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课文四年级

观潮课文四年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观潮课文四年级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朗读所遵循的原则

情境创设要遵循“六性”。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创设要求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这是情境创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说是一次失败的无效的情境创设。

2.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情境创设要尽量生动有趣,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相反,如果创设的情境枯燥乏味,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从学生身边生活着手创设情境,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境创设的问题性。让问题贯穿情境的始终,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5.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情境创设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简单可行,尽量做到“低成本”。如果为了创设相关情境,而花费了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势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是行不通的。比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如果组织学生都去钱塘江观潮,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6.情境创设的情感性。情境创设要表达真情实感,不可矫揉造作,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朗读在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运用

我们主要从导入环节、过程环节、评价环节以及延伸环节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有三种,在运用的时候,可以依据课文题材灵活创设。

(1)视听感受。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过钱塘江观看大潮,教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通过另类的“观潮”,虽没有亲身观潮的那种真实刺激,但是也可以体会到潮来时的那种景象,满足教学需要。

(2)语言导入。例如,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通过课文的导读,学生既回顾了旧知,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3)综合导入。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通过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很快就沉浸其中,情感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2.过程环节。在过程环节,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策略,它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配乐朗读、图画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

(1)小说、故事类。学生大多数对这类体裁兴趣浓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故事画面,抓住学生兴趣,还可以播放视频短片,更好地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感受。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通过生动的故事描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牢牢地抓住了。

(2)散文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图画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在进行《荷塘月色》这篇课外阅读教学时,通过播放音乐,学生很快融入到情境之中,对于体会作者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3)古诗、诗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采用配乐、示范朗读、展示画面等方式。部分带有乐谱的,可以让学生直接聆听。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通过示配乐示范朗读,展现画面,学生都能够陶醉其中。

(4)剧本类。可以放手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比如说《半截蜡烛》一文,学生表演的欲望强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也很好地展现出来。

3.评价环节。在朗读评价上,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坚持以鼓励性、积极性为主,评价及时。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帮其改正。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很好地提高了朗读效果。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第2篇

一、视频再现,培养观察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深深的中华民族印记的学科,他的作用绝不只是教会学生识词断句、语言交流,在那几本薄薄的教科书中,凝聚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灿烂文化,是无数年源远流长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数不尽的大好河山,更是学生遥望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所限,虽课文中不乏文豪大家的名作,其描写不可谓不精彩,其叙述不可谓不详实,但,毕竟只能给学生以间接的观感,单凭想象,学生不能体会“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也不能领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

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上课前在网上找了一个与课文内容颇为贴切的钱塘江大潮视频,开课后,我先让学生拉上窗帘,把音响的声音调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深切体会带了什么叫钱塘江的“宽阔”,什么叫“闷雷般的响声”,而在大潮飞速移动过来的过程中,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描写是多么贴切,在仔细观察每一句文章中语言对应的景象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章的体悟。

让学生“亲眼”观看课文中描述的画面,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文中描述的情境,领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值得实践。

二、网络共享,丰富课堂内容

在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名作节选,或是描述一些景致的局部美景的文章,在学习这些课文时,由于不能观其全貌,难免会使学生生出意犹未尽之感,而且由于篇幅所限,难免有一些必要的关联或补充不能进入课文,使得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文章含义,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自然会有所缺憾。而于此时,若能善加利用信息技术,给文章添加适当的旁白,做出合适的补充,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到学科的灵活多变,对语文少一分枯燥乏味的印象,还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含义,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十八课《颐和园》时,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对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讲了颐和园建造的历史背景,讲了颐和园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对这个号称“万园之园”的庞大建筑群的景仰之情,然后又描述了颐和园如何由辉煌走向没落,最终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的悲惨遭遇,如此一来,学生对颐和园的印象不再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花园”,在诸多传奇的故事中激发了对颐和园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课文时自然全神贯注,不需教师约束,而在授课时,我甚至放了一M颐和园的复原图,辅助学生想象园中美景,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网络共享,其优势在于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却能“知天下事”,在过去,想要做到丰富课堂内容,实非易事,而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师当敏锐捕捉到变化带来的优势,适时运用到课堂中来。

