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互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互换确实起到了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的作用。在与我方签约的对方国内,起码表示官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承认人民币地位,营造了进一步推动双方贸易、投资的氛围。实际上,这些效应在互换协议甫一签署便可产生。在总额高达16662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签署后,实际上协议动用的比例仍然较低,这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仍然较低、境外对人民币流动性需求有限的现状有关。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何在人民币仍然未实现国际化的背景下,真正将互换运用起来,实现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不是坐等人民币国际化后才出现对互换动用的需求,这应该是现阶段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商业意义而言,货币互换是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衍生筹资方式,对企业筹资方式的创新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具有明显影响。央行之间互换,也是基于商业意义上互换的优势而衍生的。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种条件,就可以进行货币互换:一是不同借款人在不同市场上筹资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不同借款人需要的货币不同。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简称A)需要欧元,而另一家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简称B)需要等值的美元。两个公司在本国均具有筹资优势,而在非本国筹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补偿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总筹资成本,双方进行了货币互换,如表3所示:表3筹资成本矩阵从表3可知,双方所需的比重和筹资优势错位,因此存在互换的获利空间。若不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4%(7%+7%);而如果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2%(6%+6%),互换总收益为2%(14%-12%)。A公司借美元,替B公司还德国欧元的借款利率为6%;B公司借欧元,替A公司还美元的借款利率为6%,这样双方都获得了1%的互换利益,节省了筹资费用。货币互换除了能降低筹资费用,还有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货币互换业务可以打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产品的限制,即使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允许其在国外某市场发行债券,但只要其信用等级可以在国内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得到其需要的币种资金。同时,有了货币互换,筹资者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市场上筹集资金,互换之后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需要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上寻求筹资机会。另外,通过货币互换,不同国家币种的借贷市场被有效连接起来,不同借贷款项之间转换的摩擦也大大减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筹资平台,使得双方的筹资来源更加合理。对于央行间的本币互换而言,双方央行都是各自本币的发行者,从央行直接融资应具有比市场利率低的优势。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上述提到的种种互换功效。从央行间互换协议制度设计初衷来看,协议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机制如下:一是两国银行业可受益。有助于各银行为在两地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两地银行可借此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抵御风险,在应对流动资金安排的时候也掌握了很多的主动权,可以实现很多业务方面更便利地发展;二是两国贸易企业可受益。对各进出口企业来说,互换货币进行贸易可使两地的进出口企业免去了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也可以让外国企业以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能刺激中国产品对外的出口,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受益。外国贸易企业在进口中国商品时,也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便利结算手续,所以两国贸易企业应该是最受益的实体之一;三是可促进两地发展且稳定地区经济。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任何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两地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能促进两国间汇率水平、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提高调节与平衡两地经济的能力。稳定的汇率也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两国用本币互买产品,不受外汇波动的风险,这能促进两国发展,稳定地区经济。以上这些功效,都建立在通过互换获得的对方本币融资成本应小于市场融资成本的前提下。一般而言,在境外的本币流动性不足、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利率时,境内的本币发钞行可通过与境外央行进行本币互换的形式向境外输出本币流动性,从而达到缓解境外本币流动性不足、压低离岸本币利率的目的。因此,互换的利率应设定在低于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例如,2008年10月13日纽约联储与欧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同期限的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100个基点;2008年10月29日纽约联储与韩国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50个基点。目前,在岸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在大部分时候高于离岸人民币利率,这就为央行通过互换形式向境外输出流动性提出了难题:如果出于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目的而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低于离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则这时候的互换利率水平将远低于境内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这时候输出的流动性将可能出于套利的目的返存在岸市场,抵消央行政策目的。如果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传统互换协议中的在岸利率加点的水平,则由于离岸利率远低于互换利率,使互换在实际上用不起来。具体到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签订的互换协议上,如果将利率设定为在岸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水平,加上人民币升值趋势,境外央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动用互换并用于双边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成本将远高于市场融资成本。
