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1篇

继一季度创下发行累积规模4.17万亿元,同比172.52%的爆炸式增长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二季度再次刷新纪录。据Wind数据统计,4月-5月,各银行累计发行各类理财产品3252款,同比增长168%。

借理财产品表外渠道,绕开信贷限制,已然成为银行业监管和货币调控部门的盲区。这已明显影响到当前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业界认为,如果将理财产品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并不弱于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今年以来M2频繁异动,1月高达17.2%,2月增速骤降至15.7%,3月突升至16.6%,4月再度骤降至低于预期的15.3%。期间波动已超出信贷和外汇占款所能解释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年理财产品异军突起有关。

据了解,目前银监会正在就银行理财修订管理办法,将从信息披露、违规销售、产品设计上加强监管,预计于近两个月出台。然而,某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实际情况可能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火爆销售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热情超乎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近期,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推出“高门槛”理财产品,300万元起售,在销售当天就告售罄,在不预约的情况下有钱难求。这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期限则以半年到一年为多。

除了投资门槛升高,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1个-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占比为66.82%,较去年升高12个百分点。

“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通常在提前两天和期满的几天内,保留客户存款,以应对存贷比指标的考核,”一位大型银行理财产品设计部门人士称,“所以理财产品设计时,通常会安排到期日在季末附近的几天。”

年初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频频出现,甚至不乏1天-2天的产品,而且年化预期收益率达3%-6%。但是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分析,高收益的超短期产品更像个“噱头”,因为每款理财产品都有募集期和结算期,如果加上这几天计算实际收益率,回报就会大打折扣。

部分银行甚至推出8%-10%年化收益率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与股票或大宗商品期货等高波动标的挂钩。在通货膨胀率高企的当下,跑赢CPI成为很多投资者的理财目标。而银行则小步让利,“高息”吸引存款达标存贷比考核。

规避紧缩

此前,银行借道银信合作突破信贷限量,已经受到银监会明文限制。今年1月,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

人民银行也在今年一季度首次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统计中,纳入信托贷款,将该类融资置于货币政策调控范围内。

但是今年一季度开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纯信贷类急速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0%左右,下降为5%左右,取而代之的是组合类产品的急速增长。该类产品的投向,通常包括债券、票据、信托等,但是未标明投资比例。

“投99%的信托贷款,1%的其他类,也算是组合产品,不是纯粹的银信合作业务,不被统计进表内。”一位大型银行理财人士介绍说。而通常的情况是。投资比例不会上报监管部门,从而躲开了监管视线。

“据部分信息明确产品判断,组合类产品中有超过40%是信贷类,而组合类产品占理财产品总量的30%以上,”王增武说,“实际上,组合类产品乃至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部分地成为信贷规模受限后,银行信贷的替代品。”

理财产品的膨胀,让目前公布的“紧缩货币政策”变得不确定。根据人民银行的季度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

人民银行认为“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但据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中心的估计,一季度借理财产品进入信贷市场的资金“至少1.6万亿元”。去年一季度,该数字为5000亿元。如果将该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不弱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理财产品市场的膨胀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压力。鲁政委分析,理财产品一头连接资金供给方,一头连接资金使用者,其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在通胀预期下,存款转移渐成趋势,银行吸存压力巨大,理财产品帮助银行稳定资金来源,实际上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他认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方通过理财渠道也可以获得较贷款低廉的资金,银行又不自觉地卷入了贷款利率市场化。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压力,“银行不能冒进也不能等死。”

潜在风险

理财产品规模的急速增长,背后是银行间的揽客大战,恶性竞争不时出现。

根据Wind数据,目前发行的上千种理财产品中,大部分没有公布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掺杂水分已是行业共性,也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

2011年4月,上海银监局《关于近期上海地区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销售行为的风险提示》,概因此前多家在沪银行受到联合,在销售、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监管的失效与该市场的特点有关,”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理财产品涉及债权、股票、票据、信贷、保险等多个领域,因此牵涉银监会、证监会、央行、保监会等多个部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监管系统。”在以部门监管为主的架构下,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往往只解决局部问题上。

