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导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范文第1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图文并重是思维导图的显著特点。它通过使用线条、色彩的变化、箭头等方式,向人们揭示所要强调的事物的重点及事物与事物间的关联。当它被教育领域运用,它就既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又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深受学生喜欢和接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新的知识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旧知识中去,以旧引新,以直观的图示在概念间建立起联系的图示,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写的。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词汇和语句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教师要紧扣主题,利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分类并梳理,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及发散思维,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和工具。

1 .课前预习,化解重难点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就会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地听讲。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梳理旧词汇,了解新知识。比如学习牛津英语4A unit7 At the snack bar一课时,有很多关于food类的词汇,我就设计了一张思维导图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通过预习,填好表格。

对于新词汇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网络尽可能多地填充思维导图。开始实施思维导图,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时间一长,学生就可以自己具体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及相互借鉴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共同评价,评出最有创意的思维导图,并提议作为本单元词汇学习的思维导图范例。由于这思维导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自己所掌握的词汇量而编制的,对每个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有意义识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长时间地记忆和掌握词汇。

2 .课堂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在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小学生的好奇心重、耐心差、注意力不集中,因而教师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导图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增添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绘制思维导图,讲解新词汇。以新词汇为中心,对该单词进行同音、同义、反义、多义、形近、派生和使用时的情景和意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增强学生对新词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运用新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意愿。以watch 这个单词为例,它的意思有两种: 看和手表;同义词有look, see, read;形近词有match, catch等。

如图:

英语词汇的学习多而散,而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帮我们把散落的知识串起来,存放在大脑里,提取的时候就很方便。

3 .复习巩固,事半功倍

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往往是学得快,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与农村小学生所处的学习和家庭环境有关,与没有及时地复习和运用有效的复习方法有关。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我们有计划地巩固词汇,增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力。很多学生认为复习是一件非常枯燥、无聊的事情。那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词汇复习与巩固变得生动,使之趣味化。

思维导图范文第2篇

一般的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把关键字及图像还有颜色等建立一个完整的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的技能,也利用了思维的规律、阅读、记忆、激发人类大脑中无限的潜能。它由中心向外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每一个关节点都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延伸更多的连结。思维导图的图像多呈现树枝类型的放射性形式,有一种枝条四处延伸的感觉。而在学习中,每一处的延伸都代表着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连结,可以视为你个人的记忆库,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二、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的关系

众所周知,地理作为文科中相对比较复杂的学科,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们传授的书本知识,这些仅代表了地理的一部分内容。语言的感染及严谨的思维,都不能全方面地把地理需要吸收的知识表现出来。思维导图作为一个立体的学习方式,目前已经与高中地理紧密地相连了。

1.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普遍觉得书本上文字知识不难,只需要花时间记忆就好了。可是,地理学习中有大量的图文。尤其像世界地图,不同地形的不同版块,它需要一个有技巧的总结性的重点概括图。而在这个时候,老师开始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前把重点内容提炼出来,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理解起来也会变得相对的容易。如果在预习时不懂的内容,学生也可以着重听一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绘制思维导图,把重点放在中心,其它内容慢慢延伸,在课堂和课后很据吸收程度修改思维导图。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自己的掌握程度,颜色可以代表理解、疑问与完全不懂。然后,在课上就认真听讲,对于自己不太理解的知识点积极问老师,直至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完全掌握。

2.利用思维导图增添趣味性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都形成了较为死板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传说中的死记硬背。这个方法对于文科大量的知识点来说,确实十分有效果,可是这其中不包括文科中的理科———地理。地理这门课程,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除了一般的文字知识点,大量的图表需要其分析。不仅要结合已知的知识点,还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模拟图形,清楚了解它的构造,才能理解它的意义。所以,很多文科生在学习地理时都苦不堪言。不过自从思维导图进入高中地理的教学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没有固定的图形,没有固定的模板。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来绘制思维导图,所以它就有了很大的新鲜感。对于在固定的应试教育模式,它的出现,使学生有了新的学习方法。而且事实证明,思维导图的运用,效果还是极受学生欢迎的。有案例显示,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学习后,知识点吸收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学习速度也越来越快了。主要是可以在绘制它的时候增加很多趣味性,这使学习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理学习也变得十分容易上手了。

