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春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恋绕不开性教育
一位从事中学教育多年的教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班级里的烦心事:“我班里有一名叫张强的男孩,和同班的女孩邹芳,因为都来自于单亲家庭,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由开始的相互同情,到相互关心,由你给我一个面包、我给你一瓶饮料,到频繁接触,乃至于双双旷课,彼此到对方家过夜。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到同学们窃窃私语,我确信他们早恋了。我三番五次找他俩谈话,男孩觉得自己是男子汉了,那些大道理什么都懂,女孩认为男孩喜欢自己,这是爱情。我又找家长谈话。男孩的父母很开心,认为自己的儿子没吃亏;女孩的妈妈说管不了,让我找她爸爸。双方家长都没有重视这件事。于是,在妇产科里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现了:男孩的父亲垂头丧气,女孩的爸爸怒火中烧,妈妈痛不欲生。女孩子一脸茫然,任凭父母的斥责。而那个男孩呢?他哭着说‘你们杀了我的儿子’,女孩的爸爸飞起一脚,他吓得闪身躲到大人的背后……两个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从一些调查数据看,在做人流手术的女性中,未成年人占40%-50%,而且近年来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在广西南宁甚至发现一个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而表示对此负责的竟是一个13岁男孩。更可怕的是,这些少女偷偷做完手术后便马上回去上课,甚至上体育课。这是教育的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一筠认为,少男少女的交往既可以愉悦双方的身心,增进健康,又能完成第二次“断乳期”,避免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出现。早期的交往是今后恋爱、择偶的一个练习。早练习可以避免青少年今后将爱情和婚姻当成练习本。家长应鼓励异往――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处于智力发育期的男女交往能形成智力的互补。
电视主持人乐嘉在得知15岁的女儿早恋后,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你们交往无妨,但不要影响目前的成绩,如果你的成绩学期结束时有跌落,那就证明你不喜欢他。你们趁早分开。因为好的情感是滋生向上的力量的,是可以让你们变得越来越好。此外,不要过早偷尝禁果。作为你爹,我暗地祈祷:这一天的到来,能在你18岁以后,过早对身体发育也毫无好处。”
性教育应明朗化
在少男少女的交往中,学校和家长不应挡在前面,也不应拖后腿,而应该站在孩子旁边,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性观念。2014年12月,由江苏省文明办、教育厅等主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承办的校园心理剧《一封情书》在南京汇演。该剧通过青少年的各种异常行为,展现青春期遇到的困惑。 “我们也只是了解些皮毛,学校教得少,只有生物课上涉及一点。”海口一中高三年级的王同学说。海南侨中初二年级的吴同学说:“我是通过网络和与同学沟通才知道的,父母忌讳谈这些,学校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只能偷偷摸摸上网了解一些。”海南侨中的陈老师说:“作为老师,我非常支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很多学生因为不清楚会带来的影响,稀里糊涂就跟别人发生关系,也不懂做防护措施。学校应该在小学就开设相关课程,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最好是男女生分开上课。”其实,我们也应该学学西方,把性教育明朗化。
国际上比较公认性教育模式比较成功的,有联合国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欧洲的早期学校性教育,以及源于美国的“禁欲教育”。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组织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旨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艾滋病发病率,其中:A指代拒绝婚前、B表示对配偶忠贞、C表示会正确使用安全套。
在欧洲诸国中,尤以瑞典的“避孕教育”效果最为突出。瑞典早在二战期间便开展了对国内7岁以上儿童的性教育,通过提问、游戏等多种方式,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妊娠,生理常识直至如何避孕。政府同时通过大众传播平台实施性教育,打破家长亲自教育难以启齿的尴尬局面。据统计,仅1991年至1996年间,瑞典全国15至19岁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下降32.4%,淋病和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率也分别下降了65.8%和55.9%。
美国在最近10年间,三分之一的学校加入了禁欲课程,提倡将推迟到婚后。美国财政从1996年到2001年,有4.4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宣传禁欲。现在,全美有14个城市的32所公立中小学建立了性咨询室,所有内容都对教师和父母保密。
关键词: 青少年 青春期 教育
教育家认为,青春期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仅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青春期的问题,还应该用伦理学、社会学和人格学的观点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青春期教育方面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一、正确对待爱意的萌动
有位初二男生曾对我说:“不知怎的,我近来一看到某某,就不由自主地脸红心跳。我害怕遇到她的目光,就像小偷躲避警察一样。但又禁不住想多看她几眼……”
这是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感兴趣、爱慕、好奇的表现,是青少年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伴随这种心理现象而萌发的主要情感是:总感觉到有异性吸引的存在,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想多看上几眼。这虽不算初恋,却是心灵深处爱的萌动和体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初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结合生物知识,以《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例,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生物体在一定外界条件下都具有萌发的可能性。人类作为高级生物体,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在一定的社会活动范围等条件下,这种初期的爱意的萌动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时期,还没有找到其赖以生存的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引导他们迈好“青春第一步”。
二、对青少年早恋莫默许
青少年正处于人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都出现了陡增现象,特别是第二性征渐趋明显。进入初中以后,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开始热衷于刻意打扮和修饰自己的外表,热衷于传阅有恋爱情节的小说杂志,热衷于和异性接触、发短信、打电话、写纸条、以致萌发“早恋”现象。对此,我们教师常会持两种态度:要么“默许”,要么“莫许”。
