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童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融入童话 数学课堂 智慧课堂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给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他认为:数学课要讲得孩子们有兴趣,孩子们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对数学本来也有好奇心。可是教得不好,把数学讲得干巴巴的,扼杀了好奇心,数学就难了。那么如何找准契机,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就从创编数学童话开始。
一、创编童话,体验数学之趣
在教学《年、月、日》时,创编了《龟妈妈的生日》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乌龟,今年十岁了,每年过生日时,龟妈妈都给它准备美味佳肴,可令小乌龟困惑的是,它的妈妈从出生到现在才过了八个生日,妈妈怎么会比我还小呢?由此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五年级周期性规律时,设计了《顽皮猴开灯》的童话,童话中的小猴非常调皮,大白天的在重复开灯、关灯。妈妈在厨房洗碗,听见了声音,让小猴把灯关掉,小猴很纳闷地问:“妈妈,我在客厅玩,你是怎么知道现在灯还亮着呢?”猴妈妈放下手里的事情,耐心地跟小猴解释道:“原本灯是灭着的,那么规律就是亮、灭、亮、灭……刚刚我听到9次开、关的声音,9÷2=4(组)……1(次),所以余下的那一次是亮着的了!”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回家纷纷和家长玩这个游戏,这一单元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
二、创编童话,预演数学之用
数学是一门有意思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有些家长有“学这数学有什么用,长大以后还能不会算账啊?”这样的抱怨。可见,在一些人眼里,数学不过就是计算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联系生活创编数学童话,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学生系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而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标准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譬如,一块小石头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于是创编了《小石头求积记》,让小石头跳进水里,计算出水面上升的体积,这就是小石头的体积。在这个童话情境中学生充分体验了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用百分数解决实际用题”时,我给学生读了《水落石出》这个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松鼠,它非常喜欢吃葡萄,所以请出差去新疆的小熊买回来100千克葡萄。奇怪的是,到家一过秤,只有50千克了。围绕消失的“50千克葡萄”猴探长展开计算:“吃过葡萄的都知道,葡萄里水分是很充足的。从树上刚摘下是含水率是99%,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水分流失,现在的含水率是98%,而葡萄的含量原先用100×(1-99%)=1千克,现在用50×(1-98%)=1千克,说明葡萄并没丢,丢掉的是水。”听完故事后,孩子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连说:“难怪葡萄这么贵的哦,运输的过程中就少了一半,能不贵嘛!”诸如此类的还有晒蘑菇干、晒粮食等的百分数问题,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分析
小学课程重组要满足小学阶段的新课标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且要实现数学课堂和生活实际结合,小学课程统整主要渗透在由教到学、由学到研、由研到创的整个过程。
一、由教到学的课程统整内容
1.打乱教材内容的条状重组
条状重组是指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纵向打乱,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生发展的过程,运用整合思想,将课程中联系紧密的生活数学内容加以重新组合,优化数学内容的,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化繁为简。比如,在苏教版“认识比”的教学中,要有机地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大树有多高”的内容进行组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2.实现知识迁移贯通的块状重组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以往的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比如,在学习完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圆形、扇形、长方形图形,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和拼接让学生自主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从学到研的课程统整内容
1.创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沟通教材内容和生活世界,合理地创建生活教学情境,实现课堂内容的重新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从教学情境中引导到课堂知识的传授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欲望。
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认识小数时可以借助生活现实重组课堂内容,实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同时基于十进分数的含义,借助价格单位以及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比如,可以通过由单位正方形到单位线段的转换,引导学生将单位线段进行平分十份、一百份等,从而认识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等。
2.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程统整的实施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联系的方法,在一些教材内容基础上,整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实生活,进行发散思维的联系,生发出与之有关的内容,实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课程统整。比如,在学习完“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家里所用地板的数量,从而巩固面积公式,加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3.引入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很多现象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适当的增删一些课堂内容实现对课程的重整,这样将生活实例和数学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删除教材中一些固定化、陈旧的直接传授计算公式的课程,并增加数学实践课堂,让学生通过测量学校国旗的四周,然后提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课程整合能够深刻地让学生了解周长的含义。
三、从研到创的课程统整内容
1.实现数学活动的主体探究式教学
从整体的教育角度看,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过程的习得,核心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统整实现关联性的数学教学。主体探究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主题的确立。比如,可以设定春游的主题,让学生结合春游涉及的有关数学内容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通常可以在春游主题的设定下渗透速度与时间和路程,单价与数量及总价的函数关系,从而利用数学中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计量单位内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通过对数学内容的统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实现数学活动项目化
生活化的数学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且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的特点,将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课堂充分结合,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化发展。学校可以采取轻松的教学方式,在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中安排学生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调查、计量、实验、采访的活动,运用掌握的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将数学活动和学科课程统整的方式,能够还原数学的生活化本质,让学生在乐中充分学习数学。
基于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统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尝试,能够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加强学生和课程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以统整为新的教学目标,积极思考教材中的问题设计,将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相结合,从而将数学课堂变得趣味、精彩。
参考文献:
胃,界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是消化管中最庞大的部分,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的双重功能。
胃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可随其内容物的多寡和变化而有所改变,也因年龄、性别和体质而各异。胃的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空腹时的胃紧缩成只有50毫升的容量,吃饱、吃胀时可达4000多毫升。难怪汉堡包比赛冠军可在20分钟内吃下近百个汉堡。
在X线下观察发现,小儿和矮胖型的人,胃呈牛角状,全胃上大下小,偏居横位;瘦长体型的人,胃呈鱼钩形;虚弱者,胃无力下垂,甚至掉进入盆腔;体质强壮者的胃常呈J字型,其胃也显得壮实、紧张而有力。
解剖学家将胃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的入口为食管与胃相连处,叫贲门;出口为胃与十二指肠相接处,叫幽门。有趣的是胃底部并不在胃的底部,而是胃的上部膨隆的天花板。生理学家按其功能把胃分为近端胃与远端胃。近端胃包括胃底和胃体的上1/3,其功能特点为张力性活动,以调节胃内压和接纳食物;远端胃包括胃体、远端2/3及幽门部,以蠕动收缩为特征,起机械泵作用,对食物进行研磨、搅拌及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将其推入十二指肠,称为胃的排空。
胃的运动有力又有节奏
1、容受性舒张当人们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和食管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近端胃平滑肌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于是胃腔容积由空腹时的约50毫升增加到1500毫升。因而即使大量食物的摄入,胃内压变化也不大,毫无饱胀的感觉。
事实上,人们不仅吃进食物时才开始容受性舒张,当一进入餐厅,闻到美食的诱人香味,甚至看到陈列美食的橱窗,就会条件反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容受性舒张,为大量摄入食物作好了充分准备。这就是食欲,也就是“肚子好饿呀”的感觉。正是俗话讲的“胃口大开”。这也正是餐饮业界显示的最大魅力所在!
2、胃蠕动当食物进入胃5分钟以后胃蠕动便开始了。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正是在这里,胃有点像心脏那样也有电的起步点,这微小的电活动促发了胃平滑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有节奏而且有力的收缩。
蠕动波起始时较小,在向幽门传播过程中,肌肉收缩的幅度、速度、力度都逐渐增大,当其到达幽门时足以将食物研磨、压碎,变成食糜。在人体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胃内容物每次到达幽门时,就有几毫升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而大部分食糜又返回到胃体,在下一次蠕动波的推动下,再向幽门方向推进。如此反复不断进行,终使食物在胃内得到充分的机械与化学的消化,防止一次有过多的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排入十二指肠。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很多,一般说来,稀的、流体的食物比黏稠的、固体的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比大的排空快;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排空最慢。
由此看来,脾胃虚弱的人,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消化与排空。
成人胃粘膜的面积约为800平方厘米,以分泌黏液为主,保护胃黏膜。
胃酸是酸性很强的胃液,足以溶解剃须刀片。pH值0.9~1.5,正常人每天分泌1.5~2.5升,是一个相当耗能的生物化学过程。
然而,胃酸对人的健康,对消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几乎可杀死食物中所有细菌与病毒;2、激活胃蛋白酶原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3、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吸收;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胰液、胆汁分泌,推动肠的消化进程。因此,凡缺乏胃酸的老年人,常常消化功能大为减弱,造成营养不良。但是,胃酸过多的年轻人,却又会造成祸害――产生胃、十二指肠溃疡。
大量胃黏膜中的黏液细胞,产生大量黏液。黏液与碳酸氢盐结合而形成一个屏障,让胃黏膜上穿上一层黏液――碳酸氢盐的“保护马甲”。
胃液分泌量及胃液的酸度受到人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巴甫洛夫因研究消化生理
荣获诺贝尔奖
早在19世纪末,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就研究胃液分泌。他用大量的狗做了生理实验发现,胃液分泌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反射性的,另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性。巴甫洛夫认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成三个时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是由和食物有关的色彩、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等感受器而引起的;后者则是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
头期胃液分泌量与食欲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约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因此在进食时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又有良好而优雅的餐饮环境,对人体头期胃液保质保量的分泌都至关重要。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胃期分泌的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很高。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在食糜作用下,小肠黏膜还可能释放一种叫“肠泌酸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
“保胃战”拒绝暴饮暴食
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很复杂,除了一日三餐以外,还要吃一些杂乱的零食,似乎感觉这才对得起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想过,此刻我们胃肠却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胃肠不适、胃肠炎等疾病发病率很高。
