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把一种意识、思想、行为经过培养逐渐内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
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的重任大部分由辅导员来承担,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多少相关培训。他们对于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侵犯学生正当权益,或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依法保护学生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现象。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对待学生财产权问题。首先是学生财物被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还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遇到的学生财产被盗事件80%的作案者要么是在校大学生,要么有在校大学生的间接参与。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作为经常和学生直接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有更多可能与学生发生财产纠纷。有的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淡薄,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取收受财物;更有甚者私自制定规则,对违规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罚款。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在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辅导员的违法行为不但对自己有害,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二)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论文著作署上教师其本人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因碍于导师的面子或者是对导师在学业上的指导的感恩之情而默默地接受。高校辅导员应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但自己要知道窃取学生劳动成果是违法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知识产权,更要帮助学生增强依法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能力。
(三)处理学生被处分问题不恰当
对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警示、引导、规范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直接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原则,对违纪违规的学生给予帮助,实事求是,并告知其享有申诉权,允许其对处分决定进行申诉。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时应当注意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性。
二、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作为在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依法开展本职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最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学生干部经历、应变能力、学历等方面,而对应聘者的法律素养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法律知识,虽然在上岗之前或者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会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但是其培训内容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不够,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依然是参差不齐。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2003年7月17日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
三、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举措建言
当前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但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辅导员依法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有效性。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加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力度
目前高校辅导员通常为“杂牌军”,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其中法律知识是他们最为缺乏的知识。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辅导员,法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还是奖惩等都受法律的约束。高校应当尽力加强对辅导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并将他们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的法律知识细化、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与考核,使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成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加大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宣传力度
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进行宣传教育,把一些经典案例放在法律知识研修班、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沙龙上进行研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辅导员的法律意识,使辅导员从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将相关法律知识内化为其自身的行为准则甚至习惯。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经常提到的“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依法律己、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理有力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普及力度
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学校加大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使学生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水涨船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无形中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成为辅导员自己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依法办事,这也是做好其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依法治校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办法,促使辅导员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良性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宪法》《刑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还有所在院校的《学生手册》,切实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树立依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随机应变,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2]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我们在干什么,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静静地注视着国旗的冉冉升起,直到国歌停止、国旗升旗仪式结束。这种行为即是一种潜意识,也是一种观念内化的结果。依法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内化为高校辅导员的潜意识,使法治观念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但自己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也应该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覃壮才.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51-02