3.利用思维导图对旧知识的巩固

高中地理的知识量很大,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很容易忘却旧知识,而对旧知识的巩固也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可以传统的巩固方法效率很低,不过如果利用思维导图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把几个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绘制枝干,添加各个小的知识点。在头脑里面有个清晰的印记,那么想忘记反而是件困难的事情了。举个例子,如要复习中国这一章,那么中国就在导图最中间,然后我们分别以人土风情与自然面貌延伸两个大枝干,随后在进行小枝干的延伸,上面分开分析每一个小的知识点。这样,在思维导图中就有了清晰的知识点。重要的知识记住了,那么其它的小知识也就更加好记忆。思维导图在绘制或者修改过程中每一次都是一次重复的记忆,这对知识点的巩固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让学生学会绘画思维导图来学习地理

让学生学习绘画思维导图,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在绘制过程中的吸收程度,这将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是很有必要。

1.学会自己动手绘图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老是会依赖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可是,他们却不明白自己画图的必要性。老师画图是根据正常的思维模式及教学进度来进行绘制,可是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这种情况会导致有很多学生因为理解能力相对落后而理解不了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这就偏离了最初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地理的初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最了解自己的接受程度,加快学习进度。

2.学会在绘图中创新

自己动手绘图,就会根据个人理解能力有多种绘图方式,所谓各家有各家的方法。在绘图中可以多多创新,因为思维导图本来就是个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创新中摸索它的规律。从而形成一套独特却很有效的绘图模板。也可以同学之前相互多交流,这个的好处就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吸收好的绘图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范文第3篇

思维之形是放射性的,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开放性结构。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正切合了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关键词,都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新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发展成为另一个主题,这样就呈现出无限制放射的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顺应了人类思维的自然特性,而语文学到最后就仰赖思维,必须遵循思维的规律,那么运用切合思维规律的导图也就可能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效果。鉴于此,我提出了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些设想。

设想之一:解读文本的思路图

思维导图凭借图形、线条等相互勾连,将复杂的文章结构以图式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能显示课文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蔽”作为关键词,连接“我之蔽”与“王之蔽”,再在下一个节点上连接两种弊病的具体表现,也就呈现出本文的清晰思路。

设想之二:构思作文的引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整合与处理材料,能在写作中有效调控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有序地安排段落,以最合理的结构将内在的思想外化成文字。

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材料准备阶段,学生利用思维导图通过联想可能激活相关材料;在布局谋篇阶段,学生可以明确写作的主题,然后合理安排所选材料,妥善安排好写作顺序,这样根据导图行文,文章就可能有的放矢,有路可循。

设想之三:巩固学习的框架图

思路导图可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而对学习可以起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复习小说时,我们可以描绘这样的思维导图,中心词是“小说人物形象”,下一级分支从“人物形象的概括”“人物描写方法”“次要人物的作用”等角度展开;再从“人物形象的概括”往下建立“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心理、心态、心情等”、“品质、个性、精神等”等分支;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建立……这样就一目了然地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相关知识,建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记忆就不是支离破碎,一鳞半爪,而是体现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联系。

设想之四:梳理思考的笔记图

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学生能够抓住教师讲述的话题与主题,强调的重点,不再被动地记录,而是对要点内容进行积极的加工、分析和整理,记录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的过程。

在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学生经常反映记不住文本的复杂情节与繁冗细节,教师不妨重点指导将对全书情节有概括与暗示作用的前五回做导图,当贾府的人物关系网初步形成,当现实与幻境的情节建立了某种关系,学生自然也就心中有数,整体上意会到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与宝黛爱情的悲剧。

设想之五:催生创意的发散图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巩固已经架构起来的知识系统,并且借助逻辑的联系,建立与新知联系的通道,建构主义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在这个无止境联想的过程中将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系统,从而在瞬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催生出创新性的理解。

