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伦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达成共识的最好途径当然是对话商谈。在政治领域,如果通过对话协商达不成共识,或一时达不成共识,便只好通过表决而达成协议,其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就是多数人原则。但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不能说多数人的观点一定正确。在伦理语境中应用伦理学不能仅局限于达成道德共识,它还有责任使今天少数人的观点成为明天多数人的观点。启蒙伦理学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在启蒙之前,西方多数人虔信基督教,启蒙伦理改变了人们的共识,从而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应用伦理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达成共识,还在于改变人们的共识。
伦理委员会的对话、协商和应用伦理学家的讨论应遵循平等对话的原则进行。但不能说应用伦理学首先须确立对话交往程序。民主对话的程序是现代民主文化中业己存在的,应用伦理学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对话程序,对话程序不属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民主文化,许多人仍不习惯遵循民主的对话程序,这是另一回事。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学者之间能否进行有成果的对话,关键不在确立程序,而在学者有没有民主的真精神: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坚持通过说理去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有倾听不同声音的耐心,有和观点不同的人友好相处的气量;发现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合就不和别人交流不好,借政治势力攻击不同观点则非常恶劣。
有程序不见得就有正义、人权。美英政府在国内能很好的遵守民主程序,从而能较好地维护本国的正义和人权。但在国际上未遵守民主程序,未把民主原则、精神贯彻到国际事务中。因为他们的民主德性还不够(即只有在国内尊重人权的德性,缺乏在国际尊重人权的德性)当代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进步较快,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程序,但我们在保障人权、维护正义方面仍然很差,就因为很多人不具有正义德性,缺乏民主的真精神。在应用伦理学研究中,情况是类似的,重要的不是程序,不是说不需要程序,程序是必要的,但有程序不见得就有高水平的应用伦理学。能坚持说理,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声音,有尊重不同见解的肚量,自然能和持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平等对话,无需专门研究中立的对话程序。
如果坚持认为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当代形态,认为当代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是道德哲学的根本转向,又坚持应用伦理学首先要确定一套对话程序,且认为应用伦理学惟一的任务就是达成道德共识,就很容易再退回到把哲学伦理学归结为语言学的路子。确立学术对话程序是简单的事情,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成效地达成共识,就必须再去研究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这些学问告诉我们如何在论辩中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避免论证错误,如何辨析各种语词的运用,避免歧义,避免种种无意义的争辩,排除对话商谈中对语言和逻辑的误用,从而提高对话商谈的效率。如果应用伦理学惟一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话商谈而达成共识,那么最好退回到西方30、40年代的元伦理学研究,即专注于对种种道德语词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但应用伦理学不能退回到元伦理学。
把应用伦理学的主要任务归结为确立一套中立的对话程序,似乎要求应用伦理学对各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保持中立,这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罗尔斯要求政治对一切“综合性信条”(comprehensivedoc-trine)——即哲学或宗教信条——保持中立,政治应努力这么做,但政治也不可能严格中立。应用伦理学则根本不可能对一切信仰都保持中立,应用伦理学研究者不可能不带任何哲学观点去参与对话商谈。人的道德信念与宗教信仰或哲学信仰休戚相关,伦理学必定依赖一定的哲学信仰。信仰不同者研究、建构的应用伦理学必然不同。
如果应用伦理学的惟一目标就是达成共识,那么其作用就微不足道,不值得任何人去研究。达成共识大约不会仅指在伦理学家圈子内达成共识,而指在整个社会达成共识。研究应用伦理学的人占人口的比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应用伦理学家也很难施展论辩技术在任何委员会和论坛上有效说服所有其他人,如果最后不得不通过表决而达成共识(这是共识论者不得不承认的),那么应用伦理学的作用就会被彻底淹没。
2应用伦理学的双向反思
应用伦理学不能承认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流行的就是合理的。谁在领导今天的潮流?政治家、金融家、资本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经济学家、科学家在领导潮流,他们在领导潮流时是受一定价值观、道德观指导的,但他们一般不对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反省。
哲学家似乎无法领导潮流,因为哲学是“密纳发的猫头鹰”。但哲学有其批判作用。应用伦理学应发挥哲学的批判作用。著名应用伦理学家辛格(PeterSinger)说:哲学应该质疑一个时代所取的基本假定。针对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想法,进行批判的、谨慎的透彻思考,……乃是哲学的主要任务,而哲学能成为一种值得从事的活动,原因也即在此。
应用伦理学需要一套对话程序,实际目标之一应是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立法提供依据。但应用伦理学不止于此,不能成为顺从公共舆论的应声虫。应用伦理学不仅应为制定公共政策和立法提供依据,还应为改变公共政策和法律而努力。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己整合了巨大的人类整体力量,如阿培尔(Karl-OttoApel)所言,人类的集体行动己具有星球性的效应〔3〕。如此巨大的集体力量如果运用得不正确,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核战争的破坏和全球性生态破坏)。对人类集体行动的反思正是应用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反思集体行动势必要求反思集体意识和现行的法律制度。
应用伦理学不是学术精英思想上的孤芳自赏,它必须介入现实生活,影响公众,就此而言,它必须通过对话、商谈而影响公民社会的道德共识。但就它仍隶属哲学伦理学(而不隶属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而言,它不能承认凡共识都是正确的,它不得不常常反思共识,以便改变共识。反思者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反思不是心灵”白板”的反思,而是持一定思想观点的人的反思。抱持现代性思想,对当今现实便歌颂多于批判,对中国的态度便是:批判前现代的东西,歌颂现代的东西。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者,对现实的批判会多于歌颂。观点、立场不同,批判旨趣、批判对象和结果就不同。
应用伦理学必须进行双向批判:既要反思、批判现实和潮流,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在批判反思现实和时尚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思想前提。双向批判有两层意思:①在批判现实和潮流(包括反思大众旨趣、公共政策、政策法规、科技应用等)的同时,批判反思引导潮流、形塑现实的思想观念。②反思者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而引领潮流者往往不反省自己的价值观)。易言之,应用伦理学一方面不承认“凡是流行的都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不认为有什么不容修正的万古不变的教条。