持默许态度的可能认为:“早恋”可以释放青春躁动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学习。殊不知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人类的情感空间是有限的。“早恋”情绪为主时,势必压缩学习的情感空间。学生哪里会有多余的精力关心学习呢?如果是这样,他们的学业就难以有成就。默许“早恋”将使青少年因情而荒废学业,因迷而误前途。因此,教师要变“默许”为“莫许”。
首先要正确对待。1.不要视“早恋”的学生为“问题学生”、“差学生”、“受歧视学生”;2.不要以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处理“早恋”中的问题,如:写检讨、停课、处分、公开情书等;3.不要像家长那样翻阅学生日记、查看学生书包甚至跟踪学生。这些做法都会使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使学生十分反感,并导致矛盾激化。
其次要正确处理。1.注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讲座、咨询、谈心等方式;2.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3.组织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分散他们感情的单一取向等;4.减少教育失误,少批评、少指责、少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理智地诱导他们去控制自己的情感;5.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青春期教育,如:《迈入青春第一步》的理想教育、《警惕啊!青春人》的法制教育、《科学家的中学时代》的榜样教育,引导他们顺利地通过这一人生困惑期。
三、把青春期知识传授给青少年
美国教育家戈尔顿认为:“不要指望仅仅用某种教科书来解决孩子青春期的所有问题,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与孩子拉家常。”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借助某件事打开话匣子,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有关知识。如:自己的发育、身高、长相、肤色、嗓音、月经初潮或遗精等,与异性接触时莫名的心动,等等。把青春期有关知识通过讲故事、谈心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比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做法好得多。例:当女同学面临青春期,我像母亲那样告诉她们如何注意生冷饮食、如何调节心情等。
四、两个案例的思考
教育家认为不仅知识是学问,而且人际关系和人生同样是一个人应该学习、锻炼的学问,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这里谨举两个小例:
案例一:我看见那里有许多人他们在干什么?我想过去看看不!我不能为什么?因为……我怕羞。
案例二:一名15岁的山区小姑娘进城购物,回家途中,她乘坐的班车由于中途遇到紧急情况,司机紧急刹车,因惯性,小姑娘未站稳,倒在了一个男孩怀里。回家后,越想越害怕,认为接触了异性就会怀孕,那将无法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于是写下遗书,走向绝路。
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们压抑的心理可以通过其他正常渠道得以疏导。教师帮助学生在集体中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男女同学之间精神健康、情感丰富的正常交往和友谊,将会消除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从而唤起更理智的心理——自尊、自爱、自重、自信。
当然,青春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解决大人的问题,家长、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让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走入孩子们心灵。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一些倾诉的机会。不要人为地划分“”,而要让青少年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接纳并存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还可能是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
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其实,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就像一只小老虎,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却不知道危险,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或者滥用家长权力,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
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专家认为,强调青春期的管理,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
确实,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关于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到,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但还是有很多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
青春期是一方避无可避的海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需要经过一个心理年龄的过渡。法国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索雷恩之家的领导者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o)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只有对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马塞尔把青春期称为混乱的生活:“我参照的是那些属于自我形象范畴的问题:我们想留给别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是开始质疑,比如:我讨人喜欢吗?怎样才可以有我自己的朋友圈?怎样让别人高兴?很多的疑问都与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上的整体地位有关。尤其还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怎样才能抹掉那些被父母理想化了的印象?怎样才能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我是个完美孩子的印象?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们通常表现为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还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初吻,有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迷醉,第一次危险行为……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不能为我们所有,冒险,对青年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来排遣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马塞尔分析。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对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没有经历与体验过的东西,对生命来说是一种丧失。没有哪个男孩在做学生的时候没偷偷吸过烟,幻想过性,撒过谎,打过架,干过父母不让干的事。
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合适的行为方式,那个界限到底是什么?
