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诚宜开张圣听

诚宜开张圣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第1篇

2、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出自《隋唐演义》第32回:“你前程有在,但须澄心猛省,不可自甘堕落。”

3、自轻自贱:解释为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出自《古今小说》卷二:“又且他家差老园公请你,有凭有据,须不是你自轻自贱。”

4、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第2篇

班任科任,俱为一体,论功行赏,不宜异同。制定方案,公平合理,按劳分配,以昭学校平明之理。评优选干,客观公正,以树学校正气之风也。

重细节,抓规范,此我校生源之所以源源不断也;重边缘,抓对应,此一中中考之所以长盛不衰也。每与班任开会,校长未尝不时刻提醒于此也。政教,后勤,此悉学校正常运转之必需也,望诸位尽职尽责,热情服务,乐于奉献,则中考之再创辉煌,可计日而待也。

吾本教师,分配于山区,苟全性命于当世,不求闻达于一中,领导不以吾卑鄙,猥自枉屈,三顾吾于山区之中,咨吾以带班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领导以驱驰。后值领导更换,受任于变故之际,奉命于重组之间,尔来已有三年矣。

领导知吾谨慎,故寄吾以厚望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负领导用人之英明也。故起早贪黑,加强巡查,不敢懈怠。今成绩已定,纪律严明,学风浓厚,文明示范,已获三次,月考周测,成绩喜人,此吾所以报学校而忠领导也。至于个人得失,生活艰难,则无所谓矣。

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朗读 初中语文 具体运用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特别强调朗读。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既说明了朗读必须注意的方法,又证明了朗读的作用。

其实,朗读是一种对作品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帮助读者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起到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呼唤朗读,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确实,采用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陶醉于语文天地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从而将静态的、无生命的语言变为动态的、有生命的语言,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阅读启示。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加以背诵,更能巩固所学内容,将他人之物慢慢转化为自己之物。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发现更多适合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用来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然后,教师可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它们日益趋向完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情感、智慧、能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学生到达语文学习的高境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古诗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用朗读将诗歌中的意境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学生陶醉在古典文学深邃的意境中。如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教师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将诗歌中那种壮丽的画面表达出来,让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民歌大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后产生身历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让学生仿佛看到阴山下辽阔无垠的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领略到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使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美,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情境之美,学生在朗读中很自然地将民歌背诵出来。又如教师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先朗读,之后相互点评。然后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气氛,再让学生正音、掌握诗歌节奏,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明确诗中的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最后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2.现代诗教学

教师在教授现代诗时,可以用朗读营造诗歌氛围,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让学生知道《乡愁》作为“乡愁诗”的经典之作,不仅意象独特、内涵丰富,而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首诗在悠悠乡情中表现了希望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静静感受。然后学生齐声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音。最后学生个别朗读《乡愁》,教师在这基础上明确诗歌的主题是思念家乡,所以感情基调应是忧郁深沉的,语速应是稍慢而又舒缓的,诗中四节的节奏是一致的。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其中的轻重音要处理好,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要强调,轻读和重读一样强调,如轻读“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更能衬托出乡愁的厚重,再加以配乐诗朗诵或开展朗读竞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内涵,学生会逐渐明确诗人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是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思念,是爱情;而用“海峡”表达对祖国的眷恋,是爱国之情。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首诗由这几组意象构成了乡愁的内涵,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都能当堂背诵,达到教学目的。

3.现代散文教学

优美的现代散文,大多写得像诗一般,有情感、有意境,音节和谐,语言精练,不读,就不能出韵味;不读,不能见精神。所以,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可用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意境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融入其中。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明确《春》为我们描绘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其中五幅春景图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可用范读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看到小草的调皮、可爱、生命力顽强,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蜂蝶争春的美丽画面,把学生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景色之中,体悟、感受文中的一幅幅画面。当学生被老师的范读感染时,教学效果就会得以优化,然后让学生依次读来,教师步步订正。教师边读边讲,以读带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整篇散文的基调应该是舒缓的。喜迎万物苏醒,描绘大自然吐露的生机,以及歌颂“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景色,都充满了联想和想象,所以声调不宜太高,音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文章开头的四个短句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朗读时声调要低一点,音量要轻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而文章的结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是作者对春天的颂歌。由盼春到绘春再到颂春,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感情步步升温,诵读自然应相应提高、加大、增快,这样诵读,就读出了文章起落有致的音乐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我背诵每一幅画面,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能想象春天的美景,能感受春风拂面、细雨沾衣的气息。通过朗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能领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憧憬。