无形失范而枉费劲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它顺应了人的思维的发散性的特点。但是,当前存在着一种美化甚至神话思维导图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毁掉这工具本身。诸多商业宣传都把这个东西过于夸大,认为它是“开启大脑的钥匙”、“终极思维”,吹捧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乎掀起了一场思维导图的风暴,席卷了从商业、企业到教育的所有领域。

但是我们想想,常常是工具越机巧,人脑会越愚钝。在教学领域,过于强调这种工具,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性容易让我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惰性,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根本问题。如果思维导图运用过多,固定于一种模式,就有可能错过挖掘大脑潜力的机会,进而让课堂离真正的语文愈行愈远。

1.只是大脑的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在整理知识,强化记忆方面被证实为有效,但这种效果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工具,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获得的。但工具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思维导图也只在有限的适用范围内发挥作用。即使在思维导图适用的领域,这种工具也有它的弱点,这些弱点是由它的特点带来的。思维导图的延展方式是由点向下层节点的发散,这样的发散可以回溯到一个中心,即某个关键词。这样就忽略了这个关键词语与另一个平行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只是纵向的拓展而忽略横向的联系限制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视野,于是不能从宏观上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决定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是教学内容本身,而非某一教学工具,工具永远是一种辅助手段,工具的有效性不能被无限的放大,从而代替内容,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是本民族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品味鉴赏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教学以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为旨归,而思维导图则是用图示化的手段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梳理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这样的目标错位致使思维导图无法在与日常生活广泛联系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导图的筐子装不下语文的菜

原因之一:情感与文化无法图示

语言文字不仅具有表意性,而且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性。思维导图具有逻辑的延展性,概念的向下一层级的发散性,这种工具诉诸理性,只是反映节点间冰冷的关系;而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不仅仅需要理性,更诉诸感性,需要读者调动感官直接去观照,其中蕴含的情感甚至需要读者以生命去体验才能获得,图示化的思维路径无法尽显情感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凝聚于特定的意象中,附着于一定的事件中,并不仅仅表现在思维导图所反映的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上。比如,“网”置于关键词位置,联想到有形之网、无形的网。再从“有形之网”往下一级延伸出诸多分支,如“鱼网”“鸟网”“蜘蛛网”等;从“无形之网”延伸到“法网”、“情网”、“关系网”等。从这样的关系图中我们只能发现概念的辐射,而发现不了情感的痕迹。但如果是文学作品,人们凭借想象与体验才能获得文本的情感内核与意蕴实质。例如,北岛有一首一字短诗:“生活――网。”人们通过体悟联系生活体验,可能感觉到在复杂的人生面前的迷惘与失落,在纷繁的时事面前的无奈与彷徨。

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而且蕴含着文化的因素,如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钟情,因而在创作上力求回到民族传统,在语言上则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方言。那我们想想,要是把这样的“中国味儿”用思维导图怎么表达出来呢?勉强图示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是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层次结构,绝对不能承载小说丰富的意蕴。由此看来,情感也好,文化也好,都是要靠读者用心灵乃至生命去体验的,而不是靠逻辑去分析的。思维导图无法穷尽微妙深邃的情感世界,无法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原因之二:审美与鉴赏没有模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思维整理的方式,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一结构是否适用于文学的审美鉴赏呢?

审美过程是在审美状态下对审美对象予以观照以获得美感的过程。在文学文本中,这种美感的获得依赖于对文本的审美感知或者直觉美感获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共鸣,审美主体与文本的期望达成和谐的统一。当我们试图把思维导图运用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时,我们的审美活动就变成单纯的由点向周边发散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思路固然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但审美活动是个更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发散式的联想,也有形象化的思维过程,也有对比体验的过程,也有顿悟与模糊等心理过程。

思维导图把这一切简单化地处理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以关键词作为切入点来建立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当我们深入思考原因时,就会归因到思维导图模式化的解构文本,会让我们忽视文本自身的形式美感与内在的精神美感。这样图示化文本之后,滤去了文本的情感与艺术特质,审美活动变成了简单的内容概括以及层级关系的建立。过分关注文本内容的层级关系,就会忽略读者的自我生命体验,读者也就无法在审美活动中发现自我,无法通过自我的感性显现来体验文本的美感。