进一步通过本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在国际化初期,为了通过以货币互换形式向境外提供流动性的捷径来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应以央行为主导,以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助,通过央行间本币互换、商业银行间的商业性本币互换等形式对外提供流动性。具体方式包括: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的宗旨之一就是促进双边贸易结算,然而实质性用于双边贸易结算的非常少。建议在新签的协议中,通过灵活的互换安排促进资金的实际使用。例如,有条件地降低互换资金动用利率。包括:将对方央行接受我方货币计价开展的跨境贸易融资票据再贴现作为条件,在一定额度的资金使用范围内,降低对方使用人民币所需支付利息;或者以对方接受我方货币进行能源、原材料大宗采购为条件,降低对方动用互换资金的利率。这些举措,都可以实质性地推动实体经济使用双边货币结算跨境贸易的开展。此外,通过与外国央行间互相接受对方货币结算的、双边贸易形成的贸易融资票据的再贴现,还可以在央行层面构建一个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并形成央行间货币金融资产的互持,为开展央行间的实质性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性互换形式推动人民币走出去2011年4月,金砖五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一项协议,各方将以本币形式相互授予信贷额度。2012年3月,金砖五国的进出口银行签署两份信贷协议,旨在向彼此提供本币信贷安排,并减少对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需求。这种商业银行之间的本币信贷安排,实质上是央行间本币互换的延伸,通过商业机构先行的模式,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不具有央行间互相融资的优势,但可以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探索出一条如何将双方本币运用于贸易和投资的路径。为了解决在互换到期后仍然可能需要的推动双边贸易、投资或者解决存在的流动性不足、信用危机等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本币互换安排制度化长期化,使之成为国际金融秩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央行之间长期合作的项目。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应该将互换的标准协议文本条款固定化,这样一来,一旦有需要,新的互换安排就能比较迅速和稳妥地确定下来。
央行间互换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
【关键词】货币互换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流动性 新版图
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正式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之前,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也是继美元、日元、澳元、新西兰元及英镑后,第六个与人民币实现直接交易的世界主要货币。至此,在美欧日英四大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尚未与中国签署此类协议。这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版图。
一、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基础条件
(一)中欧贸易规模巨大
中欧作为世界重量级的经济体,中欧货币互换协议是在中国和欧盟之间双边贸易与投资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签署的,这是双方向世界传递出致力于深化彼此合作关系的强烈信号。在经贸中,双边通过货币直接互换,可以规避美元汇率风险,稳定人民币和欧元兑换的汇率,能提高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和欧元的比例,增加便利性。
2013年双边贸易总额高达5662亿美元,欧盟连续十年保持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而中国则是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市场。而在40年前,双方的贸易额只有现在的1/235;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将实现1万亿美元的目标。
(二)中欧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内部多是发达国家,双方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中欧经济合作能够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欧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取资金和现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欧盟陷入欧债危机的大环境中,双方的投资方向开始发生反转,过去由欧盟一边倒向中国投资的局面开始改变,中欧相互投资成为常态并呈加速态势。2013年,欧盟28国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对华累计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是中国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地;中国企业在2013年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累计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350亿美元,设立企业近2000家,雇佣当地员工近5万人。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的报告预计,2020年前欧洲将从中国累计获得2500亿至5000亿美元的新增对外投资。
(三)惠及民间商务活动
此次中欧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将对中国与欧盟28国民众在彼此国家的旅游、居住及求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双方民间的商务活动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还能节省成本。
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在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为减轻“美元陷阱”伤害、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战略性选择。
美国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复苏,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美元的不断贬值,购买能力严重缩水。为了减少美元贬值给中国持有的3万亿美元资产带来的损失,我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初步在双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二)中欧庞大的贸易规模用本币交易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成绩斐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数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国,然而,在双边的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比重很低,只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长期徘徊且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中欧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互换规模虽然低于预期的8000亿元,但已经迈出了人民币与世界第二大货币欧元合作的序幕,随着中欧贸易规模的继续扩大已经中国国力的持续走强,在双边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会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前景可期。
(三)中欧用本币投资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中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欧俄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会更加倚重与欧盟尤其德国、意大利等大国在大项目投资、关键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另外,欧盟在经济疲软、复苏乏力的当下,也非常期望获取来自中国充沛的资金。
