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拼一拼,写一写。
héhuā bǎo zhàng fǎng fú piān piān qǐ wǔ
( ) ( ) ( ) ( )
lián peng suí fēng piāo dòng yī shang
( ) ( ) ( )
二、想一想,填一填。
粉红的( ) 雪白的( ) 碧绿的( )
( )的荷花 ( )的花瓣 ( )的荷叶
一阵( ) 一池( ) 一幅( )
三、比一比,组词语。
裳( )稻( )蜻( )蜓( )
常( )蹈( )晴( )挺( )
四、照样子,写一写。
挨挨挤挤( )( )( )
静静地 ( )( )( )
五、照样子,写一句话,用上带点词语。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六、把课文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春 天
春天到了 ,美丽的春天令我们陶醉。
有人说春天是用眼看见的.我便使劲地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一个个落在电线上,恰似五线谱,给春天谱写了一曲赞歌;暖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河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鲜嫩的小草拱出了硬硬的土地,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的气息;百花盛开,蜂飞碟舞;冬眠的小动物也爬出了热被窝
有人说,春天是用耳听到的。我便用心的听,小鸟的啁啾、潺潺的流水伴随着孩子们可爱、顽皮的嬉笑
有人说,春天是用鼻嗅到的。我便努力的嗅,解冻的土地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清香,尤其令人久闻不愿归去的是百花竞妍,吐放出迷人的芳香,清静、淡雅
有人说,春天是用脑想象的。我便大胆地想,我面前出现了一副美好的画卷:在万里无云的碧空下,一片无垠的草地上,一群群牛羊在尽情享受草地的芳香;青悠悠的岭,绿油油的山,苍翠欲滴;一群小朋友在小桥流水旁嬉戏、玩耍;工人们正在建设美好的家园;一所学校正在国旗下宣誓呵!
春天是美丽的、芳香的、动听的、神往的
积累
1.抄写下面的词语
苍翠欲滴吮吸蜂飞碟舞 波光粼粼 万里无云 浓郁
2.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认真读一读。
感悟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的意思。
陶醉:
享受:
4.短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能力拓展
美的语言会体现出文章中美的特色,当然,文中的特色往往通过语言来体现。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语言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是文学形象化的使然,单一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代诗歌中是针对某一句而言,或者某一意象而言。就古代诗歌中表现“愁思”来说,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古代诗歌中,国愁、乡愁、家愁、情愁、旅愁、秋愁、春愁、老愁、穷愁、闲愁、闺愁等,真是数不胜数。而在人们的生活中,风花雪月,人情世态,处处脱不了悲愁的缠绕。
“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无病,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真情呼号;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直抒胸臆,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愤交加。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写尽了人间的哀戚悲愁。”“愁思本无形”,这些抽象的、变化多端的“愁思”在诗歌中就借助一定形象修辞手法来表现。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等。诗句中,“一江春水”、“蚱蜢舟”本来与“愁思”没有关系,但诗人借助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把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将“愁思”喻为悠悠的春水之长,似江水之深,将“愁思”喻为压抑人的精神之重负,重得连小舟也不能荷载。通过这两个比喻的形象、生动,把无形变为有形,变为能感受到的重量物。这就是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时的奇妙效果,也是其在文学形象化过程中作用的表现。
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不是很单一的,而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兼用、综合运用。在文学中,无论是诗歌、散文或者小说,作者抒发感情,除了较少直接抒发外,大多数是通过渲染景物,借助比兴,借助自然的人化、物化,或通过象征、化用典故及各种富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等来进行形象化的表达。以散文《春》为例,朱自清在描绘春景时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写春风就似如母亲的手抚摸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和比喻的联用,不但给人以诗歌的韵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温暖,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惬意,那么难以忘怀。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内容上说,这是作者对初春深深的感触后的情感凝结,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对春天的歌颂与赞美。作者以三个比喻句、拟人句,构成排比句。这样,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与风貌。同时,这三个句子分行来写,不但增加文章的节奏,提高了散文的音乐美,而且表现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可以说,在这些形象化的句子中,读者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即自己在春的感召下生发的积极进取的激情,从而也表现出了自己要紧跟春的脚步,努力“上前去”的奋进思想。