4.文言散文教学

就文言散文来说,其更不可忽视朗读。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教师要让学生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懂得“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精神;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从《〈孟子〉二章》中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自强不息精神。文言文中的民族精魂是浓缩在语言文字中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才能记在脑里、刻在心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朗读、多背诵、多积累。朗读、背诵文言文的名篇名句,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的需要。

教师在范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读准思想感情。如《孟子・舜发于畎亩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为这是一段说明事理的先秦散文,第一分句提出论题,引起注意,所以诵读时声调宜高,音量宜强,速度宜慢。其节奏变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中的“故、降、于、人”四字读重音。第二分句陈述“大任”(重任)由来的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表示停顿,“・”表示重音),其中“先”表示强调事理的先后,“苦、劳、饿、空乏、行、乱”表示磨炼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艰苦锻炼,而后可以担负重任。第三分句得出结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两字一顿,语语铿锵,读时声调较重,音量较强,速度宜慢。有的文言文中的大句子一般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小句子与小句子之间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联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要连读,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要停顿,如教《出师表》时,有一个长句:“①诚宜开张圣听,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恢弘志士之气,④不宜妄自菲薄,⑤引喻失义,⑥以塞忠谏之路也。”教师先要范读,让学生明确句中的停顿,体会到“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是开张圣听的目的,而“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分别用一个“以”字将上下句连接起来,所以①②③应连读,④⑤⑥应当连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两个大分句的关系是并列的,因而③④之间可以停顿。教师在范读时要传递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在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也可用默读让学生静静体会文言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时,默读更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默读之后,最终学生就能流畅地背诵出来了。

5.小说教学

教师在教授小说时,更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永恒的回味。如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小说的部分是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咽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在范读时,要尽量体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用心读好这一句话,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一定会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心灵世界,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最精美的语句,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等,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体味,再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第11段,一方面加深印象,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培养语感。教师通过朗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之中。烈日和暴风雨同样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学生自然而然地同情起祥子悲惨的命运,憎恨坐车人的冷漠无情……

三、结语

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加强记忆,并有益于健康。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会给人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的教学,还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融入学生最真切的感受,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用法;释义;句式

古汉语中的“诚”与“坐”用法颇为复杂,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用法。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把握文章中的词意、句意及文意,就中学文言文中常见的“诚”与“坐”谈点粗浅见解。

首先,“诚”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句中做连词,可译为“如果”“果真”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现在如果把我们这些人冒充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该有很多的人响应了。

2.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赤壁之战》

――现在将军如果能够派猛将统领几万士兵,同刘豫州同谋协力,打败曹操的军队就不成问题了。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就一定高兴的见我。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果真像这样,那么霸主业绩可以成就,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国如果能够同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愿意把见方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献给楚国。

二、用在陈述句中做副词,表肯定,可译为“的确”“确实”“实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的确怕遭到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已叫人把宝玉带了回去,现在已经走小路秘密地回到赵国了。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如天,诚不为过也。(《原君》)

――古代天下的百姓爱戴这些君主,把他们比如父母,比拟为天,确实是不过分啊。

3.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你干得确实痛快,可是我们太守的冤还没有昭雪,还是没有用。

4.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跟他硬拼的。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6.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7.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8.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

三、有时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粘在代词之后,表不虚伪,可译为“真实(的心意)”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天帝被愚公的真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我真心愿意同你互敬互爱到老死。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中山狼传》)

――你的恩情就像使死者复活,枯骨头长肉那样,我怎敢不努力献出龟蛇那样的真心呢!