中欧货币互换协议将给双方企业节省诸多成本,起到中资企业对欧盟投资催化剂的角色,并有助于扫除进入欧盟后的各种隐形障碍,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中欧货币互换协议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一般而言,货币互换作为一种后备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应对大量资本流出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但是,从中欧双边的情况来看,双方都没有现实或潜在的国际流动性问题。而且,即使双方的外汇市场有问题,也主要是欧元与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供求问题,而不是欧元与人民币的供求问题。所以,在外汇市场干预,这个双边互换协议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更多具有象征意义,但这也反映出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与中国贸易和投资的日益增长的现状。
签署互换协议的背景是,欧元区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迅速增长,双方都有希望确保欧元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减少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长期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利。
(二)中国资本项目存在管制、资本市场缺乏深度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
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货币必须可自由可兑换;第二,国内资本市场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深度;第三,本国的经常项目应当存在逆差。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依然存在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增值保持的渠道;本国资本市场深度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抵御大规模资金的流进流出,利率尚未市场化等等,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下我们的目标不是畅想人民币如何取代美元霸权和欧元地位,而是在货币国际化的大框架下如何进行国内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当我们拥有了灵活的汇率制度、市场化的利率、发达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时,人民币国际化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惯性和美国的霸权将使得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人民币国际化将以国家意志的模式坚定的继续向前推进,除了自身条件的局限之外,还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具有的惯性,使得货币替代是一个渐进式调整过程,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债券市场和金融化程度已不逊色甚至超过美国,仍无法撼动美元先导货币的绝对优势;
其次,美国的次债危机和美元的贬值,尚未构成美元霸权地位发生巨变的根本性条件,美国自身的综合性优势也尚未发生伤筋动骨的削弱或改变。在人民币正在走向全球储备货币的道路上,将会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国际地位,但在美国千方百计的阻挠中,其国际化进程也不会一帆风顺。
(四)中国应苦练内功,发展有深度和广度资本市场,建设强大国防实力
我们应该继续推动货币互换,加快人民币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在培育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逐渐放开资本项目,使人民币顺利地走出去、安全地流回来。同时,推动军事关键技术突破,建设强大军力,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乔希・诺布尔.中欧签署350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J].金融时报,2013,(10).
[2]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08(10).
[3]巴曙松.金融危机后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从周边化起步[N].国研网,2010.
[4]邬红珍互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J].科技与产业,2012,(1).
[5]徐奇渊.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署意味着什么[J].国际纵横,2014,(1).
[6]潘丽英,吴君.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J].国际经济评论2012,(3).
[7]周俊生.人民币英镑直接交易:加力人民币国际化[J].热点,2013,(4).
[8]陈雨露.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明[J]经济研究,2005(2).
【关键词】 燃煤火力发电厂 环境保护政策 对比 研究 建议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耗电量大,燃煤火力发电厂煤炭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我国环保政策、法律等尚不够完善,要通过相关的环境政策防治污染,就要仿效或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谨慎、科学地做出政策完善。
1 当代环保理念的发展对燃煤火力发电厂提出的新要求
1.1 国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迫使燃煤火力发电厂不得不重视环境保护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环境保护开始成为国际性的议题,全球开始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起来,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截至目前,中国缔约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已达50项。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鹿特丹公约》、《巴塞尔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安全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等。在这些国际公约实施后受到冲击的产业中,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和石化最大。
1.2 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敦促燃煤火力发电厂不断改进环保行为
我国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制订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制定了1000多项各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环保思路已从80年代的末端治理转化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全过程预防治理思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环保政策中,对燃煤火力发电厂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和准入门槛的抬高,对于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设备和企业将会实施惩罚性措施,并将予以淘汰。这些均为电力行业提供了指引方向。
1.3 打造环保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燃煤火力发电厂自身生存的唯一选择
从资源角度讲,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煤炭消耗量将持续增长。因此,努力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控制火电厂污染,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发电煤耗、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关停小火电机组、推进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效果显著。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的需求日渐增大,火力发电厂要可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转型成环保型企业。企业不仅要研究燃料选择、脱硫除氮降尘的先进工艺、生产和生活污水控制措施、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也要重视环境治理产生的成本控制,打造环保型绿色企业,也是燃煤火力发电厂今后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国内外燃煤火力发电厂环保政策对比
