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普文言文翻译

赵普文言文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普文言文翻译

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第1篇

所以,要想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就要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积累好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好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并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首先,文言文句子翻译在理念上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准确到位,不增不减;“达”即通顺流畅,不晦不涩;“雅”即讲究文采,语言优美。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其次、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操作时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述。比如《赵普》中的“晚年手不释卷”,如果直译为“晚年不放下手中的书”,听起来多么别扭,我们可以意译为“晚年勤奋读书”,就流畅得多。

第三、文言文翻译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2010年江苏省各大市的中考真题进行讲解。

1. 真题再现:

(江苏连云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方法点拨: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名等,皆可保留照录。本题中“益州”是地名,“亮”是人名,“军师”是官职名,这些都可以保留不动。

参考答案

益州充实以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 真题再现:

① (江苏南京)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求之必得。

② (江苏扬州)翻译下列句子。

臣以尚急于弹雀。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省略句很常见,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和介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第①句“以为求之必得”应补出主语“顾恺之”,第②句中“以”的意思是“认为”,“以”后面省略了宾语“这些事”(指所奏之常事),翻译的事也需补上。

参考答案

① (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② 我认为(这些事)比打鸟雀要紧急。

3. 真题再现:

① (江苏连云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② (江苏淮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语序需要注意调整。第①句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野”应作“耕”的状语。现代汉语中状语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而古汉语中状语大多放在中心词之后,“躬耕于野”在翻译时应调整为“躬于野耕”。第②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在这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在翻译时应调整为“吾与谁归”。

参考答案

①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②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4. 真题再现:

① (江苏泰州)翻译下列句子。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② (江苏徐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秦将王翦所戮。

③ (江苏镇江)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比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孰与……”“以……为”“为……所”“……也”等。第①句中的“以为堤脚”,“取土以为堤”首先应补全成分,变为“以(之)为堤脚”,“取土以“之”为堤”,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以为”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式“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第②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固定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被”。第③句中的“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在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参考答案

① 留下这一半把它作为堤的底部,挖掘它一半做沟渠,挖取其中的土把它作为河堤。

② 被秦国的大将王翦杀害。

③ 百姓们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5. 真题再现:

① (江苏盐城)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江苏扬州)翻译下列各句。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方法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词语字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对于古今异义词,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的话,就会解释错误。第①句中“小大之狱”的“狱”应理解为古义“案件”,而不是今义“监狱”。第②句中的“颜色”应理解为古义“脸色”,而不是今义“色彩”。

参考答案

①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 赵普脸色没有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了。

6. 真题再现:

① (江苏苏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 (江苏常州)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方法点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常常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是某种用法的词,临时换用作另一种用法。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第①句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解释为“用箕畚”。第②句中的“死”本来是动词,这里用作为动词,解释为“为……而死”。

参考答案

①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 (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的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7. 真题再现:

① (江苏镇江)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② (江苏淮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如果直译的话,意思可能就不明确,或者出现偏差。第①句中的“锦鳞”是借代手法,借指“美丽的鱼儿”,“锦鳞游泳”如果直译的话,意思就会是“美丽的鱼鳞游来游去”,这样翻译出来就很可笑,所以可用意译。第②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运用的互文,如果直译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会少了一层意思。

参考答案

①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第2篇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按照“自主预习――合作释疑――鉴赏评价――练习巩固――拓展阅读”等步骤开展教学,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现以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为例,赘述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卢元说:“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一无所知,那么上课往往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很难主动地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将学生的预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写批注和做学案。

首先,让学生采用卢元提出的“圈、点、画、评、摘”五字法进行自主预习,意在疏通文言字词和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写批注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特别要求学生把不懂的词句和有疑问的地方摘抄在小纸条上统一由课代表交给我,以便个别答疑或在课堂上作为共同现象重点突破。

其次,学生完成教师编制的自学学案。学案既是学习目标的导引,也是后续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学案设计坚持“文”“言”并重的原则,通过目标导引、课文导读和问题导学让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解决“言”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文”的内容。学案包括文言积累、内容理解和思考导读三部分,既注重语言训练,也注重思维训练。在思考导读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在这些事中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

⑵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蔺相如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预习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预习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

二、合作释疑──实现交流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的要求。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创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互助作用,用合作学习取代教师讲授。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分享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通过交流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再次合作学习。两次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选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点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翻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时遇到了困难。我便引入学生学过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三句话让学生先翻译,再比较译文与原文语序的异同,进而概括这三个句子句式上的共同特点。这个活动后,学生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当然,学生的问题无法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相机提出自己依据学情预设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合作释疑是一个相互批评指正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和学习主体。教师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相关资料的提供者以及必要内容的讲解者。

三、鉴赏评价──体会文言精妙

解决“言”的问题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章法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更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学生完成“言”的疏通后,我着手进行文本语言赏析和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让学生完善自己在自主预习环节写的批注。要求学生对有所感的词句进行简评,对有内涵的句子进行分析,完成对文本的语言赏析。然后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要求在学生读自己的批注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与思考,并记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批注。学生也可以针对同学的批注进行补充。通过不断的补充、争论与完善,学生的意见会渐趋一致。当然,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采取的原则,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完善或修正自己的意见。