2.通过比喻刻画人物。比喻就是用具体浅显的事物来说明或者描写抽象复杂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除了运用富有形象的词语外,在用语上,多是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不但使作品的形象更加具体、活泼,而且有助于简洁的文学语言更具表现力。如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比喻,把一个当年被人们称着“豆腐西施”的人物,而今却剩下一幅可笑的形骸的特点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性那内心的苦楚。对闰土的描写,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一描写,让我们感受闰土深受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关键词: 朗读 初中语文 具体运用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特别强调朗读。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既说明了朗读必须注意的方法,又证明了朗读的作用。
其实,朗读是一种对作品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帮助读者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起到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呼唤朗读,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确实,采用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陶醉于语文天地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从而将静态的、无生命的语言变为动态的、有生命的语言,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阅读启示。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加以背诵,更能巩固所学内容,将他人之物慢慢转化为自己之物。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发现更多适合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用来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然后,教师可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它们日益趋向完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情感、智慧、能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学生到达语文学习的高境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古诗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用朗读将诗歌中的意境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学生陶醉在古典文学深邃的意境中。如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教师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将诗歌中那种壮丽的画面表达出来,让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民歌大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后产生身历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让学生仿佛看到阴山下辽阔无垠的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领略到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使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美,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情境之美,学生在朗读中很自然地将民歌背诵出来。又如教师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先朗读,之后相互点评。然后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气氛,再让学生正音、掌握诗歌节奏,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明确诗中的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最后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2.现代诗教学
教师在教授现代诗时,可以用朗读营造诗歌氛围,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让学生知道《乡愁》作为“乡愁诗”的经典之作,不仅意象独特、内涵丰富,而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首诗在悠悠乡情中表现了希望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静静感受。然后学生齐声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音。最后学生个别朗读《乡愁》,教师在这基础上明确诗歌的主题是思念家乡,所以感情基调应是忧郁深沉的,语速应是稍慢而又舒缓的,诗中四节的节奏是一致的。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其中的轻重音要处理好,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要强调,轻读和重读一样强调,如轻读“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更能衬托出乡愁的厚重,再加以配乐诗朗诵或开展朗读竞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内涵,学生会逐渐明确诗人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是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思念,是爱情;而用“海峡”表达对祖国的眷恋,是爱国之情。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首诗由这几组意象构成了乡愁的内涵,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都能当堂背诵,达到教学目的。