2.1 能源结构对比
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决定作用,煤炭依然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这十年来不断上升,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依然是国第一位的基础能源。以百万吨石油当量为计量单位,中国煤炭消费量由2002年728.4上升到2012年1873.3,增加了2.6倍。美国煤炭消费量由2002年552下降到2012年437.8,减少了20%。随着美国更多地清洁能源发电,使得煤炭消费量逐年降低。而中国自2008年开始从煤炭的出口国转变为煤炭的净进口国。事实上,中国在2002年仅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30%,到了2012年,已经占到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这彰显了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从中美两国的发电构成来看,美国的火力发电占到47%,油电和气电也占的比例较大,两者之和占到45%。而中国仅煤电就占到80%,其次是水电为17%,其余加起来不到4%。
此外,近几年,中国采取了“上小压大”的结构调整战略,大量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替代了煤耗高的小机组,中国的能耗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中国目前的煤耗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与美国相当
。
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比
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治理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中美分别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进行了多次修订。我国目前执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是自1991年首次后,1996年、2003年两次修订后的第三次修订稿。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这个标准被称为“全世界最苛刻的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该标准首次增加了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限值,为的是促进火电大气汞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也为未来中国与全球大气汞排放减排同步做好准备,并引导燃煤火电厂选择低汞煤。事实上,我国目前现有烟气净化装置具备脱汞效果,经过脱硫、脱硝、除尘协同控制后,汞的排放浓度能够满足限值要求。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互换
一、人民币国际化
(一)含义与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价格计量、结算及价值贮藏等作用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主要的意义:第一,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本国及境外)成为通货;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进程与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于2009年,当局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工程,中国和外国的很多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试点工程在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经过两次推广,所有的国内、国外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清算。
到目前为止,2013年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快速增长到16.3%,而试点工程刚开始时,这个数据几乎为零。
(三)背景与成因。
试点工程并不是人民币国家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唯一原因。试点计划给了进出口方选择结算货币的自由,但并不能确保他们选择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事实上,一种货币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结算工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付者的可用性和接受方的接受程度。海外进口商如果想在结算中使用人民币,需要通过信用贸易或汇兑获得人民币;另一方面,一个中方进口商只有在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时才可能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和试点工程相配合,中国当局还实施了其他配套措施以增加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外国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在这点上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这给人民币离岸基金的可用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本币互换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人民币结算为互换协议搭建了一个做通贸易的平台,促进货币互换做实。
在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与外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签署双边本币互换,中国央行可以向境外机构与居民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从而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面将对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二、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一)本币互换的运作机制。
按照参与主体不同,货币互换可以在商业机构间进行,也可以在中央银行间进行。一般而言,央行之间的互换机制是比较简单的,比如A、B两国央行之间要进行双边本币互换,首先是在对方账户系统中互开账户,而后A央行在B央行账户上以A国货币贷记一笔,同时B央行也相应地在A央行的账户上以 B国货币贷记一笔。这样,就实现了A央行将自己的货币借给 B央行的,同时 B央行也将本币借给A央行。中央银行是通过互换提供流动性支持,体现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因此,央行之间的互换被广泛应用在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中,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货币的流动性短缺危机。
(二)国际间本币互换的实践。
最早的央行间货币互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十国集团创建的互惠性货币互换协议。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央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联储利用货币互换资金购入其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维护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和保持美元币值稳定。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互换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各国为了应对危机,组建了基于多种货币的各种互换网络,分别为美联储网络、欧元网络(包括丹麦、瑞典与挪威向冰岛提供欧元的协议)、瑞士法郎网络与亚洲和拉美网络。
