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织心

织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织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织心范文第1篇

织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藏线;设备;维修;模式

前言

青藏铁路公司德令哈工务段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现有职工1080人,担负着青藏线西格段K270+000至K720+000、敦格线k307+098-k507+299间铁路线路、桥梁、隧道、涵洞设备的养护维修任务,管辖正线1062.734公里,站专特线125.665公里,道岔437组,桥梁270座/357906延长米,隧道9座/71173延长米,涵洞1134座/22539延长米,无人看守道口5处。

1 “检、养、修”维修模式的理念

原有设备维修模式以段、车间、班组三级机构负责维修,车间主要职能以安全生产管理为主,现场安全、设备检查、整治主要由工区负责组织实施,部分作业项目需利用列车间隔时间手工作业完成,这种维修模式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车间、工区管辖里程增多,车间、工区由原来的小管辖、小工区转换为目前的大管辖、大工区,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安全生产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和运量的大幅度增长,原有的设备维修模式不能使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第二,传统小而分散的维修组织形式作业效率低、效果差,正常维修秩序难以建立,造成设备欠佳、线路质量下降。

第三,检、养、修合一的管理模式未将检查从养修作业中分离,检查和养修不能形成互补,难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设备状态,不利于成段、有计划地安排设备整治,加之设备数量的增加,在实际工作当中无法操作。

第四,日益增长的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能利用列车间隔进行作业的时间越来越短,对工务维修管理体制如何实现减少作业点、实行集中天窗修、服务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按照总公司、青藏铁路公司关于实施设备维修改革的工作部署,根据《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2.3.7条“线路设备维修实行检修分开制度”,以及第2.3.8条“综合维修组织形式中”的“当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不能覆盖时,由工务段按检修分开的原则组织综合维修和质量验收”的规定,我们确定的维修理念是:以大型养路机械为主,重点对线路高低、水平、轨向、曲线正矢进行全面整治,解决大部分主要的线路病害,对于大型养路机械不能覆盖的如连接零配件、扣压力、钢轨整形、焊缝打磨、钢轨硬弯、线路外观等问题,我们大力实行“检、养、修”分开维修模式,对线路设备进行有计划、有重点地整修,进而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稳步提高。

2 “检、养、修”维修模式介绍

青藏线西格段开通运营以来,我们的线路设备由原来的单线50kg/m标轨非电气化铁路更新为现在的双线60kg/m无缝电气化铁路,设备增加了一倍,设备整修任务、标准及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原来由工区自行检查并整治的模式在目前的设备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这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提炼出了一套符合设备现状的维修模式,就是积极推行“检、养、修”分开维修模式。

2.1 推进设备检查机制变革

我们的设备检查职能由动、静态两方面组成:

静态检查方面,一是突出检查在线路维修中的重要地位,对检查监控车间职能进行了拓宽,将线路检查与养护维修分离,增设了2个检查监控工区、3个轨检组,抽调业务骨干利用轨道检查小车对全段正线进行检查,线路车间、班组配合同步检查(车间干部、工班长参加)。二是站专线、道岔、曲线正矢由线路车间按照《修规》规定安排检查。三是单线区段由线路车间自行安排检查。每月将静态轨道检查小车检查结果汇总形成“缺陷报告”,同时反馈至线路车间、班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及线路技术信息科,超过临修标准的病害由车间、班组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超过保养的设备病害纳入设备病害数据库,由调度指挥中心进行全面分析,线路技术信息科根据静态分析报告作出准确判断并合理下达设备维修计划。

设备动态检查方面,主要以轨检车、便携式添乘仪、路用列车、车载添乘仪、人工添乘检查结果为依据,以轨检车检测数据为主,由调度指挥中心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出每月全段线路重点病害区段、病害类别以及TQI值的主要因素,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反馈至线路技术信息科,线路技术信息科根据动态轨检车分析报告合理下达维修计划。通过动静态检查、分析的有力互补,实现对管内设备的全方位检查和监控。

设备检查方式变革的优点是:

第一,我们由段统一安排设备检查的做法,解决了车间、班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

第二,实施检养修模式以后,段对设备检查数据的全面分析及维修任务的合理下达,使设备整修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第三,实施检、养、修以后,段上统一安排设备检查的做法,为车间节省了大量的设备检查时间,使车间能够腾出精力投入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当中。

2.2 强化设备检测数据分析

为了切实提高设备检查分析的质量,我段于2013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了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负责对各级检查监控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台账和专业分析,并及时传递和反馈设备数据分析结果,追踪Ⅰ级及以上偏差和影响整体TQI值的各种因素,确定维修工作的重点,进而为设备的养护维修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提高科学养修能力。

第一,在调度指挥中心设置轨控组,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加强轨检车、添乘仪、轨道检查仪等设备检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改变了过去不同科室、车间单一分析、检查数据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

第二,针对每趟轨检车检测结果,形成了专门的设备动态分析报告,重点加大对TQI值、不良处所、重点区段的分析力度,为全段月度维修任务的下达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第三,建立了添乘仪数据库,及时收集公司领导、公司业务部室、段领导及业务科室添乘数据,建立专业数据库,有针对性的筛选、分析、下达整治计划,杜绝了过去“一有晃车就通知、车间、工区围绕晃车转”的粗放管理模式。

2.3 创新线路设备维修模式

着力转变传统维修模式,对大型养路机械不能覆盖的整修项目,我们大力实行以“项目修、集中修、专业修”为主要内容的“三修”维修模式。

项目修方面:因为全线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完成以后,已经对高低、水平、轨向、曲线正矢等项目进行了全面整治处理,如果继续安排人工进行重复综合维修,既无法有效提升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又势必造成人力和时间的大量浪费。为此,我们着重对大型养路机械不能覆盖的项目开展项目修。另外,我们根据设备实际情况,结合动静态检查和分析资料,对几何尺寸单项超标区段、联结零件作用不良区段、线路外观不良区段等,下达单项维修任务,由所属车间组织各工区进行单项项目达标整治。考虑到我段线路设备实际情况,在双线地段主要实施了以整治“轨距”、钢轨整形打磨、焊缝打磨为主的项目修,并兼顾扣压力、外观标志等项目的整治,什么项目质量差就着重整修什么项目,提高了线路设备的整体维修水平。

集中修方面:因为我段线路设备处于高原冻土路基,沼泽路基病害、冻害、沙害、水害共存,线路随着季节的转换变化很大,如果按照原有工区管辖进行整治,工区整治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显得“杯水车薪”。为此,我们针对线路变化较大的设备区段,不再以工区为单位下达整修计划,而是以车间为单位下达维修计划,车间集中人力、物力对季节性、区段性病害如冻害、路基下沉、沼泽路基病害、沙害等进行全面整治,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重点病害、季节性病害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治,确保行车安全。今年以来,对青藏线西格段K535至K545冻害区段全面实行了集中修,效果明显。另外,我们利用周六、周日的时机,安排车间组织各工区留守值班人员对允许速度小于60km/h的站线、专用线、支线开展有计划的集中修理,使站专线设备保持了安全可靠。

专业修方面:道岔由于连接零配件多,几何尺寸变化频繁,晃车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此,我们大力实行专业修模式,在各车间分别抽调业务技术骨干组建专业设备整修小组,对道岔、重复性晃车进行了不间断地整治和处理,同时开展专业技术攻关,大幅减少了重复性晃车,道岔设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2.4 积极推进“检、养、修”模式的“3.2.2”工作法

在现有的人员、机具、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为了使“检、养、修”维修模式顺利实施,实现“检、养、修”的真正分开,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工作的“3.2.2”工作法,“3”即为周一至周三大力开展以提升不良区段设备质量为主的项目修、集中修、专业修维修任务,“2”即周四至周五处理添乘仪、轨检车、人工添乘、车载不良处所的晃车,大力开展设备保养,落实周整治计划;“2”即周六至周日开展以整治站专线设备质量为主的综合维修。通过实行“3.2.2”工作法,一方面,使大量的设备动静态检查数据和分析结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为设备整修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使生产力组织更加科学、合理、有序,杜绝了“一有晃车就处理,整天围着晃车转”、“无计划、打乱仗”等实际问题,进而使设备维修工作逐步进入科学化轨道。

3 取得的成效

3.1 资源效能充分利用

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各尽所需,全段各部门、干部职工,都本着专业负责、岗位负责、分工负责的原则,各尽所能。同时,配强了机械设备、优化了生产机构,根据设备数量和分布情况对人员进行了有效的调剂,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 设备质量明显提升

自2013年实施检、养、修维修模式以来,我们的设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青格段下行线均公里扣分由2013年5月份的4.28降至2015年12月份的1.27分,TQI值由2013年5月份的6.55降至2015年12月份的5.92,上行线均公里扣分由2013年5月份的3.88降至2015年12月份的1.12分,TQI值由2013年5月份的6.85降至2015年12月份的5.88。

3.3 工作职责清晰明确

无论是岗位职责还是“检、养、修”的范围职责都重新进行划分和明确,使设备的检查、养护、维修工作分离但不脱节,环环紧扣、相互补充,避免了责任不明、作业漏项、设备漏检、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等惯性问题。

织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4-0085-03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正成为目前又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习型企业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我们对探讨学习型组织与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联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Peter M.Seng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来的,其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以此改变组织的行为(Peter M.Senge,1990)。因此,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渗透于组织之中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主要有以下七个特点。

1. 提倡团队工作而不仅是个人工作。传统的直线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这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

2. 提倡项目工作而不仅是职能性工作。当组织成员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

3. 提倡创新而不仅是重复性的任务。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计算机处理,人的工作是创新和关心他人,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

4. 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着力于形成一种宽松的、适于组织成员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以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5. 保持组织的知识更新和不断深化。学习型组织提倡建立一定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组织成员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6. 有利于组织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学习型组织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组织成员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7. 组织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不断地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型组织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组织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主要由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核心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构成,随时间和组织的发展而积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组织核心胜任特征是组织保持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一)核心胜任特征的本质是知识、技能与能力

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核心胜任特征,而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关键是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是一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和组织学习与创新等方面,是决定组织间业绩差异的主要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获取相关知识,完善各种核心技能与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成功的一种组织。反之亦然,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生成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不断创新、培育新的核心胜任特征,完成核心胜任特征的主动性改变,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学习是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产生的源泉

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能力,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积累、传播、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都必须依赖于学习过程。正如Peter M. Senge所言,组织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组织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优势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因此,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组织学习与核心胜任特征构成了组织发展的一种递进关系。组织要获取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创造多个战略业务单元(SBU),在这背后需要有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作为支撑,而核心胜任特征是由一系列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所构成的,技能和知识群,又必须通过组织的学习获得。通过层层递进,可以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源泉,组织的竞争最终是学习的竞争,其关系(如图1所示)。

(三)组织的三项核心胜任特征推动组织变革

Lado,Boyd和Wright(1992)认为组织的变革能力包括学习、创新和组织文化提升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有的核心胜任特征要素。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持续的创新。组织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将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若无现成可借鉴的经验和知识,就应勇于突破和创新,依靠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型组织面对竞争和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了组织创造未来的能力。同时,组织的学习能力是组织中个体学习能力的融合、整合和整体反映,而不是个体学习能力的简单相加,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既需要组织创建条件激发和提高个体学习能力,也需要组织通过一系列机制有机整合个体的学习能力,形成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此外,在学习型组织中,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组织成员能够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信息交流,由此构成了组织中的一种学习的文化,组织文化能降低战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Jones,1983),培育有价值的领导力,协调工作和控制组织成员的生产能力(Schein,1985),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组织有必要提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组织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核心胜任特征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利于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形成。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组织中,80%已经按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了组织再造;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组织中,已有40家(包括福特、微软等)公司进入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轨道;中国的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部分大型组织集团也开始注重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地培养和积累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

(一)加强知识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组织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组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知识是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组织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组织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探索、挖掘和认知组织和组织环境的框架总和。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如设置知识主管,加强职业培训和团队建设,优化管理艺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全新、开阔的思维方法,掌握、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等。

(二)提高学习能力

对企业来说,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科研开发、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方面对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应有敏锐的触角,对新的知识、新的变化要善于学习,学习的速度应当大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应当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专有技术、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产品、有自己忠实的用户和稳固的市场,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以最快的速度将所学习的一切转化为行动,将学习所获取的新知识和新观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重塑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最能持久地影响整个组织,组织文化铸造了组织精神,使组织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是一个组织的个性与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为促进组织学习,组织应建立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使全体组织成员都能认识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使“学习、共享、创新”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为指南与价值观。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组织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同时应当在收益分配上体现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各种激励手段的作用,使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成员脱颖而出,承担起组织核心胜任特征培育的中坚任务。

[参考文献]

[1]吴价宝.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6).

[2],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3]梁建春,时勘.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理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李兴奎,马力.组织学习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J].东岳论丛,2002,(5).

[5]陈劲,,许庆瑞.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1999,(5).

[6]方统法.论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

[7]郭岚,任改玲.解析企业核心能力知识内涵与层次结构[J].商业时代,2005,(23).

[8]解冻,唐宁玉,李效云.试论基于个体胜任力的组织胜任力[J].科学・经济・社会,2003,(21).

[9]张含漪.学习型组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2004,(1).

[10]Prahalad,C. K.,‘The Role of Core Competence in the Corpor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

[11]Prahalad, C. K.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79-90.

[12]Rafael Andreu,Claudio Ciborr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re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the role of IT[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996,(5).

织心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问题行为现象与分析,问题行为的处理与控制原则,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观看了学校课堂教学监控影像资料,看到上课时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打闹、有的学生迟到、看课外书、听MP3、接打摆弄手机等现象。我们德育教研室老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就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课堂组织教学不仅在课的开始进行,而且要贯穿全课的始终。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施教行为,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战,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动心弦,以语言启动思维,良好的组织教学是教师应用教学艺术和经验总结的结晶。

一、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现象分析

就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来讲,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培训的组织者与施教者,应该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培训目标。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那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培训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培训能力与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有激情且风度翩翩,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废话连篇、拖泥带水,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造成消极或对抗的课题心理气氛。二是课堂领导方式,教师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要求严苛,动辄就训斥或压服,学生会产生压抑或反抗情绪。民主式教学培训则易形成和谐的教学互动式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有教无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还有生源素质、班级学额及班风等因素。

二、课堂教学、培训问题行为处理与调控的原则

(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课堂随机表扬与批评兼用原则。这是一种把赞扬好的、批评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教学原则。表扬和批评要恰如其分。以表扬为主,表扬可以提名,赏识教育可催人上进,以批评为辅,批评尽量对事不对人,批评应是善意的,反对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二)任何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能超过30秒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耽误很长时间而影响授课进度,甚至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课堂集体纪律差,学生都说话就不讲课了,“你(或你们)说吧,等你(或你们)说够了我在讲课”的消极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相当于教师把讲坛的主阵地丢了,靠学生的自觉性恢复课堂良好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做法体现了教者的束手无策和不负责,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驾驭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一)暗示信号中止法。教师对那些课堂违纪学生要用目光暗示和手势暗示等均可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到有效的作用。如发现有学生悄悄说话或看课外书时,用目光凝视对方,或向学生摇头示意,或轻轻摆手,或静场数秒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当学生领会老师的暗示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听课上来。

(二)邻近控制法。教师边讲课边走近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旁边,或用手轻拍其肩背,或轻声提醒,或提问此学生同桌的另一名学生等方式控制其行为。

(三)提高兴趣感化法。教师提高讲课的兴趣或提高一点声音,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使学生思想行为向好的方面变化的组织教学方法。或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可以缓和课堂气氛,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听课注意力。

(四)提出要求移除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或玩物可以暂时没收以消除诱因即可,一般不批评,课下再处理。对上课时爱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学,可调开座位,对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可安排在教室利于控制的位置,以防出现问题行为。为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也可公开提出要求,以统一课堂行为,但应力戒训斥,谴责与侮辱性的批评。

织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辨析 类比 操作 变式 经验 内化 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9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呢?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只有通过自己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于学生“再创造”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下面,我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辨析――唤起经验,理解概念

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之前并非一张白纸,虽然已有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感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些已有的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是新知学习的生长点。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呢?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究其理、探其质的深入辨析中理解所学概念。教学片断如下:

师:今天龟兔又要进行赛跑了,猜一猜,谁会赢?(学生猜,课件出示操场画面):现在乌龟和兔子约定绕操场跑一周,那“一周”是什么意思?