马塞尔认为:“关键在于不要害怕。这也是心理医生相对父母的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害怕我们的青少年,并且为他们而害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心理医生本人则跟他们没有这种关系。”
因此,父母要减少对青春期孩子的过分关注。一个和谐的婚姻很少会对孩子青春期给予过分关注。同样,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也不会对青春期那么关注,原因是从整体社会意识上就没有把这些麻烦当问题,反倒会为孩子的长大而欣喜。对父母来讲,孩子满11周岁,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努力学会把孩子看成一个可以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念与思想的人。未来是孩子的未来,未来的社会只会更适合孩子。所以,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与社会再适应的问题,吸收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家长们会永葆青春。
那么,如何“参与”孩子的青春期呢?专家建议:
首先,无条件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孩子的法律监护人,必须引导孩子某些行为。尊重就意味着关系有了界限,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亲友团、啦啦队,或者是热心的旁观者。
第二,责任心的培养。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要保护他/她的心灵与尊严,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对犯了大错的孩子,父母要通过让孩子对社会的公益服务来“偿还”。
第三,不要替代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关怀女孩健康成长为重点,在全县学校特别在中学生中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青春期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信息侵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目的
1、提高青少年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水平,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健康概念;
2、帮助青少年了解青春期身心的各种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正常性和必然性,引导他们对这些变化持有正确的态度;
3、引导青少年逐步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及和谐交往的人际关系;
4、帮助青少年掌握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
5、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爱和维护基本权利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把握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的能力,为成年后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行为打好基础;
6、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其珍惜生命、抵制诱惑,不吸烟、不喝酒,远离,塑造完整的健康人格。
三、教育对象及内容
(一)教育对象:青春期健康教育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小学高段为起始阶段,以初中段为重点阶段,以高中段为延续阶段。2006年起,全县先在初中二年级段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计划。其他年级段可结合各地各校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对性较强的青春期健康内容,运用影视录像、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满足其特有的服务需求。
(二)教育内容:开展系统的、科学的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健教育,重点是性心理疏导和性伦理道德引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1、小学高段(5-6年级):
(1)掌握必备的卫生知识,了解进入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变化,肯定自己的价值;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学会接纳自己与他人;
(3)学习压力处理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应对挫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2、初中阶段:
初一年级:
(1)了解性传染疾病传播及预防的基本知识;认识并接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感知生命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喜悦,克服成长的烦恼;
(2)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学习交往与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与同学融洽相处;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学习与家长、教师等成人沟通的方法。
初二年级:
(1)了解青春期烦恼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青春期烦恼和困惑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2)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与情感,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会排除忧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
(3)乐于交往,主动交往,明确异往的准则与规范,合理开展异性间的交往,学习与成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三年级:
(1)了解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明确人生的意义,初步形成独立的人格;
(2)学习舒解压力的做法,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保持情绪健康;
(3)把握与异往的准则,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负责任。
高中年级:
(1)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觉矫正不良心理与行为;
(2)学会区分友谊与爱情,与异性健康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自我,学会选择人生目标与理想,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
四、教育形式
1、初二年级段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安排4课时,一学年不少于8课时。依据相关的教育内容,可以上大班教育,也可男、女分班教育。其他年级段学生可根据各校教育情况适当安排课时。
2、青春期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生理卫生课、思想品德课、家庭生活指导课和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开展。
3、可采用互动式教育,即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亲子互动,教师、家长、学生互动,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对话、交流。并可开展相关的倡导、咨询、答疑、关爱、援助等活动。