(三)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危机之后,亚洲各国认识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利用自身力量促进地区金融稳定。2000年5月6日,东盟“10+3”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泰国清迈召开会议,达成《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倡议(简称《清迈倡议》),各国间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年,我国人民银行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同泰国银行签署了金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对外签署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随后,又同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由于清迈倡议下动用货币互换条件比较严格,相关货币互换至今没有实际动用过。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业务始于十多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探讨自身的货币互换。2005年,人民银行与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笔为期1年、总金额达6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业务。当然,这属于国内机构间的货币互换。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加快了货币互换的步伐。人民银行先后与多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见表1)。中国也逐步扩大双边互换协议的范围,现已扩展至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体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充当结算工具等。
【关键词】金融互换;资本结构;管理;影响
金融互换也可称作金融掉期,主要是指交易的双方直接或间接通过中介机构签订协议,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交易双方相互对现金流量进行交换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基础产品可以将金融互换分成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股票、货币、利率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多种互换。一般情况下,企业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采用股票形式的同时,也还会向银行或者采用发行公司债的方式在社会上借款。不同的借款方式便形成了企业的债务,不同的债务均会涉及到金额、币种、期限、计息以及支付方式等。金融互换主要是指不同企业对债务进行交换,但仅仅只是改变了企业债务的形式,也就是企业债务的币种、计算以及支付方式等,并且不会影响企业债务本金,仅仅关系到债务的息差。目前在互换市场上利率交换占据着最大的份额,其次为利率期权和货币互换。资本结构则主要指的是企业不同资本的价值构成及比例,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采用新型的筹资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价值,因此对金融互换在资本结构管理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概念
金融互换主要是指交易的双方直接或间接通过中介机构签订协议,约定交易双方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相互交换现金流量。交易双方进行交易互换的核心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及货币互换、长期外汇交易以及长期利率上限期权、下限期权等。随着近年来金融一体化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金融互换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不断的创新,出现的变化主要在于双方互换安排以及交换现金流形式等,其中具体包括时间选择以及名义本金等现金流方式。
利率互换主要是指交易双方互换其自身所持有的,并且采用同一种计息方式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计息,然后将这些资产或者负债调换为同种货币表示,但却采用另一种计息方式进行计息。而货币互换主要指的是交易双方互换其自身所持有的,并且将采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调换成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而在货币互换的过程中,由于对本金具有各不相同的计值货币,从而导致货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兑换。但货币互换重要的特征在于,货币在互换的过程中仅仅只会对债务的经济方面进行那个改变,并不会对债务法律方面进行改变。
金融互换主要遵循的是比较优势原理以及利益共享的原则,对于交易双方来说,在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前提下仅仅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便能进行互换。条件一为:交易双方各自对于对方的资产或者负债均存在一定的需求;条件二为:交易双方在两种资产或者负债上均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就好比说若某一家企业在甲货币借贷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却在乙货币借贷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而另一家企业与上述企业的状况恰好完全相反,此家企业在乙货币借贷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却在甲货币借贷市场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那么甲、乙双方便可以根据事前的约定,使交易双方分别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货币借贷市场上对资金进行融通后相互交换。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便可认为,若某一企业事先已经了解自身在固定或浮动利率的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那么此企业在进行互换交易的过程中可以使其在更为便宜的货币市场筹得资金后再换为自己需要并且最合适的筹资方式。
交易互换双方根据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互换的过程中得到的利益是属于交易双方的,这是由于在互换中取得的互换利益是双方进行合作的结果,因此造成金融互换交易存在的可能是由于利益的共同分享。我们以交易双方的利率互换作为例子:若甲、乙两家企业均需要借入为期10n的1000万美元,甲企业需要采用浮动利率的方式来借款,乙企业需要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借款。而银行根据甲、乙企业由于其各自的信用风险而给出不同的贷款利率,其中甲企业的固定利率为5%,浮动利率为9个月LIBOR+0.1%,乙企业的固定利率为6%,浮动利率为9个月LIBOR+0.5%。从银行给出的贷款利率中我们可以看出,甲企业的固定及浮动利率均低于乙企业的借款利率,这说明甲企业在固定及浮动利率的市场于乙企业相比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绝对优势。但甲企业在固定利率的市场上与乙企业相比其绝对优势为1%,而甲企业在浮动利率市场上与乙企业相比其绝对优势仅为0.4%。也就是说,甲企业与乙企业相比,甲企业在固定利率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乙企业在浮动利率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甲乙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对方企业借款后再进行利率互换,从而便能使双方企业将筹资成本共同降低0.6%,而这个降低的筹资成本便是互换利益。若甲乙双方各自享有互换利益的一半,则交易双方各自便能降低0.3%的筹资成本,也就是说交易双方最终的筹资成本为:甲企业支付9个月期LIBOR-0.12%的浮动利率,乙企业仅需要支付5.7%的固定利率。因此,金融互换的交易双方均能从互换交易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利益,从而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双方的融资成本。