如“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是今日的现实和时尚,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合理的。实际上,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可持续的〔4〕。又如自由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正风行全球正引领着潮流,形塑着现实,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是不可修正的真理〔5〕。
当然,应用伦理学只是公共论坛和公共领域中的一种声音。研究者可摒弃相对主义,执着地相信自己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但他们应该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当自己的声音只是少数人的声音而未能影响公共政策和立法时,他们必须耐心地等待,去争取使自己的见解成为明天多数人的共识,而不能为扩大自己的影响采用激烈的行动。
3应用伦理学之“应用”
自古以来,伦理学就是实践性的、应用性的,为什么还要在“伦理学”之前冠以“应用”二字呢?这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应用伦理学兴起之前西方伦理学的状态有关。那时的伦理学就是分析伦理学,这种伦理学主张专注于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并特别强调伦理学不应介入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是在反叛这一伦理学传统的过程中兴起的。分析伦理学早己丢弃了伦理学直面现实的古代传统,为突出自己积极介入现实的特征,应用伦理学才特别强调自己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但当代应用伦理学并不是向古代伦理学的简单复归。古代哲学与科学不分,科学包含于哲学中,哲学家的思辨己足以判断各种生活情境中的善恶是非。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使生活情境极度复杂化,古典式的伦理学研究和思考己无法直接帮助人们判定特定情境中的善恶是爿非如克隆人的对与错,现代生殖技术导致的伦理道德问题,网络世界的是是非彳非等等。伦理学必须与各种实证科学对话交流,才能进而判定善恶是非。伦理学如果不愿重新回到象牙塔中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而保持其实践性,就必须与各种实证科学对话交流、交叉渗透。伦理学一方面要向实证科学学习,一方面要反思、批判实证科学的价值导向。正因为今后的伦理学必须坚持这样的研究方向,所以说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是道德哲学的根本转向。
程序论者和共识论者强调,应用伦理学不应再关注善观念的表述,而只须通过论辩、对话、商谈去达成共识。然而,“什么是善?’(whatisgood?)和“什么行动是正当的f(whatactisright?)这两个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伦理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善与恶之间的界限不是截然分明的,不能简单地将人一分为二:善人和恶人。但应用伦理学不能淡化对‘善”观念的研究。任何时代都不可能不注重区别善与恶,“没有善恶的选择就没有道德可言对善观念的关注,就是对价值的关注。伦理学若淡化对价值的关注,就放弃了自己的根本职责。伦理学若不研究价值,就只能顺从经济学和其他实证科学的价值导向(实际上,当代中国社会的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学定义的,即经济増长就是善,善就是经济増长)。应用伦理学必须与实证科学交叉渗透,并不意味着它将丧失其思想的独立性,它只有保持其思想独立性,才能保持其批判性。应用伦理学只有坚持了自己的批判性,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导向。批判性的、总处于自我反省中的价值导向应成为伦理学价值导向的根本特征。
1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道德两难”案例这是应用伦理学实施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因为“两难”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两难”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两难”案例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突出主题,使学生能够在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对某一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讨论。例如,我们在讲“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模式”这一部分的时候,曾经引用过2008年发生的“交叉换肾”案例。两个家庭,两个医院,换或是不换,生命攸关而又左右为难。通过展示相关案例信息,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两难选择的具体情景。在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讨论之后,介绍两家医院各自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关于程序正义的深入思考,指出伦理委员会是解决“道德两难”问题,形成道德共识的可行的途径。这样,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案例的思考中掌握这本部分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融会贯通地理解相关知识。
2精心设计问题,提前布置准备
选择好“两难”案例后,任课教师要结合案例情景,提出和设计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展开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强调价值性和开放性。价值性强调的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开放性强调的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道德两难”问题的“难”就难在我们会面临两种完全相反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会遇到一些道德原则的支持或反对。比如,关于“克隆人”的讨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能找到相应的论证,讨论会触及“人究竟是什么”“人类道德的支柱是什么”以及“对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因此,与其他的教学案例相比,“道德两难”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对“道德两难”案例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问题的布置应提前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在这一次课结束之时,布置下次课将要讨论的“两难”案例及其问题。
3分析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两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观点在这个环节碰撞,思想在这个环节交流,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个环节得以提升。分析讨论能否圆满成功,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冷场往往是这一环节遇到的最大障碍。讨论冷场现象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因———兴趣不足,更有来自教师的外因———方法不得当。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没有提前阅读课前布置的案例相关资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应用伦理学课堂上,要想克服“冷场”现象,教师除了在前两个教学环节加大投入,唤醒、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外,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在此环节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通过巧妙安排,适时鼓励,营造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的活跃的辩论环境。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天空行马,远离主题,保证讨论沿着既定目标进行。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辩论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积极分子间,其他同学要么是没有准备要么是懒的发言而只是倾听,坐享其成。因此,通过提交个人课前准备资料和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记录发言次数等方式,考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之成为判定课程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外在激励手段。