作者简介:谢丽(198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设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主要目的。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和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下,往往会产生疑惑、矛盾、不安与不适应。高校在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主要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增强爱国主义以及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提供相关服务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完成学业,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老师,应当对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指导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处理好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关系;帮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班委会和社团等组织;为学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帮助并创造条件;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爱帮助特困生,为考研的学生和就业创业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等。
(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与帮助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学习负担重、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巨大压力,心理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座谈,学生干部反馈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错误倾向和思想及时实施干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育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预防和减少校园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承担相关科研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仅仅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以及个人爱好,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差别化研究,也可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环境、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日常工作过于繁杂,工作重点偏移
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追求效益,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朋友、管理者、导师、保姆和护士等多重角色,从事诸多庞杂的事物性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忽略了难以量化的学生谈话、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重要工作,工作重心偏移导致辅导员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之企业化管理模式下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项工作任务往往重复且政出多门,辅导员疲于应对各种重复性任务而严重降低了工作的实效性。由于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太多,许多辅导员无暇进行专业学习,无法进行自我提升,不愿意甚至也不能从事教学科研。
(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辅导员工作难度大
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存在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不够成熟,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严重等问题;还有些学生存在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集体主义荣辱观淡泊,缺乏诚信意识,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伪造证书、涂改成绩、随意违约、骗取补助等;还有些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有自杀或暴力倾向。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更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三)学生、辅导员和学校相互间沟通不够顺畅
辅导员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纽带,是实现二者沟通交流的桥梁。辅导员既要向学生传达和落实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又要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意见,这关系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长期规划。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有些辅导员并未很好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既没有将学校的工作精神传达到位,也没能将学生的意见及时反映给校董事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不满意,抵触情绪严重,甚至不愿意和辅导员交流。辅导员也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削弱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由于无法通过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制定政策时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缺乏针对性,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四)辅导员的岗位培训机会较少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基本取得硕士学位或者硕士在读),但大多来自不同专业,受资金、人力等因素制约,学校所提供的专业化的岗位培训机会较少,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培训,辅导员往往缺乏专业的发展路线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自身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普遍缺乏创新,进而严重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三、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素质
近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些院校对辅导员工作未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科学定位辅导员工作,完善辅导员知识结构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脱产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水平。同时鼓励辅导员在职深造、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学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工作岗位的设计、成长步骤及环境条件进行规划。
(二)明确工作重点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社会实践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党建和团建、学生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观”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习惯养成教育应作为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将社会敏感话题和政治问题的正确思想传达给学生,并协助学校管理部门就学生学习需求和管理本身存在的矛盾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创新工作方法
第一,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同时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根据年级、班级及个人情况的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第三,辅导员要与任课老师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规律,通过深入“课堂、宿舍、社团”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优化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要优化管理机制,理顺管理部门及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学生工作相关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任务,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程序。而且要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人员经费、设备落实的投入保障机制以及检查监督功能齐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表彰奖励机制,重视发掘和发挥先进人物的作用;坚持物质奖惩和精神奖惩并举,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五)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