二、金融互换对资本结构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结构就是对其债务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来确定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说在企业承担一定财务风险的状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其综合资金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企业在对其最佳资本结构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到企业的资金成本,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核心要素在于对债务规模进行合理的确定,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而金融互换能让企业在了解自己利率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互换能使企业在更为便宜的市场上对债务进行发行,然后再将其互换为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融资形式,最终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由于金融互换不会涉及到本金,互换的风险仅仅在于息差,因此交易双方进行互换的信用风险比贷款信用风险低。
(一)金融互换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本文可以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货币互换例子说明金融互换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比如在英国的一家日本公司与在日本的一家英国公司,若日本公司需要英镑,而英国公司需要日元,但因为两家公司具有不同的资信,使其公司在本国可以具有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但在国外公司所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成本较高。若两家公司在筹资成本的过程中采用货币互换的方式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其中在英国的一家日本公司筹资日元成本为10%,筹资英镑的成本为12%,在日本的一家英国公司筹资日元成本为12%,筹资英镑成本为10%。这就是说,若这两家公司不互换,则两家公司筹集资本的总成本为24%;但两家公司若进行货币互换则可以将筹集资金的总成本降低为20%。这样两家公司通过货币互换便能获得4%的互换收益,也就是说能节约筹集资金成本的4%。
(二)金融互换能提高企业资本结构稳定性
本次仍然以上述的例子作为研究,若日本公司需要1000英镑,而当时市场汇率为1日元=0.0062英镑;一月后,市场的汇率变为1日元=0.0058英镑,那么该公司在进行货币互换前应该确定一个固定汇率,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造成汇兑损失。因此,交易双方通过货币互换可以将负债币种转换为有利于自身企业币种,最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规避负债汇率风险,并且能有效地稳定企业的负债现金流量。
(三)金融互换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般来说,当企业缺乏充足且合适的资金时,可以通过金融互换的方式将债务转为另外一种形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先行根据自身偿债能力借入对于第三方为低成本,但对于企业自身属于高成本的债务,企业通过金融互换的方式可以从需要此债务形式的第三方取得其自身所需要的债务形式。最终企业通过金融互换的方式能够各取所需,从而能共同分享收益。企业若一笔借款没有正式签约,但借款人一旦正式签约其互换利率会低于目前的利率水平,从而企业便可以买入一个互换期权。企业通过购买互换期权的方式能够实现预先锁定互换利率的方式,企业在金融互换的过程中能获得利率下跌的益处。
三、金融互换发展条件
目前企业通过金融互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筹资成本,从而能对现有的负债进行调整,并设计企业的未来债务。一般来说,降低企业筹资风险的主要过程在于运用金融互换的程度及范围。因此,这就需要未来我国要不断地促进金融互换的良性发展。现对促进金融互换发展的条件进行如下探讨。
(一)促进利率与汇率市场化
一旦利率实现市场化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资信状况来确定贷款价格的状况,如此作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便可以自己选择与其自身条件更为匹配的优质企业来进行金融互换。而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企业来说,在金融交换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风险投资人与自己进行互换。交易双方的货币互换正好有效地反映了市场的规律。
(二)金融证券化
金融证券化与金融互换业务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在全球金融证券化发展的情况下,金融互换的业务也在迅速地扩大中,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银行将其经营的重心放在证券业务上。这是由于在各大银行中若能安排金融互换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便能使其获得证券发行以及承销等多种证券业务。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促进金融互换业务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的证券化。
(三)提高计算机及通讯技术
为了有效地降低金融互换的市场交易成本,就需要尽可能地将金融互换交易成本控制在最低状况,从而实现与市场的紧密连接,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实现在金融互换中对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较为快速地处理和交换。除此之外,高效的计算机及通讯技术能够将全球各个主要的金融市场紧密地连接,从而有效的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最终为我国企业之间金融互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互换的发展,其在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上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有效地为企业规避汇率及利率风险,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息费用,最终能将企业的债务及资本成本控制在最低状态。金融互换在资本结构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降低企业的利息费用,从而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如此便能实现以最小的结构对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获得最大的利息减少。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金融互换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我国企业可以通过金融互换来控制其融资成本,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面临的风险,最终能够实现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的目的,并且最大限度提高企业价值。因此,我国企业采用新型的筹资方式如金融互换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管理,便能显著地提高企业价值,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治纲.金融互换的法学概念界定[J].商业时代,2010,05(23):98-101
[2]李源.金融互换对资本结构管理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1(16):81-83
[3]钱锦.金融互换法律制度之国际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22(34):157-158
[4]杨雪琴.试论我国金融互换监管体系的构建[J].河北法学,2009,06(22):36-40
[5]金霞.国际金融互换信用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09(26):157-158
[6]杨雪琴.我国金融互换的法律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2009,22(26):47-48.
[7]李效华.金融互换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8,06(24):56-57
[8]林琴.金融互换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6(33):46-47
[9]田F昊.金融互换会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1(2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