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1篇

想讲好作文,首先就应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设计《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本次教学老师进行了命题作文《美丽的达赉湖》,让同学先相互介绍你眼中的达赉湖,相互启发。写一写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写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哪个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可以重点来描写。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二、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本,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想让学生对习作入门就要先了解学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爱上习作。以《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我设计了写景习作四步曲。

(一)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二)动态静态想结合。

(三)条理清楚,细腻描写,写出变化。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叙述景物的变化,来描写水面水色的变化。可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清晨、中午、晚上,一天的时间变化。抓住(湖边、湖面、湖中)的特点,写出来的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从以上四步为牵引,逐步“引”学生对习作入门。

三、以学生为主,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习作难,但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学生就会由难到易进行转换。以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为例:让学生充分进行作文前准备:指导学生到有特色、美丽的达赉湖去游览,仔细观察,做好下面记录,并将记录的材料与同学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准备。观察和体验湖水的美丽,抓住季节的特点,抓住湖水动静的特点。抓住湖水颜色变化的特点。抓住人们在湖水中活动的特点,抓住湖水中动物、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细心的体验。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分以下五步。

(一)交流素材:

(二)同学们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激发兴趣,导入主题。以多种渠道积累素材,让学生充分阅读,了解家乡后,先说后写,充分交流为习作提供条件。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鼓励学生放胆表达,写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创设情景,激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氛围,积累习作的语言,实际上也是抓住景物特点的训练,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了铺垫。

四、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一)可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世上景物千差万别,观察景物的顺序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二)可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以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抓住(湖水的特点)话题进行交流,真情融汇。充分观察和体验湖水的美丽,抓住季节的特点,抓住湖水动静的特点,抓住湖水颜色变化的特点,抓住人们在湖水中活动的特点,抓住湖水中动物、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细心的体验。

(三)可带着自己的感情写,并在习作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序。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段落内部的逻辑顺序、段落之间的衔接。读一读优秀范文,让学生明白用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段的基本构造方法;找出范文每段之间的衔接语,让学生领会段落之间可以按时间推移、按地点转换来衔接段落。

(四)最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写景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家乡或是对祖国、对学校的热爱,或是赞颂大自然的宏伟、壮观,或是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情和景交融起来,好的习作要有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快速行文,一气呵成。

佳作引路,引导学生读中学法,读写结合的方法好。一方面积累了习作的语言,另一方面借鉴文章的方法,快速打开习作的思路。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习作才会百花齐放。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2篇

“写家乡景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的习作要求。

这篇写作要求我们能对自己喜爱的家乡景物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做到条理清楚。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在练习这一习作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以下不足:一是言之无物,比如说的是“优美的风景”,听起来却一点都不美,用词单调,说得也短,更没什么特色;二是言之无序,刚开始说一处景物(或一种事物),才简略地说了一两句,又说到另一处景物(或一种事物),且没有顺序。

在本期的“作文节节高”里,让我们跟着太原的小朋友游览美丽的汾河吧!他们的作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憾和不足,让我们一起读着、学着、进步着!

作文节节高

A语言单调的《美丽的汾河之滨》(解渝楠)

天气有些好转,我最喜爱的日子到了。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汾河公园玩。远远看去,汾河弯弯曲曲得像一条长长的龙。

我和爸爸妈妈赶紧往汾河走去,来到沙滩,我看到有的人在欣赏丹顶鹤,有的人在放风筝,还有的人在玩沙。风筝各式各样:有蝴蝶、小鱼、老鹰……五花八门,美丽极了!有的小朋友在玩沙,她在做城堡,他在做帽子,各式各样,可漂亮了!再看丹顶鹤,有谈话的,有跳舞的,还有的在唱歌。

这么美的景色,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点评:

小同学,这篇作文有点太简单了吧?对汾河总貌、放风筝、玩沙、观赏丹顶鹤的描写都可以继续扩展啊!希望你以后对景物的观察能再仔细一些、笔触能再细腻一些!

优秀级别:

B结构松散、描写无序的《美丽的汾河之滨》(常辰瑶)

太原的汾河公园美丽极了!

