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能源 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7-02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系之一,通过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层次和目标、工作思路、组织管理、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能源动力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1 明确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从“教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量为主线”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所以能源卓越工程师是复合型高素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雄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擅长管理,抱负远大,学风严谨,道德品质高尚,法纪严明,行业政策、技术标准熟悉,睿智进取,具备能源动力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科学发展战略思维及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在重大科技领域和大型工程项目中能发挥领军作用的拔尖的科技人才。
能源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独特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格素质,即明确国家能源行业需求与责任,总体了解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认识国家能源策略,具备节能意识、知识与技能,具有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与基本理念以及大工程与技术经济分析能力。
2 制定完善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能源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行本、硕、博“4+2+3”三段式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四年,硕士阶段二年,博士阶段三年,每个阶段均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阶段间建立了相应的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优胜劣汰分流和衔接机制,并实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对本、硕、博进行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制定了针对本专业不同行业方向的卓越工程师课程培养方案,并对课程体系和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晰了主要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校外课程目录见表1。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大纲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能够更好的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3 创新教育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立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并实践了全程全方位教授引导式多资源共建能源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见图1)。
该教育体系立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凝练教育理念,建立和实践了“与国际结合、与企业结合、与高水平科研结合”本科教学模式;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调动和发挥了教授治学的引领作用;实行和落实了教授全程主导本科教学的施教举措,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提供学生焕发潜能的一切机会;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人才。
在改革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导下,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整合。(1)建设了国际共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2)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了多门校企共建课程,加强了工程素质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工程与实践能力;(3)按专业方向组建实验课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提高同步;(4)共建各类专业平台课程,争创各级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5)共建系列研讨型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教授全程跟踪和引导。
4 立足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依托获批的9个国家实践教学中心,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
(1)本科阶段实施计划:本科阶段大约3年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时间,大约1年在中心开展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应明确其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本科阶段的企业培养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本科阶段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讨后确定,可结合硕士阶段的方向设置企业实践的重点和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表2给出了本学院某方向在企业阶段的实践学习内容。(见表2)
(2)研究生阶段实施计划:中心教学基地作为研究课题的协助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场运行数据和资料,以及进行试验或验证的机会。学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灵活确定,并保证硕士阶段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下到现场。中心要求导师要严格把关,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课题。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校企的紧密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不仅推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发展,而且为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图书 馆藏建设 被引数据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3.007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Taking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Qin Menghe, Lv Xianjing, Li Mingwu, Huang Fei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consider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books to optimize the collection strateg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itation and reference situation of the books i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reliable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model of books with data support. It applys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to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the results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is subject.
Keywords Academic influence. Books.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Citation data.
0 引言
馆藏建设作为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教学科研的有力支撑,一直备受各界学者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随着网络和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呈现出学术类图书比例减少、全民电子式阅读兴起等特点;图书馆呈现借阅量逐年下降、子阅读量远远超过纸质阅读量的趋势。而国内已有的读者决策采购[1]、文献发现策略[2]等馆藏建设方式还仍然存在着读者参与度不高、实施不便等问题。如何紧跟时代要求构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已然成为紧迫解决的课题。
一本图书出版后产生的各类数据凌乱繁杂而又有所联系,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出有利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方案值得我们思考。图书的利用以及被引用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以教学科研为目标、学科设置各有特色的高校而言,图书被引用数据(可引申理解为学术影响力)是藏书采购最应考虑的因素之一。对此,本文将结合图书在科研成果中的被引情况和参考其利用情况,在各种数据的有力支撑下寻找适应大数据环境的馆藏优化策略。
1 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现状