3.现代散文教学
优美的现代散文,大多写得像诗一般,有情感、有意境,音节和谐,语言精练,不读,就不能出韵味;不读,不能见精神。所以,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可用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意境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融入其中。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明确《春》为我们描绘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其中五幅春景图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可用范读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看到小草的调皮、可爱、生命力顽强,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蜂蝶争春的美丽画面,把学生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景色之中,体悟、感受文中的一幅幅画面。当学生被老师的范读感染时,教学效果就会得以优化,然后让学生依次读来,教师步步订正。教师边读边讲,以读带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整篇散文的基调应该是舒缓的。喜迎万物苏醒,描绘大自然吐露的生机,以及歌颂“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景色,都充满了联想和想象,所以声调不宜太高,音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文章开头的四个短句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朗读时声调要低一点,音量要轻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而文章的结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是作者对春天的颂歌。由盼春到绘春再到颂春,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感情步步升温,诵读自然应相应提高、加大、增快,这样诵读,就读出了文章起落有致的音乐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我背诵每一幅画面,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能想象春天的美景,能感受春风拂面、细雨沾衣的气息。通过朗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能领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憧憬。
4.文言散文教学
就文言散文来说,其更不可忽视朗读。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教师要让学生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懂得“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精神;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从《〈孟子〉二章》中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自强不息精神。文言文中的民族精魂是浓缩在语言文字中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才能记在脑里、刻在心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朗读、多背诵、多积累。朗读、背诵文言文的名篇名句,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的需要。
教师在范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读准思想感情。如《孟子・舜发于畎亩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为这是一段说明事理的先秦散文,第一分句提出论题,引起注意,所以诵读时声调宜高,音量宜强,速度宜慢。其节奏变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中的“故、降、于、人”四字读重音。第二分句陈述“大任”(重任)由来的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表示停顿,“・”表示重音),其中“先”表示强调事理的先后,“苦、劳、饿、空乏、行、乱”表示磨炼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艰苦锻炼,而后可以担负重任。第三分句得出结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两字一顿,语语铿锵,读时声调较重,音量较强,速度宜慢。有的文言文中的大句子一般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小句子与小句子之间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联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要连读,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要停顿,如教《出师表》时,有一个长句:“①诚宜开张圣听,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恢弘志士之气,④不宜妄自菲薄,⑤引喻失义,⑥以塞忠谏之路也。”教师先要范读,让学生明确句中的停顿,体会到“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是开张圣听的目的,而“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分别用一个“以”字将上下句连接起来,所以①②③应连读,④⑤⑥应当连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两个大分句的关系是并列的,因而③④之间可以停顿。教师在范读时要传递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在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也可用默读让学生静静体会文言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时,默读更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默读之后,最终学生就能流畅地背诵出来了。
5.小说教学