除此以外,目前并未有专门的“投资者保护部门”发挥作用。按照有关规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做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但这项程序往往流于形式。在理财产品狂热期,投资者也往往无心正视自身的风险偏好。而增加透明度、纠正理财产品定位等系统性工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野蛮生长,还可能对银行系统造成冲击。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人士说,“虽然理财产品购买合同上有规定,银行不承担责任,但是当出现大幅亏损等情况时,银行业无法置身事外。”

他认为,“表外融资等业务应以真实的对冲风险需求和真实交易背景为前提,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控制措施。”

但实际上,当前理财产品的发展,以冲时点吸收存款为主要动力。上述人士认为,“盲目发展表外业务,小则颠覆一家银行,大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除了理财产品中的银信合作业务被要求转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计提相应资本,其他形式的理财产品并未纳入银行日常的风险管控中。

“一些区域性银行为了维护客户,会通过信托的方式发行一些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资金需求,长贷短借。如果资金需求方无法按期兑付,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垫付资金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某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本来作为风险防控重要环节的信托公司也良莠不齐,一些小信托公司为了招揽业务在投资品的选择、产品设计上风控很薄弱。”

此前,部分银行推出黄金类理财产品。在黄金大牛市的背景下此类理财产品部分出现亏损。“这可能与产品设计和买卖时机不当有关。”三和锦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林说。但另据理财市场人士透露,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并没有投向贵金属市场,而被挪为他用,因此出现了亏损。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2篇

5月19日,中信银行某地方支行销售主管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

“你们的信托产品承诺收益这么高,向银监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了么?银监会批准了么?”在回答过一系列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得多的问题,李经理凭借最后一句问话,肯定这是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

李经理是中信银行下属一家地方支行的销售主管,不仅是她,同行间相继都接到了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以求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公开透明、风险提示等方面是否做足功课,给投资者更清晰的投资选择。

据了解,始于4月银监会的“清查风暴”第一批暗访结果将于近日正式通报,而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重要的收入生命线,倘若暂停,这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检查月”月底揭晓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通过直接考察,还是评估产品,或者密访电话,理财业务大检查将在月底前结束。银监会已经给商业银行划下红线:凡是在理财业务检 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

银行理财产品的清查缘起于今年年初,少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满。部分该产品投资者指责商业银行在销售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

“对于检查还是密访,我们都没有过大的压力,我们以前也是按照这种规范做事,现在照旧。”荷兰银行北京分行消费金融部销售主管孙向记者耸了耸肩。“现在监管机构加强的是对银行的规范,而投资者也不应忽视对自身的风险教育。”他认为,除了整顿理财产品,更应针对理财师的培训。“产品只是反映问题的集合体,而中国至少现在还没有形成第一批专业的理财师队伍,相应的成熟的理财者和理财市场都亟待形成。”

更新的理财品和观念

在5月21~24日召开的金博会上,参会理财者有了显著发现:风险提示被当作招牌,挂在银行展台最醒目的位置,在理财产品手册中,所有理财产品重新设计评审,“最高收益率”已经淡出,在产品推介中更加注重风险提示。以前,理财者习惯看到的很多银行的理财宣传,黑字粗体标明的是预期收益率,而现在换成了风险提示。

“很明显,没有去年那么火爆,赠送小礼品都没有发完。”一位布置展台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展示工作人员也共同发现了4个特点,由于“收益门”的直接影响,本次参会的投资者比以前少了很多,稀稀拉拉的投资者漫不经心地询问多过选购,找银行询问理财产品的理财者更少,即使是关心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向中资银行咨询的又比外资银行的理财者少很多。

此次对理财产品的检查将在5月底之前收官。在“红色警报”没有解除之前,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或许都不会太高。Wind数据统计,“五一”以来,截至5月14日半个月时间的理财产品为98款,下降近30%。

理财产品在设计上也有趋于保守,记者发现,接受过清查洗礼,目前多数银行仍然销售的大多是相对安全、保本的理财产品。有些挂钩股票的产品也变为每月收益和分红。“但这类产品,如果不是银行的‘熟客’,银行里一般不主动推荐。”一位外资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银监会严格监管开始,高风险产品大规模退出市场,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仅4%。

销售产品过程中,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还要求顾客先填写《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及《产品适合度测评表》。固然以前银行也会要求客户填写,但更多流于形式。“此类评估表很多银行之前也有,但都是用在高端理财中,对一些客户做度身订做的理财服务时才会使用。”而今各银行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题目设置也各不相同,并会严格留存档案,纳入整个银行系统。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3篇