三、多元积累,促进主动学习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学习毕竟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引导,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能力,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绝非正道,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积累基础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人的天性常常是好玩恶学,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更是如此。欲使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绚丽多彩的信息网络内容则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若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必能事半功倍,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四课《火烧云》时,课前预备了很多火烧云的图片,并嘱咐学生带上字典。上课时,我让学生先将课本合上,放在一边,专心欣赏幻灯片,在片子放完后,我给学生留了个小任务,让他们开动脑筋,借助字典,描述自己眼中的火烧云,学生正处于对火烧云美景的震撼中,对于写出自己的感想兴致勃勃,为了准确生动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悟,专心翻看字典,寻找合适的词汇。最后,我又对学生说,想不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一美景的,学生皆感好奇,专心阅读课文,同时在对比自己所写语句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作者的一些精妙写法,为自己之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5―01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景物”为主题的小组交流活动,那么小学生在对家乡景物特色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萌生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怀。此外,“语文园地”中设有的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等框架中存在一些名言警句等内容,那么小学生在对本单元某篇课文进行学习之时就可以参照这类资料,达到充实自身语文文化底蕴的学习目标,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与强化。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追问;文本;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50-01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载体,而且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语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追问。这种追问,不同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的简单追问,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的、发自内心地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那么,追问文本该从何入手呢?

一、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

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入手,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如此一来,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解析和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定然会更加深刻。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那声音山崩地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追问:“这段话描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会发现,这段话在用词上非常有特点,作者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成语,并采取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潮来临时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人一种非常真切的感觉。这样,通过对文本中用词的追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仅更近了一层,而且对如何准确地用词语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真正习得文本内容的精髓,教师主要采取了对文本中的用词特点进行追问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对词语就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能逐渐学会迁移运用,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追问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的。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为课文增添色彩,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人物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追问,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教育。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对于一个历史故事来说,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让学生想想:“晏子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读课文,对晏子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通过“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国盗贼”等事例中晏子不卑不亢、随机应变的各种语言以及行为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晏子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的品质,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对晏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推动了深层阅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追问。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追问文本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不一样,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进行描写的,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所流露出的情感的理解。

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教W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作者主要对翠鸟的外形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并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读者读了以后也会更明白。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方法,也为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关于翠鸟外形描写的学习上,教师主要采取了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追问的方法。如此一来,在追问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文本的表达方式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第5篇

为了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让学生有米有法,于是我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我发现,其实每一单元的作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是每一单元的延伸,是对你这一单元写作方法的运用和拓展。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即使写出的作文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无从下笔。因此做为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如下几点:

一、在课文中找方法,学会仿写

就拿四年级上册来说吧,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奇观,其中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雅鲁藏布江,大榕树,火烧云,四种自然景物,并且运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将自然界的神奇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次习作写写你所浏览过的自然景观中借鉴和使用。通过《观潮》我们知道了写游记类的文章应该注意写作的顺序,就像作者在写观潮时就按照事情发展变化来写,交代了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不同情景,而这三部分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详有略,抓住潮来时的描写来反映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鉴运用。再比如第二单元中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往爬的。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介绍爬山虎,所以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们,你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写写牵牛花,蒲公英,从不同侧面来进行介绍,来进行观察,这样第二次习作写观察日记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在书中我们可以借鉴的还不只是写作方法,还有一些好词佳句,因此在文中找方法,学会模仿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方法有了,我们就要开始找米了。就拿第七单元习作成长的故事为例,孩子大多数会告诉你写事应该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法会可是却无事可写,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不能说出一件自己成长中发生的事,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只能请别的同学来启发启发他,教师提出习作的主题及写作范围,在设计精彩的导入进行引导,激起孩子们交流的兴趣,也可以针对于一个问题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不但可以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还拓展写作的思路 ,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积累了这么多的事例,我想那些不会写的同学现在应该也可以下笔了。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现代经济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