4归纳总结,梳理问题明确思路
由于“道德两难”案例的复杂性,辩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同的道德原则在面对“两难”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抉择。所以,无论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以从我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中找到相应的道德理由。对“道德两难”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道德争议所涉及的所有道德依据,学习如何在道德判断上进行理性讨论。这种解决“两难”问题的对话程序,是应用伦理学所必需的,也是学习应用伦理学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叔本华说过,伦理学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论证。应用伦理学所提供的是开放的辩论平台,所直面的是“道德两难”,所寻求的是“道德两难”的解答方案。因此任课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全面总结,虽然这种总结不一定能达成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这个归纳过程的本身可以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明确思路,掌握达成道德共识,走出伦理困惑的解决方案。“道德两难”案例教学带领学生直面道德冲突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在思考、解决冲突中掌握伦理知识,提升道德认知能力。
二总结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3个大专班共160人同时开展基础护理实课,每个班5位老师进行分组带教,每位老师带教10~12人。共计24次实验课。
1.2方法
(1)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护生则要求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验课也要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带教教师。每次实验课前对1~2名护生提问或鼓励其主动陈述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护生的回答给予指导纠正。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验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2)设计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给护生,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基本情况、护生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之前对护理专业与伦理学的认识及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共计28个问题。收回后进行统计,以检验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生对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115人(7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教师护理伦理学知识水平及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将护理伦理学知识结合到基础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
2.2护生实践课前、课后对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基础护理操作中的认识
上实验课之前与之后对回答问题“是否应把伦理学知识与护理操作结合起来”的情况作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实践课前、后对是否应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结合起来”卡方检验结果。
上实践课 有必要结合 无必要结合 合计
前 147(91.9%) 13(8.1%) 160
后 157(98.1%) 3(1.9%) 160
合计 304 16 320
注:X2=6.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可以确定护生在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践的过程中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又使护生学会正确使用伦理学知识;强化了护生的道德观念,使护生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结语
(1)护理学基础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工作中运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每一个专科护理都必须在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未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护生在校的基础护理实践课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合理渗透到基础护理实践中,改变护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方法,增强了护生对护理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使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学基础实践相互促进。
(2)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2]。在带教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校大专护理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的3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4名,女生286名;年龄19~22(20.45±0.70)岁。
1.2教学方法
1.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做好下列准备工作:①确定TBL的分组方式;②制订学习目标,选择课外学习资料,设计讨论的案例和问题,并完成教案的书写;③制订同级评分内容和学生自我评价内容,确定个人成绩的评分方式;④准备TBL的教学用物,包括个人测验卷、小组测验卷、小组牌号、答案牌(人3、(:、0、£)、答题纸;⑤向学生介绍TBL教学流程及其优点,鼓励其转变学习观念。
1.2.2TBL分组
根据TBL小组人数的要求(一般5?7名一组)和现有教室座位的特点(5个固定座位连为一排),确定每个小组5名学生。为方便组员面对面环绕讨论,座位安排采取前后排座位2+3名、3+2名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素质能力,包括学习态度、改变传统被动学习方式的意愿、对人与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5个方面,每项1~5分,1为很差,2为较差,3为一般,4为较好,5为很好,根据得分进行高至低排序。如1班分为24组,则按照1、2……24、24、23……1、1、2……24如此循环的方式,将学生分为24个小组,使各组学生素质能力尽量相近。每组由组员共同协商,选定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自学活动。