其次,“坐”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作介词。可以理解为“因”“因为”“由于”“为了”“因……犯法”“因……受牵连”等

例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或“为了”)喜爱枫林的晚景,经霜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

2.坐是,两者弗获相同焉。(《甘薯疏序》)

――因此,一般认为不同地区的作物就不能够互相引种了。[“坐”“因”和“是” 连用,可译为“因此”。]

3.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三国志・潘夫人转》)

――后来事情暴露,因受牵连而死的有六去人。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二、做副词。如果用在动词前边,表示时间的迅速,可译为“立即”“顿时”

“马上”等;如果它和“见”“看”连用,可译成“眼见”“即见”。例如:

1.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坐”有“顿时”“遂”的意思。

2.观进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韩愈《石鼓歌》)

――“坐”和“见”连用,含有“即见”的意思。

3.六出花飘入户时,坐看修竹变玉琼。(《太平广记》)

――雪花飘时,眼看竹子变玉枝。[“坐看”即“眼看”。]

除此,作副词用时,有时还含有“不劳不动”“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例如:

1.坐观成败、坐享其成、坐享渔利、坐视不救、坐以待毙等成语中“坐”

字,就含有“不劳不动”的意思。

2.胡为坐自苦,同悲仍抚膺?(《白居易・反鲍明远》

――“坐”:白白地。

三、作动词用

例如:

1.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 :古人席地而坐,指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席子放的不端正,不坐。

2.项王未有一应,曰:“坐”。(《鸿门宴》)

―― [词义同例1]

3.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副使有罪,(你正使)当连同犯罪。[“坐”:犯罪]

四、“坐”通“座”

例如:

1.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 前一个“坐” 是动词,词义同现代汉语中的“坐”;后一个 “坐” 是“座” 的通假字,“座位”的意思。

2.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 “坐”通“座” ,座位。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诚宜开张圣听范文第5篇

综观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预测2014年仍以选择题为主,常见的问法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解释有误(或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直接解释词义。

【重点虚词】

一、之

1.作代词。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需要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作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作结构助词,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如: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四、于

1.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从”“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4.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真题解析】

1.(2013浙江丽水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解析】这是辨别虚词解释正误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虚词。C项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远指,相当于“那”。答案为C。

2.(2013浙江温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 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A句中的“之”作代词,指《小石潭记》;B句中的“之”作动词,解释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词;D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为D。

3.(2013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 百姓多闻其贤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组中的“之”分别作动词(去,到)和助词(的),B组中的“而”分别表示修饰(地)和转折(但是),C组中的“为”分别作介词(向)和动词(行为),D组中的“其”都作代词,指代人。答案为D。

4.(2013四川成都卷)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A组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B组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组第一个“为”解释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解释为“替,给”。D组中的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答案为D。

【备考策略】

一、根据句中位置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它的意思、用法常常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处于句首、句中、句末时,其意思、用法就有不同。如“乎”用在句尾时常常作语气词,或表疑问语气,或表反问语气,或表揣度、商量语气,或表感叹语气等。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乎”用在句中时,相当“于”,可译为“在”“对”。例:“吾尝疑乎是。”又如虚词“夫”“盖”用于句首表示发语词。例:“夫战,勇气也。”

二、根据固定词语推断

还有一些虚词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形成固定的用法,也具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借此来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如“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何”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者……也”连用,表判断语气,解释为“……是……人”。“为……所”连用,表被动,可译为“被”。

三、根据前后词性推断

有一些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前后词语的词性,去推断这个虚词的用法。如“而”作连词表并列关系时,它们前后词语的词性、结构都一样,前后词语可以对调位置,意思不改变。

例:“黑质而白章。”由“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如当“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则作衬音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怅恨久之。”当“之”用在表示地方名词之前,一般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等。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之”用在动词之后,一般作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例:“择善而从之。”

【牛刀小试】

1.(2013山东临沂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2013福建泉州卷)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013广东湛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①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徒以有先生也

D.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②聂政之刺韩傀也

4.(2013湖北荆门卷)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且焉置土石

B.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

C.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水落而石出者

5.(2013湖北黄冈卷)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6.(2013浙江杭州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相关期刊更多

机器人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全球定位系统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