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树叶拼贴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艺术贴画 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
要建设高水平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必须在规范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学校建设之路,这是学校发展必须追求的办学理念。在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大力开展特色教育的今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校本课程,营造学校教学特色,经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决定把工艺美术中的艺术贴画定为学校特色教学。试图在贴画教学上走出一条探索之路,真正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方针。
一、艺术贴画的概述
贴画就是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绘画表现形式。其制作简易、有趣,即使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动手尝试。通过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美术中色彩、形状、质感等要素的理解,提高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创新能力。
在中国,拼贴画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常用材料有贝壳、羽毛、树皮、布帛、皮毛、通草、麦秆等。在西方,拼贴画属于现代派艺术范畴。西方拼贴画常把偶得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贴在画板、画布或其他质地上,有时与绘画结合而成。20世纪初期,P.毕加索和G.布拉克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中的重要方面。至60年代,拼贴画成为流行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很正确:“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二、将贴画引进校本课程的原因
1.中国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有义务继承它、发扬它。
2.学校地处农村,贴画材料随手可得,可以是树叶、麦秆、碎布、纸、蛋壳等,甚至可以是丢弃的垃圾,希望把艺术贴画引进综合课堂,让学生在传统美术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创作出具有动态感的贴画,体现美的时空,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独立性和发散思维,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3.它已被列为我校重点研究项目,学校曾被评为浙江省贴画艺术特色学校、嵊州市贴画特色学校、嵊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将贴画引进课堂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与全面支持,能更好地全面推广与应用。
三、校本课程中开展贴画教学的有利因素
1.学生喜欢贴画。老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贴画”时,那齐刷刷高高举起的像一片小树林似的小手臂,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说明:贴画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今天仍受很多人喜欢。
2.有利于思想教育。表面看贴画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甘霖镇中心小学则借助贴画教育这块宝地,对全体师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我们将贴画的主题定为“崇尚环保,化废为美”,把贴画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相互推进。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使师生在收集、整理、利用废品的同时,接受着环保、勤俭等教育。
3.有利于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材料的贴画进行装裱、配上镜框后挂在教室走廊或楼梯的转弯处。精美的作品展示既体现了学校对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和艺术情趣的追求,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参与美化校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校大环境装饰与小设施布置有机结合起来。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剪、折、拼、贴等一系列动手过程,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形式和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中具有同样的创造意识。
5.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开展使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多数老师把贴画教学融入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研究和贴画研究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开展艺术贴画的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等不同形式进行民间贴画艺术教育活动。如用贴出的人物、动物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用拼贴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拼贴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同学一起开化装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随形附物”式的涂鸦贴。这样的贴画教学不过多地强调技法和严谨的造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感兴趣程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贴画是一种乐趣,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打好贴画学习的基础。
如“随意形”教学: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如前面用过的大边料等,根据形状的特点联想事物,再进行拼贴,从而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贴画作品。
2.“观花走马”式的“临贴”。“临贴”指把原样放在旁边,看着样子贴。有了上面的涂鸦贴学习后,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贴出漂亮的作品,由于学生贴画能力有限和对贴画艺术的掌控不足等,学生还不能凭想法创作,这就需要提供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临贴”,争取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素材与技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临贴”有临变因素,学生在临摹的时候不要求百分之百相似,对大的结构可以适当用笔或指甲抠一下定位,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细小的变化或增减,也可以是外形或动作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原作的寓意和意味即可,让学生在临摹中学到优秀作品的精髓,添加自己的想法,又不因能力的局限而有所束缚,保持学生对贴画的兴趣。