1.2.3 教学设计
本学期护理伦理学总学时为20学时,选取其中的临终关怀伦理、安乐死伦理共4个学时,进行TBL教学模式的尝试。授课教师提前一周发放相关的学习金料和讨论案例,并告知下节课的自学目标和纲要,要求正式上课前组内成员根据案例和学习纲要进行自学活动。例如讨论案例1:面临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种种困境,你认为哪项(提供选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如何解决?然后,由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最终做出选择,并写出原因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再如讨论案例2:提供1名晚期肝癌患者的病例,小组成员针对是否给予其安乐死或临终关怀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个人测验、小组测验、小组应用性测验及教师点评,每次课时2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
1.2.4评分方式
TBL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组内成员进行4个方面的同级评分,包括课前参与小组预习的积极程度、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小组活动的表现、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共分5个等级,各等级分值为23、24、25、26、27分。每名学生只对小组其他4名成员进行评价,不进行自评。每个人的同级评价得分为小组其他4名成员对自己评分的总和,介于92?108分之间。得分为92~95分表明参与度及对小组贡献程度很差,%?99分为较差,100分为一般,101?104分为较好,105?108分为很好。个人最终得分=个人测验的平均分+小组测验和小组应用性测验的平均分x个人同级评价%。
2.结果
2.1 TBL课前学生基本素质调査结果(表2)
2.2课堂测验得分情况
临终关怀伦理和安乐死伦理这2个单元的小组应用性测验得分分别为(52,72±2.00)分和(52.94±2.14)分。课堂个人测验和小组测验得分情况见表3。2.3同级评价得分情况同级评价得分为93-108(99.97土2.30)分。其中,92?95分14名(4.5%),96?99分90名(29.0%),100分103名(33.2%),101?104分93名(30.0%),105?108分10名(3.2%)。
2.4个人最终得分情况
310名学生个人最终得分为75~94(84.83±3.37)分。其中,低于80分者14名(4.5%),80~84分者117名(37.7%),85?89分者156名(50.3%),90?94分者23名(7.4%)。同级评价得分与个人最终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r=0.583,P=0.000)。2.5学生对TBL的看法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对TBL的看法。结果显示,学生对TBL分组方式很满意者265名(85.5%),一般者43名(13.9%),不满意者2名(0.6%);对TBL学习效果很满意者200名(64.5%),一般者96名(31.0%),不满意者14名(4.5%)。两次TBL课前自学时间为5?180(45.81±13.45)min,181名(58.4%)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并值得花费,129名(41.6%)学生认为业余时间花费多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在20学时的护理伦理课程中,希望TBL教学的学时数为0者有20名学生(6.5%),2?4个学时者195名(62.9%),6?8个学时者92名(29,7%),多10个学时者3名(1.0%)。在TBL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见表4。
3.讨论
3.1 TBL教学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效果满意
学生通过自学,个人测验答对题数在60%左右,与其自评自学能力基本相符。对于同一道题目,经过小组测验的二次讨论,获得了更高(接近100%)的答对率,表明团队学习后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学习单元的要点。在小组应用性测验中,各小组学生能灵活运用论述观点,课堂发言气氛热烈,积极踊跃,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终,个人总体得分平均分为84.83分,说明学生已能掌握该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教学不同,TBL能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对TBL的评价,绝大部分学生对TBL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认为在小组合作能力、学习主动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这与国外研究者的报道一致,学生能更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24],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
3.2 TBL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2.1 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素质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文课程,要学好这一门课,学生要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能主动与他人讨论,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学生对TBL的认可度是其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6],TBL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学生思想保守、不愿意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将会对TBL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了解学生接受TBL的意愿和基本素质尤为重要。在本次TBL教学实施前,以问卷调査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95.5%的学生愿意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其中66.1%的学生意愿强烈,学生在分析能力、学习态度、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较好。针对这种现状,授课教师在TBL实施前深人了解不支持TBL的学生的想法,如有些学生质疑TBL的学习效果,担心小组成绩会影响个人成绩。为此,授课教师重点强调了TBL的优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顾虑,减轻学生的抵抗心理。TBL正式实行后,学生确实能积极配合教学,做好课前自习、课堂测验、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但需注意的是,有41.6%的学生认为TB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压力较大,62.9%的学生希望TBL学时控制在2?4个学时。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进行新的转变,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单元进行TBL教学,让学生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3.2.2科学地进行学生分组
TBL非常注重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的组成方式是影响TBL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要体现公平公正和学生间互助的原则。因此,在本次TBL教学实施前,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在分组时按照优生和差生互补原则均匀分配,绝大部分学生.很满意该分铒方式,对小组有较强的“归属感”,能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在实施TBL过程中,没有成员要求更换小组。