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论是谁,都会被它吸引。

远远地望去,汾河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又像一条条蓝色的丝带似的。

公园门口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种着许多绿油油的小草、树木,还有很多招人喜爱的小花。

公园周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

往湖边一看,很多的小鱼游来游去,争抢着食物。

站在桥上,看到数不清的车辆,小路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抬头看,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把风筝放到了天空中,越飞越高,不见踪影。

天真的孩子围坐在沙滩上,可爱的老人摆弄着健身器材……

汾河的夜晚,静静的,在这静静的夜晚中,月亮与星星陪伴着人们……

点评:

首先,我要表扬小作者,他的文字感觉很好,小小作文有着浓郁的散文气质。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篇作文很成功,一是作文结构太散,各小段没有重点和主次,应该把它们按照一定类别组成几个大自然段。二是描写无序,远景、小路、湖边、桥上、抬头看……分不清是按照那种顺序在描写!

优秀级别:

C想象力丰富,描写顺序有待改善的《美丽的汾河之滨》(刘一格)

汾河像一条长长的龙,又像一条蓝色的丝带。

周末,妈妈带我去汾河公园玩。走进公园里,我首先看到了小草、大树、湖水、小鱼、花。小草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把汾河包围起来,一棵棵粗壮的大树就像一把把伞将烈日遮了起来,深绿色的河水比我想象的还要深,小鱼在湖水里游来游去,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将公园装扮得更加美丽。

下午,我看到有许多人在放风筝,风筝各式各样,越飞越高。沙滩上,有许多小朋友在玩沙子,沙子弄得满身都是,但他们依然很高兴。最后我去欣赏丹顶鹤雕塑,它们有的像是在聊天,有的像是在喝水,有的像是在照镜子。

夜晚,汾河公园的灯打开了,各色的灯光照射在湖面上泛起一道道彩虹,让河中的龙更加活跃,使公园的景色更加壮观!

这就是美丽的汾河公园!

点评:

此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汾河像龙也像丝带;小草“地毯”把汾河包围;大树“雨伞”将烈日遮起来;灯光让河中的龙更加活跃……这些句子都表现出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非常生动形象!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描写顺序的应用上:第二自然段中,小草、大树、花朵应该在一起;河水和小鱼应该在一起,这样读起来才舒服!如果全文的观察顺序能按照统一的空间或者时间顺序来写,效果也会很不一样!

优秀级别:

D文字生动、描写有序、略欠特色的《美丽的汾河之滨》(武倬妤)

周末,妈妈带我去汾河公园玩,从远处看,汾河就像一条长长的、蓝色的龙,也像蓝色的丝带,美丽极了。

近看,河水变成碧绿色的了,汾河的周围有一片嫩绿色的小草,还有绿树成荫的大树,有杨树、柳树、椿树……连起来就像绿色的海洋。花儿就更美了,有海棠花、、月季花、牡丹花……这么多种花儿,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再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许多花儿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水里有许多小鱼儿,有草鱼儿、青鱼儿、大马哈鱼儿……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比我们这些小朋友还淘气,有的在和别的小鱼儿说话,有的在玩捉迷藏,还有的在水草丛中游来游去,好玩极了!

蓝蓝的天空,上面有数不清的白云,好像一块块大棉花糖。数不清的风筝,越飞越高,越来越小,有的是老鹰的,有的是米老鼠的,有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还有的是百变小樱的……沙滩上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沙子呢!我也参与了进去,我堆了一座小房子,我们玩得满身都是泥,还要玩。

过了一会儿,我又跑去看丹顶鹤,有两个丹顶鹤在聊天,有一个丹顶鹤在捉小鱼儿吃,还有一个丹顶鹤在喝水……

夜晚的汾河公园更是美丽,花草树的周围都是一个个小灯泡,亮起来五光十色的,真好看!