思维导图的节点关联过分依赖联想,从而产生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想象。我们知道文本意义有很多空白与不确定性,这些地方需要读者放飞想象的翅膀,而思维导图的模式化处理文本的方式扼杀了对艺术的想象力。

原因之三:灵动与顿悟不能规整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一旦套上思维导图的缰绳,我们就失去了艺术鉴赏的活跃的心灵,臣服于僵化与机械的知识点与概念图。

我看过一些根据经典名篇编制的思维导图,从课题发散到作者、背景、结构、主题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紧扣教材要点和高考考点。于是,语文教师在导图的引导下成了匠气十足的“教书匠”,学生也不能感受到艺术的变化和顿悟的喜悦。

比如,用思维导图解读“必修三”课本闻一多的经典诗歌《发现》,我们一般以课题“发现”置于导图的中心,下一节点分别是“不是我的中华”“噩梦挂在悬崖”“你在我心里”,从内容上来说,概括还是比较全面的,但这三个下级节点是怎样的关系呢,以及每个节点从与社会现实联系的角度来看有着怎样的意蕴呢,我们无从把握。但是如果读者以一颗敏感的心,进入闻一多创设的悲怆的情感氛围中,无需凭借导图对文本的层次解构,仅凭着整体的感悟就能领悟到诗歌作为“新格律诗”的代表所表现出的“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以及在美的形式下隐含的深层的爱国情感,这是规整的思维导图引不出来的。

再如解读苏轼的《赤壁赋》时,采用导图我们可能导出由景入情再入理的思路,但只是局限于此,文章那种“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沛然文气,我们便无从领略;那种“主客一体”的实质关系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内心的“出世与入世”的深深纠葛与矛盾便无从把握。只有在与文本的亲近中,保持心灵的丰富与充盈,排斥任何简单化的套路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才能在灵动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3.承受不起的双重技术化

思维导图范文第4篇

小学自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课程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养成科学思维方式与能力,最终养成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分析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起到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但是学生在目前的科学课堂内,主动思考的学生很少,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逻辑思考的学生就更少了。

经分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7至12岁的孩子基本上还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缓慢发展的阶段,需要媒介支持其抽象逻辑思维。教师如果凭借单一教学方式,不通过思维媒介,学生便缺少支持,逻辑思维进行困难。其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教师难以捕捉,教师无法当场判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往往从课后的反思中去搜寻。然而,学生思维极其隐性化,通过课后反思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如果能通过一种方式,既能给予学生思维媒介,又能帮助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思维导图的简述与应用

“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创造的如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思维导图能够用图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以呈现。

例如让五年级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事先设计简单的图表(如图1),显示实验步骤与要点,学生再加以补充、贴图,并且告知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添加图表。学生依据图表,不但有了思维的媒介与基础,科学思维变得方便,教师也能够通过这张导图捕捉学生的思维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通过捕捉和表达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外部的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显性化。本质上来说,它能够重复和模仿学生的思维过程。反之,通过呈现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对于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觉度,反作用于大脑后,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后的成果

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再需要凭空想象教师的问题与方式,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具体运算阶段获得辅助式的阶梯,向形式运算阶段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也通过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的思维,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更好的平台。

五、总结

思维导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复习;高效课堂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著名的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所创造。它具有图文并重的特点,利用关键词、多种色彩、关联和层次建立起知识间的链接,充分调用大脑细胞,将思维图形化,帮助使用者将复杂的知识结构有条理地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并非只是一张图,而是一种符合人体大脑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是将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载体,能有效抓住关键信息、整理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

高考备考复习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时间紧迫,教师和学生应对起来困难很大。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复习,理解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掌握高考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效果,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和讲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同时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理解和消化、巩固知识点,提升综合能力。师生共同应用思维导图,从课前的备课和预习、课堂的教与学、课后巩固等环节,把看似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用思维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复习过程的高效化。