教师在教授小说时,更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永恒的回味。如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小说的部分是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咽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在范读时,要尽量体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用心读好这一句话,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一定会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心灵世界,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最精美的语句,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等,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体味,再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第11段,一方面加深印象,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培养语感。教师通过朗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之中。烈日和暴风雨同样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学生自然而然地同情起祥子悲惨的命运,憎恨坐车人的冷漠无情……
三、结语
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加强记忆,并有益于健康。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会给人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的教学,还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融入学生最真切的感受,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黄虎威 《巴蜀之画》 民族特色 钢琴作品
黄虎威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与实践,在探索中国音乐风格的道路上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用钢琴这个乐器来表达我们民族的情趣与思想感情,让人们从中去感悟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巴蜀之画》这部描绘巴山蜀水无限风光,歌唱巴蜀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钢琴组曲,是作曲家黄虎威在1958年采用六首四川民歌的旋律创作,这是一部带有浓郁民族色彩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作品。
一、《巴蜀之画》的音乐风格
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大量运用。黄虎威一直都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几乎黄虎威所有作品的音乐素材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这些音乐素材的运用给他的音乐打上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印记,《巴蜀之画》的六首曲子几乎都是原样引用了四川汉族和藏族的民歌素材,在曲中模仿了四川藏族民间音乐的特殊节奏。
《巴蜀之画》的音乐作品标题也是颇具考究,组曲从《晨歌》开始,以《阿坝夜会》结束,描绘了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景象。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巴蜀的山水及风土人情,对四川风景进行描绘,描绘了巴蜀各地一天中最有特色的风景,但没有对风景详尽的图解,描写具体风景时很少描绘情节而是重在写其意境。
《巴蜀之画》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创作手法。把民族乐器的音色还有对织体写法的模仿和民族风格旋律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大量五声性和声。还使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转调手法。这些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创作手法的大量运用加深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二、《巴蜀之画》旋律中的民歌
《巴蜀之画》中民歌素材的运用在黄虎威众多作品中算是非常有特色的。在四川省汉族和藏族的人口是最多的,黄虎威用这两个民族的民歌作为素材写了这首组曲,组曲一共有六个小曲,都是取材于四川民歌。四川汉族民歌和四川藏族民歌各有三首。组曲中的六首民歌都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和旋律的特点丢弃原名,重新命以标题,更加贴切地概括四川的山水风景和人民的生活情景。把民歌素材自由运用最大化。
《巴蜀之画》这部由六首四川民歌为主题材料创作,用音乐描绘生活情景的抒情组曲,几乎全部采取原始的民歌音调为主题材料,是部与人民生活和自然十分贴近的音画式作品。
第一首《晨歌》取材于汉族蒲江民歌《割草歌》,旋律简短精辟,描绘出四川盆地地区清晨烟雾缭绕的美景和空气中清爽的春天的气息,单纯朴实而美好。
第二首《空谷回声》取材于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描绘了山里的一种意境,山谷间飘飘荡荡清爽的回声。通过对重复演奏旋律,在不同的音响层面上表现了悠远空旷却又含着大自然造化情趣的空谷回声。
第三首《抒情小曲》取材于汉族民歌情歌对唱《隔河望见姐穿青》,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旋律优美舒缓,曲调抒情质朴。中段右手的高音音型形象而生动地模仿了潺潺的溪水声。
第四首《弦子舞》取材于阿坝藏族地区的民间歌舞。欢快明亮的旋律在高低声部上的游动,高低声部交叉旋律的力度对比和伴奏音型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各自不同的舞步,场面热闹,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第五首《蓉城春郊》取材于四川汉族民歌《大河涨水》,乐曲描绘了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充满春天气息的川西平原。曲调宽广自由,乐曲结束有模仿鸟叫声,生动活泼,更增添了春天的气息,把美景描写的活灵活现。
