

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八)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研究

龙勤(2007)提出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林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培育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同时还应着重培育林产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异质性。张智光(2008),将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制造”拓展到林业资源培育等环节。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性、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提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林业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协同共生,即“绿色共生”问题;勾勒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绿色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以林-浆-纸产业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共生模式研究提出了建议。

(九)林业产业价值链研究

程征(2006)认为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以林木培育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林木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时提出林业产业价值链中存在森林资源短缺,林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低,林产品深加工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效率低等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三、国外关于产业链及林业产业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在林业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林产品加工价值链及其升级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从林产品加工业中具体的和相关产品为例,绘制价值链。例如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为了研究当地中小林业生产者以在林产品加工业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的采伐、运输、加工,以及在荷兰的销售为例,详细绘制分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木材在其加工业价值链条中的价值增量。也有把某一个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按各个分支产品来进行具体描述的学者,如MartinGreijmans,BoualayOudomvilay,JulioBanzon(2007)对老挝Houaphanh省的竹子加工业的价值链进行细分,涉及到竹笋价值链,传统竹子手工艺品价值链,竹席价值链,竹子半加工品价值链。通过这样细分,可以对复杂的价值链系统进行清晰化和简单化,便于分析。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2001)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释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就以家具加工业为例,绘制了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结构,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是由多条价值链和多个节点组成的一个价值链系统。但从节点上看,认为一条简单的价值链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环节: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在林产品加工业中除了木材产品外,其他一些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而且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如分析当地人在巴西坚果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利益分配(JasonW.Clay,JanisB.Alcorn,JohnR.Butler,2000);强调企业在非木材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中的作用(DirkWillemteVelde,JonathanRushton,KathrinSchreckenberg,2006)等。

CrissJuliard,CharlesBenjamin和Mazia

rSassanpour(2006)在关于马达加斯加香料和药用植物产业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详细地绘制了该国香料和药用植物加工业的价值链,并研究了价值链的运行环境、最终市场、参与者、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和关系、自然资源基础和承载能力等问题。在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识别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办法。其中用以森林为基础的家具产业为例,RaphaelKaplinsky(2000)自己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利益分配失衡,富于价值的环节是原材料的种子遗传设计,家具设计及其品牌化上,而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各个农林业、工业或该产业的支流等规模经济部门。同时由于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的普遍运用,管制的放松,市场的开放和全球贸易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CohenSJ,BDeLong,JZysman,2000;Dicken,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RaphaelKaplinsky,MikeMorris和JeffReadman(2001)强调创新是林产品生产商从全球产业整合中获益及其价值链升级的关键。但HovgaardAbra和HansenEric(2004)指出专门针对林产品加工创新的研究还很少,他还表明林产加工业的创新涉及到产品,加工,业务系统,以及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割裂,上下游产业间还亟待进一步相互延伸,产业链中的企业、消费者、行业中介以及政府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原料上的林木资源匮乏与木材加工业高速发展、木材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林产品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林业企业的大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之间的矛盾;以及林业分类经营中商品林建设与现有采伐限额政策、林木产权不明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影响中国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研究难点是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模型,提出林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相关路径。这对于把握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林业产业各环节的定位与发展,提升中国林业产业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把产业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重心转向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问题,范围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赵绪福认为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整合并强调在产业链优化中应特别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朱毅华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丁慧媛认为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未来研究的重点:明确政府角色,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风险防范。关于闽台林业合作洪志猛等认为两省之间存在区位优势、互补优势和政策优势,蔡新民根据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经验,提出要针对投资环境和林业发展基础的差异来开展林业合作,三明市政府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科技交流、对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针,黄森慰从林业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指出闽台林业合作是推进两岸林业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台林业合作源远流长并已形成了很强的相融性和互补性,福建在森林资源、劳动力、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林木良种资源、木竹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达,开展闽台林业合作前景广阔。闽台林业合作要在闽台农业合作的总框架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把福建办成林产品加工和引进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示范窗口、林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中心。福建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林改和构建现代林业的省份,以花博会、林博会、木洽会为载体,积极引进台湾森林经营先进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金,与台湾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交流林业管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海峡两岸的林业发展水平。

全球林业产业新一轮的布局都在调整、优化,针对闽台林业要素差异运用产业链组织整合原理探讨闽台林业合作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创新、整合和协调林业要素资源的决策机制促进闽台林业整体发展的新态势,具有推动闽台林业交流和深度合作的重要作用。但闽台林业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为自发和零散的,缺乏总体的研究与规划,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网络“点稀、线少、面虚”,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新机制没有有效建立。为此定量分析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找出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演进规律与趋势,总结与选择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林业产业分工合作路径,可以有效地促进闽台林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为此从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眼光来研究推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闽台林业产业发展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闽台林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网络的构建,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以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为研究主题,从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的分析评价中提出促进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

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与合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第一,可以摸清闽台林业产业链整合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及时掌握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进行区域森林环境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林业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助于构建闽台林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林业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闽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第三,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闽台林业合作发展观,促进有关闽台林业合作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第四,福建省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利益的组织,能够对闽台林业合作做出统一协调,研究所建立的闽台林业合作和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前景。

第五,闽台林业合作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发展模式。研究所设计的闽台林业产业链优化整合及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框架,可为福建省闽台林业合作发展管理、促进海峡两岸和谐社会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4、刘明宇,翁谨.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J].知识管理,2007(7).

5、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6、里昕,揭筱纹.我国产业纵向整合新形式:基于产业链的战略联盟[J].求索,2006(12).

7、杨加猛.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度与拓展模型研究:以江苏林业产业链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为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

9、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2007(1B).

10、施蔚,佘光辉,杨加猛.江苏杨树加工产业规模与发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7(4).

11、董磊,张克让.全球产业链中的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