1、暴饮暴食坏胃肠
著名的肠胃专家称,错误饮食行为是胃部不适的主要元凶。调查显示,有28.76%的被调查者只用5~10分钟来用餐;有48.48%的被调查者边吃边做其他事,如上网聊天、看书、打游戏;有19.7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按时吃三餐;有47.73%的被调查者表示每餐都会吃到肚子撑为止;还有33.34%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以外卖、泡面、饼干等食物作为主食。
2、饮食习惯最重要
调查发现,在医院肠胃科就诊的年轻人居多。专家建议,对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来说,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人群应尽量做到生活有规律,吃饭定时定量,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
“保胃”关键是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进食过冷过热的食品。冷热酸辣变化太快,对胃刺激就大。最好吃清爽新鲜的芽菜和绿色蔬菜。若有消化道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胃病检出率常常达到80%以上。
3、饿极就餐要不得
俗话说,病靠三分治,七分养,胃肠更是这样。小病不治都可能有严重后果,只要控制住了致病因素,就能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对于日常进食,专家认为,每个人的饱感不一样。不管你有没有胃病,千万不要等饿极了才去就餐。用餐时,不宜狼吞虎咽,不宜过饱,以免损伤胃动力。
摘 要: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渗透
广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不具备统一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筛选。同时教育界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受文化熏陶积极,同时也处于文化糟粕影响的重要年龄,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以发挥双重功效。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夯实传统文化的基石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社会,也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环境。相对而言,这种渗透并不是基于教育功能或传播功能的渗透,而是随着消费行为实现的渗透,如洋快餐、洋节日、洋明星等。相应的,消费行为本身就带有“趋利性”,在价值观层面的取向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而作为“洋文化”主要消费群体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人生观形成初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在成长关键时期造成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混乱。
2.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小学生也是重要的用户之一。国内近年来也出现越来越多“崇洋”的文化势头,国外的文化糟粕进入国内被“视为珍宝”,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却被人为地弱化,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主流文化l展趋势,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要素,如一些商家为了吸引人眼球、突出新鲜感,会大量地引入一些国外文化要素,甚至是曲解文化形态。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是民族情怀、国家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1.积极引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知识储备硬,文化学识丰富,才能言传身教,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虽然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很重要,但提升教师个人文化素质更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时充电,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壮大教师团队,以更优秀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新思想和新知识。
2.改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教材教参,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思维,学会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法教学等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积极。
3.强化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心力量,同时道德教育关乎文化教育的质量,肩负着文化的使命。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增加自己的知识,教师更应传授给学生更优秀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行为是主要的教育方向。
4.强化教材更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小学教材虽然都是一些初级知识,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优秀作品,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使得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讲授课堂知识之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拓展更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了当前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化学课堂;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逐步实施,教材变得越来越薄,而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却越来越多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求应该更精益求精,知识广博。这样一来教师单枪匹马地完成教学任务,变得越来越难。就需要求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进行合作、沟通、交流、思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人都对客观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意义。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人类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以外,还在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间接经验,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其间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理论假设和知识经验背景。但是,个体建构的知识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它需要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在协商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所以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性感受,而要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展开。学习要基于情景,要有利于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要鼓励学生探究问题以达到对科学的内容与过程深层理解。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做法就是创设课堂环境使学习更具有合作性,帮助学生在与同伴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展开充分的思考,这种学习的方式就是“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开展包括协商、呈现自己的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