这就是我们太原的汾河,它让我感到自豪、骄傲!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用教材教谋篇布局

学生的习作或开篇过于冗长,或结尾过于平实,就事论事者也不在少数,单一的理论讲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让教材中文章的布局方式走进学生的习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让学生和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篇点题的好处,简洁而又饱含深情;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也让学生反复诵读第一段“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体会设置悬念这种开篇方式的妙处,然后让学生在习作中去应用,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注意了自己的开篇布局,开篇方式开始多样化;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让学生勾画出文章的领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让学生体会使用这种句子来谋篇布局,既能让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又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揭示深刻。

二、用教材教描写

学生在刻画人物时,千人一面,眼睛往往是“炯炯有神”,爸爸妈妈多是满面沧桑,黑发中的几缕白发……呆板无新意,不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何让学生摆脱这种困境,教师不妨在教材品析上多下功夫,如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我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学习人物肖像描写上,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肖像描写的段落,仔细体会,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品味,得出作者是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突出。这样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掌握了肖像描写的技巧,然后让学生动笔来写自己身边的人物,结果学生的习作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一头枯黄的头发萎靡地堆在了他的头上。”一句话将人物的干瘦、不修边幅的特点很好地展现出来。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雪天捕鸟”这一情节,学生发现动词的妙处,习作《第一次骑马》是这样展示自己的骑马过程的:马真的跑起来了,我的心一下子悬起来,浑身冒出了冷汗。我连忙拽紧缰绳,两腿死死夹在马肚子上,使劲地蹬着马蹬,嘴里“吁――吁――”地喊着。“拽紧、死夹、使劲蹬”几个词将学生第一次骑马的过程形象展现出来,也不难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紧张不安。

三、用教材教感情的抒发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的情感丰富,表达欠缺,该如何让学生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在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抒情的技巧,如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呼告的手法倾诉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排比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都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学生在诵读中发现了这些技巧,激发了运用这些技巧的兴趣,因此在习作《我的家乡》中,学生不但选取了家乡特有的景物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且文章中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让文章增色很多。

四、用教材教识记美词美句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语言或质朴饱含深情,或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或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因此教师可在授课时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语言,并把这些语言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增强。如学生在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一片松涛,在微风中舒卷张弛不定”将声音形象化。学生在习作《东北二人转》一文中,这样描写自己所听的鼓声:“还没到广场就与迎面扑来的鼓声撞了个满怀”。一个“撞”将声音形象化,让读者可感。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4篇

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我慢慢地发现,原来课文除了提供分析的范例,还有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写作范例。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居然领略了巨大的成功的喜悦。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仿写,一段话微作文

课文中的很多片段,在段落构成、过渡照应、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对这些语言片段进行仿写,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段景物描写独具特色,把百草园景色的美与趣描摹的淋漓尽致。这是景物描写训练是很好的仿写范本,不仅可以仿它的句式,也可以仿它运用多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描写方法。《芦花荡》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环境描写来表达女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用一段环境来表达时间的推移,人物的成长。

二、仿写,还可以是整篇课文

从写作角度来看,课文不仅是典范,简直是宝库。我们可以教学生仿素材选择,仿写作手法,仿行文思路。

1.仿素材选择

写人的作文在初中阶段仍然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初中生写人物选材依旧偏于片面。初中教材中写人物的范本很多,如《我的老师》《王几何》《陌俨菰暗饺味书屋》《藤野先生》,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出更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来。

学习《王几何》时,学生无不对这样一个洋溢笑声与快乐的课堂充满向往,无不对这样一个幽默、睿智的老师充满喜爱和崇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文本,以某一节课堂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记录课堂师生活动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课堂场面与环境,师生的心理,人物的音容笑貌。

《我的母亲》表现母亲的个性,不仅选择了母亲教育我的常见素材,也选择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素材,充分展示了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传统的优秀女性的形象。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时选材也会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仿写作手法

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叙议结合、画龙点睛;有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的首尾呼应、水到渠成;有的欲扬先抑、悬念迭起;有的以小见大,细节取胜;我们都可拿来主义,灵活地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写法很值得借鉴。

教材中首尾呼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行道树》《紫藤萝瀑布》,在自己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有意为之,可以使文章整体感更强。