二、课前准备中应用思维导图

1.教师的备课

教师在复习课前要进行分析、研究教材和考纲,设计复习方案,选择资料等工作,各种事情叠加在一起,内容繁杂,让人无从下手。教师用思维导图呈现一个模块或一个章节的知识网络,将复习的内容图形化、条理化,可以让备考的思路清晰明了,同时负担减轻了。

如地理必修三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区域产业活动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五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再分下一层分支章节的内容,用

思维导图展示出来,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一幅图,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图形,所要做的工作就一目了然了。如图1,图的中心是要表达的主要概念(地理必修三的核心概念),与中心相关的其他概念(各章节的主题)由此向四周发射延伸。“按图就班”可以让教师把复习时间安排、复习目标、重难点等内容在下一层章节分支中呈现。

图1

应用了思维导图,教师的备课效率会大大提高,并且使工作目标更加突出。因为思维导图是按“主题放中间,要素摆周边”的原则展示的,而往往主题就是核心目标,相关内容提炼的关键词为重点知识。思维导图的构造与人类思维的树状发散结构是类似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隐性的思维轨迹用图的形式再现出来。

2.学生的预习

通常在复习课之前,教师都会告知学生下一节的复习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学生预习时,如果是用传统方法看书,预习过后,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只留下少量的记忆,并且是零碎分散的片段,几乎不能重现书中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画思维导图的要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抓住要点,提炼关键词,画成思维导图。尤其是地理基础薄弱的学生,思维导图预习后,头脑中可以留下大体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预习效率。

高三学生虽然在高一高二学过地理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感觉知识是零碎的,或已经没有记忆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不要期待过高。在预习任务中学生要做到的是画出思维导图,了解了下节课的基本内容,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学生画思维导图预习后,有助于学生在下来的课堂中通过听课修正自己的缺陷,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对复习内容熔炼内化,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课堂的教与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1.提高课堂效率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明了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展示自己预习的思维导图,

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以通过电教平台或直接在黑板上展示思维导图,师生共同补充完善知识点,删除无关的枝节,突出重点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更加严谨和完善。如图2,为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的内容,是师生在课堂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知识脉络清晰,简明扼要。

图2

2.提高笔记记录和知识理解的效率

课堂中,如果学生在做笔记记录教师讲解的知识时,用的是传统线性的方法,效率会很低。传统的笔记一般要完整表达意思的话,往往需用较长时间书写,若要完整呈现教师的意思,又跟不上节奏,只会出现听了上一句,听不到下一句的情况。不过用思维导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思维导图使用的是相关的关键词和短语,书写就快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和整理笔记,则可节约书写时间的50%~90%,相当于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笔记本比原来用分行直线式记录的笔记变薄了,一节课一张图或一个章节一张图,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同时负担也减轻了。

完整的思维导图是一幅“全景图”,可以在建立知识结构中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在一幅图上,通过观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高三的复习课堂,必不可少地要进行课堂训练。思维导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地理综合题的试题中,往往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训练答题前,学生可以用关键词形成简单的答题思路,就像写作文前先列个提纲一样,理顺思维思路再进行回答,可以提高得分率。

例题: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十几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学生边审题边思考,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列出的要点有:①产业结构调整;②完善交通;③发展科技;

④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答题时按以上要点进行拓展延伸,答案的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并且不会遗漏得分点。

四、课后巩固中应用思维导图

1.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升级

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也是由少到多。思维导图具有延伸性,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把原来的思维导图中的知识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如以前的导图是主干,在整理时就可以增加枝节,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也可以将新旧两幅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激发新的思维火花。

2.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可按照大脑思维结构进行放射性思维,不是传统的遵循某类概念进行的单一的线性思维。特别是地理的空间思维比较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其联系是地理学习的首要任务。一幅有创意的思维导图,通过放射状的图形,促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知识得以内化,思维得以提升,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三地理复习课堂要达到高效,必须在传统的方法之上进行创新。应用思维导图于备考复习过程中,有助于教师理清复习思路、明确复习方向和进行考点关联,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效地进行理解、记忆、运用。融合了思维导图的学习习惯可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学习和工作当中,让我们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