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1.灵活多样的识字课。要让学生能够开开心心地学语言,轻轻松松地识汉字,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充分利用孩子所接触的事物进行识字,或者让儿童进行听故事、说故事、尝试阅读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形、音、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
2.阅读心得交流课。这一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丰富词汇、开发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从各种书报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名著人物点评课。比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2)以“心目中的三国英雄”为主题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3)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4.知识竞赛课。语文实践活动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成语故事、灯谜、谚语、歇后语、对联,以及新闻、名言警句等,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开展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精神和合作能力。
5.课本剧表演课。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适宜表演的课文如《将相和》《西门豹》《奴隶英雄》等改编成课本剧,再交换阅读,看谁改编得更精彩。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排演节目,并且通过竞争正式表演,最后对小演员的表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整个过程巩固并拓展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6.阅读欣赏课。教师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从内容、形式、语言、心得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品评鉴赏,以便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读书的兴趣,其程序为:佳作欣赏――交流点评――积累诵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经验、知识,体验相关的情感,并在实际情境中检验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提供丰富的生活积累。
1.定期进行“焦点访谈”。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问题,而这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2.召开专题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如“看电视、上网等对学生有没有好处?”然后定出正反方,双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文和反方唇枪舌剑,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了性格,各方面素质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古诗文擂台赛。学校如果每学期让每位学生背诵20首古诗词,待小学毕业时学生就会背诵300首左右的古诗词,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形式多样,如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全班集体朗诵等。
4.搞好诗配画和手抄报活动。每学期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诗配画、手抄报等任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绘画的能力。
5.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准备做好小导游。教师根据学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学生爱美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7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教学实际工作,我粗浅的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难点问题分层提出,并加以引导,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轻松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应答能力,向同学们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答案,再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经典古诗文、名著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朗读古诗文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启发学生催人奋进。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本中经典古诗文非常喜欢,理解记忆较快。这种好的现象不能放弃,我引导介绍给学生更多相关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也得到满足了,诵读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时我加以统计,对诵读多的学生予以奖励,进一步刺激学生,使诵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的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但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古诗文中的名句引用的多了,学生作文中也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
2.读古今名著
无论岁月如何改变,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都能魅力永存。这些名著都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之余,我利用活动课,开展了多个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大话三国活动课”等,在活动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讲三国故事,话三国人物,表演三国片段等。这些活动都刺激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不但读了《三国演义》,还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对三国中的人物与个别细节如数家珍,分析人物头头是道。学生通过感受中外名著的魅力,对一些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许多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日积月累,学生词汇丰富起来,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作文语句虽然稚嫩,但却不失文采。
三、制作教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刚升到学生的学生,直观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少必要的语文方面的挂图与图片,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中所需的图片。图片提前一个星期安排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背后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内容。这样在课外,学生兴趣盎然的制作图片活动;课上,他们都期待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制作图片的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成功的乐趣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开展小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在生活或学习当中争强好胜。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在教学当中,我经常组织一些班级小竞赛。如:班级书信大赛、班级小演讲、手抄报、班级优秀作文展、班级辩论会等。唤醒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经过长期的坚持,我发现学生不但敢说、敢做,而且有创新,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1.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广的知识面以及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资本。只要我们在教学当中时时吊足学生的“胃口”,必然会使他们语文学习兴趣大增。每节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一种新鲜感,使学生自觉的激活自己的耳、眼、口、脑、手跟着知识走,达到即动脑又动手高效学习的目的。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兴趣最浓的时候,也是他们对问题理解和记忆最佳之时。兴趣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观察能力紧密相连。因此,要有意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多创设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情境。在创设的这个美妙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听、去说、去做、去感受。达到掌握并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要创设灵活,宽松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及时予以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即使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样可以找到一些优点,要及时肯定这些优点,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3.作业反馈交流中,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一、注重推荐的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也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
(1)推荐时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语文课上学习了《狼和小羊》就推荐《伊索寓言》;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推荐《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等等。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甚至于要求每一节课,我都能向他们介绍新书、好文章,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2)教师在推荐时还可以运用必要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往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吃墨水"的故事、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攻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简单的几句话,立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兴趣。二、教给方法,自由选择:
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者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三顾茅庐》,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三、开展活动,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课本剧表演"、"阅读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上学期,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的同学讲得滔滔不绝,小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发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平时的课外诗歌的指导中,我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都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1)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2)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着,享受阅读原着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着。
(3)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4)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角”。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评选读书积极分子)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2)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着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3)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们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关键词:故事引趣;剪报增趣;活动激趣;指导引路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不仅带给人知识,更照亮人的灵魂。新市民子女作为儿童殊的弱势群体,虽然和城市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但是,因农村和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冲突,家长的期望值与子女自身素质、能力的差距,以及他们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的意识、观念,成为困扰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
国家督学成尚荣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说: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有效引导新市民子女的阅读也应首先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现状、明白他们的需要,脚踏实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故事引趣――感受书籍的神奇
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教师首先要变成“长大了的孩子”,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教师才可能走进儿童。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城市的儿童还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都应该被各种各样天真梦幻的儿童故事所浸润。新市民子女接触儿童读物的机会少,我就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从充满童趣的《窗边的小豆豆》到感人至深的《斑羚飞渡》,从男孩子们热衷的《三国演义》到女生喜欢的《女生日记》……当所有的孩子都沉浸于美好的故事情境中时,阅读也就成为饱满的种子埋藏在孩子的生命深处。
二、剪报增趣――收藏阅读的快乐
以前,许多孩子对看报纸没兴趣,认为读报都是家长做的事情,往往报纸发下去没多久,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纸飞机”“纸牌”。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鼓励学生人人都当小编辑,定期做一份剪报。我有时根据语文教学的单元主题规定剪报的内容,如:“奇趣大自然”“人类的老师”“我的偶像”等;有时不限定剪报的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哪怕是一则笑话、一幅漫画都可以。定期还举行“剪报鉴赏大会”,评出每期的“最佳小编辑”。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读报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读报、剪报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剪裁下来,粘贴在本子上,周围空白部分还勾勒上漂亮的花边,点缀上可爱的卡通贴纸。看着自己亲手剪贴的一份份精美的小报,孩子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
三、活动激趣――体会阅读的喜悦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效
果,通过丰富的活动为阅读增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赞许,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读书评比活动、读书交流会、好书漂流活动、朗诵比赛、故事会、成语猜猜猜等活动,为学生创设“发现自我,施展才能”的舞台。
1.小手建立“图书角”
班级的图书角是学生畅游书海的一个灵活又方便的所在,然而,很多班级图书角的书籍由于没有人把关,往往书籍质量欠佳,一些“作文大全”“脑筋急转弯”一统江山,书源不佳,学生阅读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作为学生阅读指导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责任,主动为班级的图书角把关。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来自“课标”规定的课外必读书目,或者是适合该学段学生阅读的人文、社科类书籍。课外阅读只有首先保证有高质量、高品位的书籍,才谈得上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效果。
图书角配备好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摘抄书目、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学生在整理目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熟悉图书的种类、了解图书的借阅流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爱书、惜书的思想以及和书籍的亲近感,对自己整理过的书籍更加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2.“图书漂流”分享智慧
知识因传播而美丽,阅读因分享而快乐。在学生阅读了一个阶段后,可以在年级内或班内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个学生自带一到两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在每本书的后面还要附上一张“阅读心得”漂流卡,进行思想交流。教室内可以布置一个“好书爱转角”,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换好书,并建立“漂友会”,由学生负责记录图书漂流情况,制作表格反映图书漂流的动态,也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学生阅读的书目和数量,以此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学生精心制作的漂流卡和阅读感言可以布置在班级的图书角或发表在班级网站上,以增添阅读的趣味和实效。
3.“读书评比”乐享成功
学生每天借阅图书后,到底读了没有?有什么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家校练习本”和“采蜜本”了解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效果。如,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写每天的阅读体会,也可以在“采蜜本”上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老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给孩子盖上相应的印章以示鼓励。当印章达到一定的数量就被评为“阅读小能手”,可以把照片和读书名言粘贴到班级的“阅读树”上。读书认真的孩子还可以升级为“阅读小标兵”。这样就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评比中有所发展,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引路――提升阅读层次
1.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阅读水平制订一学期的阅读计划,为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对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读书情况有反馈、有总结、有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下一阶段的阅读方向。
2.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巧妙地运用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阅读信息,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如,学完了《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可以让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学习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开展了口语交际《话说三国》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易中天的《品三国》;做了《人类的老师》手抄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幻类的《隐身人》;表演了《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本剧,可以推荐他们阅读《鲍叔牙荐友》《狄仁杰》《铁面无私的包拯》《杨震拒贿》等历史人物的故事。
事实证明,只有当阅读的苗播种在课堂、耕耘在课堂,才能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读书节、阅读日之类绚丽的活动固然能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印象,然而让孩子长得结实健壮的,必然是家常便饭。
对于新市民子女来说,阅读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而绝不仅仅在父母营造的那片狭小的天地里。阅读意味着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心灵的自由翱翔,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最美的精神底色。
参考文献: