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贫困儿童

山区贫困儿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区贫困儿童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城镇化进程推进,山区校点撤并,导致大量农民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监护人大多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托付人身上。而托付人大多没有文化、缺乏对孩子教养的知识,因而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谓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和品德不良型四类。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品行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而绝大多数是二者兼而有之,本文主要就社会品德方面问题行为中的厌学、逃学的成因、矫治谈几点看法。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行为的诊断

(1)心理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上,让学生死读书,做“快餐作业”。学校教育没有灵魂,孩子身心畸形发展,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则被另眼看待,打入“冷宫”。部分功课不好的孩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孩子处在一种压抑和纠结中,久而久之,自我意识可能比较消极,在他们心中,自卑感和失落感也会加重。有的同学,可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在不良的诱因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且,有的教师在看待学生时,有时可能爱用放大镜,批评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阻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些学生,慢慢会由害怕过渡到对抗,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不再积极上进而自暴自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部分差生可能会结成“同辈团伙”,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社会秩序,也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2)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是他们飞翔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有时甚至影响其一生。纵观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家长因受社会的影响变得浮躁,在家长的不良思想的示范与影响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此外,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会给敏感的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失衡,有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染上一些恶习,危害其自身的成长。

二、学习不良行为的“医治”

(1)双管齐下下“猛药”,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心里只要装着春天,孩子才会“竞相开放”,教师也才会陶醉在美丽景色的幸福中。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张笑脸,给予激励的语言,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平时,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营造一个温馨、平等、自由、积极、亲切、团结、向上的大家庭,让学校、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使每个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五欣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欣赏学校、欣赏班级、欣赏自己、欣赏老师、欣赏父母,他们在夸奖自己、团队、老师长辈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心,心里充满了阳光,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对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细胞,和谐协调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寻求家长的配合,改变教育的方法,是成功教育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我校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会,让家长或托付人在听到孩子的声音,学到育人的正确方法。从目前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调查情况来看,没有厌学的现象,留守儿童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学会了听讲。

(2)方法作“药引”,熬制“心灵鸡汤”,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习惯,是较稳定的一种行为。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学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要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爱上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优秀的学习成绩,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我们几年探索,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子”:

①激发孩子“读书乐”的兴趣。教师若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要读书。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理,“润物细无声”,教师爱读书会示范感召孩子也爱读书,这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校四年级二班有十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差。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太少。该班开展了“师生读书乐”的活动,教师满腹经纶,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加之教师重点对那些留守儿童进行点拨启发,一些孩子自觉地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爱读书的孩子慢慢多起来。其中一位叫范莉的孩子,家里只有他爷爷一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至于学习辅导的事不用提。但现在真的变了,她爱读书,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②为孩子设计“读书乐”的氛围。教室里有读书名言的激励,有读书比拼过程的展示,有图书的陈设,有读书活动结果的评价,有经常和孩子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情景等。课余时间,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沟通感情,在此基础上,一起朋友式地谈论人生理想,谈论学习与读书。一开始,可以讨论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慢慢拓展到更深的层次。讨论的书籍,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爱看的动画书、动画电影、玩具切入,逐渐引导学生爱上名著,爱上那些营养丰富的读物,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③给孩子“读书乐”的示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孩子生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诱惑非常之多,即使大人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何况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他们往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时间是有限的,同样的时间,若不用来学习或读书,则自然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网络游戏侵占。我的观点:首先是带着孩子经常逛书店,这是一个好的举措。其次,教师特别需要把读书的魅力展现开来,比方我们讲到一个人物的案例,给孩子讲得特别动人,给孩子说这是哪本书里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给孩子讲优美、动人、有引导性的案例,但是不用讲完,给孩子留下悬念,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究案例的后半部分,勾着孩子的魂,引领他们主动地去看书。

④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理儿。现在我们有些家庭,特别是像我们“边、穷、少”农村地区,大多留守儿童的管护人还是文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有的放失地开展一些班队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他们不要像老一辈那样生活,不要完全依靠父母,得靠自己,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⑤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老师的爱护和期望;同时,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气氛中迅速健康成长,厌学、逃学的现象就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⑥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真诚关心留守儿童,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创造机会,安排他们做一些擅长的工作。课堂上不要眼睛光盯着尖子生,有意识地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留守儿童回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老师不要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就是那一句不经意的语言激起了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鼓励和表扬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 学前教育 现状 问题 建议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没有上小学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或应对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给将来的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良好的学前教育对每个儿童来说都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起了许多乡镇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贫困山区也迎来了学前教育办学的春天。但是,由于这些幼儿办学点刚刚起步,需要政府和各级力量给予大量的资助和支持。

1.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现状

1.1 学校的学前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虽然在多数乡镇已建起幼儿园,但少部分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幼儿园,甚至还没建幼儿园。儿童在5岁或6岁时进入学校,组成幼儿班或叫学前班。在条件稍好的学校,就独立组成一个班,由一个老师负责;在条件稍差的学校就得与另一个年级坐在同一间教室。这个班的老师上两个不同年级的课,即要从事学前教育,又要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一节课在教室的两头进行复式教学。学前班的学生读了一年就直接上小学一年级。可想而知,幼儿的潜能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何以在今后漫长的求学路上健康成长呢?

1.2 建起的幼儿园不规范。在乡镇和村级已建的幼儿园,一般由一个或两个老师担任。因为严重缺乏硬件设施,幼儿年龄层次不齐,教师待遇无法落实。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没有活力,没有质量。

2.目前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山区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对办园质量抓不够,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不够,培训和日常监督考核抓得不够,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致使幼儿教师缺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

2.2 幼儿园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园里没有标准的幼儿教室,没有足够的幼儿活动场地和设施,没有适合幼儿的桌椅,儿童只得用小学生的课桌;没有标准的卫生间,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更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没有教具,老师就凭着一张嘴和一本书,有时甚至 连一本书也没有,何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3 山区幼儿教师待遇普遍偏底。在贫困山区的幼儿教师多数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不是在职教师,是地方政府靠财政收入支付,所以,幼儿园教师收入偏低,不稳定,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总想着跳槽,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难予以保证。

2.4 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贫困山区教师的待遇普遍比城区教师低,山里的很多骨干教师都往外调,而补充进来的是没有经验的或是老教师,多数不是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没有专业性的幼教和保育知识,甚至连基本的文化素质也十分欠缺。学校及县级教育部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加上教师工资低,提不起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组建正规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

2.5 就近入园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部分村子离幼儿园较远,因为经济困难,家长没钱送孩子到远处幼儿园,致使部分幼儿不能及时受到学前教育。即使这样,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于是千方百计在县城或乡镇租房住或借住在亲戚家里,把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幼儿园。

3.解决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高度重视山区学前教育。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搞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学前教育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具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对乡镇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

3.2 认真落实学前教育规划纲要和条例。山区乡镇要根据村子分布的情况,分片适当集中建立乡办校管,设施基本齐全,师资队伍强,教学质量高起示范作用的中心园。再在人口密集的村小学建几所幼儿园,能够使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对个体幼儿园依法进行审批、规范。对有规模、有实力、有生源的村小幼儿园给予政策扶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3.3 教育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当地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山区幼儿园管理、监督和指导。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幼教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3.4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山区学前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发展贫困山区幼儿教育,造福后代出钱出力,多做贡献;动员建立基金,资助贫困山区失学的儿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山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海省;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生阶段,我国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儿童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有了较大发展。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困扰,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特别欠缺,如何才能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儿童早期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青海省乐都区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和尝试,山区“早教点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文以青海省乐都区成功开展的早教模式为调查和研究的重点,通过积极总结经验,剖析困境,力图更好的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

二、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

乐都区是青海省海东市辖区,全区19个乡镇,其中5个处在“两山夹一谷”的河谷地带,其他14个乡镇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人居分散,交通不便,山区经济落后。2009年之前全区山区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近70%的儿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的教育或不能接受学前教育。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青海省乐都区合作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幼儿学前教育项目”,目前形成了“城区集中办高中,川水中心地区集中办初中,乡(镇)所在地集中办小学,中心村办好教学点和学前教育”的办学格局。

三、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模式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成功经验

(1)注重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乐都区根据贫困边远山区实际,按照“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和“群众有需求、条件能具备、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的要求,确定了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其中山区以南北两山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村校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兴办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以村小学为依托,努力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早教点为基础的促进全面普及的办学格局。2012年把早教项目改成山村幼儿园计划,尝试25人以上的早教点分班教学,将其建成乡村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2)立足区情,注重创新。乐都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有限的早期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县城,乡镇以下基本没有投入。但是乐都区的早教点创造性的开展“走教”试验,为散居山区的贫困家庭学龄前儿童所创办的早期教育集中学习点,在没有幼儿园的山区乡镇设立早教点,每个村只要超过10个孩子,就设立一个早教点,在特别偏僻、幼儿人数不足5人的自然村开办早教光盘播放点,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对三岁到五岁儿童以“走教”巡回施教的模式实行早期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孕妇和六周至两岁的儿童实施营养干预,缩小起点差距,该模式为乐都区所独有。乐都早教模式在青海15个县和云南、贵州、山西、湖南、新疆等中西部部分省份贫困地区大面积推广。青海省15个县开办巡回“走教”早教点899个,以解决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3)低成本运行,效益显著。乐都区早教点主要依托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备必须的桌椅、电教设备、以自制为主玩具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免费发放自编的乡土教材,循环使用。将3至5岁幼儿按5人以上、25人以内混合编班,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安排教师以走教形式为幼儿提供每周4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的教育服务。师资队伍主要通过公开招聘“走教”志愿者、小学教师转型和兼职授课、县级示范幼儿园优秀教师定期下乡指导幼教工作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全区早教扩大到16个乡镇,早教点增加到140个,志愿者队伍152名,早教点幼儿人数3400多名,实现了一点一人。早教点覆盖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92%。乐都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现在的95.2%,高出全省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普及目标。

2、面临的困境

(1)基础设施薄弱。乐都区早教点通常设在村小,将普通教室简单改修成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配套必要的教学设施,如DVD机、电视机、等早教点的条件很简陋,玩具很简单,没有办法给他提供食宿,整体上办学条件还是很低。

(2)教师队伍不稳定。乐都区正规刚毕业的教师工资有2500多元,早教点志愿者等教师每月1200元的工资,一年共支付“走教”老师1.8万元,没有任何福利,没有“三金”,每月产生200-300元的交通费。早教志愿者工资水平低,没有社会保障,致使早教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定,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经费保障问题突出。目前,青海“走教”试点所投入的资金绝大多数依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乐都区作为靠中央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的贫困地区,财政预算中支持扩大“走教”规模的开支十分有限,同时,学前教育也难以吸引市场化投资。因此,早教点设备和图书购置及校舍维修费、正常运转经费、志愿者、保育员生活补助、志愿者保险、教师培训费、幼儿课间加餐补助等费用随着早教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成为早教点最大的困难。

(4)教学质量问题。目前,乐都区最缺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走教”模式成本虽低,但教学质量问题有待提升。首先,乐都区早教点目前招聘的152名志愿者学历层次不一、专业不对口,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开展的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效益并不突出。其次,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反而无人负责,资金来源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走教”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乐都区农村边远山区儿童早期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好学前教育。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2、进一步激发学前教育发展活力

第一,进一步完善早教点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举的模式,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对早教点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督导责任,明确审批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消除批而不管或管而不批的现象。第二,各级政府尽快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第三,加强创新,促进全区学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3、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学前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第一,各级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有所提高,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添置设施设备,改善各早教点的教学条件,保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实现早教点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建立山区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给予资助。

4、健全用人机制和学前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提高早教教师待遇。把早教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方案,纳入教师录用工作计划,纳入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系列,使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第二,强化培训。各乡镇建立学前儿童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培养、培训学前儿童教育教师,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提升自我各项素质,逐步向“全能型”和“完整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大兴.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逻辑与现实冲突[J].教育文化论坛.2010.

[2] 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娟.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四川阿坝州羌族自治州为个案[J].科技风.2015.9.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4篇

1.有学校缺教师

由于贫困的高寒山区,大多还存在着缺电缺水等现象。这样的地方虽然有学校,但是由于教师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得到保障。没有公办教师到这些地方任教,只能请当地一些稍有文化的人代课。能办一,二年级的复式班就算不错了。读完一二年级就必须到比较远的村完小就读。

2.由于高寒山区地广人多,大多数学生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远的要走两三个小时)

在气候稍好的时候都不能按时到校,更何况在时时大雨倾盆的夏季和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所以这些学校只能上晚课放早学,也就是上课晚点,让学生基本能到校。放学早点,让学生又能从学校回到家。所以,大多数学生,一天的时间多半花在了行程上,没有充分利用到学习上来。