第六首《阿坝夜会》也是引用了阿坝藏族民间歌舞曲的旋律,描写从傍晚到拂晓的民族风情,更突显了民族特色。奔放热情的旋律,欢乐的歌舞,热闹的场面把藏族人民豪迈的性格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
三、《巴蜀之画》旋律中的模仿
《巴蜀之画》不仅旋律全部引用民歌,旋律中还有各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模仿,更是增加了曲子在描绘各种景象时的生动形象。
其中有对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模仿。组曲第一首《晨歌》第二小节和第六小节在高音区的装饰音用非常弱的力度做了一个短小的填充,像是在模仿露珠滴落的声音,清脆动听,惟妙惟肖。第三首《抒情小曲》,左手低音部重复主旋律,右手高音部持续的六连音的伴奏,用具有五声性调式特点的音群模仿潺潺流动的溪水的声音,特别逼真,特别形象。第四首《弦子舞》的主旋律开始在低音声部,而高音声部的伴奏是在弱拍用和弦断奏,模仿弦舞的节奏和跳舞时发出的“踢挞”声。在《蓉城春郊》结尾处,用同样类型的方法模仿鸟叫声,生动活泼,把春天虫鸣鸟叫的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
还有对民族器乐等的模仿,在《蓉城春郊》第一乐段结尾处,模仿笛由慢渐快吹奏的颤音,给人一种不一样的听觉感受,表现出一种含有乡土气息的繁荣春景。第五首《蓉城春郊》第一乐段,旋律引自四川汉族民歌《大河涨水》,激情宽广的主题旋律一出来,就让人感觉大河涨水的气势,采用了分解和弦琶音式的伴奏织体, 与主旋律密切相关。如春水一样连绵不绝,并在旋律长音和停顿的地方进行旋律填充,让人不经回想起春意昂然的巴蜀风光和田园般欣欣向荣的春季景色。《阿坝夜会》中的藏族舞蹈,也是用了模仿手法,高音部旋律中由跳音和小连音线结构而成句子,热情活泼,洋溢着欢乐气氛。低音部跳动的连续五度,犹如敲击的鼓声和踏着舞步的皮靴声,粗犷而有力,热情而奔放。
四、《巴蜀之画》的民族风格演奏特点
(一)突出旋律的民族性
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巴蜀之画》的旋律都是当地的民歌旋律,在演奏时要突出旋律主题,塑造好旋律线条。要弹好旋律,就必须分析乐曲的地域特点,熟悉地方语言的特色,旋律的进行方法,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旋律的句子的划分上,尽量多的句子连贯起来,如果句子太短气息连接不过来就很容易散。四川汉族民歌具有四川人旋律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因此弹奏时表达渐强时不需要太过用力,不宜起伏过大,触键一定要控制手指的力量,不可太用力过满。要仔细认真地区分旋律中的很多装饰音,不可以把所有装饰音都弹奏成一种。演奏者还必须了解其声韵特点,体会旋律的不同韵味。就应该多听听地方民歌和各地方言,一定要认真研究每一首曲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所涵盖的内涵,做到从细节到整体,外表到内涵的各个方面来自然完整地把作品的特色表现出来。
(二)音色与踏板
《巴蜀之画》是从六个不同的景像,不同侧面,用音乐来描绘巴山蜀水精致优美风景画和风俗画的音画式钢琴作品,情感朴实而真挚。
第一首《晨歌》整首曲子都是在mp上做细微变化,右手有三处标有ppp的地方,要十分轻柔但又要有清脆的声音,表现云雾缭绕、滴滴露珠的情景,整首曲子色彩柔和暗淡,要根据所要表现出来的音色合理触键,用力和踩踏板。
第二首《空谷回声》是需要运用左踏板使力度在mf与ppp之间产生对比 。在标有una corda和tre corde处,脚要比音符弹奏稍稍提前完成动作。演奏时一定要干净清晰,要抓住原曲调中高、亮、清的特点,触键要集中,充分准备好再下键,把音弹到底,弹实在,弹出干净透彻的声音。
第三首《抒情小曲》,旋律好似一对情人置身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看着优美的风景在对唱。右手六连音五声性音型仿佛溪边流动的水声,柔美清澈,弹奏时要清晰均匀,流动逼真,带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去把改表达的音色弹奏出来。
第四首《弦子舞》开始部分是男性的舞蹈节奏步伐,力道要足,跳音一定要活泼跳跃,第7至10小节则像女性柔美轻盈的舞姿,因此对比要明显,要表现出不同的画面,音色和踏板的表现至关重要。
第五首《蓉城春郊》是《巴蜀之画》组曲中情绪最饱满,情绪抒发最淋漓尽致的一首作品,曲中很多处都有表情术语,更需要把力度、速度记号与音色、踏板和触键一起整体考虑。
第六首《阿坝夜会》左手伴奏用跳动的连续五度,鼓点的声音模仿藏族舞蹈的粗犷有力,热情活泼,把夜晚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刻画的惟妙惟肖,有几处表现藏族音乐鲜明特色的有几处sfz力度标记的地方是带有鲜明特色的藏族音乐特点,提示了作曲家所要强调的意境,演奏时要体现出来。
(三)整体风格把握
《巴蜀之画》组曲,每首篇幅短小精致,手法简洁质朴,以较少的音符表达更多更深刻的情感和描绘最美的风景画面。处理时要细心推敲,每一句之间要有句子的呼吸,每个音之间都要连贯畅通。要表现出中国语言一字一韵的语气,演奏时还要注意表情术语下的乐句,更细致地处理其中的感情之外,更是要把握整体的风格。《晨歌》、《空谷回声》和《蓉城春郊》都是描绘自然景象,演奏者应感觉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中。《抒情小曲》、《弦子舞》和《阿坝夜会》描绘的是生活情景。因此,在弹奏这些曲子时要抓住每一首曲子的特点和中心,表现出每首曲子所描绘的特定的画面,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适度,而又有细微的变幻,这样才能让旋律发展得有动感,有,有激情,有生命力。
五、结语
《巴蜀之画》是中国近代优秀的组曲之一,黄虎威先生以自己特殊的音乐语汇表达了对巴山蜀水的真切感悟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让听者感受到一颗淡泊旷达,深情美好的心,正因为如此这部以单纯质朴的音乐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普通劳动者生活为主的作品,自诞生以来逐渐被广泛流传,被不断演奏,也体现了黄虎威用以表现民族特色的娴熟作曲技法。以汉藏民歌为题材,民族文化为背景,充分结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传统的技法与现代的演奏技巧巧妙的融合,选用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旋律,谱出了这部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对于钢琴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课题“当代巴蜀音乐巨匠――黄虎威器乐作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b25。
参考文献:
[1]华明玲.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黄虎威钢琴作品研究[J].人民音乐,2004,(05).