3.“移花接木”式的组合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贴画基础后,可以让学生对不同贴画作品进行分解、组合、变形,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贴画作品和题材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更多贴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为以后自主创作或主题创作打好基础。
4.“胸有成竹”式的自由贴。包括对贴画作品的默贴,还包括没有原样的创作贴,特点是对贴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自由变化或变更原来想法,贴出具有欣赏价值和一定想法与新意的作品。这样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组合,将剪、拼、贴等技法相结合,用贴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贴画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精髓的意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和热爱。
5.“得心应手”式的创意贴。创意贴的关键在于“主题”的限制,不再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根据要求,运用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和造型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学生对贴画材料、造型、寓意等有一定量的掌握,并能较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以先画好设计图再拼贴,重点是抓主题,发挥创意,贴出特色。
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分层教学法降低了学习难度,让贴画成为一种乐趣,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贴画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贴画文化的热爱,继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五、贴画的传承与创新
贴画材料虽然很简单,在农村很容易得到,但有利有弊。例如:彩纸色彩很丰富、很鲜艳,但容易褪色,更不能长期曝晒在太阳下;粮食类作物拼贴成的作品,非常富有立体感,但由于作物自身的重量,很容易掉下来,也很容易被虫蛀掉,所以怎样保存粮食类作物的贴画作品就成了一大难题。树叶贴画作品更难以保存,因为过不了几天,新鲜的树叶就会变黄、变硬甚至变脆。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贴画材料,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
1.树叶贴画。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具有别样贴画特色的画画,也提供了新的贴画材料――树叶。“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将生命与树叶紧紧联系在一起,哪怕泛黄的树叶也散发着生命气息。同时,生命崇拜是贴画永恒的主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息的观念在贴画中比比皆是。如果用具有生命寓意的树叶表现对生命崇拜的贴画内容,那么生命的文化寓意将得到最大体现。其次,由于树叶中水分的影响,需要将新采集的树叶夹入书册中压平保存,等水分干到一定程度时,再拿出来拼贴。也可以根据树叶色彩的变化,创作别有风味的作品。
2.泡沫纸贴画。泡沫纸严格来讲不是纸,而是一种具有一定厚度、易剪贴保存,不易扯坏的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殊软材料。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还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贴画的韵味,更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在剪贴时,要注意刀与刀之间连接的地方,剪下去要准确果断,否则线条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纸撕坏。
除此之外,瓜子壳、花生壳、树皮、蛋壳等材料的使用,前期处理有些麻烦,但用这些材料贴出的作品,既能保留贴画本身的美感,又因材料的特殊而使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韵味,获得新的欣赏价值。学生在选择材料的运用中,不仅提高了贴画技法,激发了贴画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实践领悟了创新的重要性与价值,将创新思维从实践运用提升到思想认同,有了技法的承载,思维创造力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六、贴画的普及与推广
在摸索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当初的研究模式,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将艺术贴画普及与推广开来。
1.“贴画”作为特色课排进班级日课表,保证每周一节课的活动时间。
2.每班设有一个艺术角:便于及时展示学生作品,更大力度地渲染气氛。
3.月月赛:每班每月进行一次“贴画小能手”评比活动,并喜报,借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贴画兴趣。
4.每学期组织一次评比:通过评比,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重视艺术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配合:每年“六一”节定为贴画教学展示周。通过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展示贴画作品,渲染学校特色,营造教学氛围,扩大社会影响。
6.一学期至少举办三次专题研讨会:便于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得失,研讨下阶段教学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7.创建一个陈列室:以更好地展示、保存学生作品。
8.优秀作品上墙:将优秀贴画作品用镜框装裱后挂在走廊上,让大家都能欣赏到真正美的作品,享受美的世界。
9.开展主题活动:紧跟学校主要工作开展相应的作品展览,如安全教育贴画展、绿色环保贴画比赛等。
10.编写校本教材:按不同年级、不同制作材料分工编写贴画教材,试将我校特色教育新经验、新举措及时推介,提高学校知名度。
贴画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贴画教学中用“守”传承贴画文化,用“变”丰富贴画文化,要将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贴画艺术正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已经略有成效,应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与推广,希望更多孩子传承并创新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让中华瑰宝在祖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但我们已经开始感受秋天了。
我们可以做些准备,
到红叶飘飞之时,
和宝宝来一起捡秋叶,感受秋天!