新建本科院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环节均由辅导员落实,而责任往往也落在辅导员身上,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情绪,并且由于辅导员需要在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及困难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使得辅导员在校时间长,工作十分辛苦。因此要改善辅导员工作与生活条件,使其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情与较高的热情。学校应 “以人为本”,认真考虑辅导员的晋职晋升、政治待遇、岗位补贴、住房条件和培训进修等方面问题,并结合实际,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辅导员的超工作量也要予以肯定,适当增加其岗位津贴。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辅导员 队伍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such as unitary of the education related structure and geographic structure, irrationality structure of discipline, imbalance between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nd limited channel promotio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n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m structure.
Key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the university counselor; optimizing team structure
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稳定;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作用发挥以及结构构成,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逐渐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此后各高校着力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及职称晋升等方面成效甚大。然而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人才引进存在困难,辅导员队伍建设停止不前。许多欠发达地区高校通过留用本校硕士生和大量招聘区内硕士生的方式解决此问题,导致辅导员学缘地缘结构单一,辅导员队伍人员缺乏,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进行个案研究,旨在研究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举措。
1右江民族医学院辅导员现状
1.1 学缘地缘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学校,所学专业等在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地缘结构是指一所学校教职工最终学历毕业学校归属地和教职工的生源地等构成情况。右江民族医学院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壮乡――广西百色市。2006年,全院专职辅导员15人,其中广西区内院校毕业9人,比例为60 %,且5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近年来学院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等各种途径,截至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已达到37人,医学院校毕业10人,占27%,最终学历为校外非医科院校毕业26人,占专职辅导员70%,大多毕业于区内高校,其中15人毕业于同所高校。专职辅导员中高级职称2人,均为区内非医科院校,中级职称15人,区内院校毕业人数12人,超过80%。这凸显出民族地区高校学缘地缘结构中存在单一性不合理的问题:辅导员队伍中区外高校毕业的辅导员少,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的辅导员占多数,且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达到40.5%;211、985大学和国外高校几乎没有。这不利于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科研、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不利于辅导员专家化发展。
1.2 学科专业结构
2006年,学院专兼职辅导员总数24人,其中专职15人,专业结构为2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9人医学专业、其他专业13人。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37人,学科覆盖法学、医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7个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10人、医学专业有10人、教育学专业10人,其他专业7人。这呈现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和教育专业,缺乏理工科、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才,影响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利于学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1.3 专职辅导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
2006年,学院辅导员队伍,30岁以下14人、30~40岁6人、40~50岁2人、50岁以上2人;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硕士9人(其中四人在读)、本科13人、大专2人;职称结构副高3人、中级3人、初级18人。截至2016年学院专职辅导员队伍发生很大变化,共37人,男女性别比13:24;90%以上辅导员都是硕士研究生,仅有3人是学士;年龄30岁以下有18人,占48.6%,30~35岁有13人,占35%,年龄最大40~50岁2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15、初级20人。这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性别比例不协调,造成高校招聘都倾向于男士;硕士学历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是主流,但从职称情况表明民族地区
1.4 辅导员师生比高于国家规定比例
截至2016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共有十余个二级院系部,各类全日制学生11540人,学院专兼职辅导员50人,其中专职辅导员37人,专兼职辅导员配备师生比1:231,专职辅导员配备师生比1:312。此外,学校二级院系中临床医学院专兼职辅导员师生比最高达到1:546,绝大多数院系即使以专兼职辅导员师生比均高于国家规定专职辅导员师生比1:200(具体如表1)。这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严重缺口,辅导员超负荷工作,必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削弱维护高校稳定的保障力量。
1.5 辅导员晋升途径窄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时间是1~3年、4~8年、8年以上。2014年,右江民族医学院辅导员队伍中专职辅导员55人,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5~10年14人、11~20年6人,4年以下30余人,然而学院专业技术职务,正高0人,副高3人,中级26人,初级及以下28人;行政级别副处8人,正科13人,副科以下34人,正科以上辅导员占专职辅导员38%。这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晋升途径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术级别不成正比,初级往中级晋升平均约需5年左右,从中级往高级晋升难;从行政级别看,具有正科以上职务的不足四成。
2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原因透析
如上所述,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学缘结构单一,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年轻化及性别比例不协调,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备师生比例远达不到国家标准,数量不足等问题。这些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人才缺乏,亟需引进人才,以优化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
2.1 民族地区区域客观因素,制约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缘结构建设
