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有三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好!
风停,雨静。穿过时光隧道,我终于见到了您。我真的想和您同行,我有很多话想跟您说,请容许我慢慢道来。
近来,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文,三怕周您。我就觉得很奇怪。他们怕奥数怕英文,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很困惑:他们为什么要怕您呢?莫非是因为您的文字太尖锐,他们不喜欢您直刺现实的文字?尖锐一点不好吗?我不懂,真的不懂。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很喜欢您,喜欢您冷峻的文字,喜欢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喜欢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语一词,铿锵有力。我喜欢您的率直与坦然。
如今的社会,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似乎在减少,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一样正直的人啊!我想和您同行,一起直面人生!我需要您做我坚强的后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听说有些地方的教材禁止选您的文章。知道这个消息,我是多么愤怒啊。那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入选教材,难道是因为中学生怕您吗?您的文章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啊,也可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不过呢,您也不要难过,其实您有很多“铁杆粉丝”的,比如我,嘻嘻……我没有骗您哦!还有呢,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喜欢您的作品呢!您的文字就像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还有啊,我十分敬佩您那种针砭时弊、勇于解剖的精神。您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毅然放弃学医,走上了文学之路。我想当时肯定没有几个像您这样有勇气有魄力的人吧!不过,我坚信:您那尖锐冷峻的文字一定唤醒了不少国人。在那个昏暗的年代,有您真好!我愿与您同行,倚笔走天涯!
对了,偷偷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哦。其实呢,我也很喜欢文学,我想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作家,像您一样。我很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地写点东西。我都写了几千篇日记了,也是记录一些时事的。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要把它们编成书,您千万不要笑话哦!
呀,糟了,快下课了。我得先遛了……拜拜。
此致
敬礼
您的“粉丝”
关键词:乐于;敢于;勤于;善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05-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一、激发质疑兴趣,促使学生“乐于”质疑提问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提问,教师就必须首先想法培养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这是因为,质疑是人的思维发展变化的导火索,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它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原来的潜在形式变成活跃状态。我们说产生疑问,这里的“疑”是“问”的条件,“问”是“疑”的结果。正如亚里士多德先生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记得我在讲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个章节时,一上课,我先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甚至是两位数、多位数,我悄无声息地根据其内在规律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然后一一告诉大家答案,当我们师生共同验证了我的判断是否正确之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疑惑老师的表现,质疑并提出问题,老师是用什么办法来判断一个数甚至是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由此可见,教师事先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发问的良好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高兴地“乐于”提出问题,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克服心理障碍,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问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恰好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一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状态中,由于这个时间段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住质疑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他们在质疑提问时往往表现出“三怕”:一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成功而使自己成为大家的笑料;二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打乱老师的教学秩序而被老师批评指责;三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毫无意义而使人看不起。因此,为了使学生克服以上“三怕”心理,随时随地敢于质疑提出问题。首先,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努力克服消除这“三怕”障碍,鼓励他们要勇于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那些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提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个别提问,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由于紧张而说不清楚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在课外继续补充提问;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先把问题写成文字,然后再念着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设计教学程序,通过环环相扣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诱导,以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认真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上课后要提出的问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善用多个感官,促使学生“勤于”质疑提问
1.通过多思多想来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对眼下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将眼下问题进行转化,进而学会提出新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节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考虑为什么要先通过“通分”然后再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学生就会提出“能不能把分数化成同分母,然后再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个问题,并想法解决这一问题。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对问题多思多想,学生就一定能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2.通过多说多练来启发提问。我们都知道,人的语言是人的思维载体,是人的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说和练的机会。通过多说多练,来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3.通过多做多动来掌握提问。小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源泉。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和锻炼,进而提出并掌握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用一枚图钉和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角的模型,然后用手转动两根硬纸条的其中一条,即角的一条边。
四、掌握提问技巧,促使学生“善于”质疑提问
我们知道,提问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方法,以促使学生善于提问。一般来说,提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趣问法。也就是把问题趣味化,通过有趣的活动把要问的问题引出来,从而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2.追问法。也就是在某个问题有了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后,我们顺着它的思路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形式上一再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也就是根据所讲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是“难道……?”