3.2.3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和时间由于每个学习单元只有2个学时,在课堂教学时,个人测验、小组测验和小组应用性测验的内容、题型和题量应慎重选择。在内容上,既要能涵盖该单元基础知识的要点,又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反映学习重点和难点。此外,还必须考虑测验或讨论的内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本次TBL教学中,授课教师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紧密,未出现拖堂、遗漏教学内容的现象。
3.2.4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施TBL教学时,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对于TBL的实施及学习效果至关重要D为此,我们通过以下3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提高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得分比例。在学生个人最终得分的分值比例上,个人得分占10%,小组活动得分占90%,以此提示个人要重视参与小组活动。
只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无机会答题,无形中降低了学习兴趣而使得参与度较低。而TBL的同级评价体现的是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程度,它可激励个人参与团队的讨论活动,还可解除很多学生的顾虑,如优生担心团队得分较低时影响自己的成绩,或因其他同学不认真参与而自己要背负沉重的小组作业。本次同级评价得分显示,仅有4.5%的学生参与度很差;同级评价得分与学生的最终得分相关(r=0.583),能真实体现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学习付出和收获。第三,增加学生自学时间的比例。在课余和课堂时间分配下,学生学习时间与教师授课时间的比例有很大改变。课前完全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间约为70min,占87.5%,而教师除了引导各环节有序进行外,重点点评lOmin,占12.5%。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自学时间和教师教学时间的比例可进行相应调整,但最终要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
3.3 TBL对教师的挑战
工程伦理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与一般的职业道德相比,工程伦理具有团体自律性、伦理专业性、行为规范性以及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工程伦理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推进,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对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危机。一大批工程新领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也带来了全新的道德责任问题[1]。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如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制定的工程认证标准2000提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具备“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以及“对当代问题的知识”。[2]
工程伦理教育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仍然较为薄弱。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实务轻综合素质等倾向;在教学内容上,工程伦理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更缺乏适应高校学科领域或服务行业领域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师队伍方面,主要是哲学、伦理学领域的教师,授课教师既缺工程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又缺乏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现代工程活动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在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伦理认知,形成敏锐的工程伦理意识;在能力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工程伦理情境,掌握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技能,妥善解决两难的伦理困境;在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道德自律,自觉将专业伦理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1. 工程哲学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工程活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客观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工程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论、技术中立论等社会思潮一度主宰人类社会。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时常面临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多重伦理价值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伦理考验。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动中的多维伦理关系、在解决道德困境中应秉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原则要求,成为工程伦理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工程伦理问题
敏锐识别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伦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姜卉认为,工程伦理问题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工程伦理的价值谱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体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3]首先,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义务发生对象”类别多样,包括工程人员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公众、自然环境等,因此,不同类型社会关系所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员与自身专业的关系而言,存在对职业的忠诚问题、是否胜任等问题;就工程人员与雇主的关系而言,存在兼职问题、虚报及谎报问题等。其次,工程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皆存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例如,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综合评估工程项目对各义务发生对象的影响,以价值排序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在实施阶段,应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求,以保证工程品质。最后,具体工程领域(建筑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伦理问题。