3.仿行文思路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我在课上以作者选取的三个片段为重点,和学生共同探讨了三个片段写作的重点,同中有异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片段的描写来表现云南当地的民风民俗。在研究透彻课文的写法和技巧后,我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南京的××”这个话题该如何构思、写作。学生们就模仿了课文的写法,选取了三个片段来具体表现家乡的小吃、桥、山、方言、灯会等等,学生有了课文为参照,在构思方面就轻车熟路了,一改往日写作指导课沉闷的氛围,发言很踊跃,而且素材一个比一个精彩。经过共同努力,积极构想,他们寻找到了很多具体场景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课后写作成文也就容易很多,在习作中发现了不少好文章。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模仿,写《南京的秋天》,就会发现在学生作品中,无论是语言表达,结构篇章,都有了很喜人的进步。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是心理派大师茨威格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可以从写作的角度入手,教给学生写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思路:抓住人物外貌,突显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总结完写作手法,我还推荐阅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两文异曲同工,给了学生模仿写作的可能。布置学生写一写先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极大激发,写出了很多佳作。

三、仿写,可以多角度挖掘文本

课文范本可以多角度进行挖掘,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

如《散步》,可以学习如何用一个具体场景来表现家庭的温馨和睦;也可以学习在叙事中注意波澜(分歧)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学习借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也可以模仿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给文章增加亮点。

再如《羚羊木雕》,可以学习文中的心理描写、插叙手法、对话描写、开头(直入情境)、结尾(问句)等各种写作技巧。

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于习作还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从中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想写作、敢写作、能写作、爱写作、乐写作,主要是兴趣培养。

一、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

从学生角度说:无兴趣。

从教师角度说: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

我认为,教师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是最主要的问题。

现象:

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作文、日记教学,然后按照集体研究的结果分头去上课,但等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老师们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了:有的老师会说,这次指导很有效,学生写得不错。但也会有老师说,我也指导了,怎么学生写得还是不好呢?

分析:

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其中固然有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老师的指导出了问题。因为方法不得当,导致指导低效、无效。长此以往,也必将磨尽老师们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及实例

1.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中段习作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占一学期习作总量的30%以上。如下表:

第几册 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及内容

人教版三上 1.介绍家乡的景物 2.了解家乡的环境 7.自由作文

人教版三下 3.秋天的快乐 6.风景优美的地方 8.自由作文

人教版四上 1.写自然景观 2.写观察日记 5.导游词

人教版四下 1.写校园景物 6.写乡村生活 8.自由作文

可见,描写景物的训练是中段习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身边的景物再美,对学生来说也是既似见过,又似没见过;既熟悉,也不熟悉,它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

下面以指导学生写《美丽的迎泽公园》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1)初次动笔:不写游戏,写景物

第一次周记,让孩子们观察迎泽公园,写迎泽公园美丽的景色,但是要求学生切勿写玩“激流勇进”“过山车”等游戏的经过,主要以写景为主,可以写公园里的小花小草、假山小池、凉亭书院等,用上积累的优美语句。

学生写了:

迎泽公园里盛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黄,千姿百态,美极了!小草绿绿的,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毯子。树木也很多,有杨树、柳树,都在风中摇晃着枝叶。迎泽湖里的水绿绿的,水面上有人在划船。

这篇习作文从字顺,景物丰富,但存在有“面”没有“点”、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学生对景色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给人的感觉不够美,美得不够具体、不够有特色。

(2)二次动笔:锁定一处,抓特色

这一次只写迎泽湖,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先概括,后具体。比如,远看迎泽湖水是什么颜色,像什么。近看,湖水清澈,湖中还有小鱼等,并且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孩子们再次呈现习作时已经小有模样了: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还不时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

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迎泽湖,观察起来就更专注了,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安详,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一点情趣。

(3)三次动笔:“动静结合”,写细腻

迎泽湖不仅美,而且应该捕捉它不同状态的美,如无风时平静的美,有风时微波荡漾的美。让学生不仅学会描写景物,更重要的是将看到美景的感受抒发于笔端。

师:看到微波荡漾的湖水,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像人脸上的皱纹。

师:确实像,但是这样说就不美了,可以说湖水高兴得笑出了鱼尾纹。还像什么?