其一地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欠通畅,学院知名度小,难以吸引“985、211”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民族地区高校从事辅导员;其二经济实力较弱,岗位福利、劳务津贴等辅导员个人待遇不高也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缘结构建设最为现实因素;其三多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繁殖”的人事招聘制度,不利于民族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经过对民族地区高校教职工的“人缘、地缘”结构考察,发现家庭一校、一院(系)的属地化现象普遍,亲属式家庭人际关系,阻碍民族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优化。
2.2 民族地区高校“入口关”招聘条件与国家政策要求相比有差距
笔者梳理了多所广西高校招聘辅导员条件,对比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在学历、专业知识背景、职业能力素养、岗位名称要求等几方面都一定程度上低于国家政策标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起步制约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优化。一是按《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职业名称为“高等学校辅导员”,而现实中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招聘时随意性很大,对辅导员岗位名称、职业定位均不清。二是民族地区高校招聘辅导员不够重视专业背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三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招聘存在一定程度性别倾向。由于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女多男少和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现实招聘中校方更倾向于男性。最后,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硕士年龄要求绝大多数是28周岁以下。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和管理,但同时缺乏社会和工作经验,不利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3 民族地区辅导员待遇较差
辅导员现实中事务性工作繁琐,需对接学校所有行政及教务部门,占用了辅导员科研精力。尽管学校有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做课题研究,但出高质量成果甚少,造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相对较薄弱,队伍中高级职称,领军人物专家甚少。民族地区编制整体不足,高校编制政策不向辅导员倾斜,虽每个院(系)每年级设专职辅导员,但专职辅导员核定的编制总额占校专职辅导员数少于国家规定的70%。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待遇不高在现实中造成数量不足达不到1:200的国家要求比例配置。
2.4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辅导员面临职业发展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同感和高校内部及自身认同感弱,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现实中每次报名应聘人数不少,但从报名应聘到确定选拔、最后考核一系列过程中,应聘者将近流失一半,最终学校公示确定录用人选,也近乎一半人选择放弃。同时,已经在岗的辅导员大多选择转岗或是辞职等。这些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数量与稳定。
3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措施
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使命,辅导员队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辅导员队伍结构特别是单一学缘地缘结构、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师生比配备不足,妨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因此要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3.1 完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升退等机制
有研究者提出,“一方面给予专门辅导员编制,另一方面要从决心长期或终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培养一批职业辅导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专职辅导员专业教育机制;三是建立高进、严育、优出辅导员队伍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工作评估和理顺管理机制”。 我们认为,其一就培养而言,不仅建立校内优秀毕业生实习辅导员制度,在工作中培养考核,而且建立民族地区区内校级和区外校级优秀生毕业生辅导员实习合作,把优秀者引进来并留得住,克服“家庭繁殖、自产自销”的诟病;其二就准入而言,要完善招聘公告、严格招聘条件,按国家政策标准准入,把好入口关;其三培训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制,省级与国家级培训有向新进辅导员倾斜,抓住辅导员职业大赛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其四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态度和实绩,辅导员自评、学生考评、所在院系考评和职能部门考评等多个项目,经过个人自评,学生评议,基层院系党总支提出初步意见,经学生工作部组织相关部门评议提出综合考核等级,并根据考核成绩评选出年度“优秀辅导员”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奖励、职务晋升与评聘、津贴发放的依据;其五退出而言,杜绝“优出或是优退”现象。重点退出不符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而对于“优出”应该减少,对于优秀辅导员也让其向专家化发展,不应该实现“优出”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更应该创造条件“优留”。
3.2 创造“引进来且留得住”条件
引进区外辅导员后,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措施,以激励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来。要留住辅导员,需从生活、住房、科研等给予关心优惠政策。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有其特殊性,要求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以便随时需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但实际上民族地区很多高校在住房上均不安排辅导员在校居住,也无住房补贴,影响与学生交流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科研经费基本被学校科级以上辅导员垄断,新进辅导员虽有兴趣从事科研,苦于无平台、无资源、无经费等,最终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因此,优化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帮助新进辅导员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多向新进辅导员提供科研项目经费,以促进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优化建设
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优化建设,就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稳定化建设,要树立常态化建设观念,把好准入和培养是首要环节,做好考核与升退是关键环节。首要环节重视辅导员招聘、专业依托和专业背景,招录用规范和岗位名称与职责明晰;关键环节落实70%编制待遇、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现实中做到“同工同酬”,升退考核明确稳定辅导员队伍。民族地区高校重视辅导员归属感,在晋升时既要看科研能力,更注重辅导员工作年限及学生活动开展成效。
3.4 提高认识、优化创新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有力保证,是高校人才引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握时代脉搏,贯彻中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群策群力。优化创新模式,搭建辅导员队伍优化的交流平台,如辅导员之家、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及广西辅导员公共Q群和微信群等,形成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共享;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如落实三级培养平台、搭建教学研平台、保障奖励并举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优化辅导员到基层挂职锻炼,针对辅导员队伍大多都是从毕业学校到工作学校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让专业辅导员利用假期到相关性的单位和岗位挂职(学校给补贴),了解该行业,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许世华,闫秦,易敏.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优化[J].高教论坛,2008.3:131-132.