4.类比法。也就是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
――编者按
读诗如识人,一首陌生的古诗词好比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它,理解它?这里,我们就拟从识人之道的角度来快速解读古诗词,从而准确、高效地赏析古诗词。
审眉度目看诗题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初见陌生人,直视对方的眼睛,便可从他的眼神中窥出其心情、性格之一二。如明眸善睐者多半活泼天真,目光忧郁、躲闪者大多胆小内向;眼光柔和的人,基本感情深浓;眼光凶狠的人,一般意志坚强,为人狠毒。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即古诗的眉目,如识人一样,要快速读懂一首诗,最快捷的方法是认真审读标题。一首诗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及主要表现手法等。仔细揣度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有助于快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为解答问题找准方向。如《鹊桥仙・七夕》(湖北高考卷),从标题“七夕”即可推测此诗可能写牛郎织女或远离恋人的相思之苦或相逢之乐;《访隐者》(福建高考卷)应该写的是到山林访隐者时的见闻,表现避世脱俗与隐居之乐的。
许多古诗词,一“眼”便识得诗情,答题时许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为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设题: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江苏高考卷)此诗题为“送魏二”,从题目可推知是一首送别诗,十有八九是表达离情别恨的,所以此题不难迅速明白“醉别”是因为不舍分别而借酒销愁;送别本已让人感伤,“江风引雨”(“入舟凉”既是生理之“凉”更是心情之“凉”)更是渲染出一幅凄风冷雨的场面,自然烘托出送别之人内心的悲凉。(参考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可以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聪明的考生应学会审度题目,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标题中寻找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慧眼识“诗”,即刻把握诗情。
窥足视尾读注释
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你一眼就可以看准的,何况有些人比较有城府,会伪装,如果你看他的眼神内容太丰富,觉着揣度不准他的心思,那你就要学会从不经意的细节处识人。藏得再隐蔽总会露出马脚,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诗歌后面的注释看作是“马脚”与“狐尾”,你若细心留意了,也许在揣摩之间就恍然认清了此诗的“真面目”。如安徽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此诗标题“岁暮”,即一年将尽。是感伤岁暮万物凋零还是憧憬来年新希望?抑或是感慨时光易逝,年岁已老?看“眉目”是无法揣摩准确的。如果细读注释,便会发现:“客居”四川,依中国传统,客居之人岁暮必然思归念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三州都在四川,说明此时山河破碎,“客居”自然也是在逃避战乱,诗人一定感伤于飘零之苦与国破之痛,此“壮心”一定与复国有关。
古诗鉴赏题的注释往往有三类,一类是对作者生平简介或者创作背景的补充,一类是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的解释,一类是对难解字词的解释。尤其是前两类,对于我们准确读懂诗情,甚至是准确答题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做题时如果能敏感地领悟到注释传达出的有效信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言观行品诗句
看眼、窥足、视尾固然是短时内识人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眼前一个陌生人的内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恐怕就是闻其言,观其行了。言为心声,行为心迹,言与行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和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中那些议论抒情的词与句就像一个人直接流露心声的“言”,而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能反映诗情的一举手、一投足。所以,要彻底读懂考场中的这个“陌生人”,就要抓住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或表明态度的词句,细细品味诗中的一系列意象。如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直接流露情感与态度的词句是最后一句,“无奈”“思家”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最后,我们按上述三个“识人之道”来综合解读下面这道诗歌鉴赏题,就会发现,识人之道也是赏诗之道。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首先看“眼”――标题“咏素蝶诗”,应该是咏物诗,表现手法一般是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蝶,让人想到春天蝶舞丛中的生机;素,即白色。
再窥“足”视“尾”――注释,从“恃才傲物”可知“素蝶”之“素”传达出的应是“高洁”之意。
最后察“言”观“行”: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态度的词有“随”“避”“幸”“欲”,流露出对“绿蕙”“ 嘉树”等的喜爱,对“雀”“风”的厌恶;意象“绿蕙”,由成语“蕙质兰心”可知蕙与兰均为香草,意象“青薇”,自古就有伯夷、叔齐拒食周粟采薇的典故,由此可领会首联应是表达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颈联中的“花”“树”与尾联中的“芳华”“嘉树”这一系列相似意象都流露出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之情。而首联中的“雀”与颔联中的“风”,应是指注释中的“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中的“小人”或黑暗势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9-0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槌龇⒌悖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因疑而问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或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2.教给方法,让学生持"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3.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提问。
4.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4.1 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