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四大构成要素:
1. 归属感:指学习成员之间的精神共同体、成员关系、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它表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接纳感,以及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成员友谊、凝聚力和满意度。
2. 信任感:指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影响,有序、有规章制约。它是一种共同体值得信任,能自由表达建设性意见和反馈的感觉。一旦人们被认可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时,他们将产生安全感,并信任共同体,成员之间能畅所欲言。
3. 互惠感:指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受益、强化和共享价值观念。它是一种从与其他人进行交互而来的相互利益的感觉。
4. 分享感:指超越时空和心理藩篱,分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学习者在共同体中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共同体促进了知识和理解的获得,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
二、“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操作程序
在化学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建构性学习,必须创设一种合作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围绕一个真实的任务,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再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整个过程具体步骤是:(1)教师提出课题任务;(2)学习者产生疑问,提出问题;(3)学习者建立共同体、争议、收集与分析资料;(4)学习者共同体尝试解决、得出结论。
基于对真实的任务学习中,要激发并组织由学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首先要选择好一个驱动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对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的要求是:第一,要精心组织,措辞严谨、适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状态,又要略高于现有水平;第二,问题的包容性要广,对学生来说是意义丰富的,涉及到多方面重要的科学内容(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第三,问题要足够大,大到这一问题跟学生自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相关;第四,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有密切联系。
1. 提出课题任务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能使学习者投入到围绕某一真实的、复杂的主题中,展开持续性的思考和讨论。一个真实性问题任务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成功进行“学习共同体”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做到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灵活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好奇心与教学点的统一,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2. 共同思辨分析
真实性问题提出是刺激了探究热情和动力,引起思辨才是实质性探究的开始,为此由每一个小学习共同体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结构,讨论有关驱动性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选出本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议题,师生采用多种手段,形成正确、合理的假设,相互质疑,相互鼓励,开阔思路。学生:读——读文本,读资料,读出已知与未知问题;听——听别人的问题提出与解决;讲——讲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思考;想——想一想别人是怎么提问题,又是怎么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出自己的问题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都有机会,都有求解的思路。此过程能够切实有效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3. 驱动任务实施
围绕学习共同体互动的课堂问题提出一系列方案,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首先每一个小学习共同体将每一个个体自学已经会的,经过讨论才学会的进行归纳形成已知的。再将合作后还不会的,有质疑的,需要帮助的列出形成系列问题。充分发挥生生互助功能,坚信自主构建才能真正学会,同时将问题有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4. 分享见解结论
各小学习共同体将自学、互学成果展示。首先以任意一组汇报,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学会的一列,还不会的一列,想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一列。其他小组在自己的问题上记录,一是勾出相同的,二是标出不同的,三是提出疑问的,四是列出解决的。从第二组开始相同的不讲,不同的补充,疑问的交流,上一组问题能解决的帮助解决。一个循环之后小学习共同体问题就演变成班级学习共同体问题,此时教师到了关键时刻,既要有开放的设计,又要有有效的控制。要把所有问题归纳成两大类,一是教学问题,形成今天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是好奇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课堂解决不了,但可以告诉学生求解的思路,使学生人人有解决问题的机会,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这样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进度,纠正偏差,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起到帮助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案例设计
以初中化学《常见的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课为例加以说明。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思想:
(1)设计一个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拓展性教学过程;
(2)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3)随时考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情况。
这项任务的实施过程被以下三个重要活动划分为几个阶段:(1)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问题用于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活动;(2)由每一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结构,讨论有关驱动性问题,最终选出本组的研究议题;(3)教师布置完成任务的要求及期限,以利于他们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共同体”活动设计过程如下:
[教师提出真实性任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怎样的性质?