在居民投资渠道依然缺乏的今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型服务业务,推出伊始就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得如火如荼,可投资者真的了解它么?银行理财产品真的能带来比定期存款甚至国债更高的收益么?面对雨后春笋般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汇率风险影响外汇产品收益

根据投资币种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其中,外汇理财产品以美元为主。由于我国银行资金投资渠道少且缺乏相应的金融避险工具,使得银行投资机会少,资金去向单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设计开发。外汇理财产品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人民币产品。

不难发现,摆在普通投资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选择人民币产品还是外汇产品呢?相对人民币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具有品种多、选择余地大的优势,这固是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落后所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拥有大量的外汇资金。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往往设定了最低购买金额,这就限制了许多小额外汇持有者的购买需求。虽然外汇在我国居民的资产组合中比重越来越高,但外汇理财产品要求的资金门槛还是会将一部分的投资者拒之门外。

另外,如果投资者选择的是外汇理财产品,则需要承受汇率变化带来的额外风险。如今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突破7.95大关,且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存在。这种背景下,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很可能被汇率变化所吞噬。

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选择品种少,但由于进入门槛相对低,且没有汇率风险,这一市场已成为后起之秀,正逐渐打开理财产品市场的一片空间。

固定收益暗藏流动性风险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多为储蓄型产品。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理财产品,经过一定时间后收取固定收益。

储蓄型产品的收益率往往略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如工商银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第三期,年收益为1.78%,而同期定期存款扣除20%利息税后的实际年收益率为1.368%,该产品年收益比定期存款高0.412个百分点,收益率提高了30%。由于商业银行往往将储蓄型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央行票据或国债等低风险产品,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一般都可以实现。

既然投资收益“铁定”可以实现,储蓄型理财产品是不是没有风险?当然不是。

储蓄型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常常被投资者忽略,那就是流动性风险。储蓄型理财产品往往不允许投资者提前终止合同,如工商银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第三期,其合约规定不可提前赎回,只可申请质押贷款或办理资信证明;“稳得利”人民币理财第五期规定若提前终止合约则投资期间无收益,且需缴纳0.5%的手续费。

银行理财产品要求的金额往往较大,在投资者急需用钱,产品又没到期时,一旦投资者提出“提前支取”,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许多长期理财产品在“资金管理委托书”上还约定,银行有权提前中止,但客户不得提前支取。银行销售人员在向客户介绍这些产品时,往往会对以上条款轻描淡写,即使提及也往往被投资者所忽略。因此,投资者显得相当被动,不得不承受这一隐藏的流动性风险。

结构性产品收益难确定

市场上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除储蓄型产品外,更多的是结构性产品,特别在外汇理财产品中更是普遍。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理财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在保证本金安全基础上,做到收益浮动。

与储蓄型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明显提高。银行以多种标的物组合成的结构性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以较少的资金来投资更多的品种,获得组合收益,从而起到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实际中,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用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配以股票、外汇、期权等非固定收益的衍生资产,在获得确定收益的前提下保证本金安全,同时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预期收益。结构性产品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就是因为其资产中包含了衍生产品的风险。

结构性产品与储蓄型产品一样,也不能随时终止,这就意味着两者的流动性风险是一致的。由于承担了衍生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结构性产品的总体风险更高,而预期收益率也就随之提高。

据调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确定,70%左右的投资者得不到银行宣传中的预期最高收益。投资者若投资于结构性产品,需要更多的相关金融知识。结构性产品中的衍生部分品种繁多,而且大多价格波动剧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分析而随意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获得高收益,相反可能得到的收益率比储蓄型理财产品更低。不过,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可以做到“保本”。因此,风险承受力高的投资者“放手一搏”也未尝不可。

衍生类产品是勇敢者的游戏

衍生类银行理财产品尚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外汇期权产品。衍生类产品是银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一种类似衍生金融产品的理财产品,其中衍生金融产品主要指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

工商银行的“外汇两得存款”就是一种具有期权特征的理财产品。其主要内容是:客户在工行存入一笔外汇(如美元)定期存款,同时选择一种挂钩货币(如欧元)向工行出让一个外币期权,从而在获得存款利息外,还可以获得银行支付的期权费。工行将根据客户所选择的那组货币即时报出一个协定汇率。如果期权到期日挂钩货币的即期汇率不低于协定汇率,客户的存款本息将以存款货币收回,客户即可获得利息和期权费双重收益。如果到期日挂钩货币的即期汇率低于协定汇率,客户的存款本息将按协定汇率折成挂钩货币收回。