[2] 莫碧珍.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3:490-49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P].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一、五年辅导员工作体会
笔者总结自己五年的辅导员工作最深的感触就是:对于辅导员工作,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快乐;认同辅导员职业、将职业变成事业,勤思巧学、以校为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五年的辅导员工作,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学习为中心,成才为目标”,“情定学校,心系学生,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是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2014届学生学位授予完毕被学生抛向空中的一刻,让笔者明白:“四年,良师益友,被抛起的不仅仅是幸福”。
二、常规管理“数据化”
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动之以情,率之以行”的工作方法。把握年级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大一养成教育奠基础,大二学风班风促四级,大三专业方向重提高,大四就业考研奔前程。扎实做好奖助贷评、班风学风建设、骨干培养、四六级绩点、就业指导等重点工作,引导龙头,带好中间,真情地面对后头的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辅导员始终记着学生的重要和需要,就能让学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各种数据统计和报表无时不刻的接踵而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笔者总结了一个辅导员高效应对繁琐数据的做法――“四库五数一助手”。
四库:学生基本数据库――含有28项学生基本信息,定期更新,这个库是完成各种数据表格的基础库。学习成绩分析库――本库是各学生、各班、各专业成绩全面分析和奖学金评选的重要库;5年来,笔者帮助超过50名同学显著提高成绩,学生获得“优秀进步奖”。成绩绩点统计库――本库是每位学生大学四年成绩统计、绩点换算、毕业学位证获取率的重要库,是指导学生每学期学生重修和提高绩点工作的重要依据;大四下学期基于本库共帮助48名学生提高绩点获得学位证。sumproduct和宏的应用。毕业动态数据库――本库含有37项毕业就业信息,是大四就业工作工作中指导和统计就业情况,完成数据报表就业统计的重要库。
五函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用得最多的还是office,相对而言excel用得最频繁,身为辅导员要快速的完成各项数据工作,除了要灵活运用excel中的SUM等常用函数之外,笔者还建议辅导员再学会和灵活运用以下五个函数:纵向查找函数VLOOKUP、字符提取函数MID、条件计数函COUNTIF、乘积之和函数SUMPRODUCT、自定义函数宏Macro。
一助手:爱班级,一款为大学辅导员和学生专属设计的班级管理好帮手APP,辅导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动向,轻松管理班级学生事务。推荐辅导员老师从带大一新生开始使用,协助所带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库五函数一助手”的灵活应用游刃有余地高效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数据工作,方能跳出辅导员“忙忙忙”的怪圈,去思考怎样把常规管理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
三、思政教育“网络化”
坚持每两周一次的班级讲评是笔者所在学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每次班级讲评1-2个主题,挥洒辅导员腹中才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100%的学生谈话工作成就心与心的交流,而爱心和激情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法宝。
学生思想活跃在哪儿,辅导员就应该在哪儿,笔者试过飞信、微信、人人、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平台,经过调查笔者所带学生近75%学生活跃在QQ空间,笔者擅于利用自己的笔墨能力,把自己的QQ空间打造为“励志坊”――五年来200余篇育人日志,900条励志说说,超百人评论与点赞,9万余人次访问,潜移默化地教导、感化学生,从中学到求知的渴望、做人的良心、做事的方法和成功的动力等。同时作为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QQ空间来关注学生,尤其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通过经常性的访问辅导员所关注的问题学生的QQ空间,密切关注其内容的变化情况,掌握问题学生的各方面具体情况,对于在QQ空间里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网络干预。
另外,适当的网络交流能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辅导员与其所带的大学生朋友通过经常性的网络在线或不在线的交流,逐渐会建立起一种虚拟空间的信任关系,学生会更加乐于通过网络来倾诉和交流,这种途径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更自如,更加无拘无束。这样,辅导员和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网络互动,加深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同时对于现在95后的大学生自制力普遍不太好,构架家校平台尤其重要。笔者在大学生在校四年写了四封辅导员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合让笔者感觉对特殊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成效;在2014级学生报到时笔者建立了家长QQ群,更快捷地保持家校管理。外加日常的电话短信、寒暑假的“大家访”等方式切实督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第二课堂“学术化”
在第二课堂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切实提升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素养等。
同时笔者更注重引导学生坚持两件事情: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断尝试,并努力转化为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五年来笔者所带两届学生参加“毕N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全国数学竞赛等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共79项。以2013年全国数学竞赛为例,笔者所在校共22人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其中笔者所带学生11人,占学校校的50%。
在2015年6月结束的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信息技术大赛中,笔者组织和指导所带的大一学生15人参加比赛,11人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一人获得国家三等奖,给大一学生带来信心和树立了榜样。
学生通过四年扎实的专业学习,在满足部分学生升研出国需求的同时,笔者更注重第二课堂“学术化”引导,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成果。
五、辅导圆梦“快乐化”
身为一名辅导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每个辅导员心中都要有一个快乐的“育才梦”。笔者认为辅导员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梦想,要坚定地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其次,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筑梦,和大学生们一起实现青想。既然辅导员们选择了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和梦想的助推者,那么笔者认为学生们成才的时刻,就是一个辅导员最幸福的时刻。辅导员成就了学生,学生同时也成就了辅导员。
在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之余,辅导员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文章,形成学术性成果。五年辅导员工作笔者带了五年团学组织,用现在学生的话“我也是醉了”。醉的是锻炼自己组织领导能力,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干部,丰富校园文化,笔者所带团学组织连续3年获得优秀新闻中心,1次市级优秀团总支。醉的也醇香!五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笔者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3次、校级优秀党员2次、校级优秀教师1次;市级荣誉2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国家级荣誉20项,其中13项优秀指导教师。笔者五年共计获得荣誉32项,其中市级以上荣誉15项。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 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院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又有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称呼。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辅导员结构和现状
