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感知阶段首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从整体上揭示课文内容形象,把语言文字演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在头脑中闪现,使课文内容产生内心视象,即形成表象。
所谓表象,就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保存下来并再现的形象。对课文内容形成表象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发展语言、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小学生学习这种语言形式,就是要顺着作者思路,从一词一句理解,到一段段理解,再到整篇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学生能把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建立起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相一致的表象,才算达到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感知,就没有表象。有了表象,也就有了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而获得的形象,只有上升为表象,才能参与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认知活动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把感知的形象转化为表象,才能对提高理解语言文字能力、认识事理能力、发展智力产生实在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形成课文内容的明晰表象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和任务呢?其基本做法就是读、听、说。
读,要读出画面。让学生明确以理解课文内容建立内容表象为目标,边读边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读一段,想一段,甚至动手指指画画,读完全篇,前后联系起来,整体性地想想全篇。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一是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最好能读上三、五遍;二是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边读、边想,即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为客观事物,使之成为一幅幅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闪现。边读边想是吸收信息、理解语言文字、形成画面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听,要听出画面。听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要求合上书听,边听边想象课文内容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而不是课文的语言文字,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立体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脑中,使课文内容产生内心视象。听,有利于调动想象力,将有限的画面联想到无限的画面之境,使课文所表达的形象立体化;听,也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式。
说,按画面说。说时要求想象课文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而不是课文中一句句、一行行、一节节的语言文字。在说的方面,根据不同课文,教师可以用提供有关句式或重点词语的形式让学生口述有关内容,也可提出课后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还可以提出一些辨析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这里需注意三点:一是说时要求不看书,而是依据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二是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课堂上尽可能采取“自说――互说――答说”这种训练形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说”,还要注意语言规范化训练,并力求到位。说,是表达,是学习成果的反映,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由于要“说”,能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对形象材料有较好的记忆,并将它保持在记忆中;由于要“说”,能促进他弄清楚材料本身各部分的联系、文字材料和客观情景的联系、识记材料和知识经验的联系,实际上也参与了分析概括的思维活动。
学生通过以上读读、想想、听听、说说,就能使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上这种做法,与以往教学中通常粗略感知课文的做法相比,它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的变化和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内容表象,改变了以往以读讲课文为中心、粗略感知课文的弊端,较好地解决阅读教学中两个带有实质性问题:(1)目标问题。以理解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基本任务,通过听说读思,培养学生“从书面文字符号获取意义”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而采用这样的教法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2)途径问题。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听说读思机会,学生有可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学会”到“会学”,培养起语文能力。
其二,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内容表象,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第一阶段,主要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着重点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锻炼。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想象的过程,它通过生动的概括的形象,在人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这个形象材料过程中,边读边想,边听边想,边说边想,把“想”贯穿于学习活动中,将语言文字和客观现实沟通起来,建立内容表象,无疑在锻炼学生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为他向逻辑思维过渡以及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将打下良好基础。
初读课文、反复朗读之后.我又对《桂林山水》这篇短文如何轻松、快捷地背诵进行了指导,20分钟后我开始检查背诵情况。
在检查的5个学生中(语文程度较好的),只有一个学生经多次提示总算勉勉强强背到了结尾,其他四个学生虽经多次提示也无能为力了。这时,我不免有些心浮气躁,脸色由晴转阴,语气显见比先前严厉了许多。
“这么短的课文,用了这么长时间都背不会?我还说你们要一段一段、一层一层地背,要抓住关键语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怎么就不长记性呢?中午都别吃饭了!
这时,一个平时就调皮捣蛋的学生将了我一军。“你背过了吗?”声音不大,但对我却不亚于一声惊雷!