生:像拖地裙的褶皱,散开一地,阳光映照,十分耀眼。

师:景色如果只写看到的,那么只能写有限的文字,倘若结合景色把自己内心想到的也写出来,那么文字就会更加耐人回味。

这次习作对于孩子们来说略有难度,但是授予了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写景的能力。

习作展示: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湖面是那么平静,即使游船划过,也仿佛被剪刀慢慢划开一道裂痕,随即很快就合上了。

迎泽湖又像一位身穿银白色长裙的女子,微风拂过,湖面荡起波纹,好似给长裙镶上了美丽的花边。太阳耀眼的光芒投射到裙子上,更显得光彩夺目。厚厚的长裙似一层棉被,将冷空气隔离,生活在湖底的鱼儿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阳光洒满湖面,蓝天,白云,小船,湖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彩画,让人流连忘返。

(4)四次动笔,补景致,写丰富

湖不是单一的景色,湖中有游人荡舟游玩,湖边有垂柳依依,所以我要求学生先写湖水,再写湖水周围的景色。如:湖边一圈垂柳,柳枝细长垂入水中,它的婀娜姿态可以描写;湖中央的小岛也可以用寥寥几笔简单勾画其特色,与湖水掩映更显美丽。

习作展示(写周围景色的句子):

夕阳西下,远处的楼房成了黑白剪影。迎泽湖只有安静地熟睡,等待第二天黎明的到来。

湖边一个个土灰色的石墩围栏像一名名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手拉着手努力保卫美丽的迎泽湖的安宁。

湖边婀娜多姿的垂柳恰似一位位长发少女,轻轻摇摆着身姿在为游人舞蹈,不知不觉长发已散入湖中,成为小鱼游玩的道具。

只写一处景物,显得不够丰满,加上一些周围的景致做点缀,文章就圆满了,这样就“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了。

由此,我们归纳出写景的方法:

①抓特色(即锁定一处景,抓住景物特色);②定顺序(确定观察景物的顺序,写远景、近景的比较);③写细腻(运用比喻、拟人点缀,动静结合,加上想象);④写丰富(配上周围的景致)。

写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指导,带领学生摸索、实践一些方法,孩子们就会渐渐地感悟到,原来景物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才叫具体。正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系列地指导,反复地实践,学生就会悟出写作的门道。

2.指导即时作文

即时作文,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发现、新体验后主动及时地把当时的见闻、感受、想象记录下来,经过提炼成为习作。

简单来说,“即时”就是当下、立刻、现在。“即时作文”就是现场作文,现场做,马上写。

“即时作文”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们教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大多都是在写“昨天的故事”,如“记暑假的一件事”“记游览过的一处景物”等。学生在习作时,必须从记忆中把与习作主题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然后习作。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有较强的记忆力,回忆间隔了很长时间的生活信息,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它呈现在习作中。如果采用即时提取的策略,就可以使现场形成的记忆马上下笔成文,这样就容易写出真实的、灵动的、鲜活的习作来。

即时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即时性,它倡导“现买现卖”。在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时,只要思想有冲动,情感有体验,认识有提高,就立即记录下来。只要老师有意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及时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认识、感悟的习惯。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成文。

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的内容。”老舍先生强调的就是即时记录的习惯。

怎样指导学生即时作文呢?以《荸荠》指导课为例:

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种荸荠:带泥巴,没有洗的;洗干净的。

上课时,我先拿出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大多数不知道,只有个别学生说是荸荠。学生们觉得这个东西很新奇。我在黑板上写下“荸荠”两个字,告诉学生,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很多人喜爱的时令之品。

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荸荠黑乎乎的,不好看。

它是扁圆的。不大,比一元钱硬币大一些。

它上面有一些嫩芽,尖尖的,像鸟嘴,颜色稍微浅一些。

它的下面有一些根须。

……

“好,大家刚才说了荸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请马上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荸荠,这种奇怪的东西,穿着黑乎乎的外衣,上面沾满了泥巴,一看就知道是刚从泥土里蹦出来的。它的肚子扁圆扁圆的,头尖尖的,活像一个小洋葱,土里土气,简直是一个“乡巴佬”。我想,它脏兮兮的外衣下面会有怎样的“内心”呢?会不会也让人没有胃口呢?

二次观察:

“看,这是洗干净的荸荠,再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时,你会想什么?”

学生交流:

洗干净后,就看见它的表面很光滑,是棕红色的,像红枣的颜色。

荸荠的腰上有一条道儿,像是地球仪上的赤道。

这么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能好吃吗?