3. 工程伦理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是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4]。工程伦理规范从抽象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则、守则和施行细则。一般而言,公众健康、安全与福祉是各国工程专业团体公认的伦理原则。同时,各国或地区还订有各具特色的伦理守则和施行细则。我国台湾地区“中国工程师学会”1996年制订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包括4个层次,如,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工程师对业雇主的责任、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每个层次分别包含2个伦理守则,如,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包括“敬业守分”和“创新精进”;每个伦理守则又分别包含6个施行细则。[5]
4.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现成的伦理规范可以遵循,但工程伦理规范的有效运用还需要工程人员准确理解伦理情境,正确认识与多重“义务发生对象”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和价值冲突,采取一定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进行伦理推理,进而解决工程伦理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伦理模型,如卡罗尔伦理屏风模型[6]、弗里切的伦理决策支持模型[7]、AASCB综合伦理决策模型[8]。国外工程伦理已经研究开发出解决伦理两难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议的划界法(line-drawing)和创造性的中间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伦克(H.Lenk)提出的解决各种责任之间冲突的优先次序原则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伦理教育会议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决策模式[10]。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作为核心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学术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课程。[11]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核心课程,以致工程伦理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功能难以有效发挥。[12]因此,发挥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具体工程专业领域,开发建设融工程学科和伦理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是应用技术大学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建立起完备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是丰富充实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国的现实案例,努力开发针对本地、本专业背景的主题和案例[13];二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案例资源,并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进行选择性吸收。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伦理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工程伦理行为选择的辩论相结合,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学生工程伦理的内化与工程伦理精神养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组设计、计算机模拟、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常用教学方法。
(二)作为教育理念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应紧密跟踪当代工程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大工程观”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理念与内容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当中,提高学生将伦理思想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伦理与专业技术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工程伦理教育,如在建筑、机械、电气等工程类专业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类专业开展信息工程伦理和网络工程伦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等非技术性的课程中,如,将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将工程伦理教育与学生实践实习以及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如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四是广泛开展以工程伦理教育为主题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工程协会等各类社团、开展学术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积极发挥“隐性课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为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学是一门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对从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应积极加强工程伦理学学科建设,为提高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跨学科教学科研共同体的组建。一是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学协同创新平台,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任务,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业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教育跨学科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跨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聘请工程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等。
(四)作为环境营造的工程伦理教育
仅仅依靠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个人道德觉悟和伦理选择能力是无法改变当前工程界伦理现状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将教育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展为全社会工程从业人员,将教育范围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加强专业伦理审查,各工程社团应制订伦理章程、加强专业自律,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环境,传承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积极与国际工程文化对接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三版)[M].丛杭青,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国工程师协会.中国工程师信条实行细则[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12]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