初秋,妈妈可以带领宝宝一起去捡落叶,感受季节的悄然变幻。昨夜的北风一吹,小路上、草坪上铺满落叶,有红的、绿的还有黄的,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有些树掉叶子而有些树却不掉叶子呢?掉下来的叶子为什么颜色还不一样?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有些树是落叶树,有些树是常青树。落叶树一到秋天会集中掉叶子,掉得整个树冠光秃秃的,常青树其实也换叶子,但它一年365天都在缓缓地换叶子,一面掉老叶一面生新叶,所以你看不出来,还以为它的叶子一年到头都又绿又稠。至于落叶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叶子里面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叶绿素最多,叶子就是绿色的;类胡萝卜素最多,叶子就是黄色或橙色的;花青素最多,叶子就是红色或紫褐色的,到了秋天,气候慢慢变凉爽干燥,叶子里的叶绿素减少,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显现出来,叶子就变成黄、橙、褐、紫、红……带着孩子拣落叶,从一数到十,再数到100,好啦,看看我们都拣回了哪些树叶,都可做哪些游戏。
树叶分类和天女
散花
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做树叶分类。妈妈重点选取3~5种独具特色的树叶,比如银杏、柳树、梧桐树等,先让孩子描述各种树叶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如银杏叶像一把金黄的小扇子,柳树叶像细长的小鱼,梧桐树叶像张开的手,叶片上有三道或五道裂口……
这样和宝宝玩:
1. 让孩子摸摸叶子的不同质地,通过触觉感受叶片们的差异。
2. 将这几种落叶混合在一起,让孩子来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让孩子再次口述这些叶子的特征和差异,使孩子加深对不同种类叶子的印象,并加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3. 将完成分类的叶子再混在一起,捧起树叶抛向空中,一面高呼“天女散花”,让树叶在空中散开落下。
鼓励孩子自己来尝试捧和抛的动作,锻炼手臂灵活性和力量。孩子一般相当喜爱这个游戏,一个人都能玩很久。
叶脉书签
妈妈要跟宝宝解释一下叶片为何能做叶脉书签,原来,叶子的表面有一层表皮细胞,它能保护叶片。表皮里面是含有叶绿素的叶肉组织,贯穿叶肉组织并给叶子输送养分的,是叶脉。叶脉书签就是除去表皮和叶肉组织,而只由叶脉做成的书签。接着,妈妈拿出一片叶脉书签,让宝宝仔细观察,可看到中间一条较粗壮的主脉,在主脉上分出许多侧脉,侧脉上又分出细脉。这样一分再分,整个叶脉系统就联成网。把这种网状叶脉染成各种颜色,系上丝带,就成了漂亮的叶脉书签了。
漂亮的叶脉书签这样做:
1. 要选择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的树叶来制成叶脉书签。如桂花树的叶子、山毛榉的叶子,还有枫、桑、椴、杨、榛树的树叶。所采的树叶老一点好,不要太嫩。
2. 将叶子放在小锅里,小锅里再加上浓浓的食用口碱溶液(最好别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和孩子一同操作有危险),把树叶浸没在溶液中,加热15分钟左右,用镊子轻轻搅动。
3. 等叶片变色、叶肉酥烂时,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内涮一涮,放在玻璃上,用旧牙刷在流水中轻刷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刷去叶肉,露出白色的叶脉。
4. 把叶脉片放在旧书里压干。一天后,取出压平干透的叶脉片,用毛笔在叶脉两面涂上水彩颜料,也可以涂上红墨水、蓝墨水。一个小时别去碰它。
5. 平放在吸水纸上,压平压干。在粗壮的主叶脉的基部系上丝带,叶脉书签便做成了。
树叶押花
小时候,妈妈也时常把采摘的枫叶、花瓣等小心地夹在书本里,押干后,当礼物送给小朋友的吧。今天看来,这就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押花技法。现在,押花可以用押花板、海绵、塑胶膜和卡纸等押花器具来做。押花板是最重要的工具,它采用一种既可吸水又可以防止花叶的色素流失的特殊物质来制作,它边加压边吸收新鲜花材、叶片中的水分,使花草或枝叶成为有层次的平面,却依然保持刚采摘时的色彩和生气。
做一个树叶押花吧:
1. 妈妈和宝宝在卡纸上设计好要完成的画面,用笔在卡纸上轻轻画出图案的轮廓。
2. 把秋天变黄变红的枝叶,连同珊瑚珠一样可爱的种子,按照所需要的形态放入押花工具中。一般需要压制两天,要是叶片厚实或种子的含水量较大,可压制3~6天。
3. 按照构图,用专门制作押花的胶把压制好的枝叶粘在卡纸上。要注意粘贴的顺序,有前后的重叠和上下的交织,押花才会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才能把押花特有的鲜活表现出来
4. 在粘贴好押花的卡纸上,加上画框和玻璃,玻璃和卡纸的边缘要加封防潮玻璃胶,以防雨天的潮气进入,让树叶押花受潮变色、或发霉。
树叶贴画
树叶千姿百态,有些落叶,与动物身体的某部分形状很相似,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想象,这片树叶像什么呢?这两种不一样的树叶组合起来像什么呢?孩子要是感兴趣,我们就可开始创作树叶贴画啦!这可是动手动脑,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好游戏!还能提高绘画能力。一起来看看游戏步骤吧!