1.1 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青年干部队伍占83%,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学历占86%,高职院校辅导员中级职称占55%、助教达45%,一大批年轻、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辅导员岗位,改变了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生机、活力、实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来源大多是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相比,学历还是不够高,学历较低,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青年辅导员老师占绝对主体地位,由于年龄原因既有精力旺盛、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优势,同时具有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等缺点;辅导员缺少来源于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缺少资深辅导员,专业化程度过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劣势,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1.2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强度大,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安全、就业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用乱、杂、繁三个字概括,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考虑如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思索如何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虽然辛苦,效果却不理想。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繁琐的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在工作中看不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与努力目标,看不到个体成长的方向,怀疑自身价值,导致思想不稳定,逐渐降低了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到工作态度、方式及工作效果。
1.3 深层分析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奉献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能给辅导员落实的政策待遇却很少,导致辅导员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报酬与贡献的比例严重失衡,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局限。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得不到社会的尊敬和理解,辅导员对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欠缺,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工作效率和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传统落后,存在激励机制失衡,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比较落后,指标设计不合理,定性多定量少,评价模糊、笼统定级等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一般都忽视了考核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的潜力得到开发,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失去了考核应有的作用和最终目的。
2 浅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措施建议
2.1 高度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职业收入情况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职业政治地位又对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充分给予辅导员工作自主度和经济扶持度。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高等学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响应教育部发起的定期评选表彰“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活动,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辅导员团队工作氛围,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营造一个社会重视、教育系统重视、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
2.2 落实到位,构建持续实效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其次,基于学生工作的性质,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辅导员外出学习考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再次,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针对性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和业务能力;另有,要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引用网络、视频教学,借用微博、飞信管理,实践教学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等,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后,要提供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辅导员承担并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职称评审打下良好基础,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与工作认同感。
2.3 积极探索,建设专业职业工作队伍
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机制,引导一大批优秀辅导员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使学生工作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首先,健全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保障。制定辅导员队伍长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制度,制度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标准等。其次,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第一关。按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师德标准,建立相应招聘规则和环节,重点鼓励思政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社会学等专业老师从事辅导员工作;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等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促进辅导员转变为专职专门人才。再次,构建持续实效辅导员培训体系,挑选专业骨干,培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或思政工作名师,挑选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政管理、学工管理管理人员。
2.4 规范考核,建立科学公平考评体系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更新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绩效津贴、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实行优秀辅导员表彰制度和不合格淘汰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要关注、支持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呈生,陈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
[2] 葛志亮.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