[教师展示]出示石碱和小苏打样品,介绍蒸馒头的面粉中加少许小苏打的作用和洗涤有油污的碗筷用热的碳酸钠溶液。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
[小组合作]围绕教师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方案,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学生是那样的投入,配合默契,各个小组不仅就自己的问题给予了探索和解释,而且还有相互补充,他们得到的体验是多方面的。下面通过几个小组的公开呈现来看一下各小组的探索活动。
[公开呈现]
第一小组:提出探索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比较。
问题背景:比较晶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测定晶体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的溶解度。依据我们可供使用的时间、空间来验证不太可行。据查资料,300℃ Na2CO3的溶解度为50.5g/100g水,NaHCO3的溶解度为11.1g/100g水。显然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容易溶解于水,通过一个化学反应实验间接地验证两者的溶解性:CO2+H2O+Na2CO32NaHCO3;
CO2+H2O+NaHCO3不反应。
实验设计与实施: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饱和碳酸钠和饱和碳酸氢钠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相同温度下溶解性碳酸氢钠小于碳酸钠,所以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
第二小组:提出探究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快慢比较。
问题背景:
若盐酸与碳酸氢盐反应时NaHCO3+HClNaCl+H2O+CO2;盐酸与碳酸盐反应则分步进行,先Na2CO3+HClNaHCO3+NaCl,然后NaHCO3+HClNaCl+H2O+CO2,两式叠加 Na2CO3+2HCl2NaCl+H2O+CO2。
通过比较产生气泡快慢,区分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配成相同浓度溶液,将盐酸逐滴滴入,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遇到盐酸放出二氧化碳的反应要比碳酸钠剧烈得多。
衍生的问题:不用任何试剂能否区别碳酸钠和盐酸两瓶无色液体?
第三小组:提出探究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比较。
问题背景:自然界中,地下溶洞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蕴含者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的互相转变,当碳酸钙遇上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时,就慢慢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如果溶液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的时候,所含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而沉积下来Ca(HCO3)2CaCO3+H2O+CO2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能否互相转变?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一个试管里加入少量碳酸钠固体,另一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给碳酸钠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用同样的装置,加热碳酸氢钠固体,用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所起的变化,还要观察加热的试管口有何现象。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是酸式盐,受热不稳定发生分解。
2NaHCO3 [][]Na2CO3+H2O+CO2
衍生的问题:干粉灭火机里装有90%以上的碳酸氢钠用于灭火。
第四小组:提出探究问题:碳酸盐与碳酸氢盐溶解性比较。
问题背景:除碱金属碳酸盐及碳酸铵易溶于水外,其他碳酸盐均仅微溶于水,而碳酸氢盐却是可溶性的。把碳酸钠转化为难溶碳酸盐即可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碳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
衍生的问题:滴加氢氧化钡试剂能否用于区别?
最后四小组(小学习共同体)展示,班级(大学习共同体)分享见解结论。这样,本课时遵循“学习共同体”理论顺利完成授课任务,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去解决本课时任务,达到了我们(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同时又有好奇心衍生问题,促进重点与好奇双达标。
四、“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思考分析
(1)“学习共同体”教学设计,教师的立足点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学法,按学生学会探究规律去教,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挖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潜力,把未知从各方面转化到已知,突破了传统的教法,由个体自学到群体合作,由教师控制到师生收放。实现了几个转变:从教法研究转为学法研究;从单纯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从知识记忆到好奇学习;从应试学习转为素质学习。在学生大胆设想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
(2)“学习共同体”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中处于激发状态,新的创造会不断涌现。这种探索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随时出没于各个小组活动中,成为每一共同体中的一位合作者,目的让学生的讨论有成就感,有好奇心,有开阔思路,有相互质疑,有共同鼓励。
(3)“学习共同体”教学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留有时间,创设环境,让每位学生有展示问题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学习的兴趣性,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化学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学习共同体”教学结构,实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进,施行“活动性、对话性、思辨性学习”的课堂学习建设,在课堂内进行灵活多样的“读、想、讲、练”的实践活动,通过“读读文本、想想内涵、讲讲见解、练练操作”,使师生间、生生间形成相互对话、交流和倾听的关系,促使每个人都成为教室的主人,都能打开心灵的窗口,毫无保留的进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