树叶贴画这样做:
1. 先要跟宝宝一起收集梧桐树、枫树、泡桐树、冬青树和银杏树的落叶,洗去灰尘,阴干水分,然后在书本里压平。
2. 引导孩子根据贴画内容选择树叶,如:将梧桐树叶的叶柄剪掉,做小猫头,再选择别的材料做猫眼猫须等,如蜡光纸做猫眼,竹丝做猫须。
(1)采集形形的树叶,认识树叶的形状、颜色。
(2)搜集、背诵赞美树叶的儿歌。
(3)学唱赞美树叶的歌曲。
(4)制作树叶贴画。
(5)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6)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活动准备:
1、收集树叶,认识树叶。
2、寻找赞美树叶的儿歌歌、歌曲等。
3、准备树叶贴画的卡纸、胶水、彩笔、剪刀。
活动过程:
主题活动一:采集树叶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或公园采集各种类型的树叶、认识树叶,了解的形状和颜色。
2、让学生和树叶“亲密接触”,观察树叶的特点,比较树叶的形状……
3、由树叶展开想象
(1)小组展示树叶收集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观察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进行联想。比一比谁的想象最神奇,评选代表进行全班展。
树叶歌
柳树叶,像眉毛,
两头尖尖一笔描,
槐树叶,像鸟蛋,
排列整齐挺好看,
梧桐叶,五对尖,
好像一座五指山,
泡桐树叶大又圆,
拿在手里像蒲扇,
紫荆叶,不一般,
像只桃子嘴儿尖,
冬青叶,闪银光,
一年四季绿汪汪,
银杏叶,不常见,
玲珑小巧像合扇,
松树叶,像衣针,
一年到头绿阴阴。
主题活动二:树叶贴画(美术课)
1、课上互相欣赏同学收集的树叶。
2、准备胶水、剪刀、卡纸、彩笔,设计树叶贴画。
3、把树叶贴画的内容说出来,爸爸妈妈记录。
附:树叶画
我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树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椭圆的,像一个鸡蛋;有又细又长的,像妈妈的缝衣针;还有的是扇形的,仿佛一把大蒲扇。
它们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火一样红;有的绿得发光,还有的是黄色的。我要用这些色彩斑斓的小树叶贴一张美丽的画。
我先拿来一张白纸,平放在桌上,接着我在众多的树叶中挑了一片椭圆型的,把它当作小鱼的身子,再拿了一片火红的枫树叶,当作小鱼的尾巴,接着找了两片很小很小的树叶当作鱼鳍。然后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粘在纸上。你瞧,一张美丽生动的树叶贴画完成了。
我要把这张画送给我亲爱的老师!
美丽的树叶画
秋天到了,山上的树叶各种各样的。有的像一根针,有的像一棵大树,有的像一朵朵白云,还有是毛茸茸的。秋天山上的叶子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认真观察就一定会观察到的。
山上叶子的颜色也很多很多,有的叶子是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五彩斑斓。
我采集了许多树叶带回家,准备贴一幅美丽的树叶画。我挑了一些美丽的树叶做了一只大山鸡,看上去这只山鸡在草地上真快活!