[2]杨斐.论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分析与演奏教学[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关键词:抓契机;寻切入点;多种实践;点燃热情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低年级写话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写话热情与愿望,创造宽松的写话环境。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面对六七岁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怎样科学地进行写话教学,为整个作文教学起好步、开好头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抓契机,寻找写话的切入点
1.用足课本资源,模仿写话
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所选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例如,学习《春雨的色彩》后,学生对“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就带着他们到校园里转了一圈,然后让他们模仿小动物说话,写写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象。他们的小嘴念念有词,忽紧忽慢地书写道:“春雨是五彩的。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小草绿了。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黄了。”
2.走进自然,看中写话
自然,生命的摇篮。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大自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常常令他们流连忘返。我就带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如春天来了,我带学生到校园里找春天。回到教室,他们把找到的春天情不自禁地告诉教师和小伙伴们:“小草长出来了。”“不,是春天太美了,小草探出了小脑袋。”“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张开了笑脸,树木长出新的枝叶。”“蝴蝶、蜜蜂、小鸟都飞来了。”“小朋友们眼里的春天好美啊,要是能……”“老师,我们要把这美丽的春天写下来。”这次写话很成功。
3.快乐嬉戏,玩中写话
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识字量少,言语水平不高,为没材料可写而发愁。因此,我就为他们量身定做,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让他们有话想说、有事可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不妨先用游戏、表演的教学模式扶学生走一走,喜闻乐见的游戏和表演成为驱散学生写话恐惧的良药,每一个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在愉悦的“丢手绢”“添鼻子”“老鹰捉小鸡”“吹泡泡”等游戏中,学生不用教师提醒就全神贯注地观察,津津有味地讨论,轻松、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思。在玩中收集了写话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
二、多种实践,点燃写话的热情
1.写一句话日记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专门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写话本,取名为“每日一话(画)”,要求学生把每天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或把自己看到的最美的画面画下来,并且鼓励他们把不会写的字用画来代替,使他们写的话图文并茂,表达变得具有个性化。例如,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是我生日,妈妈送我一个布娃娃,我真高兴。她把“布娃娃”画成一个满头卷发,身穿花裙子的娃娃,这样一来使得句子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这种训练让他们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使他们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乐于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的好习惯。
2.画中写话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我并不指望他们能写什么,只想激发他们对“画画写话”的兴趣。第一次创作,我让他们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用水彩笔直接写在画面上,不讲究任何格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创作,由“画”生“话”,一举两得。学生尽情地画呀、写呀,激动得跑来跑去,互相交流。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上,内容丰富极了。有的画了几条活泼的小鱼,再加上几条波纹线,写上:“小鱼在快乐地xǐzǎo。”有的画了两只可爱的小黄鸡,地上撒着一些米粒,写上:“小鸡xǐ欢吃香香的米lì。”……作品幼稚可爱,画面色彩鲜艳,虽然只写了一两句,而且是半拼音半文字,版面的安排也很随意,但在学生的眼里,自己的作品是最美丽的,他们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
语文世界是宽广的,作文天地是多变的,低年级写作方式是灵活的,教师要抓住各种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让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尝试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体验、丰富和享受自己的生活,达到用写作来表达自我、发展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境界,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