4、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医学等相关专家、医生等上课。
5、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校内网络提供信息咨询、热线答题等活动。还可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阵地进行环境宣传。
6、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内容与原则,普及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主动关心子女的健康与人格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五、落实师资和培训
1、各校应统筹安排,在分管领导协调下,组织一支由班主任、心理教师、自然教师、团队干部、校医或社会医务人员等共同参加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参与此项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适时、适度、适量的要求,采用互动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反馈。
2、各学校要在8月份落实好从事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于9月1日前将名单报县教育局普教科,9月份县教育局将组织对师资进行培训。
3、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协助教育部门收集、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材料、声像资料、宣传品等,并协同做好师资的培训工作。
六、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1、县人口计生局、计生协及各镇乡、街道计生办、计生协要把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人口计生日常工作。同时,应会同教育部门随时总结、研究、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
2、县人口计生局建立“全县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心”和“*县青少年生殖健康援助中心”。
3、县教育局把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具体内容,纳入教育管理范围。定期督促检查各校青春期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健康教育课,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针对耳聋学生青春期知识的贫乏,我们就从青春期常识教育入手。利用健康教育课本,根据耳聋学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结合耳聋学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像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知识、健康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同时,我们利用家长会时间,讲述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青春期常识、通报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情况,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
由于耳聋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助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的问题等等。
1、做体操
组织全校耳聋学生学做体操。每天上午2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全校学生集中操场,在教师带领下,踏着节奏锻炼身体,使学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组织体操比赛,既锻炼了身体,有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青春美。培养相互团结、相互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了聋生自强不息的风采。
2、搞好手拉手
与普通学校学生一起开展“迎接新世纪”的手拉手活动,增进聋生与健全学生的交流和友谊。让聋生了解同龄人的精神风貌、情趣格调、气质修养以及情感表达和情绪渲泻的方式,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周边的企业进行一些结对子帮扶活动,引导耳聋学生能够在将来参加工作后及时的步入正轨,与健全人一样地生活、工作。通过活动,使聋生学会欣赏别人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3、参加公益活动
这方面的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每学期初学校制定好计划,活动前,班主任老师按照学校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提出心理品质的训练要求,并认真予以实施,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所得。象春季举行的“雷锋月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义务劳动等。 转贴于
4、我能行
通过“我能行”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教育,让聋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学烧菜,学缝纫,学理发,学修理自行车等等。每当聋生学会一样本事以后,显得异常兴奋,从中体会到“我能行,我可以”。增强了“残而有为”的自信心,为其踏入社会,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效果显著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我们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由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协商帮教办法,做好个别访谈辅导工作,并设法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与部分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零距离对话,清除聋生与正常儿童之间的隔阂。
1、知识更多了
聋生对学校开设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很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这问那,解除疑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
2、行为更好了
自从开展了青春期教育后,大部分学生提高了认识,处理好了自身的一些问题,调整好了心理的状态。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平时以及活动中,大同学会主动关心小同学,男同学会主动关心女同学。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做个好学生。
3、认识更高了
六~九年级的聋生在上了青春期教育课之后,写下了自己的心灵感受: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程后,使我明白了该怎样去保护自己的身体,怎样去调节自己的心情。”“上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之后,让我了解了有关青春期的保健知识,性知识,懂得了怎样使自己摆脱烦恼,健康地成长,学会了一些自我保护和情绪调节的方法。”……这些都是聋生的话。从中可以看到,通过青春期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知识,学会自我调节,而且懂得怎样争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
4、思想成熟了
多数青春期的耳聋学生不再象以前那么容易骚动,也不像以前那样对男女问题极为敏感和多疑,随之一改常态,变得更沉稳和理性了。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