此时,我完全可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我把目光投向全班,平静地说:“我现在确实还没有背过,但10分钟后请大家听我背诵。”我显得信心十足。
lO分钟一到,我流利顺畅地背出了《桂林山水》这篇短文,片刻沉静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听出了学生们的羡慕和信心。在下课时,我留下一句话:“下节课首先检查背诵。”
第二节课的检查效果出奇的好,就连将我军的调皮鬼也如行云流水般地背了下来。冲锋陷阵“跟我冲”与端枪在后“给我冲”的效果真是大不一样! 经此之后,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提前背诵。躬亲示范,以身作则,以此来激励学生。这样,既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又增强了自身素养,还亲自体验了背诵的难点及背诵的最佳方法,对指导学生高效、轻松地背诵功不可没,真可谓一石三鸟啊。教学反思: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他以注意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法,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个观念。
熟读成诵是重要的读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5~6年级的学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诵读,是反复诵读,尤其适用于声情并茂的作品,最后达到水到渠成,自然成诵。
从小学生的生理规律看,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正是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时记下来的东西,常常印象最深,终生难忘,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背诵教学。
在上述案例中,我忽视了自身榜样的力量,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没有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上下功夫。教师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力量、表率作用,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授人以渔”,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梁 嫒)辽宁省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班在沈举办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于4月25-27日在沈阳举办了“全省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校园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体育卫生安全、典型经验介绍、观摩一节小学安全教育示范课。来自全省各市教育局主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中小学校长、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主任及各市负责校园安全专题培训的教师共170人参加了培训。
最美的姿势。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姿势是谭千秋老师生命最后时刻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因为,在生死攸关时刻,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姿势是哈尔威船长生命最后时刻的姿势:“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面对死亡,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救出了60条生命,自己却与船共存亡,是多么的悲壮!还有人说最美的姿势是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的姿势。
最美的语言。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语言是郑成功说的一段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段话表现了一位铮铮男儿的爱国豪情。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语言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的一段话:“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大智。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语言是哈尔威船长的一段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在危难面前,船长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忠于职守、关心弱小,唯独忘了自己。
最美的风景。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风景是《草原》第一节写的草原风光。这里“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风景让人心驰神往。有的学生说最美的风景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那株高原柳:“……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想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最富哲理的话。有的学生认为最富哲理的话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作者喜欢《鲁滨孙漂流记》的一句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面对危险,首先要战胜自己,战胜了自己,说不定就战胜了危险。 有的学生认为最富哲理的话是《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的一句话:“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一个人为自己是可以的,但如果一生只为自己,一心只为自己,那么他的生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最美的情感。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情感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他们一见钟情,海枯石烂,即使滔滔的天河也阻隔不了他们的爱情。有的说最美的情感是《姥姥的剪纸》中姥姥与“我”的温情。“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身上”。“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他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多么温馨的情感。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情感是《钱学森》中钱学森对祖国的拳拳爱国情。
最美的句子。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小草和大树》中的“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仙人掌面对风沙傲然绽放。夏洛蒂面对艰辛的生活、沉重的打击,没有低头叹息,没有悲观退缩,而是慎重反思、权衡,调整目标,坚持不懈,终于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并开出艳丽的花朵——成为世界著名作家。有的学生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安塞腰鼓》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舞姿的壮阔、豪放和热烈,让人叹为观止。
张馨月
寒假,我预习了语文课文。其中《礼物》一课我印象最深刻。
这一课讲述的内容是:“我”的爷爷送“我”一粒种子,使“我”懂得了自然。“我”的奶奶送“我”一只小鸡,使“我”懂得了生命。“我”的妈妈送“我”一块手表,使“我”懂得了时间。“我”的爸爸送“我”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使“我”懂得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
礼物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生日,过盛大节日都会收到礼物。春节前,我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Diy相册。这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他们把我们这几年去旅游的照片进行整理,每个景点选取一两张经典照片,在电脑上用美图秀秀精心制作,打上日期。送到照相馆洗出来。再按照时间顺序在相册上粘贴,妈妈还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如心形,菱形等。 并用装饰品进行装饰。然后,写字很漂亮的爸爸就登场了。他对每一张照片进行解说,爸爸文采很好,用词讲究,还写诗呢!
爸爸妈妈用了3个星期才做好这个相册。它记录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我终身难忘。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如此深厚,我爱他们!
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并把“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列入语文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大量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可以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语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例如《难忘的八个字》《美丽的北海公园》等文章。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知识面。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我班每周一下午的第一节课都是“美文诵读”时间。学生会把周末读到的精彩文章拿来与同学们分享,大家一起积累好的词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也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二、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朗读的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所谓“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情感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情感参与其中。
1.做足预习工夫。正确、流利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而“正确、流利”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所以在预习作业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些学习指标:①课文中的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以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②读课题,思考课文大概写了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③反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大意,画出不明白的词,通过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三年级《称象》中的“船舷”可以通过查字、词典的方法理解;《中国娃》中的“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则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来理解。
通过预习,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就要依靠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曾经这样描写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人佳境。”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阅读教材中的阅读知识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性工程。假如没有这个基础,阅读活动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将无从下手。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分析文中的语句,透过句子的表层来分析作者内在的感情。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在教学《5美元的故事》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不约而同”、“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来理解,学生不难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从而在读这些句子时自然有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此外,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做知识来了解,更要当做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来掌握。标点符号不仅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绪的跌宕、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去领悟作者或深沉或热烈的思想感情。
3.重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地读
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地深入体验。角色体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两种方式都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人物角色的基础上,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把他们塑造出来。在这种复杂而又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会在其他角色的影响下变得更为真切、深刻。
在北京版教材中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们很感兴趣。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文章,在指导完朗读之后,我就会让他们四、五个人结成小组,自由分配角色来读课文。遇到可以表演的课文,我会请学生上台来表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表演《自相矛盾》时,学生表演“夸口”、“哑口无言”时的表情反差很大,非常有趣。当然,表演也是为了朗读,如果学生的表演很生动,说明他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意思,自然也能读得很生动。
三、要有疑问地默读
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中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所以,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默读。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默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和“小组讨论,提出组员解答不了的问题”这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在讨论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后提出了“和官员们说的方法相比,曹冲说的方法好在哪儿?”这一问题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边读书边思考。
四、要真正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