通过试写批注和分享交流让学生认识了文言文语言特点,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当然,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

让学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精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的内涵的理解,也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裨益。在这一环节我借助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展教学,师生探讨这两个问题:

⑴作者在写“渑池之会”时,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通过思考和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文章构思技巧等方面的理解,也体会了文言文在“文章”和“文学”上的独特的魅力。

四、练习巩固──进行有效诊断

文言文教学要有必要的语言训练和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练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体现基础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即数量要适度,限于学生单科学习时间有限必须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设计练习,让学生能进行有效思考。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了如下的三个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⑶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仿照示例,编写一副对联概括课文故事情节,并对人物进行评论。

例: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

3.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决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李晚芳《读史管见》)

这些练习侧重文言字词的理解、文本内容的把握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具有实效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检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转化。

五、拓展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文言文学习不能只关注课内学习,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目前教材中的文言文总量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必须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只有实现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并从语言积累和鉴赏评价两方面布置适量的主观练习题,以确保和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除了相关的语言积累题目外,我还在练习中设计了两道简答题:

⑴文章从哪些方面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请分条概括。

⑵作者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待?

这两个题目不仅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意在培养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开展相关篇章的阅读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对课内文言文基本知识运用,巩固已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自读能力,也进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认识,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有机勾联。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该教学模式或许可以消弭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弊端,也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文;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解决轻视文言文之心结

(一)让学生明白,古文,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那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入木三分的思想,足以垂范后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所以,学好古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好古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民族气节、爱国情愫,这些丰富的精神素养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古文中无处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展示,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得以修身养性、完美人格、立人处世的根据;学好古文,还有利于我们写好作文。

(二)教学中,用具体可感的古诗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积累名言警句,这些警句或培德或励志或惜时,用在作文中也有力度。学生有兴趣学。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2)积累描景和抒情的优美句子,增益学生的美学情趣,又对作文语句的锤炼大有帮助。这类句子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找来之后,让学生分类整理,记忆。他们同学之间闲谈,时不时的用上一句两句,并以此为乐。(3)给学生找些短洁、有趣、有教育意义,可以当作为素材的古文小故事,让学生抄在素材本上,翻译句子,弄懂故事的原委和情感指向,熟读熟记,可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比如《岐黄羊去私》:①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②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在这个故事中,我重点讲了①“其谁可而为之”—— 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可,合适;其,语气词,无义;“而”,相当于“以”可以翻译为“来”。 ②固定词组,“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此外,诸如孔子与弟子谈利益与道德、晏子的爱国与智慧、日攘一鸡的警戒、吕蒙的士别三日,更将刮目相看等等例子都为学生所喜爱,一学年下来,这样的短文言文,学生积累了近四十篇,文言语感普遍得以提升。

二、解决古文难学之症候

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难学或是学不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相比,不论是语法、修辞还是字的意思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二是我们在平时使用文言文的机会不多,练习的也不多,加上平时重视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还是可以的。

(一)给学生提前预习的时间,并且明确预习的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任务不给太多太重,由浅入深。

(二)课堂上解读课文时,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句子,字字落实重点翻译。在翻译之中积累文言知识。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比如:一个“过”字,不同的语言环境,意义各异。《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是名词“过错、过失”;而《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过”是动词“犯过错”;《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过”是 “走过、经过”之意;《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是“责备”;《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过”则是“拜访、探望”之意。《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过”却是副词“过分、过于”了。

(三)学会归纳总结。每学到一种新的文言现象,或者某个词出现了新的意思、新的用法,都要记下来,跟以前学过的知识连串起来。就仍拿“过”字来说吧,同学们积累的例子,抄在《抄评》本上,足足一大张呢。

(四)文言句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先把文言句式的种类告诉给学生,让他们对文言句式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把常见的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和介词结构后置)画在书上,把不常见到的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抄录集结在一起。文言句式能把握住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是大有裨益的。

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第4篇

省略句就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明确省略的成分,在理解时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应该准确补出,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意思。

二、抓住特点,识别类型

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下面笔者结合每一类型的特点具体来谈。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主语补出来。主语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唆,可将后一句的主语省略,翻译时后一句的主语可根据前一句的主语推测出来。如: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后省略主语“秦”,可根据前一句“秦伐赵,拔石城”推测出来。

2.蒙后省。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唆,可将前一句的主语省略,翻译时前一句的主语可根据后一主语推测出来。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对话省。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当交代清楚对话双方之后或对话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现过,为了使行文简洁,可以将作主语的对话双方省略,翻译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甚急”前省略主语“今日之事”,可以根据上文“今日之事如何”推测出来。

(二)省略谓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话中用了某个动词,另一个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推知省略的谓语。常见的谓语省略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承前省。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使行文简洁,可将后一句的谓语省略,翻译时后一句的谓语可根据前一句的谓语推测出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舞”后省略了“为乐”二字,可根据前一句的谓语“为乐”推测出来。