以上不论何种情况都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了高寒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万仗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抓好与否对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影响。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接受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黄金时期。像以上学校不能上早课,只能上晚课放早学,大多数学校教师缺编,学校管理不规范,课程设置不齐等情况,如何谈得上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如何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寒山区的教育类似以上情况的还普遍存在。要改变高寒山区的教育面貌,提高山区的办学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政府部门必须把对教育的加大投入重点放到高寒山区上来。狠抓落实,从根本上解决高寒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3.加强高寒山区水·电·交通·信息等方面建立建全

因为水电的短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是导致高寒山区什么都落后的直接原因。

针对地广人稀等情况,该撤并的学校要撤并。该扩建的扩建。该新修的选择较集中的地方新修。学生不分乡镇所属,择近入学。单小能尽量办到四年级。不论是单小还是完小,必须是寄宿制小学。保证学生在校有吃有住,到周末才回家。

4.加强高寒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10-01

【摘 要】 凉山州大片地域都是大山区,汉族多居住平坝,彝海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二半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更落后,计划免疫工作薄弱,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2004年9月20日~2004年10月26日,曹古乡境内发生麻疹病暴发流行,感染发病156例。对156例麻疹病例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刊出,以供广大在边远贫困山区工作的医务者参考。

【关键词】麻疹 流行 治疗 预防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156 Measles

DENG Bang-ling

CaoGo Township Hospital , Mian Ning County , 615616,Sichuang , China

【Abstract】Large area of Liangshan are big mountains,most people of the Han live Pingba, most people of the YiHai live alpine mountain or mid-level mountain,there is transportation inconvenient, economic poverty, cultural backward,medical and health behind,EPI weak,outbreak of epidemic-prone diseases.From 2004.9.20 to 2004.10.26,the measles disease outbreak in chaogu rural,156 cases infected,In this paper,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156 cases with measles are published for the medical in the poor remote mountain areas as reference.

【Key words】Measles;Epidemic;Treatment;Prevention

1 临床资料

地域面积:121.96km2,人口5716人,发病156例,占人口比3.66%。156例麻疹病人中:男77人,女79人,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54岁,0~4岁16例,占10.25%;5~9岁68例,占43.6%;10~14岁60例,占38.46%;15岁以上12例,占7.6%(此数据可以反映出历年曹古乡开展麻苗预防接种效率)。

2 免疫史状况

多数患儿家长不能明确回答疫苗接种名称及针次。大年龄患者接种史不详或未种。

3 临床表现

共有症状:发热、咳嗽、卡它症状、结膜炎,有此患者可见费柯氏斑、出疹。少数伴有肺炎、支气管炎、喉炎、口腔炎、淋巴结肿大症状。

4 实验室检测

采集11份急性期患者血清,送州疾控中心化验,经血清学检查,麻疹IgM抗体阳性10份。

5 暴发原因分析

曹古乡为彝族聚居区,居民彝族100%。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卫生习俗不良,习惯认为出麻疹不死才算人,怕患麻疹,把出麻疹作为过了一道生死关。历来都不接受麻疹预防接种。

5.1 接种率低 2000年以前计划免疫工作未走上正轨,儿童免疫接种疫苗由县防疫站下任务,给多少疫苗接种多少儿童,疫苗不够造成一些儿童没有接种疫苗。加之疫苗效价低,无冷链设备,种后效应低。2001年,特别是2003年底乡卫生院配备冰箱、冷链藏包,开始了冷链运转,计划免疫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从临床资料中发病例看0~4岁儿发病百分比低就可反映出来。

5.2 疫情报告后不及时排查 9月20日发病报病,至10月26日36天,流行时间长、地域广。

6 治疗原则

前驱期:加强护理、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出疹期:诱发皮疹、宣毒发表;出疹时清热解毒;退疹时养阴益胃。

并发症:选用广谱抗菌素,对症支持。

156例麻疹病员中,并发支气管炎18例占12%;并发肺炎12例占7.7%;并发喉炎、扁桃体炎10例占6.4%;并发口腔炎5例占3%;淋巴结肿大3例占2%。

7 对症用药名称

柴胡、芫荽、板蓝根、清开灵、双黄连、牛黄解毒片、VitC银翘片、清火栀麦片、穿心连、病毒灵、病毒唑、青霉素、头孢曲松钠、VitC、VivB。

转归:1例重症病员,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100%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