树叶画
我今天晚上画了画,画的是树叶。
妈妈让我准备好材料。有牙刷,小盘子,笔,红颜料,色卡纸,树叶。先把树叶放在色卡纸上,再把树叶摆成你喜欢的造型,然后把盘子里的红颜料用笔抹在牙刷上,把大拇指放在牙刷上不停的刮,刮出来的颜料喷在色卡纸上。被树叶当住的地方就没有颜色,把树叶拿开就有树叶的印子了。
树叶上就有很多的颜料了。你可以把它放在色卡纸上,按两三下,然后把它取下,色卡纸上就留有有颜色的数叶的样子了。
这种画真好玩。
主题活动三:叶之歌
1、 学唱歌曲《树叶飘飘》、《树叶歌》、《小树叶》(音乐课),
2、 背诵赞美树叶的儿歌,举行“叶之歌”朗诵比赛。
树叶
一片片树叶飘落在地上,
小田鼠捡起来说:
“它是我的雨伞。”
梅花鹿捡起来说:
“它是我的饼干。”
小甲虫捡起来说:
“它是我的房子。”
小蚂蚁捡起来说:
“它是我的床。”
我捡起来说:
“它是我的书签。”
树叶歌
柳树叶,像眉毛,
两头尖尖一笔描,
槐树叶,像鸟蛋,
排列整齐挺好看,
梧桐叶,五对尖,
好像一座五指山,
泡桐树叶大又圆,
拿在手里像蒲扇,
紫荆叶,不一般,
像只桃子嘴儿尖,
冬青叶,闪银光,
一年四季绿汪汪,
银杏叶,不常见,
玲珑小巧像合扇,
松树叶,像衣针,
一年到头绿阴阴。
树叶真美丽
柳树叶,像小船,
芭蕉叶,像蒲扇,
枫树叶,像星星,
槐树叶,像豆瓣,
树叶多,真好看。
童话故事——树叶儿飘飘
小猫的花园里,开着漂亮的花儿,长着高大的树儿。小猫最喜欢躺在花堆里、趴在树枝上打瞌睡、晒太阳。
风儿轻轻吹来,花园里的花朵儿朝着小猫点点头;树上的树叶儿也好像在向小猫招手。午后的阳光多温暖,小猫数着树上的树叶儿,一、二、三……数着数着,瞧,小猫打了个哈欠,睡着了。
小猫梦见了什么?小猫梦见树叶儿飘飘,飘在他的眼前,一片、两片、三片……还有花朵儿在对他微笑,树叶儿在向他招手。“瞧,我的花园多漂亮!”小猫做梦都要笑出声来。
小朋友,数数看,树上的树叶儿有多少?一片、两片、三片?还有飘在小猫梦中的树叶儿,它们又有多少?一片、两片、三片?
小树叶
小树叶,会说话,哗哗哗,哗哗哗,它说:风大了,风大了。
小树叶,会说话,沙沙沙,沙沙沙,它说:风小了,风小了。
小树叶,会说话,刷刷刷,刷刷刷,它说:下雨了,下雨了。
风停了,雨停了,小树叶,不响了。
小树叶飘呀飘
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头顶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肩膀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膝盖上。
小树叶,飘呀飘,飘到地上睡大觉。
小树叶
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
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秋天留在窗前
林间,
飘着一片片落叶,
有红的,有黄的,
捡呀捡,
捡起一叠叠。
拼拼贴贴,
拼成一只小鸟,
贴成一只蝴蝶……
啊,我捡回的是秋天的影子,
留呀留在我家的窗前。
杨树叶儿
杨树叶儿,哗啦啦,
小孩儿睡觉找他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
实施过程
项目分为4个环节,分别是科学培训、野外考察、专题探究和手工制作。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各个环节又可以独立自成体系,不受场地、时间、参与学生等因素的局限,十分灵活。结合学校和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系列培训的形式系统学习,也可以独立开展单项活动。
科学培训
科学培训在科技馆是采取开展常规课程的形式,固定每周末上课,报名的同学可以提前预约课程。开展的课程系列有“认识叶片”、“小小显微镜”等。显微镜课堂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叶的横切面标本。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命的本性就是物质性;同时,也认识到可以借助观察工具和其他工具,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的怀抱,释放他们的天性。活动前教师会提前交代活动的目的,分发叶片考察报告。活动中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千姿百态的叶片,记录下植物的名称、分类和生长环境,并描绘出叶片的形状,完成完整的植物叶片考察报告。同时,告诉孩子们不要直接采摘树叶,只能通过捡拾新鲜的落叶,带回去以备手工制作之用;提醒他们不能随手丢弃垃圾,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专题探究
户外活动时,学生们往往会观察到一些细微而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叶片正反两面的颜色不一样,大多数落在地上的叶片是背面朝上等。孩子们认真地观察周边的世界,并提出了疑问。树叶为什么在秋天变黄了?哪些植物的叶是能吃的?植物的叶里面有哪些成分呢?植物的叶里面的水是怎么传输的?