2.蒙后省。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使行文简洁,可将前一句的谓语省略,翻译时前一句的谓语根据后一句的谓语即可推测出来。如: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根据后一句“秦王不肯击缶”的谓语推测出第一个“秦王”后省略谓语“击”。

3.共喻省(据文意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谓语。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史朝夕”的谓语为“俟”,等待的意思。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省略部分多是代词“之”。

1.省略及物动词后的宾语。及物动词后面应该有宾语却没有出现。如:遂拔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遂拔”后省略动词“拔”的宾语“之”,也就是剑。

2.省略介词(“与”“以”“因”“为”等)后面的宾语。介词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一般要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如果介词后面没有名词,就是其宾语被省略。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是介词,而“谋”前面省略了宾语“之”,即项羽。

(四)省略兼语

“使”“令”“命”“召”“俾”“拜”“除”等动词后,应该有兼语(通常是“之”)与之搭配,但这个兼语却没有出现。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无使”后省略兼语“之”,即自己。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经常和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补语或状语时,介词往往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地震”后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

(六)省略量词。

数词后面量词通常省略。如:蟹六跪而二鳌。(《劝学》)“跪”前省略“条”,“螯”前省略“只”。

三、方法指导

(一)分析语法,今为古用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去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情况,明确被省略的成分。分析时首先要找出句中的谓语动词。然后分析谓语动词前半部分,如果没有陈述对象,就是缺少主语。再分析后半部分,若是及物动词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成分,有可能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就有可能是省略介词。

(二)抓住关键,掌握类型

所谓关键就是省略句中每一类型的突出特点。从词性上讲,动词、介词、数词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句式上看,结构一致的句子、对偶的句子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句,切实掌握常见的省略类型。

(三)瞻前顾后,联系语境

文言文中有些省略,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够顺利地推断出省略的成分。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欲呼张良与俱去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惟兄嫂是依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不拘于时,学于余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大王来何操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意思。

①子行三军,则谁与

②必也临事而惧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①)曰:“使齐人傅之。”(②)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③)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④)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

(1)在括号内补上合适的词语。

①( ) ②( )

③( ) ④( )

(2)下列各句中,与“王谁与为善”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B.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君何以知燕王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A(判断句,其他各项为省略句)

2.B(省略句,其他各项为宾语前置句)

3.C(省略句,其他各项为被动句)

4.B(都是宾语前置句)

赵普文言文翻译范文第5篇

本模式是根据自主推断、合作探究的原则,结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整合后提出的,以“自主研习”、“自主推断”为主,重在方法的生成,运用已有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借助工具书和后人注释,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顺畅地将古代散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逐步培养学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问题离不开具体情境。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并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发现问题既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又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归宿。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坚持文言并重,圈出重点实虚词,要求学生推断其词义,掌握其用法,就文本解读科学地提出问题。

2.引导分析,自主推断

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断。探究性学习中的推断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科学方法提出的,不能凭空想象。

自主推断能力的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推断、自主解决问题,切忌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思考。

3.提供支持,合作探究

在自主推断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各自的推断,整合多方资源合作解决个人无法推断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时空支持外,还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要在班级巡视,了解情况,解答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指导学生正确推断。

4.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形成超越已有知识的新理解,进而提出科学的结论。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推断成果,另一方面要归纳总结推断方法,总结相关知识点、能力点。

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交流,并反思推断的正确性、解释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规律方法的普适性。

二、教学案例

案例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中,教师将课文全文印制,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词句加点或加下划线,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语境,运用猜读法梳理文本。

学生在猜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词句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词句无法解读。这时,要求学生参照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用不同颜色的笔订正词语解释,圈出疑难词句。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己校正绝大部分文言实虚词、句式的理解,部分内容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断。只剩下极少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圈划出来提交小组探讨。

教师在此环节中加强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推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逐步生成推断词义的一般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例如:通过语境分析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案例2:《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命运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一个偶然,是“天意”,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蔺相如的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主探究人物命运,探究蔺相如成功的因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基本上能分析到蔺相如的成功与他的大勇大智大德和缪贤的慧眼识才及赵王的大胆用人等密切相关。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探求更多的因素。例如: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三、应用评价

1.“推断探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该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如耗费时间较多,课前的自主研习必须到位,否则没有效果;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中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推断题,要能在课堂上及时点拨,做到动态生成;对学校硬件要求较高,要能迅捷、高效地进行课堂展示;有一些目标的达成较难检测,如诵读等。

2.“推断探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探究的内容、过程、方式不同和探究主体的差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套用“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必修教材与《〈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应区别对待,特别是《〈史记〉选读》,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文本解读信息,对推断探究内容的设定要慎之又慎。

3.“推断探究模式”重过程,但不能轻结果

没有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没有获得知识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文言文学习要以言为主,以文言为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监控过程,还要检测成果,包括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文言词义推断的能力、文本解读的能力等,都必须有课堂生成,有课堂检测试题,有课后巩固练习。

4.“推断探究模式”不仅是形式,还是一种观念

相关期刊更多

临床荟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