北京大学何峻给图书评价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那么图书的学术评价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一定方法,对图书在学术上的质量、规律、特点等进行的评估。目前,国内外对于学术文献的影响力评价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上,对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图书影响力关注度的提升,除了传统的专家主观评价外,也逐渐产生不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图书评价研究成果,如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4],2011年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图书在各年的被引用情况报告[5],2013年西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进行的中文图书索引数据平台建设和评价分析研究[6],201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张玉等发表的《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7]。此外,张容、李勇文利用Hz指数评价法来评估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上作了尝试[8]。这些成果在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模型、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产生了一定实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也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2 评价模型
结合本文欲构建综合考虑各方面数据的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的初衷,与张玉等人的多维视角评价体系多有共识之处,但本研究更侧重图书的被引情况,故笔者将在张玉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以修改,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又实用可靠、易于实施的图书评估模型。
根据可量化、可获得、有学术影响代表等几个原则,笔者主要从图书引用和图书利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再选取目前较为成熟的三大图书引用平台(Google Scholar、中国引文数据库和读秀知识库)的被引数据作为图书引用维度的二级指标,选择本馆图书的纸质馆藏与借阅情况、电子馆藏与下载情况以及图书的版本印次作为图书利用维度的二级指标。图书评估的基本框架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估框架
根据各指标的属性和特点进行细化分析,可提炼设计出17个三级指标。由于本文选取的是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图书为研究对象,故笔者邀请了该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对所构建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并采用应用范围较广、结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确定了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是多个客观指标一起对一个对象进行评价,通常都采用多指标加权平均法得出最终的评价值。根据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本评价体系数学模型如下。
R=xTy=∑ni=1xiyi
其中:x=x1x2x3…xn y=y1y2y3…yn
(x1,x2,x3,…,xn为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
y1,y2,y3,…,yn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3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
本文以西华大学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为例,通过上述评估模型得出本馆所藏该类共923册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中各项指标对应的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如表1所示。
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各个来源数据进行整理并应用于评估模型,计算得出西华大学图书馆所藏923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其中外文译著64本,教辅习题册20本,工具书类36本,其他803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呈现出长尾分布状态,只有少数图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图书(84.29%)的影响力都较小,这与工程科技类图书大部分图书不被注意的实际情况相符。此外,学术影响力较小的图书基本上涵盖了编写年代较早而被引用和借阅的次数却很少甚至为“0”的图书,说明本评估模型是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
评价结果显示该学科图书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在学术影响力排名前10的图书中,基本都集中于2000年左右出版,近十年的仅有杨世铭和陶文铨于2006年编著的《传热学》(第4版),这与图书评价本身具有滞后性不无关系。10本书中陶文铨一人就参与了3本书的编著,而且排名居于前3位,学术影响力综合值远高于其他书,近五年的借阅量也是遥遥领先,说明该学科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学术权威,业界学者对于经典著作有较高的共识,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R值大于0.5的145本图书中就有7本外文译著(其中6本来源于美国),所藏64本外文译著中有39本皆来自美国,比例超过60%,这说明外文译著,特别是美国的能源动力工程类著作,对我国该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也表明我国学者对美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研究高度关注,并常以他们的成果为借鉴和参考。
4 馆藏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通过对比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和馆藏情况,发现西华大学图书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馆藏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具有高学术影响力、借阅需求也比较旺盛且书龄不算高的图书,复本量却相对少,有供不应求之嫌,可考虑增加一些复本;部分低学术影响力、读者借阅需求小但复本量较多的图书,浪费了有限的空间资源,可考虑将一些复本以捐赠等不浪费的方式剔除,减少架上流通量;对于学术影响力较小而且书龄高、借阅量小的图书,可考虑以贮藏或捐赠等方式剔除;从CNKI的引文稻菘庵胁檠该学科的高被引图书可发现,部分高被引图书尚未收藏,可结合书龄来考虑加入馆藏等。篇幅有限,表4列出了部分馆藏与学术影响力不相符的书目及馆藏建议,表5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表6给出了部分可考虑剔除的书目。表中建议复本量均按照学术影响力所在区间对应的复本量均值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是从学术影响力角度分析馆藏状况,对于出版年代较早的图书是否还能购到以及如何采购等问题在此不作探讨。
表5 可考虑加入馆藏的书目
统计数据显示,借阅量超过30次的65本图书中有9本都是教辅习题册类图书,复本量都较高(≥4),而该类型图书的学术影响力排名都并不靠前,这与大学生需要应付考试和完成课程作业有关,故不建议减少架上复本量或剔除。
5 结语
本文以图书的被引用情况为突破口,在分析图书学术影响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图书被引数据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图书评估模型,并在我校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馆藏图书上加以应用,在得到该学科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后,对比分析出目前我馆在该学科藏书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应教学科研发展新需求的馆藏策略,为优化其他学科以及整个图书馆馆藏策略提供参考。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图书进行系统排名未考虑其具体语种、类型等划分;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评价以学术影响力为侧重点,选取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不够全面。另外,图书评价本身具有延时性,导致所提出的馆藏策略只是针对已藏图书的优化建议,对新书采访尚未有帮助。后续研究中,笔者会不断修正,希望能为进一步开展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及馆藏优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36-39.
[ 2 ] 吴志荣.文献发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命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42):21-27.
[ 3 ] 何峻.我国图书评价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108-109.
[ 4 ] 苏新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J].东岳论丛,2009(30):5-13.
[ 5 ] 读秀图书被引用情况索引[EB/OL].[2016-03-15].http:///.
[ 6 ] 邢红梅,吕先竞.图书评价及其模型研究现状的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29-32.
[ 7 ] 张玉,潘云涛,袁军鹏,等.论多维视角下中文科技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9(7):69-76.
[ 8 ] 张容,李勇文.利用H指数进行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3):77-79.