该产品蕴涵较大的风险。当期权执行时,虽然表面上可以收回另一种外汇的本利,但若折算回原来的外汇则投资者的损失不封顶。这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有限,但却可能失去所有存款本金,虽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金融市场变化无常,任何变化和波动都是难以预测的,该类理财产品本金的安全大打折扣。

虽然衍生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往往高得惊人,但其中蕴涵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损失一部分本金。一般投资者对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难以理解,而要预测期货、期权的行情走势更是无从谈起。对于一些了解资本市场或外汇市场,并对此有较深研究的投资者来说,衍生类理财产品给这些个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通向衍生金融市场的大门。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则无疑是一个黑洞,一旦钻进去则后果无法预料。

储蓄型、结构性、衍生类这三大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和风险暴露程度有显著差异。三者的预期收益均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三者之中衍生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但风险也最大,结构型产品居中,而储蓄型产品的预期回报则相对较低。

银行理财产品对国内投资者而言是一种较新的投资产品,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缺乏深入了解。在选购理财产品时,一般投资者倾向于以预期收益率的高低来衡量产品的好坏,而银行也常常以高收益作为销售的卖点。理性的投资不仅要考虑收益的高低,更要衡量风险的大小,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同的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的人群应有各自不同的选择。

刘一凡同济大学现代金融研究所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建议

储蓄型理财产品

适合人群:拥有较多闲置资金,且遵循稳健投资原则的投资者。中老年人较为适宜。

结构性理财产品

适合人群:有较多闲置资金,且追求更高收益的投资者。适合对金融或外汇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群。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4篇

辞旧迎新之际,且回顾一下2014年银行理财的表现,好为我们2015年的投资提供借鉴。

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平均收益率4.75%,较2013高0.51%,

3-6个月期限产品收益不断下滑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7%,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4.75%,全年整体高出0.52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7%;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4%;保证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0%。

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平均收益率5.95%,较2013高0.58%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95%,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5.36%,全年整体高出0.59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1%;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84%;保证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8%。

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较2013年增加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2014年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121天,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延长12天。

外币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整年走出下滑趋势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2014年外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91%,而2013年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1.85%。虽然从数据上看,2014年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2013年高出不少,但是从2014年的收益率走势来看,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2014年3月份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达到峰值3.43%,随后在一路下行,进入11月份,其收益率平均值已然低于2013年同期。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5篇

最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产品

关键词:预期最高年收益率

投资者必须了解,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实现。在看重收益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

盘点:

民生银行的这款“非凡理财”产品,是利用投资国内新股获得的高收益参与国际新股投资。收益为国际部分和国内部分新股投资的总和,所以在国际市场继续维持健康发展的形势下,投资者可以预期本产品的年综合收益率区间约为9%-25%。深圳发展银行的“聚财宝”腾越计划也是通过“打新股”的投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交通银行的“浓青2号”系列理财产品主要与德银小麦收益优化指数,德银玉米收益优化指数、德银食糖收益优化指数挂钩,包含100%、95%、90%三种本金保证模式供不同收益和风险需求偏好的客户选择,三种保本模式的预期最高收益分别为6%、11%、17%。

期限最灵活的产品

关键词:委托管理期理财产品的周期各不相同,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因为一般的理财产品是不设提前赎回的,即不能在产品未到期时就取出账户中的资金,所以,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一定要在买理财产品之前就考虑好。

产品管理费

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否收取管理费,各家银行的规定不同,工行推出的稳得利新股申购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取0.70%的产品管理费。

盘点:

民生银行的这款产品投资于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上海世博土控资金信托计划”,有商业银行担保,适合于厌恶风险的稳健型客户持有。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产品都以新股申购为主要投资方向。特别提醒,目前随着新股申购资金的大幅增加,新股中签率相应下降,投资者要理性面对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值的现象。

外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关键词:浮动收益型

由于外资银行在设计海外金融市场挂钩产品中占据优势。因此外资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多挂钩外汇汇率,海外股市或股票、指数等。购买这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需注意汇率波动对所得回报及投资本金可能造成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