生(指课件):黑黑的一圈。

师:黑黑的一圈是操场一周的边线。(板书:边线)

播放课件:乌龟和兔子同时从操场的同一点开始跑,乌龟出发一会儿后绕到操场上马上回到起点,而兔子沿着边线跑,快回到起点时停下来。

师:乌龟赢了。

生1:乌龟犯规了,因为它没沿着边线跑,而是从操场上直接穿过去了,没有跑一周。

生2:兔子有沿着边线跑,但没有回到起点,也没跑完一周。

师:怎样才算跑完一周?

生3:沿着边线跑,回到起点。

师(播放课件,龟兔再次比赛):乌龟和兔子都沿着边线跑,都回到起点,这次谁赢了?说说理由。

生4:兔子赢,因为它们同时沿着边线跑完一周,兔子比乌龟先到。

师:乌龟也不赖啊,它也跑完了一周。想不想知道操场一周的长度?(课件将操场的周长分四段逐一显示,生齐数,共400米):操场一周边线的长(400米)就是它的周长。

……

周长,顾名思义,“周”指一周,“长”指长度。理解“一周”的含义显然是理解周长概念的关键。上述教学中,我不是直接呈现“一周”的含义,也不像教材那样直接让学生指一指每张书签的边线,引出周长的概念,而是创设“龟兔赛跑”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辨析,理解“一周”概念的实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龟兔第一次赛跑的结果深入探究,从而明确跑完“一周”有两个要素,即“沿着边线”和“回到起点”。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把握了“一周”概念的本质,为学生自主建构周长的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类比――迁移运用,完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认识物体表面周长的含义之后,我出示教材中四边形等图形,让学生自主测量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周长的理解。基于对物体表面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得出: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接着,我出示下面的图形(图1)。

师:你能描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它有个缺口。

生2:因为它没有围成一周,假如把一端看成起点,它的另一端没有回到起点。

生3: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图形添上一笔,使它有周长?(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如图2、图3)

师:如果再让你说说什么是周长,你会怎么说?

生4: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的周长。

……

上述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导他们借助周长的已有认识对未封闭图形是否有周长作出判断,并据此添上一笔,使这个图形有周长。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教学,既促使学生运用之前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又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建构周长的概念。

三、操作――深化认识,掌握概念

操作,可以使内隐的思维外显化,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教材在学生认识周长之后安排了“试一试”: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表面上看,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测量树叶的周长,初步体会“化曲为直”方法的价值。事实上,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运用已经认识的周长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测量的注意点:(1)选好起点;(2)毛线要贴着树叶的边线围,围完一周(回到起点);(3)围完后做个记号或剪下,把线绷紧、拉直,再量。

有效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实践表明,学生测量树叶的周长是有困难的。教学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测量的注意点,再进行测量,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上述教学中,我紧扣“一周边线的长”这个概念本质,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内化――外显”的探究过程,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了周长的概念。

四、变式――适当对比,内化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通过对比,凸显其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周长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以下变式的练习。

师(把长方形纸撕成两部分,如图4):现在它们还有周长吗?

生:有。(师让学生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师:这两张纸片的周长谁更长一些?

生:大的纸片的周长更长一些。

师(把长方形纸撕成两部分,如图5):这两张纸片的周长谁更长一些?(生答略)

师:有没有可能把长方形纸撕开后,大的纸片的周长反而比小的纸片的周长短?同学们可以课后一起研究解决。

……

通过以上的对比探索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不是规则的图形,它们只要是封闭的图形都有周长,从而认识到图形并非面积越大周长也越大,使学生对周长是一周边线的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