马上记录刚才的观察和心中所想。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给小荸荠“冲了个澡”,它摇身一变,换上了乌黑光亮的礼服,和刚才的“乡巴佬”截然不同了。它的肚子赤褐色,像爸爸喝的红酒。摸摸它的肚子,很光滑。再捏捏它,表皮很硬。头上的芽高傲地直立着,好神气呀!

三次观察:

“看老师把它的衣服脱下来。”我拿水果刀小心翼翼地为荸荠削皮,并把上面的芽和下面的须削干净。

“看,削好了,你现在看到一个怎样的荸荠?说说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

白白的,像牛奶的颜色。

给人感觉嫩嫩的,仿佛有很水。

学生再次记录。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麻利地为荸荠脱下了外衣,啊!终于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它瘦了一大圈,浑身雪白,从一个黑不溜秋的小胖妞,变成了一位披着婚纱的新娘子。

四次观察:

“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味道了吧?我们尝尝吧。可是现在只有一个削好的荸荠,怎么办呢?我来切,咱们班有56人,我就切56份。”

我细心地把一个小小的荸荠切了56片薄薄的片。然后学生轮流上台领取,他们像领到一个小宝贝一样,或放在手心,或拿手指小心地捏着。

我说:“先别急着吃,先闻一闻它的味道。”学生们都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有一股清香,甜甜的……

尝一尝――学生们小心地把荸荠片放到嘴里,细心地品尝。很快,学生又汇报了:

有点儿甜,像梨的味道,汁水很多,有一股清香……

咬起来是脆的,像梨……

把闻到的、尝到的再记录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它的味道。老师将一小片荸荠小心地放在我的手心里。我用手指捏起来,放在鼻子下面使劲地闻,啊,一股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我赶紧把它放进嘴里,嗯,有一丝甜,像梨的味道,凉凉的。牙尖一咬,感觉酥酥的,很快甘甜的汁水就从荸荠里挤出,顿时溢满了我的口腔,麻醉着我的舌尖,沁人心脾。

在课堂上,学生尝过了生的荸荠,我又叮嘱他们回家再尝尝煮熟的。我要求学生还是按照看――闻――尝的顺序来观察、体验、记录。

写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再写就是拓展延伸了。我请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荸荠的介绍,然后请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写下来,当作文章的结尾。

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开展一个水果系列描写,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

即时作文,就是通过这样“亦步亦趋”的指导,即边观察、边体验、边写作,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还没有忘记时及时记录下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体验,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无形中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对学生战胜习作畏惧感很有帮助。同时,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也遵循了写作规律。

经过这样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写下洋洋洒洒、充满童心童趣的长文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当然,如果所有的日记和作文都这样指导的话也不现实,比较费时、费力,同时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在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时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扶着学生学习写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以提高要求、变化方式:将集中一次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然后马上写。

例如指导学生写作《秋雨》:

(1)指导地点――教室

先教给学生,观察光靠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通道获取的材料,做到不但要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一步强调观察方法:多种渠道获取材料。

(2)指导地点――雨中操场

了解了观察的方法,再带学生亲自走到雨中实践这些方法。如:站在楼前,看到雨中的校园和平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雾蒙蒙的、像烟……)

看看树有什么变化?(叶子新了、干净了、更绿了……仿佛喝饱了水。)

看看花池里的花、小草有什么变化?

看看雨滴落在操场上的小水潭里是什么样子?你联想到什么?

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听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下雨中的空气怎样?

看看街上的行人、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什么?

再想象一下,田地里的农作物会怎样?

这一步强调:师生互动,丰富体验。

(3)指导地点――教室

观察后,再回到教室交流,确定写作顺序,最后动笔写下来。

这一步强调:指导交流,即时动笔。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不细致、不深入,所以观察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就会有多么灵动的表达。

经过细致地指导,学生的习作《秋雨》就有模有样了:

一走出楼门,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因为下雨了。秋天的雨,雨点不大,可是下得很密。站在学校的梧桐树下仔细听,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我们春天养的蚕吃桑叶的声音。

操场中间低的地方已经积了一滩水了。雨滴落在水里,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波纹,像是有小鱼在水里吐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