覃梦河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员。四川成都,610039。
吕先竞 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四川成都,610039。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徐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358X
国内刊号:32-1789/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论文摘要:电力类高职学院学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强调专业特色,文章对建设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进行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 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 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1.2 应用性
本科高等学校学报通常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但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学院重实践、重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在重视学术价值、不排斥高尖技术外,更多要求是应用性,需要覆盖面广, 兼容各门各类层次的适用技术,以便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这一点无疑要成为学院学报的“重头戏”,所以“应用性”是学院学报选题和栏目编排的重点。根笔者统计,在高职学院学报2006年自科版刊发论文中,应用技术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75%,这个比例充分证明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在高职学报中占有的份量。以我院学报为例,2006年全年刊发的128篇论文中,电力系统、动力工程及电力发展论坛、电力企业管理类论文60篇,占总数的47%;在全年刊发论文的178位作者中,省内作者高达126人。学报的行业性、地方性可见一斑。
2 求是创新,打造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
2.1 设置特色栏目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个性和特色,他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邹先生将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到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并将特色作为衡量刊物力度的标志。一个刊物,尤其是学术期刊,应特别重视和倡导个性特色的形成。
电力类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服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栏目设置上紧紧结合学院所办专业性质,突出技术应用性,要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设为特色栏目;社会科学版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发展论坛设为特色栏目。这些栏目是固定常设的,相应的稿源较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反映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学术氛围。这些栏目特色鲜明且独树一帜,读者反响热烈,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有关电力供应、电力价格等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类高职学报应考虑增加“电力市场”栏目,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研,目前该栏目在电力院校学报栏目中尚为空白。
客观地分析,自2004年夏季的“电荒”波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后,未来的10年内电力这个原本应该提前出发的“先行官”,一定会迈开大步,奋力赶超至其他行业的前头,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电力方面的各类政策性研究课题、技术类研究课题会很容易地得到资金赞助而获得批准,自然也就有相当多的论文伴随着课题的进展和完成而诞生。多发表与学报的专题化栏目选题一致、高级别课题类稿件,是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专门设置与电力相关栏目的学报屈指可数,除几所电力学院外,只有几家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登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论文,因此,学报设置如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管理、能源动力工程等电力类特色栏目,将为广大作者提供有选择余地的、对口的园地。
此外,所有学报目前都设有教育教学栏目,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专设“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并作为特色栏目,及时将高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出来,以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从师资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跟普通高校相比是存在相距,但在高职教育领域上大有文章可做。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建制使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高职教育在高职学报上完全合适,也增强了高职学院特色。如果电气学院学报设置该栏目,将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起一面旗子,既能对高职理论的发展作贡献,又能将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到全国各地,可谓一举两得。
2.2 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文理分开
目前,所有的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虽然侧重于发表工科版论文,但事实上均为综合版,即文、理兼顾。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电力类院校学报应抓住这一机遇,抓紧策划,对现有学报进行改造,文理分开,创办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期刊。根据本院校学科的优势,将自科版集中报道强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文理分开后更能体现栏目特色同时缩短发表周期能对重大的吸引眼球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这样不仅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保持读者对这些课题、对学报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评比中,《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电力类学报均获得优秀学报的称号,充分说明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的整体实力。如果电力类学报实行文理分开的办刊模式,将会使社科版的文摘率大大增强,自科版的影响因子大大提高,从而使学报在界限分明的文科学报和理科学报评比中均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2.3 围绕特色征集稿件
电力院校学报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社科版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市场板块;自科版围绕水利工程、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技术板块;总之,只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科建设特色,能让读者了解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关注科研动态和研究的焦点,又能提供专业的知识积累的文章,都属于学报征集的主力稿件范围。
2.4 建立开放型编委会
编委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编委会的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学报的质量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报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虽然能胜任把握学报的办刊宗旨,使学报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任务;但在学报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发展视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不够。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应考虑增加编委会成员,从其他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聘请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技术精英,组成阵容强大、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学报编委会,在这样的编委会指导下,学报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2.5 建设“双师型”编辑队伍
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但特色并不等于质量。学报质量的保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编辑的责任重大。
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沿性选择,只有立足于科学前沿,才能准确地发现并选择具有科学价值的稿件。因此,编辑首先应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编辑应有一个主要专业方向,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报,学报依托行业,编辑应熟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院教师提倡是双师型的,高职学报编辑也应提倡是双师型的。编辑是教师,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保证论文中基础理论的正确性。编辑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掌握管理新理念和科技新技术,才能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对生产实际有指导推广作用的好稿子。学报的特色是编辑们赋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3],学报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倾注着编辑的心血。而高素质、双师型、强阵容的编辑队伍,是建设具有电气学院特色的精品学报的基本前提。
3 结束语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院校学报也在发展。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报发展的思路,深化学报改革,突出地区和专业特色,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报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的品牌学报。
[参考文献]
[1] 刘自俭,胡 菲,田振东.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编辑学报,2004,16(3):331-33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5196
国内刊号:62-1081/N
邮发代号:54-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