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心中的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第1篇

我一直不敢谈及鲁迅先生,因为那深入骨髓与血液的敬畏,因为惭愧于自己内心的荒凉和粗糙。但读了他的诸多文章,又不得不令我想谈谈他。于是,我要写写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谓此文缘起。

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在上小学时学他写的《三味书屋》一文,他的“时时早,事事早”,已根深蒂固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再后来,学了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一系列文章之后,更加深了对他的理解。

再后来,读了他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读完之后,总有一种忧郁,愤懑的心情和一筹莫展的情怀。

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让我发自心底的佩服。不管身处何地,都不忘忠心报国。他弃医从文,想用文章唤醒中国人,可当时腐败的中国,已完全麻木,谁还会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丝丝爱国的气息呢?

肖邦曾说:“爱祖国高于一切!”这句话充分印证在了鲁迅先生身上,在他的字典中,“爱国”是头等重要之事,先把这件事做好,再考虑其它的事也不迟。

最终,在五十多岁时,因终日积虑而得了不治之症,与世长辞了。从他的文章中,总能读出一些饱经风霜,看透世俗的味道,但也不乏抱有一丝希望,尽管是如此渺茫,尽管很难实现。

我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便这样想过:那里是写着先生的成长史的,从少年到青年,重要的片断,差不多都留在了那里,然而他却未写那些惨烈的生活,如故土的灰色,虽笔下不乏沉重的影子,但依稀可以感到先生对乡俗中野性的力量的依恋。

但也丝毫没有放弃他那沉闷的风格,鲁迅先生打量旧我的时候,好像也有一点无奈,但他坦然直视自我,不乏也看看其中之“美”:长妈妈的憨态,藤野的慈悲,范爱农的耿介,都是人间少有的闪光。长夜漫漫,在冷冷的人世间上,假使仅存有这微茫的光点,那也是一种幸福了。而现代社会,无法说,也不知从何说起。

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第2篇

最初知道鲁迅的情况是在小学,我学习了几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年龄尚幼的我不喜欢鲁迅晦涩的语言,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我开始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我读过的关于鲁迅的作品有《兔和猫》《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他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刻画当时那个不平等的、黑暗的社会。通过自己的笔,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剖析当时的社会和人物,向敌人呐喊,唤醒民众。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有一位车夫的脚被玻璃扎坏了,鲁迅先生见了,并没有像有些达官贵人那样,嫌车夫地位低下,置之不理;而是平易近人地拿硼酸水把他的伤口洗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还掏出一些钱给他,叫他在家修养几天,把剩下的要和绷带也给了他。鲁迅先生临终前病得非常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还一阵阵咳嗽,但他并不在乎自己的病情,倒常常劝女佣阿三要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多么可敬啊!

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第3篇

我那紧闭的双眼是林海英为我开启的。吹区《城南旧事》表面的灰尘,回味英子的童年,“英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当爸爸的花儿片片飘落,伴随着毕业的骊歌,英子长成了,不在是小孩子了。成长之中总有些离别忧伤、生死悲欢,堕落吗?沉沦吗?回眸英子的成长,我看到是坚强。

我心中的困惑与迷惘是为我擦去的。翻开《我的母亲》一页,又体味小时侯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一“真”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多少的关爱,对孩子那无怨无悔的爱意,我们的成长是与父母的付出与哺育分不开的,成长的点点滴滴浸透了母亲的血和泪。回眸成长,才发觉忘记了很多很多。。。。。。。

我心中的涅磐之火是鲁迅为我点燃的。回眸鲁迅的成长,搓开《呐喊》、《彷徨》的纸页,阅读成长中的坎坷所见所闻,竟看到了不彻底而造成荒凉萧索的故乡;看到了落魄可悲的孔乙己;看到了受人欺凌哀其不幸的祥礼貌嫂。。。。。。。鲁迅弃医从文,用一支笔在回眸成长间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麻木-------凝成一部《朝花夕拾》,立在文学史的高峰中!

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第4篇

虽然,我还依稀忆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记忆。但是,真正认识鲁迅,还是在小学。从那时起,我不仅眼睛看到了鲁迅,还在心中看到了鲁迅。

我从《故乡》中看到了鲁迅的身影,那对少年时代朋友闰土的怜爱之情,感受到了少年鲁迅的纯真和无奈,感受到了鲁迅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听到了童年鲁迅的欢笑,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听到了孩子们对戒尺的责备。

进入初中,我又进入了鲁迅的另一个空间,看到了鲁迅曾和我们一样从童年走过。

《祝福》中的善良的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残酷的统治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震撼了我的心灵。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使我们这代学生真正感到了封建制度是怎样的一个鲜血淋漓的吃人制度。

我心中的鲁迅范文第5篇

变式一:颁奖词

(湖北卷)22.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 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 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命题探究】本题不仅紧扣课本大纲,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高考命题的趋势。这和2010年湖北卷中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写一则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题指导】拟写颁奖词时除了要按题目要求表达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了解被颁奖人的具体事迹和突出特点;第二,内容表达要明晰、准确;第三,语言感彩要强烈且深刻。

【备考预测】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精读课本,过好课本关是我们做好这类题型的前提;而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等素养更需要我们从课本中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去学习。可见,唯有夯实课本这一坚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方能答好这类来源于课本的语言表达题。

变式二:仿写

(四川卷)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边城雨巷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命题探究】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仿写能力,另一方面又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

【解题指导】仿写句子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但本题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有明确提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

【备考预测】针对课本中优美文段进行仿写训练,无论是近现代诗歌的经典意象还是优美散文中的名胜古迹,特别是具有各个省市本土特色的语言文化,都可以成为备考训练语言表达的载体。不难发现,参考答案中很多优美的四字短语或是诗歌中的词语,或是老师们讲解中的评价性的语句,可见,语文素养的提高是离不开平时的勤学苦读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变式三:图文转换

(江西卷)20.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 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④不少于200字。(15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综合表达能力,涉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和修辞手法等。此外,还暗含对学生的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等的考查。

【解题指导】这是一种就图论图的图文转换题,要力争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基本上可采用“全面观察――有效筛选――正确概括――整合表达”的思路来答题。除了依据题目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联想和想象外,在表达观点时还可借助平时课本中有关鲁迅的画像描写和事迹介绍的语汇。例如,在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时,可以写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等等,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语言更加精准,文采更加优美。

【备考预测】新课程教材中明确要求高中生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这不仅为命题提供了依据,而且警醒我们每位考生精读与课程教材有关的名家名作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名家名作而进行的读后感写作训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读写训练方法,更是应对当前回归课本土壤试题的行之有效的法宝。

当然,源于课本的考察形式还有很多,但是考察形式如何变换都将会和课本内容息息相关。为此,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洞悉高考大趋势,立足课本这块儿土壤,大胆拓宽读写思路,就有可能在考场上旁征博引、文质兼美地答好这类和课本链接的语言运用题。

参考答案

变式一:

答案示例一: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答案示例二: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变式二:

答案示例一: 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答案示例二: 雨巷,你的悠长寂寞,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