教师则从中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主题。主题确定好之后,学生们按照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分享讨论的研究思路,合作开展探究实验。探究活动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当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们自己制订任务书,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
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较之结果,教师会更加关注过程,因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小组之间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教师不直接把正确的结果公布,而是组织学生们继续讨论思考,寻找原因,重新实验。
手工制作
这个环节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的,主要是学生们利用最常见的叶片开展创意制作。
拼贴画:完整的树叶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有椭圆形、扇形、掌形、心形等,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形状作为他们画面的元素,组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拼贴画。
拓印画:叶片形状不一,背面大多还有清晰的、纹理不一的叶脉凸起。几乎任何有凹凸表面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拓印在纸上留下它们的背影,所以,叶脉肯定也可以拓印下来。只要事先构思好画面主题,然后在叶的背面涂上颜色,通过拓印,就可以将叶脉的身影留在纸上,这样就能创造出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叶脉书签:为了让学生们直接观察到叶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叶脉分离出来。和叶肉组织相比,叶脉组织的质地十分坚韧。教师指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除去叶肉组织,只留下叶脉,这样就能直接观察到叶脉的形状和结构了。之后,学生们用颜料、水彩笔进一步美化叶脉,给叶脉过塑,这样就能制成极具创意的便于长久保存的叶脉书签标本。
项目评估方法
为了跟踪和评估活动过程,我们采取了一些简单又易行的方法。
学习单
在每一个项目开展之前,教师都会按照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情况制订一份适宜的学习单,督促学生养成时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习单的回收查看,及时掌握学生们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及项目仍有待改进的地方。
行为观察
在活动举行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小学生对大部分可动手操作的课程表现出极大热情。另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使用仪器和工具,还能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发挥了创意和想象,认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培育了他们正确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交流会
开展交流会,邀请参与的小朋友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并探讨收获,收集他们的建议。交流会使得学生能将自己在实验中的所想、所学、所得与其他同学分享,能提高学生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特点和创新性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
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所以项目选择了以植物的叶片为学习中心。孩子们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从而延展出不同层次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严谨的科学培训与活泼的野外考察相结合,既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又能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视情感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还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严谨的科学培训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野外考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馆校结合,内容延伸
项目选题紧扣学校教材,学生对主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他们熟悉的话题。该活动为学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校科学教师对项目可以很方便地给予支持,实施起来没有困难。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发挥了互动性、体验性的优势,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更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科技馆实验教育中心不仅有专业的科普教师和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还毗邻省植物园和省府文化公园,教学条件非常有优势。
项目成果
活动开展以来,共计接待小朋友8000余人次,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2013年“一叶一世界”项目在五一期间为雅安灾区的同胞们举办了专场义捐活动,活动通过义卖小朋友现场制作的叶脉书签,共募捐到4411元人民币,并将募捐得到的全部善款通过“壹基金”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的同胞。
为了使该活动可以在科技馆和学校中广泛推广,科技馆还组织科技辅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项目图册、活动手册、小小科学家教材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